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问李善长:何时才能安定?李善长的回答决定了他的重要地位

朱元璋问李善长:何时才能安定?李善长的回答决定了他的重要地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金娃趣谈 访问量:1105 更新时间:2024/1/18 23:45:54

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跟随他的文臣武将有6位被封公,其中5位是征战沙场的武将:大将徐达、常遇春的儿子常茂、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百战骁将冯胜和名将邓愈,唯一的一位文臣就是李善长

虽然李善长是唯一的文臣,但是偏偏朱元璋对他特别看重,朱元璋说道:“善长虽然没有汗马功劳,但是跟随我时间很长,我在前线作战时都是他供应粮食,功劳不小,应该给他封大国!”不仅将李善长排在6公的第一位,还把他比作汉高祖刘邦时的良相萧何,给予极高赞赏。

可惜的是,虽然李善长被朱元璋赞为“萧何”,可是他却没能像萧何那样忍辱负重,最后得以善终。相反,李善长就像朱元璋麾下的大多数文臣武将一样,最终落了个满门抄斩的命运。

李善长究竟如何触怒了朱元璋,最后被朱元璋无情地大手一挥,导致满门抄斩的悲剧呢?

1、功臣都有相似的开始

像所有的开国功臣一样,李善长和朱元璋认识的时候,朱元璋还只是一名带兵打仗的普通将领。虽然朱元璋偶尔会流露出凌云壮志,但是他还不知道如何去实现这份壮志。

李善长饱读诗书,又是当地有名的年高有德之人,他显然比朱元璋更清楚应该向哪个方向努力。

有一天,迷惑的朱元璋问李善长:“现在四方战乱不已,什么时候才能够安定下来呢?”

李善长迅速从丰富的历史知识中梳理出一份回答,他耐心地说道:“当初秦乱之时,汉高祖刘邦同样是平民出身,他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结果仅用5年时间就成就了帝业。现在的情形和那时颇为相似,如果你能效仿汉高祖,那天下就可以轻易平定了!”

朱元璋称赞李善长说得有道理,从此更加信任李善长,把军中很多大事的决策权、物资供应等都交给李善长来处理。

李善长的确是朱元璋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每当有人前来投靠朱元璋时,都是李善长考察他们的才能,然后再禀告朱元璋如何任用他们。不仅如此,李善长还会代表朱元璋安抚那些人,让他们安心地为朱元璋卖命。

朱元璋知道李善长为自己做的这一切,所以总是会把李善长安排在辅佐自己的重要位置:

朱元璋担任太平兴国翼大元帅时,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

朱元璋称吴王时,任命李善长为右相国……

如果说朱元璋的优势在战场上,擅长攻城略地,那么李善长所擅长的正是朱元璋所缺乏的:李善长熟读经史子集,对人及事情的判断力都很好,他成功地为朱元璋解决了许多做不了的事情。

李善长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他特别能识别人才,正是在他的推荐下,刘基、宋濂这些东南大才都来到朱元璋帐下,为朱元璋的大业出谋划策。

1368年朱元璋即位时,李善长已经跟随朱元璋15年时间,他和朱元璋的同乡好友徐达、汤和等人一样,构成朱元璋开创帝业的基本班底。

正因为有这层关系,朱元璋十分看重李善长。1370年,朱元璋封李善长为韩国公的同时,还赐给他丹书铁券,凭借这个铁券可以免除李善长两次死罪,免除他的儿子一次死罪。

圣恩隆厚,李善长所享受的待遇与宠信当时几乎无人能及。

2、假如真是萧何

朱元璋曾经将李善长比作汉朝良相萧何。当年,萧何也是名列汉朝开国功臣之首,汉高祖刘邦给予他极高的封赏,后来萧何是怎么做的呢?他没有沾沾自喜地躺在功劳簿上,享受自己拼命争取来的一切,反倒是竭力推辞掉刘邦赐给自己的封邑,然后还从家里拿出钱财拨入国库,以作军需之用。

正因为萧何知道面对功成名就应该如何行事,所以他成为汉高祖的开国功臣中少有的善终者之一。

可惜,居于同样的地位,李善长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处境的危险,他的行为非但没有任何收敛,反倒开始放肆张扬,同朝的大臣稍微不如他的意,马上就会受到加倍的报复与惩罚。

参议李饮冰、杨希圣曾经得罪过李善长,李善长就禀告朱元璋,直接罢免了两个人的官职。

刘基是李善长推荐给朱元璋的,刘基执法甚严,他不顾李善长求情,按照律法处置了和李善长私交很好的官员李彬。

李善长心胸狭窄,他对刘基怀恨在心,一方面在朱元璋面前参奏刘基,另一方面则在私下怒骂刘基。

最后,刘基被吓得不敢在京城待下去,赶紧向朝廷辞官还乡。

朱元璋一向不信任官员,随时会暗中派人监视、探听官员们的所作所为,所以李善长做的这些事很快就传到朱元璋耳朵里,朱元璋开始产生了对李善长的厌恶情绪。

朱元璋并不是一个擅长隐瞒自己情绪的人,李善长很快就看出朱元璋对自己态度的明显变化,于是,他以生病为由,很识趣地提出退休回老家临濠。

这是1371年,李善长57岁。

朱元璋答应了李善长的退休请求,赐给他土地若干顷,守冢户150家,佃户1500家,仪仗士20家。

朱元璋给李善长的待遇仍然一如既往地优厚,如果至此为止,这对李善长来说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结局。

