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熹问10岁小孩,为何买东西不叫买南北?小孩一语道

朱熹问10岁小孩,为何买东西不叫买南北?小孩一语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花萃谈谈 访问量:2755 更新时间:2024/1/21 12:23:28

西语是西方理性主义的产物,多具有逻辑性和思维辩证性,而汉语具有多义性、审美性等特点偏感性色彩。

其次,汉语历史悠久被分为了四个时期: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代、现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

全国各地可能都有不同的方言,但“买东西”这一常用语是人人皆知,可大家都明白地买东西,却也是一种“疑惑”。从古至今为什么购物被叫做买东西呢?为不是买南北呢?这个“谜底”早在八百多年前就被解开了。

朱熹为何人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的教育家、理学家,他一生专攻多种学术,为中西方教育贡献了许多研究成果,是一位中国历史长河上的伟人,曾被污蔑为有才无德之人。

例如在青楼与好友争风吃醋,不孝顺母亲,还有传播最广的与儿媳发生关系。首先是青楼事件,1182年朱熹到台州赈济灾荒,在完成任务之余还体恤民情,期间有百姓举报唐仲友以公谋私,窜通他人私自转走了赈灾的物资。

朱熹查实后搜集了多个证据,连续写了六次奏折,最终唐仲友被革职。后来,传出的青楼女主即才女严蕊,是唐仲友当时的“绯闻女友”,两人对彼此间的才华惺惺相惜。

然而,有人为报复朱熹弹劾唐仲友造谣朱熹喜爱严蕊未得逞,才对唐仲友下狠手。其次是不孝之罪,朱熹在母亲离世后为她建屋守孝长达六年,何来不孝?

最后是儿媳丈夫已亡故,肚子却大了起来的传闻,这个“章”出于沈继祖之手,沈继祖为弹劾朱熹提到“家妇不夫而孕”,也因为这句不明不白的话,让朱熹百口莫辩甚至传至今。

解释的话等于对号入座,不解释谣言如滚雪球一般,愈加离谱!古人同今人一样,对于谣言都束手无策,幸运的是现在有法律可以保护被害人了。

总的来说,朱熹是一位毕生致力于教育的理学大师,一生学而不厌,为人正直,因此在当时也是十分有名的,而且还留下了一段比较有意思的故事。

破解“买东西”之谜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自朱熹的《春日》,现在是国学蒙诗词之一,本身也做过教师的朱熹曾在课堂上就提出了关于“买东西”的问题。

现今,大部分人都需要想上半天的问题,当时很快就被一个十岁的孩子答了出来。话说,朱熹开设课堂与学生们谈论理学时发生一件事情。

虽说朱熹是博学多识的学者,来到课堂的人也是相当渴望知识的,但比不过时间一长后的枯燥乏味。当时,课堂内有几人的目光被窗外的景色吸引了过去,正巧当时走过去了一个挎着篮子的妇人。

此时,朱熹正在专注地为大家讲课,可抬头发现实际在听的只有少数人,已经十分恼火的朱熹,因要顾及自己大儒的身份没有发火。而是顺着学生们的目光看向了那个妇人,随后他用戒尺敲了敲桌子,吸引大家的目光看来。

朱熹提问众人觉得那妇人是准备干什么去,几位学生注意到挎着的篮子,于是脱口而出是去“买东西”,这三个字一出正如了朱熹的意思。

他顺着问了下去,为什么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呢?这时嘈杂的课堂一下就安静了下来,众人都暗暗想:这是为何呢?就在大家都绞尽脑汁思考时,一个童声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夫子,我这有一见解。”

朱熹看着这位十岁孩童很是惊喜,便请他来答,随即小孩回答到:“东为木,西为金,南为火,北为水。既然是挎着竹篮,那么一定只能装得下木跟金,因此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

