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太祖赵匡胤不让后人杀害士大夫得原因

宋太祖赵匡胤不让后人杀害士大夫得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846 更新时间:2024/1/4 14:23:21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会不让后人杀害士大夫?

第一、时代背景,武将掌权危害太大

唐朝的时候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在全国设置节度使统率诸军、镇,以此方便征调全国军队。节度使一职对一方的军队有专制的权力,“受命之日,赐之旌节,谓之节度,得以专制军事。行则建节符,树六纛。外任之重,无比焉。”发展到后来,节度使更是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各地往往对朝廷保持着不同程度的离心状态。

唐玄宗时期,在缘边防御外族的地区设立了十个节度使,全国精锐部队多调于此,而安禄山更是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唐朝出现了外重内轻局面,终于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酿成了安史之乱。

后来虽然安史之乱被平定,但是并未能进一步消除节度使对朝廷潜在的威胁。唐朝末期,黄巢起义之后,唐帝国已名存实亡,各方节度使形成拥兵自重的局面,其中以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河东节度使李克明、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等人势力最大。各节度使在自己的管辖区域为所欲为,朱全忠更是一度控制了皇帝,滥杀朝臣,最终在开平元年(907年)废唐哀宗,自行称帝,建立了后梁。唐朝最终灭亡在自己起初用意于维护统治而设置的节度使之手。

朱全忠建立后梁之后,并未能统一全国,之前唐朝设置的一些势力强大的节度使纷纷拥兵自重,且互相攻杀,失败的一方则为之兼并。其中军事实力最强、在唐亡后建号称帝者,先后有五代,其余还有割据一方,立国改元子孙相传者为十国。五代十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依靠武力,分别割据一方,原本的唐王朝被许多小的政权所代替。

五代十国境内之节度使亦多骄横跋扈,其部下也多为强兵悍将,武力夺权之军事政变不断发生。唐朝的节度使遗祸延续至此仍未结束,长期的战乱以及动荡的政局给广大人民造成极大的危害。

第二、根据自身的经验

北宋王朝是宋太祖赵匡胤以军事将领的身份发动陈桥兵变,夺得帝位建立的国家。此前节度使林立,拥兵自重,有的藩镇将领公然宣称:“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藩镇将领们各自依靠自己手中掌握的军队,互相吞并,兵变夺权事件频繁发生。“兵权所在,则随之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之以亡”。

对于皇帝来讲,控制有实力的军队的将领便可以建立并维护一个稳固的国家,一旦失去对军队的统属权之后便会皇权不稳,因之败亡。宋太祖赵匡胤便是依靠自己的殿前都点检身份控制禁军,然后才能够成功地发动陈桥兵变,并建立了宋王朝。

赵匡胤以唐后期以来的政权变更情况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切体会到兵权对于国家稳定的影响。为了维护其统治,必须采取措施削弱藩镇节度使以及朝廷大将的权力。这就是宋代重文轻武国策出台的大背景。

北宋王朝依靠军事发动政变夺得政权,因此其统治者对大臣的防范措施也是相当严密。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赵宋王朝的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国策。

第三、士大夫不会造反,就算造反也不会成功

“士”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最早属于先秦分封制下的一个底层贵族阶层,此后其政治地位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生改变。春秋战国时期,士不再特指分封制下的最底层贵族,而是指拥有一定技艺和知识,并以此在诸侯国中获得官职。其后,分封制解题,士大夫演变为官僚制的职级,并逐渐与士并称为“士大夫”,官僚制下的士大夫身份具有二重性即“官僚一知识分子”。

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以儒士文人为主的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上的地位逐步提高。但统治者对于儒学是采取工具主义的态度,通过儒学伦理道德来维护统治秩序,但实际行政中却往往儒法并行甚至是外儒内法。

根据上述可以看出,宋太祖赵匡胤之所以会要求后代不得杀害士大夫,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想让大宋国祚绵长,大宋是怎么建国的,赵匡胤深有体会,加上当时处于五代十国的大乱世,动不动就改朝换代的时期,赵匡胤为了防止自己建立的大宋也会如此,那么必然要不待见武将,既然赵宋皇族不待见武将,那么必须要依靠文人(士大夫)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既然要依靠文人,而且文人也不会去造反(造反也不会成功),那么何不让士大夫死心塌地的维护赵宋皇族呢,所以给予士大夫一些甜头是必须的,而不杀士大夫恰恰是最大也是最好的好处。

