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熹:养心,成人,厚风俗

朱熹:养心,成人,厚风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 访问量:1782 更新时间:2024/1/25 17:44:23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宗旨是“成人之道”或“人文化成”,即培养人使之具备高尚的人格境界。因此,中国古代教育非常重视人格精神的塑造与培养,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为此采取了多样的教育方式,其中审美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方法。先秦的孔子就注意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他特别重视“诗教”和“乐教”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作用。

朱熹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和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继承了传统审美教育思想,并进一步把美育的功能性作用强化到极端。他在《学校贡举私议》中指出:若夫三代之教,艺为最下,然皆犹有实用而不可阙。其为法制之密,又足以为治心养气之助,而进于道德之归。此古之为法,所以能成人材而厚风俗,济世务而兴太平也。由此不难看出朱熹关于美育性质的根本观点,即美育归根到底是教育尤其是德育的辅助手段。

关于审美教育“人文化成”的具体内容,朱熹有着深刻的洞见和精辟概括,他说:“圣人作乐以养性情,育人材,事神祇,和上下,其体用功效,广大深知如此,今皆不复见矣,可胜叹哉!” 这里明确表达了朱熹审美教育目的论的三个方面:“以养性情”即“养心”、“育人材”即“成人”、“事神祇,和上下”即“厚风俗”。

01

养心:以养性情

“养心”可以说是整个儒家学问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宗旨。荀子云“君子养心莫善于诚”,《中庸》云“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诚”是心的最高道德境界,其内心体验便是“乐”。“养心”就是要达到至诚至乐、道德与审美融为一体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的标志是“自为”“自然”,行善与得乐浑然一体。然而,只凭道德修养难以达到这种目的,儒家先哲们都认为通过“艺教”即审美教育方可达到“乐”的本体境界,如孔子云“成于乐”,理学开山者周敦颐则主张“寻乐顺化”。朱熹沿着这条思路,提出“玩物适情”“消融渣滓”的思想,要求通过乐的中介圆融作用,消除天人之间的渣滓和隔阂,使人进入浑然天成与万物一体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朱熹说:“乐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渣滓。”也就是说,人可以通过艺术的熏陶,借助于美和艺术的情感的融化力量,消解邪秽,消除天人之间的“渣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那么,“渣滓”是什么呢?朱熹说“渣滓是私意人欲。天地同体处,如义理之精英,渣滓是私意人欲之未消者。人与天地本一体,只缘渣滓未去,所以有间隔,若无渣滓,便于天地同体”;又说“渣滓是他勉强用力,不出于自然而不安于为之之意,闻乐就可以融化了”。

可见,“渣滓”正是人与天地之间隔处。“渣滓”本身含“私意”和“勉强”两义,如果说“私意”可以由“复礼”来克服,那么“勉强”就不是“复礼”所能奏效的了,因为单纯的“复礼”仍可能“不出于自然而不安于为之”。

朱熹认为“闻乐就可以融化”,辅之以“乐”则能“忽而不自知其入圣贤之域”。道德教育只能使之“至诚”,不能使之“至乐”,审美教育则能使人达到“至诚至乐”的境界,因为审美是人内心的愉悦状态,使人精神得到鼓舞。

02

成人:育人材

“成人”是儒家哲学的终极追求。《论语·宪问》中说:“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孔子从“知”“廉”“勇”“艺”“礼”“乐”等方面来规范“成人”的要求。

朱熹在孔子“成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成人”除了要“知勇廉艺”俱备,内德外文,粹然完美,还要发挥“形色天性”。也就是说,这种人不仅在养心修身上臻于极致,同时具有经国济世的才能,还要达到身心机能的全面发展。

朱熹发挥了孟子的“践形”说,认为“形色”是人性的具体表现,应该充分发展。他说:“形只是这形体,色如临丧则有哀色,介胄则有不可犯之色之类。天之生人,人之得于天,其耳目口鼻,莫不皆有此理,耳便必当无有不聪,目便必当无有不明,口便必能尽别天下味,鼻便必能尽别天下臭。” 这里的“形”是指人的感官肌体,如耳目口鼻等,“色,犹言容貌也”,引申为人的感受能力,“形色”包括人的全部感官机能,也包括人的审美器官。

