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熹的“三纲五常”延续了几百年,但他阻止佛教却失败了

朱熹的“三纲五常”延续了几百年,但他阻止佛教却失败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故事征集 访问量:4795 更新时间:2023/12/9 20:14:06

朱熹主张“三纲五”“女性缠足”等,一直延续了几百年。朱熹也曾经阻止佛教,但是他却没有成功。

代,佛教已超越了读经义、释佛典的研习记诵,注重对人心性的体认与感悟。同时佛教对佛教义理进行通俗化解读与讲演,在伦理道德方面逐渐儒家思想接近,同时宋代儒学吸收容纳了佛道二教思想,形成独具特色的宋代理学,于是出现儒佛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同时执政者亦认为对佛道二教的适度提倡,对加强权政治是有益的,如宋真宗认为“道释二门,有助世教,人或偏见,往往毁訾,假使僧、道士时有不检,安可废其教耶?”这就使佛教的世俗化趋向更明显。佛教除了通俗化表演外,也注重对出世入世的调和,将佛界与世俗生活相融合,如提倡在家修行,“若有世间即有佛,若无世间即无佛”,佛教教规也发生改变,转向以勤俭为主导的参禅生活。

佛教的经义、教规、修行方式等均发生了巨大改变,这就使宋代佛教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发展趋势,向着世俗化与平民化方面发展,继续生存与发展的力量。

日本学者竺沙雅章指出宋代不是佛教的衰落期,而是佛教进入社会生活的一种新型发展状态。“宋代佛教寺院与僧侣数量增多,佛教深入社会生活,具有中国近世佛教特色的居士佛教盛行,这种种迹象表明宋代佛教并未衰落。”

如朱熹曾反对佛教信仰者与支持者范围扩大:“佛氏乃为逋逃渊薮。今看等人,不问大人、小儿、官员、村人、商贾、男子、妇人、皆得入其门。最无状,是见妇人便与之对谈。”朱熹所反对的恰是当时佛教信徒平民化倾向。宋代僧侣资格实行鬻牒制,僧侣许多来自社会中下层,“自朝廷立价鬻度牒,而仆厮下流皆得为之,不胜其滥矣”。

宋代宗教世俗化也表现在民间信仰方面,民间信仰本来就产生于民间,在宋代社会生活中处处可见佛教、道教影踪。佛教自传入中国,经历了几千年发展,与中国社会密切融合,获得了相对深厚的生存土壤,两宋时期延续了佛教的广泛社会影响力,进一步与民众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深入民众思想与生活。

佛教世俗化倾向也越发明显。在民众节日生活中,许多宗教节日与其它传统节日活动,几乎皆有宗教因素参与,影响了民众的节日思想与生活。宋代宗教以一种世俗化的状态融入社会,融入民众生活,宗教与民众生活看似存在一定隔绝,实则两者互相渗透、互相利用。

宗教没有隔绝于民众的生活之外,而是以一种信仰的实用力量影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弥漫”在民众的生活世界,尤其在宗教节日或某些岁时节日,宗教与民众都以一种积极态度互相接纳,共享同一个节日时空。宗教借助节日得到了继续发展的生存土壤及强大的民众支持力量,民众也在宗教的活动与仪式中得到精神慰藉与内心解脱。

标签: 朱熹佛教宗教僧侣道教

更多文章

  • 第2216期: 倔强的朱熹 (外一篇)

    历史解密编辑:乡村精短文学标签:朱熹,孔子,纪纲,义理

    文/ 孙延宜(山东)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大学者,后人称其学术“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格物致知”是朱熹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贯穿于朱熹政治思想、学术成就、讲学与教育实践的始终。朱熹一生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要求皇帝,认为“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

  • 古来圣贤皆寂寞,“存天理,灭人欲”让朱熹背负了世人无尽的骂名

    历史解密编辑:尘谷行知标签:灭人欲,朱熹,王守仁,人欲,圣贤,道心

    文字/尘谷行知“存天理,灭人欲”这六个字让朱熹背负了世人无尽的骂名,其实他老人家真的太冤枉了,因为后来人大都搞不懂天理和人欲之间的微妙关系,误解为把作为人的一切欲望都剔除掉。看来,古来圣贤确实皆是寂寞的,世俗人不会去骂佛家的“戒欲”,却反过来去骂人家一个读书人的“灭人欲”,这算什么事呀?儒家十六字心

