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同是开国重臣,为何聪明如刘伯温难逃一劫,徐达、汤和可以善终?

同是开国重臣,为何聪明如刘伯温难逃一劫,徐达、汤和可以善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史坛典故 访问量:1269 更新时间:2024/1/20 14:30:50

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起点很低,家中贫苦不堪,甚至自己为了果腹去做和尚。在朱元璋起步的人群中,大多是同乡的悍勇之辈。最初朱元璋是在郭子兴手下做事,雄才大略的他不甘如此,在选择离开单干时,有二十四人追随。后来他们有个微风的称呼“淮西二十四将”,徐达、汤和就是其中的重要人物。

自古无情帝王家,越是雄才大略的皇帝掌控欲越强,对于权臣的忌惮越重,功臣越不容易善终。朱元璋也是其中的佼佼者,两大谋士李善长刘伯温,以及蓝玉为首的大明开国功臣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么面对性格多疑的朱元璋,权力很大的徐达和威望很高的汤和是怎么善终的呢?

先说朱元璋投入军旅的过程吧,其实是汤和先带同乡投效郭子兴的,朱元璋也是汤河邀请对象之一。汤和算是这个小组织的头目,有很高的威望。但汤和很重情义,也很豁达,朱元璋的气度才干折服了他,雄心壮志也让他钦佩。汤和主动退位让贤,见面之初就以“上位”尊称朱元璋。

所以说汤和可以算是领袖型将领了,朱元璋对他的忌惮也最重,常常打压试探他。可以说在朱元璋前中期创业过程中,汤和是当之无愧的军中第一人,当时大名鼎鼎的常遇春、徐达只能算是他的部将,他是他们的“汤帅”。

汤和和朱元璋的关系很复杂,小时候就是同乡发小,甚至在饥荒时朱元璋差点饿死,汤和把自己乞讨的半个馒头送给朱元璋,自己却饿的半死。朱元璋当时对这活命之恩感激涕零,指天发誓,一生必不负汤河救命之恩。后来汤和更是邀请他加入军旅,算是他的创业引导者。之后一直最随自己,南征北战,为自己打下一片基业。但汤和曾经是淮西兄弟们的领导者,朱元璋非常忌惮这位领袖型将领。

种种原因,朱元璋一直克制着打压汤和的欲望,直到一件事改变了这一切。朱元璋起兵时,天下纷争,元朝早已土崩瓦解,所以朱元璋的最大对手是同为义军的陈友谅。面对拥兵数十万的陈友谅,朱元璋部人心惶惶。出现了“投降派”,汤和就是这个派系领头人,他认为陈友谅难以抵挡,臣服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汤和在军中有着不一般的威望,朱元璋将心中不满深深压下。直到徐达北伐成功,大明建国册封重臣时才爆发。军中领袖第一人,却封了个侯爵,自己的手下好多都得了公爵。功劳大又比汤和混得更惨的只有伯爵刘伯温,可见朱元璋对于领袖型将领汤和和足智多谋的刘伯温忌惮程度之深。

汤和并不因此不满,反而更加小心谨慎。面对朱元璋多次试探,主动认错检讨。朱元璋对汤河的态度很满意,后来封他为信国公,还让太子朱标娶了汤河和的女儿。同样有此殊荣的,只有徐达女儿嫁给了燕王朱棣,相比之下,汤和地位更加显赫。

汤和面对朱元璋的“回心转意”,并未对权势过多留恋,主动辞官回乡。两人再次相见时汤和已经病重,不能说话,只是不停点头。朱元璋很感念汤和的恩情,封赏了他,汤和在70多岁高龄病逝,得到了善终。

比起汤和与朱元璋峰回路转的情谊,徐达要纯粹许多,他能征善战——但他只认“上位”。从朱元璋投军开始,徐达就是他的铁杆粉丝。这个战场上用兵如神,狡猾多端的战神,只有在朱元璋面前可以展示出淳朴的一面。他战陈友谅、平张士诚,率军北伐覆灭元廷。可以说朱元璋指到哪里,徐达就打到哪里。