朱熹认为,“天生形色,便有本来天理在内。贤人践之而未尽,圣人则步步踏着来路也。人之有形有色,无不各有自然之理,所谓天性也。惟圣人能尽其性,故即形即色,无非自然之理。所以人皆有是形,而必圣人然后可以践其形而无歉也。”人天生有形色,只有圣人能践形尽性。常人要达到这种“成人”之境,最根本的方法就是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即通过“艺教”“乐教”“诗教”“山水之教”等手段,深入到人的情感领域,通过艺术和美的熏陶感化人的天性,开人的心志,潜移默化地使人自觉发展自己的天性,努力做到“践形尽性”的成人之全。

03

厚风俗:济世务而兴太平

朱熹美育思想的目的是由“养情性”“育人材”而至“厚风俗, 济世务而兴太平”,强调的是由个人到社会、由个体的诚心到群体的和谐。朱熹十分重视“厚风俗”中的审美教育手段,要求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交相为用,共同改造社会政治伦理。

《朱子语类》云:“孝悌忠信,人伦日用间事,播为乐章,使人歌之。仿周人读法,遍示乡村里落,亦可代今粉壁所书条禁”,主张通过艺术形式传播孝悌忠信的人伦思想,较之社会制定的条禁更为有效。《琴坞记》云:“余闻声音之道与政通,故君子穷则寓其志,以善其身;达则推其和,以淑诸人。盖心和则声和,声和则政和,政和则无不和矣。暨阳之邑多山,其民淳厚,天叙能以古音道之,必有能听之者,是为记。”这是说明音乐的厚俗作用。《律吕新书·序》又说:“予谓国家行且平定中原,以开中天之运,必将审音协律,以谐神人。”这是说音乐能够谐和神人关系。

除了“乐教”,朱熹认为圣人所感之诗无不出于正,足以为教,诗教能使从庙堂朝廷到乡党闾巷的社会整体,上下一气,成就淳美的社会风俗,实现“治隆于上”“俗美天下”的社会理想。昔日的周朝盛世就是得益于圣人的诗教和音律之功,圣人制诗乐的目的就是“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

朱熹的美育思想沿着由“养心”“成人”到“厚俗”的逻辑展开,由内到外,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但朱熹认为“外观巨美不如内入真有”,关键在于“真有而力究”,以“深得其味”。因此“养心”成为审美教育的关键。这是因为,人心养到至诚至乐的境界,感性和理性、情感和伦理、个体和社会都将得到完满统一。倘若每个人都“从心所欲不逾矩”,则水到渠成,社会自然和谐,风俗自然淳厚。

◎本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赵贤迪),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朱熹儒家孔子风俗养心

更多文章

  • 朱熹问10岁小孩,为何买东西不叫买南北?小孩一语道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朱熹,唐仲友,青楼,大儒,理学家

    西语是西方理性主义的产物,多具有逻辑性和思维辩证性,而汉语具有多义性、审美性等特点偏向感性色彩。其次,汉语历史悠久被分为了四个时期: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代、现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全国各地可能都有不同的方言,但“买东西”这一常用语是人人皆知,可大家都明白地买东西,却也是

  • 朱熹问学生:为何叫买东西不是“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朱熹,汉语,夫子,理学,理学家

    在我国古代的朝代更迭中,不断有思想学派占领着思想高地。自春秋战国以来,儒道法墨等等学家不断发展,南宋时期,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兴盛。朱熹本人作为理学代表也常在众多百姓面前开办学堂以“教化百姓”,让百姓们对世界万物有所认知。朱熹在教导学生的时候,并不局限于简单的“念书本”,而是在日常事物中善于发问,引导

  • 朱熹问学生, 为何叫“买东西”不是“买南北”! 10岁小孩一语说破

    历史解密编辑:战小七标签:朱熹,孔子,讲学,宋朝,白鹿洞,儒家思想

    国际汉语水平考试里面的考题,在许多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看来,大多是非常小儿科的。然而这只是因为汉语母语者一直生活在这个环境之中,潜移默化之下非常熟悉汉语的各种语法了,所以才会觉得简单。其实在很多外国人看来,汉语是非常难学且难理解的语言。就用一个“东西”举例,东西这个词不止能指代方位,还能表示物品、人物等

