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忠王李秀成投降清军的真相,主要有三种说法,前两种说法难成立

忠王李秀成投降清军的真相,主要有三种说法,前两种说法难成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乐观探历史 访问量:1950 更新时间:2024/2/20 23:09:01

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在兵败被俘之后,写下了六万字左右的“供词”。通观其整个“供词”可知,李秀成自始至终都没有否认与洪秀全之间的君臣关系。

其中对洪秀全的批评,也确实是其自身存在的缺点、错误。国破家亡后,回顾历史,总结教训,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剖析,也是无可厚非的。

为此,李秀成说:“我言直陈之语,非不忠而败主节,今国之兴衰得失不陈,不知来由。”

李秀成“供词”

但是,在“供词”之尾,李秀成却表示“愿将部下两岸陆续收齐投降”,并且定出了“收齐之章程”。李秀成在“供词”前面的内容中,没有任何表示“投降”的迹象,后面怎么会如此表述?

对李秀成的此种作为,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下面就与大家聊一聊几种看法。

一、李秀成怕死说。

纵观李秀成生前的表现,此说难以成立。

李秀成参加太平军后,可谓驰骋疆场,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勇往直前;忠于太平军,心向洪秀全。十余年的戎马生涯中,多有“三河大捷”、“三攻上海”、“保卫天京”等辉煌战绩。

战场上的李秀成(剧照)

在天京陷落,兵败突围之时,李秀成将自己的战马让给幼主洪天贵福,自己骑着羸弱的之马掩护幼主突围,把死亡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突围之后,避难方山之际,乡民劝他去发,以便护送他脱危,但他拒绝了。

洪天贵福(剧照)

兵败被俘后,在清军大营,曾国荃“置刀锥于前,…..叱勇割其臂股,皆流血。忠酋殊不动。”临刑前,李秀成“复作绝命词十句,…..叙其尽忠之意。”

以上种种说明,李秀成是蔑视死神的,是淡然面对死亡的,并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

二、李秀成投降说。

有人说,李秀成早有投降清军的打算。

李秀成作为独当一面的将帅,是不乏时机拉上队伍投敌的。但事实上,李秀成在任何艰难危急的时刻都没有这样做。

忠王李秀成(剧照)

一八九五年夏,洪秀全先后封洪仁玕、陈玉成为王。这时,李秀成原来的部下,太平军的叛徒李昭寿,趁机利用李秀成未被洪秀全封王一事进行挑拨,暗中“命其亲使送文前来”,劝当时在浦口的李秀成投降清军。

消息传到天京后,洪秀全断然认为李秀成“定有变意”,于是就处处提防、限制他。可是,十几天过去后,李秀成仍旧坚守营盘,忠实地护卫着天京北岸的门户。

这样一来,洪秀全不但消除了疑虑,而且亲自用黄绸缎书写“万古忠义”赐给他,并诏封李秀成为忠王。

洪秀全(剧照)

那时的战功卓著的李秀成,本有借口生“不臣之心”时,都没有脱离太平军,背弃洪秀全;身为忠王之后,他自然也没有必要再去行“投降”清军之举。

三、李秀成诈降说。

曾国藩从安徽赶到天京,当面对李秀成进行了“讯问”,对其予以“怀柔”性地诱降之后,李秀成表示愿意“投降”,并提出了“收齐之章程”。

李秀成曾说:“昨夜承老中堂,调至驾前讯问,承恩惠示,真报无由”。“今见老中堂恩广,罪将定要靖一方先行酬报”。

接受曾国藩讯问的李秀成(剧照)

这说明,在曾国藩的笼络之下,李秀成把曾国藩看成了“恩惠甚深”、“智才爱众,惜士恩良”的好人,曾国藩的诱导起了作用。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却会让我们有着另一种认识。那就是,当曾国藩提出要派自己的爪牙马玉堂、赵金龙去主办“招降”事务时,李秀成却坚决反对曾国藩借用自己的名义,由曾国藩直接派爪牙去“招降”太平军的办法。

同时,李秀成主张由自己亲自发布文告,主持办理此事。这样的提议,曾国藩没有接受。因为,如果李秀成暗藏着重整旗鼓的目的,数十万太平军应召而来后,那他曾国藩将难以招架,后果可想而知。

曾国藩(图像)

在敌我双方的争战中,由于兵败势孤,“诈降”后再图举事的屡见不鲜的。如“三国时期”姜维之投降钟会等。曾国藩不会不知,也不得不顾虑。这也充分说明,李秀成“投降”的诚意,并没有得到曾国藩的完全认可。

为此,我们不能完全排除李秀成“诈降”,以图借机东山再起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就李秀成而言,无论是受敌人的怀柔诱骗而降;还是自己愿意“投降”;或者借机“诈降”,以谋恢复,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人们大多还是认为李秀成确实有“诈降”以图再举之心!