  • 朱熹:买东西为何不叫“买南北”?学生们傻眼,却被10岁小孩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美妃爆笑社标签:朱熹,孔子,史书,崇祯,宋朝,王守仁,儒家思想

    中国通史中有一句经典的话:我们看到的每一个短小的名词,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历史演变。我们的一切都那么厚重。这句话很沉重,因为它表达了我们周围一切事物的不寻常。一双筷子,一张纸,甚至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其实都包含着几千年历史的演变,甚至是无数代人的心血。但我们都对此习以为常,所以如果有人突然问起我们习以为

  • 杨陌书朱熹《春日》横幅

    历史解密编辑:漫斋艺术标签:朱熹,光景,横幅,杨陌书,古典乐,填词人,音乐专辑,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爱缪单曲)

    宋·朱熹《春日》69cm×138cm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朱熹:养心,成人,厚风俗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朱熹,儒家,孔子,风俗,养心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宗旨是“成人之道”或“人文化成”,即培养人使之具备高尚的人格境界。因此,中国古代教育非常重视人格精神的塑造与培养,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为此采取了多样的教育方式,其中审美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方法。先秦的孔子就注意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他特别重视“诗教”和“乐教”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作用

  • 朱熹问10岁小孩,为何买东西不叫买南北?小孩一语道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朱熹,唐仲友,青楼,大儒,理学家

    西语是西方理性主义的产物,多具有逻辑性和思维辩证性,而汉语具有多义性、审美性等特点偏向感性色彩。其次,汉语历史悠久被分为了四个时期: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代、现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全国各地可能都有不同的方言,但“买东西”这一常用语是人人皆知,可大家都明白地买东西,却也是

  • 朱熹问学生:为何叫买东西不是“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朱熹,汉语,夫子,理学,理学家

    在我国古代的朝代更迭中,不断有思想学派占领着思想高地。自春秋战国以来,儒道法墨等等学家不断发展,南宋时期,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兴盛。朱熹本人作为理学代表也常在众多百姓面前开办学堂以“教化百姓”,让百姓们对世界万物有所认知。朱熹在教导学生的时候,并不局限于简单的“念书本”,而是在日常事物中善于发问,引导

  • 朱熹问学生, 为何叫“买东西”不是“买南北”! 10岁小孩一语说破

    历史解密编辑:战小七标签:朱熹,孔子,讲学,宋朝,白鹿洞,儒家思想

    国际汉语水平考试里面的考题,在许多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看来,大多是非常小儿科的。然而这只是因为汉语母语者一直生活在这个环境之中,潜移默化之下非常熟悉汉语的各种语法了,所以才会觉得简单。其实在很多外国人看来,汉语是非常难学且难理解的语言。就用一个“东西”举例,东西这个词不止能指代方位,还能表示物品、人物等

  • 从朱熹与吕祖谦丧葬观看“江南无族葬”辨

    历史解密编辑:澎湃新闻标签:朱熹,吕祖谦,“江南无族葬”辨,家礼,家范,韩琦

    20世纪中叶以来,浙江及其附近地区清理的两宋墓葬,尤其是南宋墓葬,数目众多。但是,宋墓的系统整理和综合性研究并不为学术界所重视。《读墓——南宋的墓葬与礼俗》是一部较为系统介绍考古发掘的南宋墓葬的学术论著。澎湃新闻经授权选刊《“江南无族葬”辨》一文。该文从风水、朱熹与吕祖谦丧葬观的差异来辨析古人说的“

  • 刘沁:“本体之体”与“体质之体”:朱熹体用论的辩证思想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朱熹,天地,本体,之体,道体,刘沁,宋朝,王夫之

    在朱熹哲学中,“体用”尤其是“体”这个概念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指本体之体,其二指体段、体质之体。朱熹对“体用”的两层含义本身做出了清晰的分判:“若以形而上者言之,则冲漠者固为体,而其发于事物之间者为之用;若以形而下者言之,则事物又为体,而其理之发见者为之用。”可见,“体用”有从形而上者而言,亦有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