3、李善长的两个亲家

1376年,朱元璋把女儿临安公主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李祺,李善长成了朱元璋的亲家,荣耀至极,也因此更加惹眼。

公主嫁到李家刚一个月,李善长就被御史大夫弹劾犯了“大不敬”之罪,朱元璋削去他一千八百石的俸禄。

和多年的荣宠相比,被削俸显然是比较厉害的惩罚,但是如果李善长知道后来他将要遭遇的一切,肯定会感叹这惩罚实在是微小得不值一提。

除了有朱元璋这门皇家亲戚之外,李善长还有一位显耀的亲戚,那就是丞相胡惟庸。胡惟庸是李善长的老乡,李善长的侄子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两家的关系因此十分亲近。

除了亲戚关系之外,李善长对胡惟庸还有提拔之恩:胡惟庸原本在宁国做知县,因为受到李善长的推荐才被提拔为太常少卿,后来又被朱元璋任命为丞相。

有了这几层关系,李善长和胡惟庸的关系就愈显亲近,也正是因为胡惟庸的存在,为李善长引来了杀身大祸。

随着越来越受朱元璋的信任,胡惟庸渐渐有了不臣之心,终于在1380年被朱元璋处决。

历史上的“胡惟庸案”很有名,之所以有名,是因为此案时间长达12年,牵扯人数多达三万余人,其中有很多都是元勋宿将,李善长就居于其中。

1385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被人告发是胡惟庸的同党。朱元璋下诏赦免了李氏父子的死罪,只是把他们发配到了崇明。

朱元璋认为此举是对李家极大的恩典,可是李善长却根本没当回事,没有对朱元璋的不杀之恩感恩戴德、叩谢不已,朱元璋为此颇为记恨。

1390年,李善长已经七十多岁了,他老得无法约束自己的部下,于是就在营建宅邸时向信国公汤和借了300名士兵使用,没想到汤和却把这事禀告给了朱元璋。

不久,李善长的亲戚丁斌论罪应该被流放边疆,李善长却多次向朱元璋请求放过丁斌。

朱元璋勃然大怒,直接下旨将丁斌治罪。丁斌为求自保,供出李存义父子与胡惟庸勾结的实情。

李存义父子被捕,李善长终于被牵扯了进来,虽然并没有确凿证据,但是和胡惟庸蛛丝马迹的联系已经足以让朱元璋降罪于他。

更致命的是,此时的朱元璋已经老了,他迫切地希望给儿子朱标留下一个没有任何权臣威胁的朝廷。马皇后已经去世,再没有人能够有效阻止他近乎疯狂的滥杀。最终,李善长及其弟弟等全家七十余口人被一起处死,只有临安公主一家四口幸存下来,只是被取消了世袭韩国公的权利。

后记

李善长死后,曾经有官员王国用上书为他鸣冤,认为以他现在的身份绝对不可能帮助胡惟庸谋反,他劝谏朱元璋以此为戒,再不可如此滥杀无辜。

朱元璋收到王国用的奏章之后,居然没有降罪给王国用。

或许,朱元璋本来就知道李善长的无辜,就像他知道被牵扯到胡惟庸案的三万多人的冤屈一样,但是为了给朱标留下一个没有任何威胁的天下,他还是冷酷地举起了屠刀。

本文参考:《明史·列传第十五》

更多文章

  • 刘伯温让驸马把两个黑白棋子转交李丞相,李善长:我侄子命不保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皇帝,元朝,刘伯温,李韩公,朱元璋,胡惟庸,李丞相,李善长,艺术家,天文学家

    李善长和刘伯温都是明朝开国功勋朱元璋曾把李善长比喻为自己的萧何把刘伯温比喻成自己的张良建国后李善长被封为中书省左丞相刘伯温被封为御史中丞然而两人之间的关系却不像西汉的萧何和张良李善长和刘伯温是貌合神离明朝初年发生的一件大案又把俩人的关系降到冰点也为刘伯温和李善长的最终结局埋下伏笔李善长(左)和刘伯温

  • 明朝建国,人称“刘半仙”的刘伯温官爵为什么远低于李善长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刘伯温,李韩公,建国,朱元璋,明朝,诸葛亮,明朝建国,刘半仙,李善长,中国古文献,元朝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而明朝建立之后, 朱元璋也对大臣们进行论功行赏,先后一共封了150位功臣爵位。其中,公爵25位,侯爵79位,伯爵12位,子爵11位,男爵23位。150位功臣之中,徐达位列武将第一,封为魏国公,李善长位居文臣第一,封为韩国公,授刘

  • 李善长为啥会被胡惟庸案牵连?