更多文章

  • 他,忠王李秀成的儿子,被曾国藩收养,却成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叔叔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李秀成,曾国藩,陈寅恪,洪秀全,太平天国,科学家,军事制度,书法家

    太平天国后期,与清王朝一决天下的重担落在了英王陈玉成和忠王李秀成的肩上。当时,英王陈玉成被认为是太平天国最骁勇善战的将军,而李秀成的勇猛善战仅次于陈玉成。不幸的是,陈玉成遇上了比狐狸还精的苗沛霖,最终在这位奸诈之徒的欺骗下被清军凌迟。当然像苗沛霖这种两面三刀,数次倒戈的叛徒,终究也不会有好下场,在三

  • 李秀成非常配合曾国藩的审讯,还曾劝其称帝,曾国藩为何要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玉带吴钩标签:李秀成,曾国藩,洪秀全,清军,太平天国

    民国时期江苏省民政厅厅长王公屿在自己的文章中说李秀成没有被杀,也没有被清军抓捕,李秀成躲在了海州,也就是现在的连云港,并且还有后人,当然这是王公屿在与日寇打游击时听说的,具体内容大家可以去搜索查看,今天我们主要讲曾国藩为什么一定要杀李秀成,所以在这里我将采信李秀成被杀说。1863年底,太平天国势力越

  • 李秀成供词为什么到60年代才公开?倘若早公布,曾国藩恐遭灭门

    历史解密编辑:孤风婉史标签:清军,诗人,清朝,李秀成,曾国藩,太平军,洪秀全,书法家,科学家,太平天国

    历史总会有这样一个周期,那就是每当朝纲混乱、恶人当道以及各种自然灾害层出不穷之际,底层人民便会集合起来,为了生存而与当时的统治者展开斗争。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不知凡几的农民起义,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一嘴旧式农民起义的高峰——太平天国运动。持续了十余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但期间有着不少谜团仍

  • 受封忠王千岁,李秀成没有感激,还充满怨恨与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秀成,太平军,洪秀全,清军,陈玉成

    《木兰诗》云:“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征战沙场之悍将,随时有可能马革裹尸,为朝廷而死。冷兵器时代,将士操刀上阵杀敌,冒着生命威胁冲锋陷阵,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封侯拜将,挤进上流社会。为激励将士,秦朝实行“军功授爵”制度,能否封侯、拜将,就看战功多大。对名将而言,封侯还不行,封王才是最高境界。皇帝“

  • 太平天国最后的决战,李秀成手握30万大军,为何打不过3万湘军?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李秀成,太平天国,清军,洪秀全,太平军,石亚达

    太平天国的覆灭,与它的爆发一样,快得令人难以置信,连坐镇北京的慈禧太后也没想到,这伙儿曾令清王朝寝食难安的“长毛”,竟顷刻间便土崩瓦解了。毕竟,总攻开始前,李秀成手里还有二十多万人马。可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便会发现,即便是处于鼎盛期的太平天国,也早已预示了它最终的命运。要知道,太平军之所以曾打的清军

  • 李秀成投降后献出一计,可剿灭太平军,曾国藩听完大怒:马上斩首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李秀成,曾国藩,太平天国,石亚达,洪秀全

    在封建时期,统治者们拥有九五之尊的地位,他们的衣、食、住、行大都十分的奢华。除去少数励精图治的皇帝之外,统治者们往往会为了满足自己的享乐,不断地盘剥、压榨百姓们。就比如清朝末期的统治者们,就因为自己的享乐、昏庸而导致国力大减,丧权辱国。正因为统治阶级的大肆盘剥和压榨,所以百姓们的生活过得相当的清苦,

  • 为何李秀成的供词,直到60年代才公开?若早公布,曾国藩恐遭灭门

    历史解密编辑:潜鸿畅说奇闻标签:清朝,诗人,李秀成,曾国藩,曾国荃,洪秀全,太平军,书法家,科学家,太平天国

    众所周知,晚清的实际统治者是慈禧太后,她掌握着晚清时期的大部分权力。慈禧太后不仅在政事上没有积极作为,还坚持闭关锁国的落后政策,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背负着“卖国贼”的称号遗臭万年。渴望权力的慈禧登上权力的至高处后,并没有忧国忧民,反而一味地贪图享乐、奢侈无度,在政治上鼠目寸光,丝毫不为清朝的趋向着

  • 太平天国双子星:陈玉成越打越弱,为何李秀成越打越强?

    历史解密编辑:队友是羊标签:陈玉成,李秀成,太平天国,石亚达,洪秀全

    1857年5月,最后一位“首义五王”翼王石达开率10万精兵外出自创门户,宣告太平天国开朝“五王”局面一去不复返,后起之秀迎来发展之机遇。新崛起的将星阵营,陈玉成、李秀成实力最强,兵力最多,也是最能打仗,号称太平天国双子星。其中,第一强自然是英王陈玉成,这点从李秀成《自述书》中可以看出。忠王李秀成说:

  • 1962年,曾国藩的曾孙曝光重磅史料,这才揭开李秀成被俘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猫眼观史标签:曾国藩,李秀成,太平军,洪秀全,太平天国,清军

    太平天国的天王洪秀全,麾下猛将众多,其中还包括较为优秀的李秀成和陈玉成等。而当年,清军欲破天京之际,将军李秀成则选择了投降。但其中原因一直不得而知,随着太平天国的覆灭,事情已过去了二百余年。直到建国后,1962年,中国台北的世界书局迎来一个年迈的老人,他干皱的手上拿着一张破旧的纸,激动的说:“这是李

  • 三万湘军围困天京,为什么李秀成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却解救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李秀成,大军,太平军,曾国荃,洪秀全,太平天国,三万

    1862年3月,曾国荃率湘军由安庆沿江东下,一路攻克巢县、芜湖等地,于5月30日逼近雨花台,距离天京城内仅四五里。不过,由于曾国荃贪功心切,孤军进犯天京,因为曾国荃部加彭玉麟水师一共不到三万人,而且还有不少伤病员,如果太平军乘曾国荃部一路征战,立足未稳之际,发动攻击,完全有可能打败来犯湘军。但是,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