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3月,曾国荃率湘军由安庆沿江东下,一路攻克巢县、芜湖等地,于5月30日逼近雨花台,距离天京城内仅四五里。不过,由于曾国荃贪功心切,孤军进犯天京,因为曾国荃部加彭玉麟水师一共不到三万人,而且还有不少伤病员,如果太平军乘曾国荃部一路征战,立足未稳之际,发动攻击,完全有可能打败来犯湘军。但是,就是这区区的不到三万湘军,却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收获,最终导致天京城失陷,太平天国覆灭的结局。
在天京被围困之后,各地的太平军也纷纷赶来解救天京,忠王李秀成也在天王洪秀全的要求下率领大军赶到天京外围,与湘军展开了决战,但是,就在太平军在兵力上占着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最终却败给了孤军作战的三万湘军。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太平军行动迟缓,贻务了战机。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人心涣散,缺乏斗志,李秀成等人也对湘军有所畏惧。在湘军围攻天京后,李秀成在苏州召开军事会议讨论救援天京问题,认为曾国荃部势头正盛,太平军难与争锋,李秀成向天王建议先往天京运送一批粮食、火药、武器等物资固守天京,待曾国荃部懈怠后再战。但是,天王洪秀全否决了李秀成的这个建议,一日连下三诏,严责李秀成不忠。
无奈之下,李秀成再次召开会议,决定调动大军救援天京。但因为洪秀全前期滥封王位,导致太平天国内部政令不通,军队难以调动,拖延了三个月,才好不容易才由十三个王,凑了十几万大军。在这三个月时间里,孤军深入的曾国荃,却有了充足的时间布置防御,以逸待劳,占据了主动权。
二、湘军曾国荃指挥有方
曾国荃因自己孤军深入,缺少友军的配合,就利用太平军救援来迟的期间,修筑坚固的壕沟工事,在天国大军回援天京后,以守为攻,决不轻易出击,同时联系大营争取支援。
曾国荃还通过重赏士兵,提升湘军的士气和战斗力。在随后双方展开的44天雨花台会战中,湘军和太平军都损失惨重,曾国荃本人也中枪受伤,太平军兵力本来占有优势,而且,李秀成的弟弟李世贤也率部赶来参战,太平军的兵力优势也就更加明显,但是,由于太平军怯战,而且湘军事先准备充分,最终还是湘军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三、洪秀全和李秀成在指挥上存在失误
太平军在救援天京时,虽然在兵力和武器上占有优势,但因李秀成采取全面铺开的方式进攻,分散了兵力,导致没有击中湘军的要害。后来,洪秀全为了挽回败局,又作出了让李秀成率部北上,进兵皖北,再攻湖北的决定,期望吸引曾国荃撤兵救援湖北,来达到为天京解围的目的。
李秀成不敢违抗洪秀全的命令,只得率部北上,因皖北已成湘军腹地,造成了李秀成孤军深入,既无粮草又无后援,太平军饿死、病死不少,这对太平军的作战能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而在此时,湘军曾国荃担心李秀成攻下扬州后,再回到李秀成掌控的苏州,无疑于虎归山林。为了牵制李秀成,曾国荃指挥湘军就再次向天京外围猛攻,天王急召李秀成回援天京。1863年6月20日,李秀成终于再次回到天京,但疲于奔命的太平军在一路的作战中,损失了十余万人,李秀成手下能够作战的部队已所剩无几了,这也是后来解围失败的原因之一。
四、太平军的后勤无法保障,粮食供应严重短缺
太平天国后期,粮食主要通过走长江运输来保证供应,但在湘军围困天京时,湘军彭玉麟的水师早已将水路控制,太平军无法获得粮食供给,只能通过高价向一些外国商人购买。后来,曾国藩通过总理衙门照会各国公使,在攻克天京前严禁外国船只在天京城外停泊,这样一来,也就彻底切断了天京的粮食来源。失去后勤保障,连洪秀全自己都开始食“甘露”了,更别提那些太平军了,不得不饿着肚子与湘军作战,能打得赢就怪了。
五、太平天国其他各部对救援天京较为消极
在天国后期,一些太平将领在江、浙一带占领了很多州、县,这些将领忙于经营自己的地盘,打自己的小算盘,所以,在湘军围困天京后,有些将领对救援天京并不积极。1863年9月,李秀成曾在苏州组织军队支援天京,但各部担心没粮,不愿意远征,就连李秀成返回天京时,他的弟弟李世贤也曾劝他不要再到天京了。
在这种情况下,李秀成向天王洪秀全建议“让城别走”,就是让洪秀全进行转移,保存实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按照当时的情况,这个建议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因为太平军在皖南、苏浙一带还有很大的地盘。李秀成的这个建议也是曾国藩最担心的,如果,洪秀全采纳了李秀成的建议,湘军围困天京的目的就落空了。但李秀成的这一建议,没有被天王洪秀全接受,反而遭到了洪秀全的呵斥。
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也宣布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彻底失败。天京城破后,李秀成保护幼天王逃出天京,并将自己的战马让给幼天王,导致自己在方山被俘。虽然后世留下有李秀成“乞降”疑问,但是,是否有误读或遭人篡改,仍需要史学家进行考证。不过,我们通过李秀成救援天京时的个人表现来看,他作为当时太平天国唯一的支撑,李秀成还是无愧于“忠王”这个称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