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熹:买东西为何不叫“买南北”,学生不解,10岁孩子一语道破

朱熹:买东西为何不叫“买南北”,学生不解,10岁孩子一语道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八卦爱豆秀 访问量:1521 更新时间:2023/12/11 2:33:10

一谈中国历史,你会想到什么?答案一定是“上下五千年”。

这“五千年”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也是中国人民的瑰宝,在这漫长的五千年之中,诞生了各种各样的化,而在这些文化之中,单就一个语言就有着非大的差距。

尽管有着语言的差异,但是对于某些常见的事物,我们总能够不约而同地叫出它的名字。

追根溯源,其实它们的名字都是能够找到由来的,本文将借朱熹的课堂来了解一下关于“东西”的由来。

01朱熹提问,孩子道破含义

年间,世上出现了一个人物。

此人使儒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此人致力于传播儒家经典,此人就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之一朱熹。

朱熹其人非常的聪颖,十九岁便考上了进士。

进入官场之后,朱熹作风正派、为官清廉,更是建设了书院供人们学习,到了晚年,朱熹一心想要推广儒家学派,便建立校舍,广收门徒。

在一次课堂上,朱熹正在教授学生知识。

此时,窗边路过了一位姑娘,手里拿着篮子正在前走着,学生们的目光不自觉地被这位美丽的姑娘吸引。

朱熹看到学生的注意力转移之后,逐渐地停下了讲课。

当学生们意识到老师的声音停止之后,立刻转头看着老师,等待老师继续讲课,朱熹知道学生们此刻一定没有心思再听课了,索性就刚才路过的少女进行提问,“请问刚才的少女要去干什么?”

学生们听到老师的提问之后,立刻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说回家的、有说上山的……

不过,大部分同学都认同少女要去买东西的说法。

紧接着,朱熹又问:“那么,我想知道为什么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这一问题难倒了所有的同学,此时的课堂鸦雀无声,就在朱熹逐渐失望准备公布答案的时候,一个十岁的小童慢慢地举起了他的手。

朱熹立刻叫起了小童,期待着他的答案,小童地回答同样没有辜负朱熹的期待,这样一个很多大人都不知道的问题,被一个黄口小儿答了出来。

小童是这样说的:

“这个原因或许与五行有关,在五行之中,东代表着木,西代表着金,南代表着火,北代表着水,我们一直在用竹篮子盛东西,“火”会将篮子烧坏,“水”会从篮子里流走,只有“金”和“木”能够被竹篮子装,所以,我们便将其称为‘买东西’。”

朱熹听过之后哈哈大笑,并称赞了小童,所有同学恍然大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便不再关注外界的事物,开始专注的听课学习。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关于“买东西”的解释,怎么可能会只有一种,除了有“五行”与“东西”的关联,还有着其他的说法。

02“东西”的由来

曾经,东还代表着春,而西则代表着秋,四季被称为了春秋,那么,万物被称为东西,也就非常的合理了。

此外,对于“东西”还有着来自城市规划的解释。

在东汉时期,市场被分为东西两个,人们根据方位称其为“东市”与“西市”,随着时间的演变,人们为了方便,便逐渐将其称为了“东西”。

当然,除了有来自五行与城市规划的解释,还有着来自太阳的解释。

古时的人们发现,太阳都是东升西落,对于太阳的认知,便是人们一开始对事物的概念,所以“东”与“西”便成了世间万物地起源,由此,“万物”便成了“东西”。

最后还可以在明代一位作者的书中,看到关于“东西”的解释。

明代作者燮在他的书中提到过“西方大多生产珍贵的宝物,东方大多生产矿物”。

后来,这句话逐渐地演变成了“东矿西珍”,再后来,这句话被引申成为“四方物产”,也就是“物品”,随之变成了“东西”。

关于“东西”的解释还有着很多,不过无论是哪一种解释,总会带着一点独属于中国的东西。

这么多的版本在千变万化,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或许,就是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影响,最终才定义了“物品”的叫法。

03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字

关于“东西”的解释都如此之多,可见中国文字的有趣之处。

细细的挖掘,一定还会发现那些埋藏在字里行间之间的奥秘,通过这一个个的线索,总会被其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智慧所折服。

因此,有着如此优秀的先辈,有着如此优秀的文化,我为什么不去发扬与继承呢?有多少的传统文化因为我们疏忽而被丢失,又有多少的字词我们能够知道其中真正的意思。

科技的生活早已经将人性之中的懒惰发挥到了极致,现如今大多人了解的只是文字的“字面意思”。

这无疑是错误的,想要了解文字的真正含义,就必须知道文字所记录的是什么?是历史,是曾经,是过去。

我们总是为拥有这样悠久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但我们并没有因为热爱而去深究其中的内涵。

这也就造成了很多人对于字词的理解不太深刻的局面,如果想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只需要拿出你一天之中小小的一点时间就足够了。

十分钟能做什么?可以结束一局游戏,可以看很多的新闻,可以结束一场谈话,同时,也可以查清楚某一个字词的真正含义。

一天之中有很多的十分钟,为什么不能够抽出其中的一个十分钟的时间来学习这些中国文字的含义呢?

