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夷山五夫古镇,它陪伴朱熹生活了50年,古老的街巷至今韵味十足

武夷山五夫古镇,它陪伴朱熹生活了50年,古老的街巷至今韵味十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水玉扬观世界 访问量:2938 更新时间:2023/12/11 2:33:25

提起福建省武夷山,我想很多朋友一定都是不会陌生的,即使你没有来过,想必也一定听说过这里,但如果提起武夷山五夫古镇,也许很多朋友就会觉得非陌生了。

当我今天仔细翻看这座古镇历史的时候,我才猛然发现它也是历史感满满的存在了千年。

五夫古镇地处武夷山市东南部,原名五夫里,始于晋代中期,距今已有了1700多年的历史。

这里不仅是“白莲之乡”,还被誉为“邹鲁渊源”,它也是朱子理学发源地,理学宗师朱熹曾在此求学、著述、办学、授徒、生活近50年,可以说这里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朱子理学摇篮。

其实对于我们今天的很多人而言,第一次知道朱熹的名字,想必你也和我一样,都是因为课本上《观书有感》中的那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吧,正因为这句诗,我们记住了朱熹。

千百年来很多的名人大家都公认,朱熹理学继往开来,实现了儒学的复兴。历史学家钱穆也曾这样评价朱熹: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开创儒学,成为中国化传统中一主要骨干。北理学兴起,乃儒学之重光。自有朱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学,乃重获生机,发挥新精神,直迄于今。

下面我们再来一起看看朱熹的生平,朱熹祖籍徽州婺源。其父朱松,举家南迁入闽,先后到政和、尤溪做县尉。朱熹1130年生于尤溪,14岁那年父亲去世,朱熹受父亲遗命同母亲来到武夷山五夫里(今南平武夷山市五夫镇)居住,在此求学、成家、讲学、著述,“琴书五十载”。1192年,朱熹离开五夫定居建阳(今南平建阳区),8年后辞世,葬于建阳黄坑大林谷,享年70岁。

可以说,朱熹的一生都是和五夫这里紧密相连的,在今天五夫镇政府部门食堂前的一块石上,仍刻着这样几行字:“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这首小诗的背后还藏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传说朱熹某日跑去看女儿,女儿既欢喜又犯愁——“家贫市远无兼味”,只好煮一碗麦饭,用香葱做点清汤。端上葱汤麦饭,女儿愧对欲泪,朱熹遂写下这首《乐道葱汤麦饭》安慰。一位讲理又有情的慈父,是今天鲜为人知的朱子形象。

对于很多喜欢旅游的朋友们而言,我们今天在中国的很多古镇里面,都会看到古代大家族的祠堂,其实祠堂制度也是朱熹设计的。此前,老百姓是没有祠堂的,只能“路祭”先人,朱熹规制了祠堂的建构,使祠堂进入了民间生活,直至今日,在中国的很多地方仍然存在着宗祠制度。

来到五夫古镇,最值得看看的就是这里的老街了,而老街里最有名的就是兴贤古街,这里是朱子文化遗存最集中的地方,它的地面全用鹅卵石铺成,两侧为黄泥夯实的民房土墙,当年朱熹携徒探友,讲学问道,每次外出都要经过这里,因此也被称为“朱子巷”。

这条古街早在中晚唐时期,当时的刘氏家族迁居到五夫里,就具有了雏形。到了宋代这里开始逐步兴旺,特别在南宋后期,胡家、刘家诸贤以及由朱熹相继成名之后,更趋于鼎盛。当时的这里店铺商肆密布,名人学者云集。这条古街,虽经1000年的世故沧桑,至今尚保留着许多宋代时期的风格建筑,并留下了古朴淳厚的民风习俗。

古镇上还有一座兴贤书院,这里曾是朱熹年少求学和学成后授课的地方,书院大门上方的造型,是状元、榜眼和探花三顶乌纱帽,寓意儒家求取功名乃是为了做一番治国平天下的事业。大厅高悬仿朱熹笔体的匾额“继往开来”,这则耳熟能详的成语来自朱熹的话“继往圣,开来学”。

在五夫古镇的屏山脚下,还藏着一座紫阳楼,朱熹曾在此住了近50年。朱熹的那首《观书有感》就是因他在塘边苦读时,触动灵感,信手写下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后来这也成为千古名句。

这座五夫古镇虽然小众,但却见证和陪伴了朱熹的一生,我们可以在这里访古抚今,追思先贤,感受博大精深的南宋理学文化,这样的旅途一定是充满意义的。

标签: 朱熹祠堂孔子宋朝武夷山五夫古镇

更多文章

  • 吕欣:朱熹的“为文”论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朱熹,孔子,吕欣,宋朝,周敦颐,近思录,艺术家,四书章句集注

    吕欣,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研究员。摘要:朱熹所谓“文”主要是指经典及经典解释之文,是“道”之所寄处。“为文”则是“文”实现其价值传承的关键路径。无“文”载道,学者对圣人之道便无从把捉。不学“为文”及实践“为文”,理学家的传道事业亦无法实现。朱熹所论“为文”,要求学者规避“作文害道”的风险,在学习圣贤文

