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名将汤和:70岁仍妻妾过百整日酒色,朱元璋见时却瘫在床上流口水

名将汤和:70岁仍妻妾过百整日酒色,朱元璋见时却瘫在床上流口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奇闻局社 访问量:3348 更新时间:2024/1/20 3:45:50

1368年,已经坐拥大部分江山的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国号为明,此时明朝的前任元朝早就土崩瓦解,仅有的部分残兵剩将也被大明军队逼到西北荒漠地带,没有任何威胁的朱元璋终于可以安心的封赏众多开国功臣。

从离开郭子兴自立为王,到大战陈友谅张士诚,再到驱除元朝残部,朱元璋一步步走上帝王位,除了自己过人的军事才能外,还得益于手底这帮兄弟的舍命相待,以及无条件的服从和支持。

面对这些帮他定天下的兄弟,朱元璋也没有丝毫吝啬,封赏了25位公爵,79位侯爵,以及数百位伯爵,而且还搭配了一部分免死的丹书铁劵,让他们后代子孙永享福荫。这样的结果对于这些当初给朱元璋“投资”的股东来说,年底分红拿奖金是理所应当,可是谁也没想到当初接过的丹书铁券,日后会成为皇帝的催命符。

朱元璋虽然是底层逆袭的皇帝,但是恐怖的帝王心术永远不会迟到,自己的天下是靠这群人打出来的,他自然知道这些战功赫赫的人物,就是他背后的芒刺。于是,效仿历代开国皇帝的功臣大清理活动终于拉开帷幕。

从善打恶仗的李文忠、蓝玉、徐达,到足智多谋的李善长刘伯温、胡惟庸,无论曾经朱元璋如何仰仗他们,最终还是逃不过王的制裁。在众多亦臣亦友的兄弟团中,有一个人的身份最为特殊,他就是汤和,他是朱元璋曾经的发小,是朱元璋的顶头上司兼伯乐,也是开国功臣里唯一一个善终的大人物。

汤和,大明王朝的开国名将,后被封信国公。朱元璋和汤和是同一村里出去的打工仔,小时候,汤和就是朱元璋身边最好的伙伴,虽然年龄和身材都比朱元璋大,但是汤和还是心甘情愿地叫他一声“哥”。

不配拥有名字的朱元璋和汤和,生在元朝贪污腐败盛行的时代,这是他们的不幸,也是他们的万幸。当百年一遇的饥荒遇上瘟疫,“全家死光”成为汤和改变命运的机会,身强体壮的汤和成为壕州城起义军的最佳人选。同样是家人因瘟疫死光的朱元璋,却拿起了皇觉寺低保,只为有一口饭吃。

烽烟四处起的元末,各种大帅数不胜数,这样的局面让元统治者到处乱抓人,走投无路的和尚朱元璋只能在汤和的盛邀下,加入了壕州城郭子兴的起义军。郭子兴看着这个衣衫褴褛、其貌不扬的和尚,被误认为是奸细的朱元璋却十分沉着冷静,说明缘由的他被安排在汤和帐下。

此时的汤和虽然是手下管一两千人的千总,但是在朱元璋面前,“高贵”的汤和还是那个小弟。在军队里,有时可能会看见一个全副武装的将军,低头跟在一个小兵后面,不要奇怪,这就是朱元璋和汤和的日常。他们两人虽然当时的身份有差别,但是心里都明白朱元璋才是老大。

果不其然,在壕州城突围战中表现突出的朱元璋很快得到郭子兴的重用,担任他的警卫员。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的职位简直就是一个油水聚集地,类似皇帝身边的总管,而且朱元璋表现的特别突出,上对主忠诚,下对兵亲善,于是为了拉拢这个重要人才,朱元璋便成为郭子兴的上门女婿。

或许,这时还是千总的汤和也没有料到朱元璋上位的如此之快,汤和即使知道朱元璋肯定不是池中之物,当初面对还是小兵的朱元璋,汤和的举动也还算精明,但是自己曾是朱元璋的顶头上司,这始终是一个过不去的坎儿。

越来越壮大的朱元璋,自然成为心胸狭小郭子兴的眼中钉,手中有数千人马肯定让郭子兴有所担忧,而有心眼儿的朱元璋也知道功高盖主的哲学问题,于是“净身出户”的朱元璋点名只要24人,自己外出谋发展,其中汤和就是最重要的人选。