积少成多,无数的十分钟所学的知识加起来,就能够汇聚成为那璀璨的文化之中的一角,便是这一角,也一定会让你有所受益。

标签: 朱熹理学字词儒学五行

更多文章

  • 朱熹提问:为何常说“买东西”不叫“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中的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朱熹,朱元璋,儒家,水德,邹衍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有了五行学说。学者们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是物质的基本形态,同时相生相克象征物质循环往复,永不消亡。本来,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是哲学家们互相思辩的理论。金木水火土也不是现实世界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五种物质,而是物质具体形态、现象所共有的综合抽象,即是哲学意义上的物质。可是后人却

  • 武夷山五夫古镇,它陪伴朱熹生活了50年,古老的街巷至今韵味十足

    历史解密编辑:水玉扬观世界标签:朱熹,祠堂,孔子,宋朝,武夷山,五夫古镇

    提起福建省武夷山,我想很多朋友一定都是不会陌生的,即使你没有来过,想必也一定听说过这里,但如果提起武夷山五夫古镇,也许很多朋友就会觉得非常陌生了。当我今天仔细翻看这座古镇历史的时候,我才猛然发现它也是历史感满满的存在了千年。五夫古镇地处武夷山市东南部,原名五夫里,始于晋代中期,距今已有了1700多年

  • 吕欣:朱熹的“为文”论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朱熹,孔子,吕欣,宋朝,周敦颐,近思录,艺术家,四书章句集注

    吕欣,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研究员。摘要:朱熹所谓“文”主要是指经典及经典解释之文,是“道”之所寄处。“为文”则是“文”实现其价值传承的关键路径。无“文”载道,学者对圣人之道便无从把捉。不学“为文”及实践“为文”,理学家的传道事业亦无法实现。朱熹所论“为文”,要求学者规避“作文害道”的风险,在学习圣贤文

  • 朱熹:买东西为何不叫“买南北”?学生们很疑惑却被10岁小孩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朱熹,孔子,王守仁,周延儒,崇祯

    中国通史中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我们所看到的每一个简短的名词,都包含着无尽的历史演化,我们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厚重。这句话说的很沉重,因为它道出了我们身边所有事物的不同寻常,一双筷子,一张纸,甚至一个简单的名词,其实都包含着几千年历史的演化,甚至还有无数代人的辛苦努力。不过我们对此都已经习以为常,所以,假

  • 朱熹问学生:为何叫买东西不叫买南北?10岁娃娃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朱熹,理学,崇祯,周延儒,曾仕强

    记得有学者曾经说过,我们所处的时代被称之为科技黑箱的时代,虽然每个人用着最牛的科技,但基本上每一个人都不了解科技的原理。就好像每一个人都会用电话,但并不是每个人知道电话的原理。同样的,对于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东西,我们非常熟悉,但还真不了解他到底是怎么来的。例如,平时我们去购物的时候经常说口头禅

  • 郭园兰:朱熹“克己”诠释思想的内涵、践履与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朱熹,儒家,孔子,道学

    《朱子语类》内容摘要:《论语》“克己”是儒学重要命题,自孔子提出后,诠释不断,意见纷纭。朱熹对此十分重视,为“克己”作了理学化的诠释,训“克”为“胜”,释“己”为“身之私欲”,从而将表示外在形躯的“身”与表达内在意念的“欲”有机结合起来,明确指出“身之私欲”包括气禀之私、人我之私、耳目口鼻之欲等内涵

  • 纪录片|《朱熹》四集全视频

    历史解密编辑:李子说标签:朱熹,儒家,儒学,后世,白鹿洞

    提示:戳上方蓝字 「李子说」关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科教频道与武夷山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四集纪录片《朱熹》,历时五年精心制作完成,摄制组行程十几万千米,几乎走遍了朱熹生前所有重要活动地点,对众多珍贵的文化遗迹和历史文献进行了精心拍摄。本纪录片充分运用多维度航拍、移轴摄影、水下摄影、三维动画、虚拟影

  • 王磊:王阳明“误读”朱熹格物论之重思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朱熹,性理,穷理,王守仁,黄宗羲,王阳明,格物论,中国篮球,中国职业运动联盟,王磊(篮球运动员)

    摘要:王阳明批评朱熹格物论“析‘心’与‘理’而为二”是否为误读,可谓众说纷纭。朱熹既然强调“心具众理”且“万理具足”,则即心求理应属可行,且足够穷尽世间万理,但他却要求学者一定去即物穷理,似有自相矛盾、心理为二之嫌。然而,朱熹的即物穷理实有心中性理须即物而显、万物之理乃心性所立两个隐微前提。心中性理

  • 朱熹:秋风萧爽天气凉,朗朗书声润心房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朱熹,朗朗,萧爽,诗作,自怜

    写秋的诗句很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大部分诗句里的秋天,萧瑟肃杀又带几分寂寥,而朱熹笔下的秋天却别有情怀。“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如果说同为南宋理学家魏了翁的“秋声

  • 朱熹问:为何叫“买东西”不叫“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朱熹,范仲淹,学说,哲学,儒学

    世间最美的语言是什么,是世界范围使用最广的英语吗?在笔者看来,最美当是汉语,悠悠汉语,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其中的奥妙也非同一般。很多人身处汉语环境之下,对其的感知往往很浅薄,有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疑惑。加之汉语经过几千年的演变,配上其本身的表意性质,使得汉语博大精深。仅仅是一个“买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