  • 朱熹:买东西为何不叫“买南北”?学生们很疑惑却被10岁小孩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朱熹,孔子,王守仁,周延儒,崇祯

    中国通史中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我们所看到的每一个简短的名词,都包含着无尽的历史演化,我们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厚重。这句话说的很沉重,因为它道出了我们身边所有事物的不同寻常,一双筷子,一张纸,甚至一个简单的名词,其实都包含着几千年历史的演化,甚至还有无数代人的辛苦努力。不过我们对此都已经习以为常,所以,假

  • 朱熹问学生:为何叫买东西不叫买南北?10岁娃娃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朱熹,理学,崇祯,周延儒,曾仕强

    记得有学者曾经说过,我们所处的时代被称之为科技黑箱的时代,虽然每个人用着最牛的科技,但基本上每一个人都不了解科技的原理。就好像每一个人都会用电话,但并不是每个人知道电话的原理。同样的,对于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东西,我们非常熟悉,但还真不了解他到底是怎么来的。例如,平时我们去购物的时候经常说口头禅

  • 郭园兰:朱熹“克己”诠释思想的内涵、践履与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朱熹,儒家,孔子,道学

    《朱子语类》内容摘要:《论语》“克己”是儒学重要命题,自孔子提出后,诠释不断,意见纷纭。朱熹对此十分重视,为“克己”作了理学化的诠释,训“克”为“胜”,释“己”为“身之私欲”,从而将表示外在形躯的“身”与表达内在意念的“欲”有机结合起来,明确指出“身之私欲”包括气禀之私、人我之私、耳目口鼻之欲等内涵

  • 纪录片|《朱熹》四集全视频

    历史解密编辑:李子说标签:朱熹,儒家,儒学,后世,白鹿洞

    提示:戳上方蓝字 「李子说」关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科教频道与武夷山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四集纪录片《朱熹》,历时五年精心制作完成,摄制组行程十几万千米,几乎走遍了朱熹生前所有重要活动地点,对众多珍贵的文化遗迹和历史文献进行了精心拍摄。本纪录片充分运用多维度航拍、移轴摄影、水下摄影、三维动画、虚拟影

  • 王磊:王阳明“误读”朱熹格物论之重思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朱熹,性理,穷理,王守仁,黄宗羲,王阳明,格物论,中国篮球,中国职业运动联盟,王磊(篮球运动员)

    摘要:王阳明批评朱熹格物论“析‘心’与‘理’而为二”是否为误读,可谓众说纷纭。朱熹既然强调“心具众理”且“万理具足”,则即心求理应属可行,且足够穷尽世间万理,但他却要求学者一定去即物穷理,似有自相矛盾、心理为二之嫌。然而,朱熹的即物穷理实有心中性理须即物而显、万物之理乃心性所立两个隐微前提。心中性理

  • 朱熹:秋风萧爽天气凉,朗朗书声润心房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朱熹,朗朗,萧爽,诗作,自怜

    写秋的诗句很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大部分诗句里的秋天,萧瑟肃杀又带几分寂寥,而朱熹笔下的秋天却别有情怀。“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如果说同为南宋理学家魏了翁的“秋声

  • 朱熹问:为何叫“买东西”不叫“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朱熹,范仲淹,学说,哲学,儒学

    世间最美的语言是什么,是世界范围使用最广的英语吗?在笔者看来,最美当是汉语,悠悠汉语,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其中的奥妙也非同一般。很多人身处汉语环境之下,对其的感知往往很浅薄,有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疑惑。加之汉语经过几千年的演变,配上其本身的表意性质,使得汉语博大精深。仅仅是一个“买东西”

  • 文史宴讲坛:苏轼诞辰,谈一谈苏轼的儒学成就,不在朱熹之下。今晚八点,嘉宾凌空子,抽奖赠书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宴标签:茶,苏轼,朱熹,儒学,诞辰,凌空子,齐特琴,古典乐,文史宴讲坛

    今日适逢苏东坡阳历诞辰,应用户朋友们要求,今晚八点大司马特邀儒学学者凌空子(班布尔汗兄可能也会参加)对谈苏轼的儒学成就,仅将苏轼视为文苑之臣是对他的矮化。欢迎大家收听,也可就相关方面提问。今晚也抽奖赠书,一二三等奖设置如下:一等奖:世界的四个部分二等奖:东汉兴衰史(上下册)三等奖:《世说新语》美学研

  • 五家一邻,五邻一里,朱熹后人隐居古村,建房讲风水,邻里分高低

    历史解密编辑:安静的翻阅标签:朱熹,古村,祠堂,风水,宅院,上岳村,邻里,宋朝,艺术家

    佛冈岳山,以前山上种满了沙糖桔,村里老人叫它“对面山”,岳山脚下有上岳村和下岳村,在北江一带颇有名气。南宋大理寺评事孙朱文焕在北江抗击元军牺牲后,其后人最终落脚于上岳村,朱文焕是宋朝理学家朱熹第六代子孙,《朱氏族谱》记载,朱氏七代两兄弟分家,朱朝瑞居在上岳村,曾孙就是朴山朱公,朱连瑞以后人则居住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