作为朱元璋的左膀右臂,汤和在征战的功劳仅次于徐达,这也为他日后成为信国公打下基础。汤和虽个人能力不如常遇春和徐达,大多情况下只能做副帅,但他始终是朱元璋重要的后盾,而且汤和之所以能够善终,就是因为他为人谨慎低调。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做事谨慎的人,还是在朱元璋的心理留下来了案底。汤和在跟随朱元璋征战天下的时期里,还是让朱元璋心生防范之心。

第一次犯错,随着朱元璋的发展,解决陈友谅后,张士诚成为朱元璋问鼎诸侯王的最后绊脚石,而位于常州的汤和就成为举足轻重的关键一环。常州和张士诚的东吴相连,所以张士诚时不时派出间谍打探消息,汤和却防范十分严密,没有泄露一点秘密,而且还多次击退来犯的敌人,牢牢守住了这个重要地点。

可是问题就出现在这里,汤和有一次向朱元璋汇报工作,可是朱元璋并没有给出回复,于是嗜酒的汤和便让朱元璋第一次产生厌恶感。自认为功劳巨大的汤和,在酒醉后说出一句:“我镇守此城,就像坐在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右。”,大概意思就是我镇守常州,可以效忠朱元璋,也可以投靠张士诚。

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这样大逆不道的言语,还是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朱元璋虽然没有动静,但是汤和日后的日子注定不好过。

第二次犯错,大明建国后,逃窜到北方荒漠地带的元军依旧在虎视眈眈,洪武三年,大将军徐达领旨北伐,汤和随军出战,随后数年中,相继收复泽、潞、晋、绛诸州郡。后又跟随徐达西征,收复四川的一些城池,但是这期间,汤和因为多次逗留,贻误战机,因此伐蜀归来的汤和被剥夺了公爵爵位的机会,只讨得一个中山侯的爵位。

这就是朱元璋对汤和行军打仗过程的不满,虽然在1389年,屡立战功的汤和被封信国公,但是在这期间,汤和这个全国统帅只能和部下一样是个侯爵,而自己却又不敢有任何的抱怨,因为当时的锦衣卫堪比如今的监控系统。

得到公侯的汤和日子也不好过,本来是身份象征的丹书铁券,却成为朱元璋时刻对他的提醒,在这块“开国功臣”的铁券上刻有汤和曾经的狂妄言语,让他子孙后代随时警惕,但是这其中的意思想都不要想肯定都是针对汤和。

第三次犯错,在朱元璋开始为朱标清理朝廷中的绊脚石时,谨慎的汤和却还是难逃犯错。李善长作为退休的老宰相,在朝廷中的威望和权威还是一如既往,而自己的接班人胡惟庸则是一个不知深浅的人,虽然朱元璋让他权倾朝野七年之久,但是胡惟庸的骄横跋扈、自大狂妄,最终还是葬送了他自己。

胡惟庸的倒台,让当初举荐此人的李善长成为受害人,李善长一句“你自己看着办”,无疑把自己归拢在胡惟庸一党中,所以不久后,李善长也被彻底清理。文官的接连倒台,刘伯温、胡惟庸、李善长都无法善终,看似不关汤和的事,可是有一次李善长为了修缮府宅,向汤和借兵三百,这样的举动在朱元璋眼里却是另一种关系的体现——有串联之嫌。

汤和作为朱元璋最早的手下,他的谨慎的确帮他大忙,从小时候的顺从,到以后的服从,他总是得到朱元璋的喜爱。在朱元璋老后,汤和看出来朱元璋不想让这些有威望的老将统领军队,只是还没有做出实际行动,汤和便自动告老还乡,朱元璋更是欣然接受,各种赏吃赏喝赏住。

然而,帝王的“小心眼”属性甚至保持警惕,威望高的武将已经死得差不多,只有这个汤和还健在,即使手中没有兵权,这始终是一个威胁。于是1390年,朱元璋召见汤和,到了京城的汤和却得了疾病,不放心的朱元璋只能亲自看望,看到果真如此,朱元璋让汤和返回家乡养病。

面对朱元璋“无微不至”的“照顾”,汤和心中早就明白,自己当初无条件效忠的皇帝,如今各种鸟尽弓藏、兔走狗烹,现在也该轮到他了。于是,为了让朱元璋对他彻底放下戒心,70多岁的汤和虽然身体处在病危中,但依旧沉迷酒色,自己的妻妾更是过百,每天好酒好肉招待好友,而且只是家乡的好友。

