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孔子是圣人,孟子是亚圣,朱熹可以说是三圣了!朱熹配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之一,在儒家文化中,地位崇高,影响巨大。他最有名的话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其实,原话是存天理,遏人欲)。老朱一辈子以“道学”先生自居,给这儿立立规矩,给那儿正正名分,特别是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俨然一副反三俗的斗士形象!
关于朱熹“扒灰”的传闻,出自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的奏章。1196年冬,监察御史沈继祖上书宋宁宗,弹劾朱熹十大罪状,其中包括“不忠于国”、“不敬于君”、“玩侮朝廷”等,还说朱熹曾携两位尼姑去旅游,然后引诱,有了苟且之事,后纳尼妾,此为“诱引尼姑以为宠妾”之罪;还说朱熹的儿媳在丈夫死后怀了身孕,此为“家妇不夫而孕”,丈夫死了还会怀孕?无非是公公的功劳嘛,于是,朱熹便有了“扒灰”的恶名。“诱引尼姑以为宠妾”、“家妇不夫而孕”,就是后人指责朱熹为“假道学、伪君子”最喜欢引用的罪证。
中国人高度重视个人品德,古人讲修齐治平,修身是一切的基础!个人品德好,可以做官、立牌坊;个人品德有问题,一切白搭,就算你满腹经纶,也一钱不值!所以,攻击别人最厉害的一招就是找品德问题,特别是男女作风问题。
其实,朱熹也没少用这招来对付他的政敌。比如当年他要办台州知府唐仲友,就从与唐相好的妓女严蕊下手,开展刑讯逼供,非要让人家承认通奸!谁承想,严虽然是风尘女子,却不属于“婊子无情”之流,宁死不屈。最后,这事闹得沸沸扬扬,后来朱熹被调走,岳飞的三儿子岳霖上任后,才放了严姑娘。被释前,严姑娘写了一首词: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这里有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当时朱熹是宁宗的老师,宁宗为何对自己的老师下手?这是因为朱熹确实就是个书呆子,他秉性耿直,曾经在宋孝宗时期连上六本奏疏,弹劾贪赃枉法的台州知府唐仲友,得罪了一大批权贵。宁宗继位后,经宰相赵汝愚推荐,朱熹出任焕章阁待制兼待讲,即是皇帝的顾问,又是皇帝的老师。朱熹虽然65岁了但心智并不成熟,他总想以老师的身份当皇帝的家,一边面奏“克己自新,遵守纲常”一面还要干预皇帝的生活,劝诫皇帝远离近臣,逼得宁宗只能客气的说:“您老年岁大了,我担心您难以站着讲授,还是去做个宫外官吧!”但是朱熹依然不知趣,动不动就以辞官胁迫皇帝,宁宗只好假意挽留。
程朱理学对后世影响很深,在元明时期,几乎不容置疑。一直到明武宗时期,王阳明的“心学”的诞生,才在群魔乱舞的儒家思想中开辟出了一条靠谱的路来。尽管王阳明被称为“儒家最后一位圣人”,但他那有着“中国古典唯心主义思想最巅峰”的“心学”的影响力远没有“理学”的影响力大。究其原因的话,是王阳明的弟子们不如朱熹的弟子们给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