所以,宋太祖赵匡胤在立下这条祖训的时候,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是最符合赵宋皇族利益的。

标签: 宋太祖

更多文章

  • 宋朝为何没有宦官专政的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宋朝

    可不要小看这群太监们,一旦他们得势,不仅仅是乱政而已,更是可以操纵皇帝的生杀废立。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不少,但人们比较称道的是“强汉盛唐”,这两个王朝可谓是古代历史上最为强盛的王朝,“大汉天子”、“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无一

  • 宋太宗颁布《戒石铭》的内容及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太宗

    宋太宗赵光义曾颁布《戒石铭》,全文仅四句,短短十六个字:“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戒石铭》原出自五代蜀主孟昶的《官箴》,共有24句96个字,宋太宗删繁就简,摘取其中的四句,以《戒石铭》的名称颁于州县,并敕令勘石立于各衙署大堂前。当各州主县令坐堂理事时,即可

  • 宋朝为何会实行先南后北的统一国策?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宋朝

    现在有很多人把赵匡胤制定的“先南后北”战略视为宋朝不能完成统一的重要原因,认为如果先北后南、先难后易的话,早就收复了燕云十六州,并且南方的割据政权大多数都比较弱小,迟早是宋朝囊中物。其实我们不要想得太简单,先来看下赵匡胤到底是怎么做出“先南后北”这个决

  • 东晋桓温三次北伐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桓温

    桓温为何要三次北伐,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小编一起看下去。男人,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这是东晋著名权臣桓温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能说出这样话的人,一定是不拘世俗眼光的人历史上对于桓温这个人的评价说法也是各有差异,有说他是民族英雄的,文化人中备受推崇,著名史学家王夫之和黄宗羲对他都有很高的评价,说他

  • 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昭君出塞

    王昭君,著名的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落雁,她为了维护汉匈的和平关系,毅然出塞,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自从汉王朝建立之后,就一直与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打打杀杀不止。汉高祖刘邦北征匈奴,结果被冒顿单于率大军围于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马铺山),依陈平奇计解围后,汉王朝只得依靠与匈奴和亲来维持边境关系

  • 历史上的匈奴民族是怎么消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匈奴

    说到历史上的匈奴,在汉朝时期可以说是非常的强劲啊,但是不妙的是,汉朝是中华历史上最强势的朝代,所以匈奴和汉朝也是纠缠了400余年,最后竟然慢慢的消失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匈奴在现在到底还存不存在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历史上的匈奴为何消失了匈奴这个昔日北方彪悍的民族,曾经在马背上叱咤风云,盛

  • 南北朝最后一位皇帝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南北朝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南朝(公元420年公

  • 袁绍的袁氏家族是如何发家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袁绍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注重宗法亲缘的社会,宗族关系就像一根纽带,将家族中各个成员的利益牢牢的绑在了一起。尤其是在我国古代社会,宗族更是关系到个人的脸面,若一个人的家族在当地小有名气,那别人也会高看他一眼。相反若是一个人的家族默默无闻,那这个人的仕途也会遇到阻碍。在三国时期,宗族背景最厉害的莫过于被称为

  • 明朝的东林党到底是伪君子还是真小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东林党

    没有一个帝国和贵族会主动放弃皇权的,这才是明朝灭亡的真正的原因,不是吗?君主立宪和资本主义都是在江山风雨飘摇中经过反复斗争和生死抉择后被逼出来的,唐宋元明清都不例外。只要是帝制时代,都是打不醒的,能够治愈他们贪权的唯一方法就是死亡。以前在读书时受传统历史影响超崇拜东林党,总认为他们是一群君子之交淡如

  • 黄巢起义失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黄巢起义

    公元884年的一个秋天,唐僖宗李儇高高地坐在大玄楼上,他的神色有些惆怅,又有些得意。过了一会,武甯节度使时溥端着一个盒子走了进来,跟在他身后的还有二三十个美貌妇人。他手中盒子里装的便是黄巢的人头,身后的妇人尽是黄巢的妻妾。唐僖宗看着那几十名瑟瑟发抖的妇人们,质问道:“你们看上去也都曾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