已经有病在身的汤和之所以每天酒色不缺,就是让朱元璋知道,自己现在只能享福,差不多已经是酒色侵骨。每天花天酒地的汤和,已经没有带兵打仗的能力和野心,毕竟朱元璋的锦衣卫肯定无时无刻在监视着他。

1394年,尽管汤和已经不再掌兵,但是朱元璋还是来看望自己的“老战友”,汤和明白这趟“君臣叙旧”、“老乡聚会”是决定他生死的时刻。

当朱元璋看到汤和时,眼前这个只能半瘫在床上,嘴角留着口水,挣扎地在给自己行礼的老人,竟是当年那个英勇无畏的战神。知道来意的汤和,眼神中似乎隐藏着祈求“陛下,难道一个不留”。

在《明朝那些事儿》里,作者对朱元璋与汤和的最后一次见面做出了深刻的见解:

朱元璋懂得这种眼神的意义。四十年前,一群出身贫贱却胸怀大志的年轻人,为了生存和理想,挺身而出,经历千辛万苦,推翻暴元,建立了大明王朝。他们曾经憧憬过未来,也曾互相许愿,以荣华相见。

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有人死去,有人活了下来。而此时,幸存者只剩下了一个站着的人和一个躺着的人。朱元璋不会忘记,四十年前的濠州城,一个九夫长的身后跟随着一个谦恭的千户。几十年的刀光剑影和斧声烛影,当年的朋友都远去了,有些是为我而死的,有些是我杀的,想来所谓孤家寡人,就是如此吧。

面对暴元的压榨,一个出身卑贱的农民却甘愿跟随另一个农民,在日后的岁月里,他更是为朱元璋付出了所有,在他眼里,朱元璋似乎一直是自己的“依靠”,然而帝王的无情却让他彻底认识到这一切都变了。于是,这个南征北战,建立赫赫功勋的统帅,不能靠自己妥协换取生机,也无法靠深厚感情博得机会,只能靠瘫痪的祈求眼神来赢得最后的安心和放手。

更多文章

  • 公元1395年,朱元璋大刀阔斧,唯独汤和逃过一劫

    历史解密编辑:人间灯火情标签:汤和,元朝,明朝,张士诚,陈友谅,小说家,开国皇帝朱元璋

    汤和与朱元璋,一个是英勇的大将军,另一个是历史上的一代皇帝。他们从儿时就开始结下了不解之缘,历经磨难,亦敌亦友。可是在公元1395年,朱元璋杀光了开国六公爵,准备杀死信国公汤和。而汤和又是怎么样躲过朱元璋那高举的屠刀呢?我们要从他们的童年时光谈起。汤和和朱元璋自幼相识,一起玩耍,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兄弟

  • 两次全军覆没,辞职回家养老,是人生赢家:明初大将汤和

    历史解密编辑:木有牙的兔纸标签:汤和,朱元璋,徐达,郭子兴,常遇春,蓝玉

    1388年,汤和对朱元璋说:“我年事已高,不能再征战沙场,希望能回家养老,有一块埋骨之处。”朱元璋很高兴,赐给他5万宝钞,还在凤阳修建住宅,让汤和颐养天年,算是人生赢家了。汤和,安徽凤阳人,明朝名将,骁勇善战,足智多谋。1352年,汤和参加红巾军起义,追随郭子兴,屡次建立战功。攻克濠州时,汤和招募1

  • 汤和70高龄,仍妻妾成群、饮酒纵欲,朱元璋却保他子孙249年富贵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朱元璋,汤和,明朝,李韩公,郭子兴,胡惟庸

    汤和70高龄,仍妻妾成群、饮酒纵欲,朱元璋却保他子孙249年富贵前言:熟悉明朝历史的历史迷们应该对于汤和这个人是不陌生的,作为明朝的开国将领之一,汤和为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但是死在朱元璋手上的开国功臣不计其数,汤和却是逃出朱元璋屠杀的幸存者之一。为何70岁高龄的汤和,可以博得朱元璋的同情

  • 汤和年过70,仍娶妻妾过百、花天酒地,朱元璋赏他子孙249年富贵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故事上集标签:汤和,富贵,明朝,徐达,元朝,张士诚,李韩公,小说家,开国皇帝朱元璋