孩子的话音刚落就传来了周遭的赞叹声,朱熹更是点头赞许,十岁的孩子已对五行了如指掌真是不容小觑、后生可畏。这下一来,课堂也恢复了纪律,大家都为之而自愧不如。

实际上,这位孩童答出的并不是主流的解释,简简单单的一句“买东西”历史深远。“买东西”开始于唐代,唐代的商业街位于东市和西市,除此两地外销售物品就属于违法了,因此有了“东西市”,对东西一词有着根本影响。

时间推移,到真正兴起“东西”一词的宋代,此时的人们已经习惯于将东西替代物品的意思,且东西更为顺口,于是买东西就口语化起来。

其实,我们对“买东西”的起源十分熟悉,只是没有追究,大家都背过的《木兰辞》中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钗头,北市买长鞭......”

这里的东市、西市便是了,南市和北市是后来才有的。不过,还有一些历史爱好者认为“东西”有关于东洋和西洋,因为在古代我国贸易常要去到这两片海域。

碎片化知识的收集

除了买东西外,还有类似的口语“真不是东西”,这倒与五行有关联了。上面的孩子说过南为火、北为水,在古代水加火有小解的意思,所以说“不是东西”,就是指人是“南北”,即“水火”指人像小便一样。

看了这番解释真是令人感叹啊,古人骂人都扯到五行,绝不带有半点脏字,不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知识被玩坏了的现象不止古时,现在流行着用化学元素三氧化二铁表示脑子生锈了,还有谐音梗等等。

也许,现在留下的某些流行话术,到了百年后也是后人研究的对象。言归正传,朱熹在当时的课堂上,并没有因为是一个幼童取消其发言资格,而是耐心倾听。

最后,通过这个小插曲拉回大家上课的思绪,没有过度解释买东西的真正原因,而是恰到好处地使其成为控制纪律的好帮手,可见朱熹作为一名教师的敏锐性与机智。

通过这一系列的故事,我们学到了一些关于五行和古代集市的小知识,发现问题深究其根本有时并不是坏事,反而是碎片化收集知识的技巧,要想充实知识量就得先学会提问题,这是从小到大都受用的道理。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标签: 朱熹唐仲友青楼大儒理学家

更多文章

  • 朱熹问学生:为何叫买东西不是“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朱熹,汉语,夫子,理学,理学家

    在我国古代的朝代更迭中,不断有思想学派占领着思想高地。自春秋战国以来,儒道法墨等等学家不断发展,南宋时期,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兴盛。朱熹本人作为理学代表也常在众多百姓面前开办学堂以“教化百姓”,让百姓们对世界万物有所认知。朱熹在教导学生的时候,并不局限于简单的“念书本”,而是在日常事物中善于发问,引导

  • 朱熹问学生, 为何叫“买东西”不是“买南北”! 10岁小孩一语说破

    历史解密编辑:战小七标签:朱熹,孔子,讲学,宋朝,白鹿洞,儒家思想

    国际汉语水平考试里面的考题,在许多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看来,大多是非常小儿科的。然而这只是因为汉语母语者一直生活在这个环境之中,潜移默化之下非常熟悉汉语的各种语法了,所以才会觉得简单。其实在很多外国人看来,汉语是非常难学且难理解的语言。就用一个“东西”举例,东西这个词不止能指代方位,还能表示物品、人物等

  • 从朱熹与吕祖谦丧葬观看“江南无族葬”辨

    历史解密编辑:澎湃新闻标签:朱熹,吕祖谦,“江南无族葬”辨,家礼,家范,韩琦

    20世纪中叶以来,浙江及其附近地区清理的两宋墓葬,尤其是南宋墓葬,数目众多。但是,宋墓的系统整理和综合性研究并不为学术界所重视。《读墓——南宋的墓葬与礼俗》是一部较为系统介绍考古发掘的南宋墓葬的学术论著。澎湃新闻经授权选刊《“江南无族葬”辨》一文。该文从风水、朱熹与吕祖谦丧葬观的差异来辨析古人说的“

