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周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制度历史介绍

西周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制度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943 更新时间:2024/1/25 9:49:47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从古到今,历史上一直都是存在等级差异的,毕竟这种等级能够清楚的划分人与人之间的区别。那么在西周,五等爵制度是不是真的呢?这个五等爵制度为什么会这么称呼呢?其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西周五等爵制度是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分别是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度。

2、五等爵制度为什么这么称呼

公、侯、伯、子、男是古典的五等爵位名号,这些名号从诞生开始就这样称谓的,没有什么原因或者道理。这就好比称猪为猪,呼狗为狗一样,天生万物,本无名号,人类观而命之,察而名之,思而号之,故天地万物的名号皆是因人而生,如果没有人,也就没有名号了。公爵是古代人臣功勋能得到的最高爵位,男爵是人臣能得到的最低爵位;先秦各思想家均自成一派,故尊称为“子”,比如儒家的孔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法家的韩非子,但是这些思想家并非是官身子爵。

“与私相背"为公,古人亲亲而爱私,人人都只顾自己家人,这不利于社会发展,因此大家推举无私的贤人来管理大众,并称之为公。人类社会最高的统治者称王,有的称帝,有的称皇帝,帝王之下,身份最尊贵的人就是公了。因此公爵是夏商周时代诸侯国最高的爵位,是秦汉之后人臣功勋生前能得到的最高爵位。公爵之人死后可获得王爵荣耀,王爵在汉朝时成为皇族子弟的专有爵位,非皇族子弟生前不得封王,这一制度被后世继承。

“侯”字,,从人从厂从矢,象张布,矢在其下。箭(矢)向山崖(厂)射去,本义:箭靶;后加上了“人”,有“射侯”之礼,寓意能力高强的男子,引申为有本事的人、又用作爵位名称。夏、商、周三代,封国之君的爵位多数是侯爵,只有王室子弟、圣人之后的封国之君能得到公爵称号,因此分封的国家被称为诸侯国。西周的开国功臣姜太公在灭商之后,以国丈功臣之身,被封在齐国为君,爵位是侯爵。后世的人臣功勋要得公爵十分难,最高也就是万户侯,故唐代诗人有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伯的本义是“没有兄长的男子”、“老大”,后来演变成兄弟之间的辈份。古人多兄弟,长兄为伯,次兄为仲,三兄为叔,四兄为季。伯后来成为第三等爵位,等级在公侯之下,不过再后来演变成一方之长,伯有了霸主的含义。秦国是东周的开国功臣,受封为伯爵,后来秦穆公西击戎人,灭国十二,拓地千里,周天子赐秦穆公西方伯称号和天子金鼓,秦穆公成为五霸之一。秦献公时代,秦国出兵替天子教训三晋,周天子赐秦献公西方伯的称号,还赐战服黼黻以示王恩浩荡。

"子"的本义是“婴儿”,后来演变成一种尊称,比如男子,女子;同时子也是商朝王室是国姓,比如商汤本名子汤,商纣王本名子受,宋康王本名子偃。子后来成为第四等爵子,比如南中国的巨无霸楚国,最开始只是子爵;越王勾践,吴王夫差两人虽称王,但是在周王室的册封上,还是子爵。男的本义是在田中下力之人,后来成为第五等爵位,姜姓许国的国君就是男

标签: 西周

更多文章

  • 朱元璋称帝建国后为何实行分封制?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分封制

    洪武三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开设科举,制定王府官制,制定五等勋爵,设立钦天监等。其中还有一项举措特别重要,因为它影响了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那就是分封诸皇子为藩王。其实分封制自古有之,但历朝历代以来,古代分封一再出现问题,比较出名的就是汉朝的“七国之乱”、西晋

  • “节度使”称号的历史由来 节度使权力多大?节度使怎么消亡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节度使

    节度使,中国古代军事将领,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系地方军政长官,简称节度、节使、节帅。唐代驻守于各道的武将称为都督,都督带使持节的称为节度使。一般情况下也时常称持节的各镇守军官,如观察使、招讨使和安抚使等为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北周及隋改称总管。唐代称都督。唐初沿北周及隋

  • 唐朝“藩镇割据”历史事件介绍 藩镇割据的危害性及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藩镇割据的局面一直持续百余年直至唐朝灭亡,但存在争议,因为藩镇不在中央政府控制之下的时期严格来讲只能算安史之乱、黄巢之乱前后各30年,合计约60年,而非持续百余年直至唐朝灭亡。其发生的直接原因为安史之乱。

  • 五代十国前蜀历史介绍 AD907-AD925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前蜀

    前蜀(907年-925年),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由王建建立的政权,十国之一。前蜀疆域辽阔,东控荆襄,南通南诏,西达维州(今四川理县),北过秦州(今甘肃天水),占领了今天四川、湖北、陕西以及甘肃大部,重庆、贵州以及云南部分地区,方圆数千里。前蜀是唐朝的“蜀王”、西川节度使王建在成

  • 五代十国后蜀历史介绍 AD934-AD965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后蜀

    后蜀(934年-965年,又称孟蜀)是中国历史上的十国之一,其疆域较前蜀而言要小,其中后蜀的疆域东线和北线最为显著。东由襄阳退至重庆一带,北也由甘陕退到广元。后因中原变乱得到一些中原节度使的归附,鼎盛时期达到前蜀的疆域。同光三年(925年)后唐灭前蜀,孟知祥(874年-934年)被任为西川节度使,次

  • 明朝的巡抚制度与唐朝节度使制度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巡抚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处,承袭元代制度,在朝廷设中书省统领六部,主管全国政务,职权甚重。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掌管各地的军、政事务。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反之罪杀了时任中书省左丞相的胡惟庸后,乘机废掉了中书省,将中书省之权分到六部。随后,在各地又建立了承宣布政使司(掌政务)、按察使司(掌刑狱)、都

  • 如何评价宋朝“杯酒释兵权”收权策略?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指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的历史事件。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在当时确实是明智之举,但这一事件却给后期宋朝留下了隐患。杯酒释兵权下面就来论述上面的论点。一。“杯酒释兵权&r

  • 齐桓公和晋文公能迅速称霸中原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齐桓公

    关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其中,就《史记索隐》和《荀子》的版本,应该获得了相对较高的认同度。《史记索隐》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荀子·王霸》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这两个版

  • 什么是“九品中正制”?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九品中正制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九品中正制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选官措施,但是对于这个具体的措施是什么样的,很少有人知道,而且这个最开始还是由三国时期魏国的陈群提出来的。这个制度一直用到了隋朝,那么这个九品中正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九品中正制,严格来说是九品官人法,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

  • 唐朝五代藩镇之定难军及定难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定难节度使

    定难节度使,又称夏绥节度使,是唐朝在今中国西北地区设置的节度使。唐德宗贞元中(785805年)置夏州节度使,治夏州(今陕西靖边白城子),为朔方节度使辖地所分的京西北八镇之一。881年,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在此据地自立,成为西夏的渊源。历任节度使韩潭(787-798年)韩全义(798-805年)杨惠琳(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