朱元璋很重视徐达,两人如君臣,亦如兄弟。面对逃到大漠的蒙古余部骚扰,徐达多次率军征战。朱元璋选了自己最中意的儿子朱棣到燕京做燕王,并让他娶了徐达的女儿。可以说朱棣的武功军略,许多就是从徐达那里学来的。

但位高权重,深受朱元璋信任的徐达性格很温厚,不恋权力,不贪财宝,不爱美色。徐达可以说是将军中的楷模了,英勇善战,又德行端正。

徐达常年担任镇守大明北方的重任,阻挡蒙古铁骑南下,被朱元璋誉为大明的“万里长城”。哪里有战事,哪里就有徐达元帅的身影。多年的战争生涯,给徐达的身体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伤害,50多岁的大明战神最终离开了人世。徐达死后被追封王爵,获得了“大明第一功臣”的美誉。

朱元璋掌权前中期的汤和,中后期的徐达都可以说是位高权重了。但两人都得以善终,固然有身为朱元璋同乡的身份便利。但汤河的审时度势,不恋权贵的品质,和徐达勤勤恳恳,忠心耿耿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朱元璋可以说是刻薄寡情的皇帝,绝不能说是不辨忠奸的君王。

参考资料:

《明史》

《明史纪事本末》

标签: 刘伯温徐达汤和朱元璋陈友谅朱棣

更多文章

  • 大明功臣汤和为何能善终?并非全因朱元璋的旧情,而是他知进退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朱元璋,汤和,郭子兴,蓝玉,胡惟庸案,明史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参加起义军走上仕途,完全是因为汤和的一封信。当时的朱元璋早已是穷途末路,而他要面临的也无非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被饿死,一种是像凤凰一样,浴火重生。他原本只想安安稳稳过日子,娶个媳妇,种个地,孝敬父母,却没成想落了个家破人亡的下场。就这样他毅然选择了投靠郭子兴的起义军,而汤和也成了他

  • 朱元璋生性多疑,开国功臣如履薄冰,为何唯独汤和能得帝王青眼?

    历史解密编辑:清川知行标签:朱元璋,汤和,郭子兴,红巾军,明朝

    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之后,生性多疑,始终担心的手下官员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对于明朝的开国功臣大杀特杀,有功之臣能够有个善终结局之人寥寥无几。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汤和,此人有着“大明王朝不倒翁”之称,他就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他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表现不俗、立下战功无数,像他这样功绩显赫之人,其实很难逃

  • 名将汤和:70岁仍妻妾过百整日酒色,朱元璋见时却瘫在床上流口水

    历史解密编辑:奇闻局社标签:朱元璋,汤和,徐达,郭子兴,李韩公,胡惟庸

    1368年,已经坐拥大部分江山的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国号为明,此时明朝的前任元朝早就土崩瓦解,仅有的部分残兵剩将也被大明军队逼到西北荒漠地带,没有任何威胁的朱元璋终于可以安心的封赏众多开国功臣。从离开郭子兴自立为王,到大战陈友谅、张士诚,再到驱除元朝残部,朱元璋一步步走上帝王位,除了自己过人的军事才

  • 公元1395年,朱元璋大刀阔斧,唯独汤和逃过一劫

    历史解密编辑:人间灯火情标签:汤和,元朝,明朝,张士诚,陈友谅,小说家,开国皇帝朱元璋

    汤和与朱元璋,一个是英勇的大将军,另一个是历史上的一代皇帝。他们从儿时就开始结下了不解之缘,历经磨难,亦敌亦友。可是在公元1395年,朱元璋杀光了开国六公爵,准备杀死信国公汤和。而汤和又是怎么样躲过朱元璋那高举的屠刀呢?我们要从他们的童年时光谈起。汤和和朱元璋自幼相识,一起玩耍,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兄弟

