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23年深夜,钦天监向朱元璋奏报,星象出现异变,恐怕将有祸患降临。解决方法是,祸起大臣,除之即可。朱元璋意味深长地笑了笑,沉默片刻,突然下令:速速准备好酒好菜,摆驾天牢!
此刻,朱元璋要去见一个故人,一个自他起义便跟随他的故人。
那一年,正值胡惟庸案的第十个年头,可还是陆陆续续有人因为涉及此案而人头落地,所有的老臣几乎都死于此案,出人意料的是,有一个人始终活着,战战兢兢的活着。
此人便是大明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
精明如李善长,以他对朱元璋的了解,自己或多或少地参与了胡惟庸谋反案,朱元璋一定不会放过他,只是在等一个契机罢了。
果然,这个契机很快就来了。
1390年,李善长家里修房子,由于人手不够,便向好友汤和借了300名士兵,没想到,汤和刚把人手交给他,转头便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眼神阴沉,对李善长动杀心。
但,细想来,借来的300人能干什么呢?还是暂且观察下,再等时机吧。
可能是年纪大的缘故,李善长脑子似乎也越来越糊涂,很快他就自己给朱元璋创造了一个杀自己的好时机。
李善长有一个外甥,也是他的亲信,名叫丁斌,因犯事被朱元璋亲自处以流放之刑。丁斌所犯之事证据确凿,处罚得当,任谁都不会有异议,偏偏李善长这时候站出来,执意替丁斌求情。
这不是当众打皇帝的脸吗?
何况那时候的李善长已经不是丞相,无权过问朝政,更无权干预皇帝的决策,朱元璋的怒火一下子被点燃,李善长竟然有胆把手伸到自己头上,看来是活腻味了,那便成全他吧!
朱元璋选择无视李善长的求情,当即下令将丁斌关押起来,令人严刑拷打,他坚信,一定能从丁斌的嘴里撬出些什么,而且必然与李善长有关。
事实证明,朱元璋的判断太对了。
锦衣卫的手段还没来得及施展,丁斌就露出了软骨头的本相,尽管李善长对他照拂有加,无奈实在扛不住皮肉之苦,一开口就把李善长卖了。
牢狱中,丁斌果然供出了重要信息,成为了朱元璋杀李善长的致命一击。
他竟然供出了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与胡惟庸商议谋反的细节,当晚,李存义被锦衣卫严刑伺候,很快就供出了他劝说李善长谋反的细节,其中一句“汝等自为之”,成为了李善长必死的关键。
于是,从御史上书罢免李善长开始,棒打落水狗的比比皆是,李善长也不做任何辩解,被押入天牢,就等朱元璋确定杀他的具体日期。
那天深夜,朱元璋辗转反侧,突然有人禀报钦天监监正求见,这么晚了,一个搞天文历法的部门前来求见,定是有什么大事要发生。
朱元璋匆忙起身接见,没想到监正的一句话,直接让杀李善长这件事,以最快的速度提上了日程。
钦天监监正向朱元璋奏报,星象出现异变,恐怕将有祸患降临。朱元璋问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化解。监正道:“此事祸起大臣,除之即可化解。”
朱元璋意味深长地笑了笑,沉默片刻之后,突然下令:速速准备好酒好菜,摆驾天牢!
阴森冰冷的天牢里,朱元璋和李善长相对而坐,沉默良久,双方都明白,这是他们见的最后一面,可再也做不到相互信赖,彻夜长谈了!
翌日,朱元璋下令,杀李善长,夷三族。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36年,是朱元璋的第一位军师,也是他向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那时他们促膝长谈,相见恨晚,共同谋划着丰功伟业。
建国之后,朱元璋亲点李善长为开国第一功臣,赐予丞相之位。胡惟庸案件,李善长兄弟两人都曾参与,但朱元璋念及旧情,迟迟没有杀他,也算是莫大的恩典了。
可李善长偏偏老则老矣,却倚老卖老,昔日明哲保身的智慧丢得一点不剩,只得落了个不得善终的结局,可叹可惜!
值得一提的是,钦天监其实是故意上奏天象之事,变相给了朱元璋一个立刻杀掉李善长的借口。虽然说,压死骆驼的从来不是最后一根稻草,但钦天监无疑发挥了最后一根稻草的作用。
李善长一生智计无双,却依旧没能逃过王者心术的考量,真是应了那句“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关于李善长之死你怎么看?
关注@九思文史阁,读文史故事,品当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