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语是西方理性主义的产物,多具有逻辑性和思维辩证性,而汉语具有多义性、审美性等特点偏向感性色彩。
其次,汉语历史悠久被分为了四个时期: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代、现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
全国各地可能都有不同的方言,但“买东西”这一常用语是人人皆知,可大家都明白地买东西,却也是一种“疑惑”。从古至今为什么购物被叫做买东西呢?为何不是买南北呢?这个“谜底”早在八百多年前就被解开了。
朱熹为何人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的教育家、理学家,他一生专攻多种学术,为中西方教育贡献了许多研究成果,是一位中国历史长河上的伟人,曾被污蔑为有才无德之人。
例如在青楼与好友争风吃醋,不孝顺母亲,还有传播最广的与儿媳发生关系。首先是青楼事件,1182年朱熹到台州赈济灾荒,在完成任务之余还体恤民情,期间有百姓举报唐仲友以公谋私,窜通他人私自转走了赈灾的物资。
朱熹查实后搜集了多个证据,连续写了六次奏折,最终唐仲友被革职。后来,传出的青楼女主即才女严蕊,是唐仲友当时的“绯闻女友”,两人对彼此间的才华惺惺相惜。
然而,有人为报复朱熹弹劾唐仲友造谣朱熹喜爱严蕊未得逞,才对唐仲友下狠手。其次是不孝之罪,朱熹在母亲离世后为她建屋守孝长达六年,何来不孝?
最后是儿媳丈夫已亡故,肚子却大了起来的传闻,这个“文章”出于沈继祖之手,沈继祖为弹劾朱熹提到“家妇不夫而孕”,也因为这句不明不白的话,让朱熹百口莫辩甚至传至今。
解释的话等于对号入座,不解释谣言如滚雪球一般,愈加离谱!古人同今人一样,对于谣言都束手无策,幸运的是现在有法律可以保护被害人了。
总的来说,朱熹是一位毕生致力于教育的理学大师,一生学而不厌,为人正直,因此在当时也是十分有名的,而且还留下了一段比较有意思的故事。
破解“买东西”之谜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自朱熹的《春日》,现在是国学启蒙诗词之一,本身也做过教师的朱熹曾在课堂上就提出了关于“买东西”的问题。
现今,大部分人都需要想上半天的问题,当时很快就被一个十岁的孩子答了出来。话说,朱熹开设课堂与学生们谈论理学时发生一件事情。
虽说朱熹是博学多识的学者,来到课堂的人也是相当渴望知识的,但比不过时间一长后的枯燥乏味。当时,课堂内有几人的目光被窗外的景色吸引了过去,正巧当时走过去了一个挎着篮子的妇人。
此时,朱熹正在专注地为大家讲课,可抬头发现实际在听的只有少数人,已经十分恼火的朱熹,因要顾及自己大儒的身份没有发火。而是顺着学生们的目光看向了那个妇人,随后他用戒尺敲了敲桌子,吸引大家的目光看来。
朱熹提问众人觉得那妇人是准备干什么去,几位学生注意到挎着的篮子,于是脱口而出是去“买东西”,这三个字一出正如了朱熹的意思。
他顺着问了下去,为什么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呢?这时嘈杂的课堂一下就安静了下来,众人都暗暗想:这是为何呢?就在大家都绞尽脑汁思考时,一个童声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夫子,我这有一见解。”
朱熹看着这位十岁孩童很是惊喜,便请他来答,随即小孩回答到:“东为木,西为金,南为火,北为水。既然是挎着竹篮,那么一定只能装得下木跟金,因此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
孩子的话音刚落就传来了周遭的赞叹声,朱熹更是点头赞许,十岁的孩子已对五行了如指掌真是不容小觑、后生可畏。这下一来,课堂也恢复了纪律,大家都为之而自愧不如。
实际上,这位孩童答出的并不是主流的解释,简简单单的一句“买东西”历史深远。“买东西”开始于唐代,唐代的商业街位于东市和西市,除此两地外销售物品就属于违法了,因此有了“东西市”,对东西一词有着根本影响。
时间推移,到真正兴起“东西”一词的宋代,此时的人们已经习惯于将东西替代物品的意思,且东西更为顺口,于是买东西就口语化起来。
其实,我们对“买东西”的起源十分熟悉,只是没有追究,大家都背过的《木兰辞》中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钗头,北市买长鞭......”
这里的东市、西市便是了,南市和北市是后来才有的。不过,还有一些历史爱好者认为“东西”有关于东洋和西洋,因为在古代我国贸易常要去到这两片海域。
碎片化知识的收集
除了买东西外,还有类似的口语“真不是东西”,这倒与五行有关联了。上面的孩子说过南为火、北为水,在古代水加火有小解的意思,所以说“不是东西”,就是指人是“南北”,即“水火”指人像小便一样。
看了这番解释真是令人感叹啊,古人骂人都扯到五行,绝不带有半点脏字,不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知识被玩坏了的现象不止古时,现在流行着用化学元素三氧化二铁表示脑子生锈了,还有谐音梗等等。
也许,现在留下的某些流行话术,到了百年后也是后人研究的对象。言归正传,朱熹在当时的课堂上,并没有因为是一个幼童取消其发言资格,而是耐心倾听。
最后,通过这个小插曲拉回大家上课的思绪,没有过度解释买东西的真正原因,而是恰到好处地使其成为控制纪律的好帮手,可见朱熹作为一名教师的敏锐性与机智。
通过这一系列的故事,我们学到了一些关于五行和古代集市的小知识,发现问题深究其根本有时并不是坏事,反而是碎片化收集知识的技巧,要想充实知识量就得先学会提问题,这是从小到大都受用的道理。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