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来圣贤皆寂寞,“存天理,灭人欲”让朱熹背负了世人无尽的骂名

古来圣贤皆寂寞,“存天理,灭人欲”让朱熹背负了世人无尽的骂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尘谷行知 访问量:3203 更新时间:2023/12/7 14:24:52

字/尘谷行知

“存天理,灭人欲”这六个字让朱熹背负了世人无尽的骂名,其实他老人家真的太冤枉了,因为后来人大都搞不懂天理人欲之间的微妙关系,误解为把作为人的一切欲望都剔除掉。

看来,古来圣贤确实皆是寂寞的,世俗人不会去骂佛家的“戒欲”,却反过来去骂人家一个读书人的“灭人欲”,这算什么事呀?

儒家十六字心诀中就有人欲一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便是人欲,道心则是天理。

人欲,正如大家所理解的那样,指的是不合理的那一部分,人心归正而合理后的则为天理。

注意“合理”二字,指的是合于一理。

“理”通过格物穷理的方式呈现出来,把这个呈现出来的理时时善护的过程便是“存天理”,凡是合于这个天理的,则为道心,反之便是人欲。

而从我们入世修道者的角度来讲,“理”只不过是我们内在的一种真气罢了,如果你有实修实证的经验的话,就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得到这个东西的。

只需要依循这个理气的运行,那么在日生活中所对接的万事万物无不合于天理。

言外之意,你的一切言行举止、处事成物都是“道”在帮助你运化,于是你就会进入到“无为无不为”的奇特境界。

看懂了作者上面的话,也就不难明白阳明的私欲指的是什么了,王阳明所说的私欲指的是“不动于理而动于气”的那一部分意念。

也不知道这篇文稿能否在头条顺利通过审核,再补充一下作者回复网友所评论的内容。

天理和人欲并不是对立关系。动于气,为私欲;循于理,则为道。理和气本一物,理的流行时有偏倚,所偏倚者是人欲。将其偏倚正于不偏不倚,谓之中庸,谓之天理,谓之良知,谓之仁,名虽不同,实为一物

标签: 灭人欲朱熹王守仁人欲圣贤道心

更多文章

  • 朱熹:买东西为何不叫“买南北”?学生们傻眼,却被10岁小孩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美妃爆笑社标签:朱熹,孔子,史书,崇祯,宋朝,王守仁,儒家思想

    中国通史中有一句经典的话:我们看到的每一个短小的名词,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历史演变。我们的一切都那么厚重。这句话很沉重,因为它表达了我们周围一切事物的不寻常。一双筷子,一张纸,甚至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其实都包含着几千年历史的演变,甚至是无数代人的心血。但我们都对此习以为常,所以如果有人突然问起我们习以为

  • 杨陌书朱熹《春日》横幅

    历史解密编辑:漫斋艺术标签:朱熹,光景,横幅,杨陌书,古典乐,填词人,音乐专辑,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爱缪单曲)

    宋·朱熹《春日》69cm×138cm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朱熹:养心,成人,厚风俗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朱熹,儒家,孔子,风俗,养心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宗旨是“成人之道”或“人文化成”,即培养人使之具备高尚的人格境界。因此,中国古代教育非常重视人格精神的塑造与培养,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为此采取了多样的教育方式,其中审美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方法。先秦的孔子就注意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他特别重视“诗教”和“乐教”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作用

  • 朱熹问10岁小孩,为何买东西不叫买南北?小孩一语道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朱熹,唐仲友,青楼,大儒,理学家

    西语是西方理性主义的产物,多具有逻辑性和思维辩证性,而汉语具有多义性、审美性等特点偏向感性色彩。其次,汉语历史悠久被分为了四个时期: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代、现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全国各地可能都有不同的方言,但“买东西”这一常用语是人人皆知,可大家都明白地买东西,却也是

  • 朱熹问学生:为何叫买东西不是“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朱熹,汉语,夫子,理学,理学家

    在我国古代的朝代更迭中,不断有思想学派占领着思想高地。自春秋战国以来,儒道法墨等等学家不断发展,南宋时期,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兴盛。朱熹本人作为理学代表也常在众多百姓面前开办学堂以“教化百姓”,让百姓们对世界万物有所认知。朱熹在教导学生的时候,并不局限于简单的“念书本”,而是在日常事物中善于发问,引导

  • 朱熹问学生, 为何叫“买东西”不是“买南北”! 10岁小孩一语说破

    历史解密编辑:战小七标签:朱熹,孔子,讲学,宋朝,白鹿洞,儒家思想

    国际汉语水平考试里面的考题,在许多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看来,大多是非常小儿科的。然而这只是因为汉语母语者一直生活在这个环境之中,潜移默化之下非常熟悉汉语的各种语法了,所以才会觉得简单。其实在很多外国人看来,汉语是非常难学且难理解的语言。就用一个“东西”举例,东西这个词不止能指代方位,还能表示物品、人物等

  • 从朱熹与吕祖谦丧葬观看“江南无族葬”辨

    历史解密编辑:澎湃新闻标签:朱熹,吕祖谦,“江南无族葬”辨,家礼,家范,韩琦

    20世纪中叶以来,浙江及其附近地区清理的两宋墓葬,尤其是南宋墓葬,数目众多。但是,宋墓的系统整理和综合性研究并不为学术界所重视。《读墓——南宋的墓葬与礼俗》是一部较为系统介绍考古发掘的南宋墓葬的学术论著。澎湃新闻经授权选刊《“江南无族葬”辨》一文。该文从风水、朱熹与吕祖谦丧葬观的差异来辨析古人说的“

  • 刘沁:“本体之体”与“体质之体”:朱熹体用论的辩证思想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朱熹,天地,本体,之体,道体,刘沁,宋朝,王夫之

    在朱熹哲学中,“体用”尤其是“体”这个概念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指本体之体,其二指体段、体质之体。朱熹对“体用”的两层含义本身做出了清晰的分判:“若以形而上者言之,则冲漠者固为体,而其发于事物之间者为之用;若以形而下者言之,则事物又为体,而其理之发见者为之用。”可见,“体用”有从形而上者而言,亦有从

  • 南宋,61岁的朱熹刚到漳州任上,就下令缠足,女子无法正常走路

    历史解密编辑:东坡史话标签:朱熹,缠足,清朝,近思录,乾隆

    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61岁的朱熹在漳州知府任上,看到男女自由恋爱、“YIN奔”的现象时,内心无法接受,便颁布地方法令强制女子缠脚,让双脚束缚成很小的半残疾状态,以致于不能正常走路。这样女子哪都去不了,只能被囚禁在家里。(《中华全国风俗志》)就此而论,朱熹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以政府法令,要求女性缠

  • 朱汉民:朱熹帝学思想的开拓:评王琦教授《朱熹帝学思想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宋朝,朱汉民,理学家,儒家思想,王琦(版画家),朱熹帝学思想研究

    朱熹两汉经学直接产生于帝国政治体制。因为汉学的兴起和发展,首先是由于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基本国策,并在太学设定“五经博士”,从而推动了两汉经学的兴旺发达。可见,汉代经学的建构基本上是在汉帝国主导下推动、发展起来的国家学术,如代表汉代学术典范的《白虎通义》,就是汉章帝主持的一场御前会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