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熹问:为何叫买东西不叫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道破

朱熹问:为何叫买东西不叫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道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彩虹里的牛奶 访问量:2124 更新时间:2023/12/11 2:33:01

中国,有着多样的民族、丰富的物产以及光辉的历史,在这个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上,曾孕育出一批批优秀的大豪,他们每一个人都曾为中国的文学史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大文豪是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朱熹

著名的程朱理学中的"朱",指的便是朱熹。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教育家,主要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偶尔自己还会写一些书,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教书心得记录下来,供后人参考借阅。

在朱熹的教书生涯中,就曾发生过一件非有意思的趣事,当时朱熹在课堂上问他的学生们,为什么"买东西"不叫"买南北"?

这个问题一出,就把他的学生难住了,底下顿时鸦雀无声。没想到,这个问题最后竟然被一个只有10岁的小孩解答了,朱熹听完小孩的回答后感到非常满意。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往下看吧!

为什么"买东西"不叫"买南北"?

有一天,朱熹像往常一样在传授他的弟子们四书五经,前来听课的学生什么年龄段的都有,有年龄大的,也有年龄小的,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的甚至不远千里,只为能听到朱熹讲课,一睹夫子的尊荣。

但是朱熹讲课的内容大多是四书五经等枯燥乏味的儒家经典,实在是无趣地很!

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底下的同学们还觉得新鲜,都在

兴致勃勃

地认真听朱熹讲课。随着时间一点点地流逝,同学们的新鲜劲过了,开始有点

心不在焉

了,有的甚至开起了小差。这个时候,哪怕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发生,都能令同学们精神大

恰巧,一位妙龄女子正好从课堂外面经过,她的手里还提着一个竹篮。同学们看到有人路过,注意力立马被吸引过去了,大家都在偷偷看她,欣赏这位女子的容颜。

朱熹自然也注意到同学们的注意力都被分散了,他很生气,但是他并没有直接发火,而是巧妙地利用另一种方法,让同学们知道上课要认真听课。

只见朱熹敲了敲桌子,试图拉回同学们的注意力。果然,大部分同学听到朱熹敲桌子后,立马回过神来,望着讲台上一脸严肃的朱熹,内心有些羞愧,生怕夫子发火。

而朱熹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似的,像平常课堂提问一样,问他的学生们,同学们看下门外经过的那名女子,你们有谁可以告诉我,那名女子将要做什么。

同学们听了朱熹的问题,一直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大家都觉得朱熹提的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有的说她是去山上采药,有的说她只是提着空篮子回家,但更多的同学都说她是去买东西,这部分同学的回答正好正中朱熹下怀。

朱熹又接着问,为什么"买东西"不叫"买南北"呢?这个问题一出,立即把下面的学生给难住了,底下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大气都不敢出,生怕朱熹突然抽到自己提问,刚才的自信满满早已不复存在。

十岁小孩语出惊人

"有哪位同学知道答案?"见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朱熹再次重复刚刚的问题。然而,并没有同学回答朱熹的问题。教室里一片安静,所有同学都恨不得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夫子,我知道这道题的答案。"这时,一道稚嫩的声音响起,打破了教室里的安静。

听到这句话,朱熹眼前顿时一亮,但当看到起身回答问题的竟然是一个10岁左右的小孩时,朱熹的眼睛暗了暗,他并不认为一个只有10岁的小孩子会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虽是这样想,但朱熹并没有打断孩子的回答,反而还用眼神鼓励这位小朋友,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小朋友收到朱熹的鼓励后,回答得更加大声:"

东为木,西为金,南为火,北为水。既然是挎着竹篮,那么必定只能装得下木跟金,因此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

"听到小朋友的回答后,朱熹满意地点点头,并当众表扬了这位小朋友。

实际上,这位小朋友所回答的依据主要是过去的人们对于

五行观念

的延续。

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那个时代的人们把自然界的事物分别列入这五大范畴,并以此来说明十连世间万物的起源。

这也是为什么朱熹听到小朋友的回答后感到十分惊喜的原因,甚至当众对他进行表扬,小小年纪便懂得五行之道实在是难得。

"买东西"还与城市规划有关

其实,关于"买东西"还是"买南北"的问题,除了五行之外,还有其他的说法。另外一种说法,便是跟

古代的城市规划

有关。众所周知,

古时候的人们房屋建造讲究的是坐北朝南,这不仅考虑到风水方面的问题,还有天气方面的原因。

这个习惯千百年来一直被作为约定俗成的传统保留下来,

因此中轴大道分为东西二市两个区域,人们需要购买物品时,便只能往东面或西面。久而久之,便以"东西"二字替代。

这种房屋坐北朝南、东西为商业区的城市规划,

以隋朝到唐开国之初的长安城为代表

,当时的东面与西面便是长安城内两大著名的购物中心。

当时的东市跟西市是唐代长安城的经济活动中心,也是当时的全国工商业贸易中心,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枢纽,同时还是中外各个国家用于经济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当人们有了购物需求时,只能去往东面或者西面,因此叫"买东西"一点也不奇怪。

给每一位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

朱熹作为一名老师,当底下的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分散、开小差时,他并没有急于发火,而是巧妙地利用同学们关心的事物进行提问,引导同学们思考。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不仅能拉回同学们的注意力,也让开小差的同学们意识到自己所知甚少,应该认真听课。