  • 从朱熹与吕祖谦丧葬观看“江南无族葬”辨

    历史解密编辑:澎湃新闻标签:朱熹,吕祖谦,“江南无族葬”辨,家礼,家范,韩琦

    20世纪中叶以来,浙江及其附近地区清理的两宋墓葬,尤其是南宋墓葬,数目众多。但是,宋墓的系统整理和综合性研究并不为学术界所重视。《读墓——南宋的墓葬与礼俗》是一部较为系统介绍考古发掘的南宋墓葬的学术论著。澎湃新闻经授权选刊《“江南无族葬”辨》一文。该文从风水、朱熹与吕祖谦丧葬观的差异来辨析古人说的“

  • 刘沁:“本体之体”与“体质之体”:朱熹体用论的辩证思想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朱熹,天地,本体,之体,道体,刘沁,宋朝,王夫之

    在朱熹哲学中,“体用”尤其是“体”这个概念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指本体之体,其二指体段、体质之体。朱熹对“体用”的两层含义本身做出了清晰的分判:“若以形而上者言之,则冲漠者固为体,而其发于事物之间者为之用;若以形而下者言之,则事物又为体,而其理之发见者为之用。”可见,“体用”有从形而上者而言,亦有从

  • 南宋,61岁的朱熹刚到漳州任上,就下令缠足,女子无法正常走路

    历史解密编辑:东坡史话标签:朱熹,缠足,清朝,近思录,乾隆

    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61岁的朱熹在漳州知府任上,看到男女自由恋爱、“YIN奔”的现象时,内心无法接受,便颁布地方法令强制女子缠脚,让双脚束缚成很小的半残疾状态,以致于不能正常走路。这样女子哪都去不了,只能被囚禁在家里。(《中华全国风俗志》)就此而论,朱熹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以政府法令,要求女性缠

  • 朱汉民:朱熹帝学思想的开拓:评王琦教授《朱熹帝学思想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宋朝,朱汉民,理学家,儒家思想,王琦(版画家),朱熹帝学思想研究

    朱熹两汉经学直接产生于帝国政治体制。因为汉学的兴起和发展,首先是由于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基本国策,并在太学设定“五经博士”,从而推动了两汉经学的兴旺发达。可见,汉代经学的建构基本上是在汉帝国主导下推动、发展起来的国家学术,如代表汉代学术典范的《白虎通义》,就是汉章帝主持的一场御前会议的

  • 朱熹问学生:为何叫“买东西”不是“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车马行空说标签:朱熹,理学,孔子,岳麓书院,王守仁,程朱

    在唐代文学家韩愈所作《师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来形容当时学子们的求学态度,表现出惋惜之情。南宋时期的理学大家朱熹,在一次授课过程中,也曾遇到学生们无心向学,自以为是的情况,于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买东西”为何不叫“买

  • 朱熹在翔安|鳄鱼屿的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业翔民安标签:朱熹,翔安,宋朝,文昌鱼,刘五店,鳄鱼屿的传说

    叁朱熹在翔安|鳄鱼屿的传说朱熹同安任官,“三年之绩,有百年之思”,秩满去后,“土思其教,民思其惠”,官方和民间,便用多种方式来怀念这位平易近民,正直清廉,诲人不倦,勤政爱人的循吏。如香山寺、松山岩、西山岩、万家春、梅山寺、梵天寺、浯江书院、凤山书院、玉屏书院、华圃书院、徽国文公祠等,都是宣扬文公惠泽

  • 中国思想能飞多高——朱熹与书院

    历史解密编辑:休闲读品杂志标签:朱熹,道家,张载,周敦颐,陆九渊,苏格拉底,中国思想,儒家思想

    ◎白鹿洞书院 位于江西九江市星子县内,紧靠九星公路旁,距星子县城9公里,传为唐朝李渤所创。1179年,知南康军的朱熹到任后予以重修;次年,书院修成并开馆讲学,白鹿洞书院扬名国内,朱熹离任后衰败。事实上,没有一所古代书院是连续办下来的。朱熹与书院朱熹是福建人,据说还在他四岁时,父亲教他学说话,指着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