  • 两次全军覆没,辞职回家养老,是人生赢家:明初大将汤和

    历史解密编辑:木有牙的兔纸标签:汤和,朱元璋,徐达,郭子兴,常遇春,蓝玉

    1388年,汤和对朱元璋说:“我年事已高,不能再征战沙场,希望能回家养老,有一块埋骨之处。”朱元璋很高兴,赐给他5万宝钞,还在凤阳修建住宅,让汤和颐养天年,算是人生赢家了。汤和,安徽凤阳人,明朝名将,骁勇善战,足智多谋。1352年,汤和参加红巾军起义,追随郭子兴,屡次建立战功。攻克濠州时,汤和招募1

  • 汤和70高龄,仍妻妾成群、饮酒纵欲,朱元璋却保他子孙249年富贵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朱元璋,汤和,明朝,李韩公,郭子兴,胡惟庸

    汤和70高龄,仍妻妾成群、饮酒纵欲,朱元璋却保他子孙249年富贵前言:熟悉明朝历史的历史迷们应该对于汤和这个人是不陌生的,作为明朝的开国将领之一,汤和为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但是死在朱元璋手上的开国功臣不计其数,汤和却是逃出朱元璋屠杀的幸存者之一。为何70岁高龄的汤和,可以博得朱元璋的同情

  • 汤和年过70,仍娶妻妾过百、花天酒地,朱元璋赏他子孙249年富贵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故事上集标签:汤和,富贵,明朝,徐达,元朝,张士诚,李韩公,小说家,开国皇帝朱元璋

    汤和年过70,仍娶妻妾过百、花天酒地,朱元璋赏他子孙249年富贵“当朱元璋看到汤和时,他惊奇地发现,这位当年英勇无畏的将军只能躺在椅子上,嘴角流着涎水,支撑着向他行礼。汤和似乎也了解朱元璋的来意,他以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眼神看着朱元璋,那眼神中隐含着乞求。陛下,难道你真的一个都不留吗?”这是明史通俗读

  • 朱元璋屠戮功臣,为何汤和能善终?刘伯温:他这3点比我更聪明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朱元璋,刘伯温,汤和,徐达,胡惟庸,李韩公

    1395年,信国公汤和在安徽凤阳家中病逝,终年70岁。此时,当初与朱元璋一起四处征战、建立明朝基业的开国功臣已经被朱元璋诛杀殆尽,就连足智多谋的刘伯温也已经于1375年去世。汤和是明朝开国功臣中为数不多的得以善终者。论智慧通透,汤和显然不如刘伯温,但是即使是刘伯温,也没能逃脱被朱元璋算计的最终命运。

  • 蓝玉案后,朱元璋召冯胜、汤和入京,为什么汤和善终冯胜却被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朱元璋,冯胜,蓝玉,汤和,徐达

    回顾大明王朝的开国历史,朱元璋这位开国之君无疑是值得人们敬佩的,他宛如一个老师和军神一般,谋定而后动,定了天下,运筹帷幄之间,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直到现在,人们都感慨于朱元璋的多能,佩服他手底下的能人众多。不过,在打天下的时候能人众多是好事,但在安天下的时候能人过多可就危险了。以刘邦为例,当年他是何等

  • 汤和曾说过一句话,让他错失了开国公爵,你知道是哪句话吗?

    历史解密编辑:淮下书生标签:汤和,徐达,洪武,常遇春,张士诚,王保保,傅友德,开国公爵

    汤和作为老朱的发小,开国公爵为啥没有他?汤和淮下书生认为原因有两个:第一,汤和爱喝酒,喝完总犯错。《明史·汤和传》形容他:“颇有酒过。”比如他镇守常州时,曾因老朱没有答应他的要求,而在醉酒后说出了“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的怨言。《明史·汤和传》这个“左顾则左,右顾则右”的怨言还大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