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主张“三纲五常”“女性缠足”等,一直延续了几百年。朱熹也曾经阻止佛教,但是他却没有成功。
宋代,佛教已超越了读经义、释佛典的研习记诵,注重对人心性的体认与感悟。同时佛教对佛教义理进行通俗化解读与讲演,在伦理道德方面逐渐向儒家思想接近,同时宋代儒学吸收容纳了佛道二教思想,形成独具特色的宋代理学,于是出现儒佛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同时执政者亦认为对佛道二教的适度提倡,对加强王权政治是有益的,如宋真宗认为“道释二门,有助世教,人或偏见,往往毁訾,假使僧、道士时有不检,安可废其教耶?”这就使佛教的世俗化趋向更明显。佛教除了通俗化表演外,也注重对出世入世的调和,将佛界与世俗生活相融合,如提倡在家修行,“若有世间即有佛,若无世间即无佛”,佛教教规也发生改变,转向以勤俭为主导的参禅生活。
佛教的经义、教规、修行方式等均发生了巨大改变,这就使宋代佛教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发展趋势,向着世俗化与平民化方面发展,继续生存与发展的力量。
日本学者竺沙雅章指出宋代不是佛教的衰落期,而是佛教进入社会生活的一种新型发展状态。“宋代佛教寺院与僧侣数量增多,佛教深入社会生活,具有中国近世佛教特色的居士佛教盛行,这种种迹象表明宋代佛教并未衰落。”
如朱熹曾反对佛教信仰者与支持者范围扩大:“佛氏乃为逋逃渊薮。今看何等人,不问大人、小儿、官员、村人、商贾、男子、妇人、皆得入其门。最无状,是见妇人便与之对谈。”朱熹所反对的恰是当时佛教信徒平民化倾向。宋代僧侣资格实行鬻牒制,僧侣许多来自社会中下层,“自朝廷立价鬻度牒,而仆厮下流皆得为之,不胜其滥矣”。
宋代宗教世俗化也表现在民间信仰方面,民间信仰本来就产生于民间,在宋代社会生活中处处可见佛教、道教影踪。佛教自传入中国,经历了几千年发展,与中国社会密切融合,获得了相对深厚的生存土壤,两宋时期延续了佛教的广泛社会影响力,进一步与民众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深入民众思想与生活。
佛教世俗化倾向也越发明显。在民众节日生活中,许多宗教节日与其它传统节日活动,几乎皆有宗教因素参与,影响了民众的节日思想与生活。宋代宗教以一种世俗化的状态融入社会,融入民众生活,宗教与民众生活看似存在一定隔绝,实则两者互相渗透、互相利用。
宗教没有隔绝于民众的生活之外,而是以一种信仰的实用力量影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弥漫”在民众的生活世界,尤其在宗教节日或某些岁时节日,宗教与民众都以一种积极态度互相接纳,共享同一个节日时空。宗教借助节日得到了继续发展的生存土壤及强大的民众支持力量,民众也在宗教的活动与仪式中得到精神慰藉与内心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