    历史解密编辑:淮下书生标签:李韩公,胡惟庸,胡惟庸案,丞相

    李善长为啥会被胡惟庸案牵连呢?因为他说过一句不该说的话!之前我们讲胡惟庸有五大罪状,所以他一点也不冤。胡惟庸五大罪状但是之后的李善长,似乎并没什么大的罪状。而且李善长是一个半退休的状态,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似乎对老朱没什么威胁,那么为什么老朱还要杀李善长呢?这里注意一下,洪武四年李善长因病告老还乡

  • 临死前,李善长拿出免死金牌,朱元璋冷笑:你看看金牌背面写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朱元璋,李韩公,胡惟庸,免死金牌,李善,明朝

    丹书铁券,免死金牌,皇权特许免除一死,这种东西在古代而言,可以说是种至高无上的东西,任何人在得到之后,都将好好地供奉,但是,这种“皇恩浩荡”的恩赐,真的能够免除一死吗?在明朝初年,1370年的时候,刚刚建立大明王朝,开始了论功行赏,对于一些功勋们朱元璋是该赏赏该封封,但是在这些功勋之中,却有几人却因

  • 韩国公李善长,七十七岁落得满门抄斩,冤不冤?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李韩公,朱元璋,胡惟庸,刘伯温,汤和,张廷玉

    说起李善长,那可是大明朝的开国文臣第一。看看朱元璋给他的封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这样的封赠是何等荣耀?古往今来太师这种荣誉,一般人活着压根得不到。国公这种爵位也是位极人臣,还世袭罔替。中书左丞相,相当于后世的国务总理。

  • 76岁李善长回家养老,每天耕田种地,朱元璋依然没有放过他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朱元璋,李韩公,胡惟庸,刘伯温,郭子兴,刘邦

    文|飞鱼说史公元1367年9月,朱元璋论平吴之功,封李善长为宣国公。后改官制,以左为大,官封李善长为左相国,相比较为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些武将,李善长对于朱元璋就好比萧何对于刘邦。朱元璋率大军南征北战,都会让李善长留守大后方,负责为前线将士运输兵饷、粮饷,而李善长也做得极为出色,从没有让朱元璋因为粮草而

  • 斩首前,李善长拿出免死金牌,朱元璋笑道:擦亮眼睛看上面

    历史解密编辑:凌瑶读史标签:李韩公,朱元璋,免死金牌,胡惟庸,郭子兴,明朝

    在古代,君权无双,皇命难违。无论这个人之前地位多高,权力多大,常常是皇帝的一句话,就可以要了他的性命,可也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持有皇帝御赐的丹书铁券、免死金牌。在古代,皇帝们为了犒劳对国家有着巨大贡献的臣子,往往会奖励一些丹书铁券,后来演变成了免死金牌。具体的作用也很明显,一个是如朕亲临,另外一个

  • 朱元璋为何在李善长77岁时,杀了他们家七十多口人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兄弟标签:朱元璋,李韩公,胡惟庸,徐达,宰相,刘伯温

    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被朱元璋尊称为大明开国功臣之首,七十七岁的李善长被朱元璋处死,之后朱元璋将他一家七十多口人都杀了,但朱元璋没有杀李祺,因为李祺是朱元璋的女婿,朱元璋对李祺和他的孙子都网开一面。李善长很小的时候就跟着朱元璋造反,他擅长运筹帷幄,后勤保障,他虽然是个读书人,但在朱元璋建立

  • 郑芝龙:别把我和王直、倭夷相提并论论技术俺家甩他们半个福建

    历史解密编辑:好女孩也疯狂标签:郑一官,王直,水师,郑成功,明朝,郑芝龙,王直(明朝官员),生物学家,中国古文献,地理学家

    关于郑芝龙和郑成功,最流传已久的误会就是他们都是倭寇。实际上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的海上技术可比王直和日本倭寇高多了,可以说甩了这些人半个福建。王直和徐海是明清时期中国海商集团中的另类,他们是少有的徽州海商。在明清的海上江湖中,徽州人是少数派,这不是因为他们不精明,而是因为徽州不是当时传统的造船重地,缺

  • 招抚郑芝龙

    历史解密编辑:京彩台湾标签:知县,崇祯,明朝,郑一官,单传忠,郑芝龙,科学家,生物学家,中国古文献

    招抚郑芝龙1918年,明代闽人陈白南的《莲山堂文集》由近代闽人丘复“订正”、“陈敬贤备资刊刻”、交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陈白南,名如松,福建同安人。明万历壬子(1612年)举于乡,曾任浙江萧山知县、太仓知州。明天启甲子(1624年)告老还乡。《莲山堂文集》书稿成于明崇祯甲申(1644年)。《莲山堂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