当所有同学面对朱熹的提问束手无策时,一个只有10岁的小孩回答了这个问题。朱熹虽然不认为一个只有十岁的小孩能说出什么惊人的回答。

但还是鼓励学生大胆说下去,

给学生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

,这便是朱熹作为一名老师的智慧所在。

不按书本教材传授死板知识的老师,才是一名合格的好老师。

作为一名老师,朱熹是成功的。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投资及应用建议。

更多文章

  • 朱熹:买东西为何不叫“买南北”,学生不解,10岁孩子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朱熹,理学,字词,儒学,五行

    一谈中国历史,你会想到什么?答案一定是“上下五千年”。这“五千年”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也是中国人民的瑰宝,在这漫长的五千年之中,诞生了各种各样的文化,而在这些文化之中,单就一个语言就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尽管有着语言的差异,但是对于某些常见的事物,我们总能够不约而同地叫出它的名字。追根溯源,其实它们的名字

  • 朱熹提问:为何常说“买东西”不叫“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中的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朱熹,朱元璋,儒家,水德,邹衍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有了五行学说。学者们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是物质的基本形态,同时相生相克象征物质循环往复,永不消亡。本来,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是哲学家们互相思辩的理论。金木水火土也不是现实世界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五种物质,而是物质具体形态、现象所共有的综合抽象,即是哲学意义上的物质。可是后人却

  • 武夷山五夫古镇,它陪伴朱熹生活了50年,古老的街巷至今韵味十足

    历史解密编辑:水玉扬观世界标签:朱熹,祠堂,孔子,宋朝,武夷山,五夫古镇

    提起福建省武夷山,我想很多朋友一定都是不会陌生的,即使你没有来过,想必也一定听说过这里,但如果提起武夷山五夫古镇,也许很多朋友就会觉得非常陌生了。当我今天仔细翻看这座古镇历史的时候,我才猛然发现它也是历史感满满的存在了千年。五夫古镇地处武夷山市东南部,原名五夫里,始于晋代中期,距今已有了1700多年

  • 吕欣:朱熹的“为文”论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朱熹,孔子,吕欣,宋朝,周敦颐,近思录,艺术家,四书章句集注

    吕欣,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研究员。摘要:朱熹所谓“文”主要是指经典及经典解释之文,是“道”之所寄处。“为文”则是“文”实现其价值传承的关键路径。无“文”载道,学者对圣人之道便无从把捉。不学“为文”及实践“为文”,理学家的传道事业亦无法实现。朱熹所论“为文”,要求学者规避“作文害道”的风险,在学习圣贤文

  • 朱熹:买东西为何不叫“买南北”?学生们很疑惑却被10岁小孩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朱熹,孔子,王守仁,周延儒,崇祯

    中国通史中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我们所看到的每一个简短的名词,都包含着无尽的历史演化,我们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厚重。这句话说的很沉重,因为它道出了我们身边所有事物的不同寻常,一双筷子,一张纸,甚至一个简单的名词,其实都包含着几千年历史的演化,甚至还有无数代人的辛苦努力。不过我们对此都已经习以为常,所以,假

  • 朱熹问学生:为何叫买东西不叫买南北?10岁娃娃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朱熹,理学,崇祯,周延儒,曾仕强

    记得有学者曾经说过,我们所处的时代被称之为科技黑箱的时代,虽然每个人用着最牛的科技,但基本上每一个人都不了解科技的原理。就好像每一个人都会用电话,但并不是每个人知道电话的原理。同样的,对于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东西,我们非常熟悉,但还真不了解他到底是怎么来的。例如,平时我们去购物的时候经常说口头禅

  • 郭园兰:朱熹“克己”诠释思想的内涵、践履与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朱熹,儒家,孔子,道学

    《朱子语类》内容摘要:《论语》“克己”是儒学重要命题,自孔子提出后,诠释不断,意见纷纭。朱熹对此十分重视,为“克己”作了理学化的诠释,训“克”为“胜”,释“己”为“身之私欲”,从而将表示外在形躯的“身”与表达内在意念的“欲”有机结合起来,明确指出“身之私欲”包括气禀之私、人我之私、耳目口鼻之欲等内涵

  • 纪录片|《朱熹》四集全视频

    历史解密编辑:李子说标签:朱熹,儒家,儒学,后世,白鹿洞

    提示:戳上方蓝字 「李子说」关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科教频道与武夷山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四集纪录片《朱熹》,历时五年精心制作完成,摄制组行程十几万千米,几乎走遍了朱熹生前所有重要活动地点,对众多珍贵的文化遗迹和历史文献进行了精心拍摄。本纪录片充分运用多维度航拍、移轴摄影、水下摄影、三维动画、虚拟影

  • 王磊:王阳明“误读”朱熹格物论之重思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朱熹,性理,穷理,王守仁,黄宗羲,王阳明,格物论,中国篮球,中国职业运动联盟,王磊(篮球运动员)

    摘要:王阳明批评朱熹格物论“析‘心’与‘理’而为二”是否为误读,可谓众说纷纭。朱熹既然强调“心具众理”且“万理具足”,则即心求理应属可行,且足够穷尽世间万理,但他却要求学者一定去即物穷理,似有自相矛盾、心理为二之嫌。然而,朱熹的即物穷理实有心中性理须即物而显、万物之理乃心性所立两个隐微前提。心中性理

  • 朱熹:秋风萧爽天气凉,朗朗书声润心房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朱熹,朗朗,萧爽,诗作,自怜

    写秋的诗句很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大部分诗句里的秋天,萧瑟肃杀又带几分寂寥,而朱熹笔下的秋天却别有情怀。“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如果说同为南宋理学家魏了翁的“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