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参加起义军走上仕途,完全是因为汤和的一封信。当时的朱元璋早已是穷途末路,而他要面临的也无非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被饿死,一种是像凤凰一样,浴火重生。他原本只想安安稳稳过日子,娶个媳妇,种个地,孝敬父母,却没成想落了个家破人亡的下场。就这样他毅然选择了投靠郭子兴的起义军,而汤和也成了他第一个战友,也是唯一一个陪他走完这条路的人。此后的他们更是一起度过了所有艰难险阻,创下了大明王朝。
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以他狠辣多疑的心,利用“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几乎将开国功臣诛杀殆尽,最后仅剩下4个人,其中就有汤和。那么为什么汤和能全身而退呢?或许有人会说可能是朱元璋念及旧情,然而对于从小受尽人情冷暖的他来说,若真念及旧情,怎么会杀了那些陪他一起踏遍尸身血海的兄弟?但要说全无旧情,似乎又不切实际,所以他能善终,多半因为汤和太懂得进退。
汤和是朱元璋的发小,比他大三岁,从小就是孩子王的他,成年之后更是身手敏捷,善于谋略。于1352年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后,不久便被封为千户之职。也就是在此时,他给朱元璋写信邀请他入伍,所以严格算起来他还是朱元璋的领路人。朱元璋加入起义军后,很快就崛起,地位也远超汤和。因当时诸将大都是朱元璋的同辈,所以都不愿屈居他下,但是汤和却自始至终没有嫉妒心,待他恭敬有礼。
《明史》中有记载:“汤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朱元璋无论是放牛还是在皇觉寺,都受尽了冷眼,如今到了军中有了地位却仍然不受尊敬。而汤和就是在这种关键时刻第一个站出来肯定了朱元璋的地位,从而震慑了其他人,这点始终让朱元璋感恩在心。
可见汤和不居功自傲,很会摆正位置,甘愿站在朱元璋的身后,做其朋友兼部下。即便是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他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一直都是兢兢业业,从不争功,更无抱怨。朱元璋对他自然也是十分倚重和信任的,还以兄弟相称,可见两人的关系好到什么程度。
不过他们之间也是塑料兄弟,在汤和的一次醉酒之言下被粉的稀碎。汤和这个人可以说十分完美了,唯一的缺点就是喜欢喝酒,而且一喝醉就胡言乱语,结果还被朱元璋无意中听到。当时汤和正驻扎在常州,一次喝醉后就对属下埋怨:“我镇守此城,如同坐在屋脊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按理说这并不算什么大事,然而朱元璋却较了真,还在平定中原后和汤和算起了旧账。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汤和本可以获得公爵头衔,然而朱元璋却对他故意挑挑毛拣刺,结果只给了侯爵。直到后来他多次当面请罪,朱元璋才封他为信国公。然而这并不算完,此后朱元璋为了震慑他,更是多次旧事重提,还将他的过失作为反面教材刻在了传世的铁券上。他的这种做法,让汤和毛骨悚然,所以此后他更加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特别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这两次功臣大清洗,让汤和心惊胆战,他知道他也该归隐了。于是主动放弃兵权,请求告老还乡。当然,朱元璋正愁没有典型,汤和就当了这个典型,于是便赏了他金银,还给他建了府邸,让他安享晚年。
如果是旁人,这事应该到这里就算完结了,然而他是汤和,是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能人,只要他在,对朱元璋就是一种隐患。所以汤和即便是退休了,依然谨慎为人,低调做事。他不仅将赏赐都善尽给了乡邻,还遣散了家里100多位的小妾侍女,一个人过起了闲散生活。而且每次入朝听到的军国大事,也是闭口不言。
《明史·汤和列传》中亦有详细记载:“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媵妾百余,病后悉资遣之。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
或许也正是因为汤和的谨小慎微,最终才让朱元璋对他彻底放下了戒心,汤和也才得以善终。
公元1395年,汤和与世长辞,享年70岁。此前,汤和病重时,朱元璋曾召见过他,双手紧握,看着眼前曾经的战友,几十年的芥蒂顷刻间消散。
据《明史》记载:“帝思见之,诏以安车入觐,手拊摩之,与叙里故旧及兵兴艰难事甚悉。和不能对,稽首而已。”可见朱元璋对汤和是有真感情的,只不过立场不同,他作为皇帝,深知江山的来之不易,他不想让天下再变成乱世。
汤和死后,朱元璋痛哭流涕,厚赐金帛为葬费,追封他为东瓯王,谥号襄武。
可见汤和无疑是一个明智知进退的人,再加上他太了解朱元璋了,所以才换来了晚年的寿终正寝,连他的后世子孙也都一直平安继承爵位,直到明朝灭亡。
各位看官,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让汤和善终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