    汤和年过70,仍娶妻妾过百、花天酒地,朱元璋赏他子孙249年富贵“当朱元璋看到汤和时,他惊奇地发现,这位当年英勇无畏的将军只能躺在椅子上,嘴角流着涎水,支撑着向他行礼。汤和似乎也了解朱元璋的来意,他以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眼神看着朱元璋,那眼神中隐含着乞求。陛下,难道你真的一个都不留吗?”这是明史通俗读

  • 朱元璋屠戮功臣,为何汤和能善终?刘伯温:他这3点比我更聪明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朱元璋,刘伯温,汤和,徐达,胡惟庸,李韩公

    1395年,信国公汤和在安徽凤阳家中病逝,终年70岁。此时,当初与朱元璋一起四处征战、建立明朝基业的开国功臣已经被朱元璋诛杀殆尽,就连足智多谋的刘伯温也已经于1375年去世。汤和是明朝开国功臣中为数不多的得以善终者。论智慧通透,汤和显然不如刘伯温,但是即使是刘伯温,也没能逃脱被朱元璋算计的最终命运。

  • 蓝玉案后,朱元璋召冯胜、汤和入京,为什么汤和善终冯胜却被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朱元璋,冯胜,蓝玉,汤和,徐达

    回顾大明王朝的开国历史,朱元璋这位开国之君无疑是值得人们敬佩的,他宛如一个老师和军神一般,谋定而后动,定了天下,运筹帷幄之间,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直到现在,人们都感慨于朱元璋的多能,佩服他手底下的能人众多。不过,在打天下的时候能人众多是好事,但在安天下的时候能人过多可就危险了。以刘邦为例,当年他是何等

  • 汤和曾说过一句话,让他错失了开国公爵,你知道是哪句话吗?

    历史解密编辑:淮下书生标签:汤和,徐达,洪武,常遇春,张士诚,王保保,傅友德,开国公爵

    汤和作为老朱的发小,开国公爵为啥没有他?汤和淮下书生认为原因有两个:第一,汤和爱喝酒,喝完总犯错。《明史·汤和传》形容他:“颇有酒过。”比如他镇守常州时,曾因老朱没有答应他的要求,而在醉酒后说出了“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的怨言。《明史·汤和传》这个“左顾则左,右顾则右”的怨言还大有

  • 汤和63岁辞官,朱元璋问要何赏赐,他要了100个美人成功保住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朱元璋,汤和,郭子兴,郭子仪,胡惟庸,朱允炆

    汤和作为明朝的开国名将,早在朱元璋打天下时,他就跟随左右南征北战。汤和与朱元璋是妥妥的发小,按理说朱元璋登基以后,看在这样的情面上,第一件事是就是封赏曾经战场上称兄道弟的战友。然而让人意外的是,汤和仅仅被封为了中山侯。如果追寻朱元璋此举的原因,还要数朱元璋与汤和二人参加起义军时的一件小事,这件小事竟

  • 滥杀功臣的朱元璋,为何单单放过汤和?|文史宴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宴标签:汤和,徐达,皇帝,沐英,元朝,明朝,朱元璋,常遇春,文史宴,小说家

    【编者按】明太祖朱元璋率众推翻元朝,最为倚重者莫过于徐达、常遇春、汤和、邓愈、沐英、李文忠等六人。然而,常遇春早逝,沐英镇守边陲,而徐达传言背疽发作,被赐蒸鹅毒死。纵览六王,唯有汤和长寿。朱元璋不杀他的原因,果真是因为二人是一起长大的光腚娃娃么?明太祖朱元璋起于草莽,率领一众兄弟推翻元朝,最为倚重者

  • 63岁的汤和交出兵权,厚着脸皮提出一个要求,朱元璋听后很无语

    历史解密编辑:乱世意梦标签:朱元璋,汤和,兵权,明王朝,皇帝

    都说帝王的心思犹如海底的针,深不可测,而且捉摸不透。就算这位帝王曾经是一个心思单纯的男人,当他成为皇帝之后,他那份单纯也必定会被完全消磨掉。伴君如伴虎,其实说的也就是同样的道理,臣子的命运是完全由皇帝左右的,生杀予夺的大权不是开玩笑的。而帝王之所以成为帝王,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疑心病特别重。在中国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