  • 刘沁:“本体之体”与“体质之体”:朱熹体用论的辩证思想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朱熹,天地,本体,之体,道体,刘沁,宋朝,王夫之

    在朱熹哲学中,“体用”尤其是“体”这个概念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指本体之体,其二指体段、体质之体。朱熹对“体用”的两层含义本身做出了清晰的分判:“若以形而上者言之,则冲漠者固为体,而其发于事物之间者为之用;若以形而下者言之,则事物又为体,而其理之发见者为之用。”可见,“体用”有从形而上者而言,亦有从

  • 南宋,61岁的朱熹刚到漳州任上,就下令缠足,女子无法正常走路

    历史解密编辑:东坡史话标签:朱熹,缠足,清朝,近思录,乾隆

    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61岁的朱熹在漳州知府任上,看到男女自由恋爱、“YIN奔”的现象时,内心无法接受,便颁布地方法令强制女子缠脚,让双脚束缚成很小的半残疾状态,以致于不能正常走路。这样女子哪都去不了,只能被囚禁在家里。(《中华全国风俗志》)就此而论,朱熹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以政府法令,要求女性缠

  • 朱汉民:朱熹帝学思想的开拓:评王琦教授《朱熹帝学思想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宋朝,朱汉民,理学家,儒家思想,王琦(版画家),朱熹帝学思想研究

    朱熹两汉经学直接产生于帝国政治体制。因为汉学的兴起和发展,首先是由于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基本国策,并在太学设定“五经博士”,从而推动了两汉经学的兴旺发达。可见,汉代经学的建构基本上是在汉帝国主导下推动、发展起来的国家学术,如代表汉代学术典范的《白虎通义》,就是汉章帝主持的一场御前会议的

  • 朱熹问学生:为何叫“买东西”不是“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车马行空说标签:朱熹,理学,孔子,岳麓书院,王守仁,程朱

    在唐代文学家韩愈所作《师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来形容当时学子们的求学态度,表现出惋惜之情。南宋时期的理学大家朱熹,在一次授课过程中,也曾遇到学生们无心向学,自以为是的情况,于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买东西”为何不叫“买

  • 朱熹在翔安|鳄鱼屿的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业翔民安标签:朱熹,翔安,宋朝,文昌鱼,刘五店,鳄鱼屿的传说

    叁朱熹在翔安|鳄鱼屿的传说朱熹同安任官,“三年之绩,有百年之思”,秩满去后,“土思其教,民思其惠”,官方和民间,便用多种方式来怀念这位平易近民,正直清廉,诲人不倦,勤政爱人的循吏。如香山寺、松山岩、西山岩、万家春、梅山寺、梵天寺、浯江书院、凤山书院、玉屏书院、华圃书院、徽国文公祠等,都是宣扬文公惠泽

  • 中国思想能飞多高——朱熹与书院

    历史解密编辑:休闲读品杂志标签:朱熹,道家,张载,周敦颐,陆九渊,苏格拉底,中国思想,儒家思想

    ◎白鹿洞书院 位于江西九江市星子县内,紧靠九星公路旁,距星子县城9公里,传为唐朝李渤所创。1179年,知南康军的朱熹到任后予以重修;次年,书院修成并开馆讲学,白鹿洞书院扬名国内,朱熹离任后衰败。事实上,没有一所古代书院是连续办下来的。朱熹与书院朱熹是福建人,据说还在他四岁时,父亲教他学说话,指着头上

  • 朱熹在翔安|踏上同安的第一步

    历史解密编辑:业翔民安标签:朱熹,沙溪,绍兴,乾隆,马巷,宋朝,翔安区,朱毅力,同安县

    朱熹在翔安朱熹,字元晦,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府婺源县,常住于闽北武夷山、建阳,是中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杰出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海滨邹鲁之乡,声名文物之邦”,800年前,朱熹曾在翔安留下感人故事,如今遗址尚在。今日起,“朱熹在翔安”栏目开栏啦!本栏目将带大家探寻朱熹在翔安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