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濮议之争”历史事件介绍

宋朝“濮议之争”历史事件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917 更新时间:2024/1/16 13:15:47

说到濮议事件,相信很多人肯定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吧?这个濮议事件其实是宋英宗时代发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但是这个事件还是反映了很多的问题。那么这个“濮议”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濮议之争事件是怎么回事

由于宋仁宗赵祯的三个儿子先后夭折,膝下无子,于是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赵曙(原名赵宗实)被仁宗收为养子,后被立为太子。1063年,宋仁宗赵祯驾崩,赵曙继位为帝,是为宋英宗。

即位之初,由于英宗生病,便由曹太后垂帘听政,代为处理国事。

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赵曙病体恢复,曹太后撤帘还政。宋英宗亲政仅仅半月,宰相韩琦等人就向英宗提议对英宗生父濮王赵允让的名分进行讨论。英宗批示,等过了仁宗大祥再议,也就是待到满24个月再说。

治平二年(1065年)四月九日,韩琦等人再次提出此时,于是英宗下诏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唐、宋翰林学士受皇帝之命,起草诏令,称为内制;中书舍人与他官加知制诰衔者为中书门下撰拟诏令,称为外制;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合称两制)。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论战,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议”。

争论的焦点在于英宗到底是该将濮王赵允让称为皇考(已故的父亲),还是该称为皇伯考(已故的伯父)

观点一,称为皇考:持此观点的官员认为赵允让是英宗的父亲,英宗理应称其为皇考。持此观点的官员主要是以韩琦、欧阳修为首的宰执们。

观点二,称为皇伯考:持此观点的官员认为依照儒家的宗法观念,英宗是以“小宗”入继“大宗”,应以大宗为主,对于大宗“法定父亲”(赵祯)的堂兄(赵允让),当然要称为伯父。持此观点的官员主要是以司马光、王珪为首的两制官员,以及侍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人。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下,英宗倾向于称濮王为皇考,但又苦于无法明言,只得由着大臣们去争。争论持续了长达18个月的时间,最终以曹太后下诏同意将赵允让称为“皇考”告终。后英宗因立濮王园陵,贬吕诲、吕大防、范纯仁三人出京为官。

然而英宗在位仅四年就驾崩,未及给父母上谥号,此事也不了了之,赵允让的谥号仍为“王”,三位妻妾则并称“王夫人”。

2、如何看待濮议事件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此事似乎极为荒唐,皇帝给生父定什么名分,真的会关系到国家命运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可是以当时的眼光看,此事却是必须“上纲上线”的。一方面古代以儒家治国,“孝”的观念极为重要,更何况皇帝的一言一行关乎天下,皇帝如果都不遵守“孝道”,如何让天下臣民遵守。出于“孝”,英宗自然应该将濮王称为皇考,毕竟那是生父。另一方面,这又关乎到皇位继承权的问题,一个不慎就有可能导致之后在皇位继承方面产生隐患,出于继承权,英宗自然应该将养父仁宗称为“皇考”,而将生父濮王称为“皇伯考”,正如“立嫡立长”的原则一样。

所以,不能以现代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设身处地的想想,大臣们能够针对此事据“礼”力争再正常不过,毕竟这的确关乎到宗族礼法。

标签: 濮议之争

更多文章

  • 西周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西周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从古到今,历史上一直都是存在等级差异的,毕竟这种等级能够清楚的划分人与人之间的区别。那么在西周,五等爵制度是不是真的呢?这个五等爵制度为什么会这么称呼呢?其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西周五等爵制度是真的吗当然是真的!分别是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度。

  • 朱元璋称帝建国后为何实行分封制?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分封制

    洪武三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开设科举,制定王府官制,制定五等勋爵,设立钦天监等。其中还有一项举措特别重要,因为它影响了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那就是分封诸皇子为藩王。其实分封制自古有之,但历朝历代以来,古代分封一再出现问题,比较出名的就是汉朝的“七国之乱”、西晋

  • “节度使”称号的历史由来 节度使权力多大?节度使怎么消亡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节度使

    节度使,中国古代军事将领,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系地方军政长官,简称节度、节使、节帅。唐代驻守于各道的武将称为都督,都督带使持节的称为节度使。一般情况下也时常称持节的各镇守军官,如观察使、招讨使和安抚使等为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北周及隋改称总管。唐代称都督。唐初沿北周及隋

  • 唐朝“藩镇割据”历史事件介绍 藩镇割据的危害性及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藩镇割据的局面一直持续百余年直至唐朝灭亡,但存在争议,因为藩镇不在中央政府控制之下的时期严格来讲只能算安史之乱、黄巢之乱前后各30年,合计约60年,而非持续百余年直至唐朝灭亡。其发生的直接原因为安史之乱。

  • 五代十国前蜀历史介绍 AD907-AD925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前蜀

    前蜀(907年-925年),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由王建建立的政权,十国之一。前蜀疆域辽阔,东控荆襄,南通南诏,西达维州(今四川理县),北过秦州(今甘肃天水),占领了今天四川、湖北、陕西以及甘肃大部,重庆、贵州以及云南部分地区,方圆数千里。前蜀是唐朝的“蜀王”、西川节度使王建在成

  • 五代十国后蜀历史介绍 AD934-AD965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后蜀

    后蜀(934年-965年,又称孟蜀)是中国历史上的十国之一,其疆域较前蜀而言要小,其中后蜀的疆域东线和北线最为显著。东由襄阳退至重庆一带,北也由甘陕退到广元。后因中原变乱得到一些中原节度使的归附,鼎盛时期达到前蜀的疆域。同光三年(925年)后唐灭前蜀,孟知祥(874年-934年)被任为西川节度使,次

  • 明朝的巡抚制度与唐朝节度使制度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巡抚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处,承袭元代制度,在朝廷设中书省统领六部,主管全国政务,职权甚重。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掌管各地的军、政事务。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反之罪杀了时任中书省左丞相的胡惟庸后,乘机废掉了中书省,将中书省之权分到六部。随后,在各地又建立了承宣布政使司(掌政务)、按察使司(掌刑狱)、都

  • 如何评价宋朝“杯酒释兵权”收权策略?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指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的历史事件。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在当时确实是明智之举,但这一事件却给后期宋朝留下了隐患。杯酒释兵权下面就来论述上面的论点。一。“杯酒释兵权&r

  • 齐桓公和晋文公能迅速称霸中原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齐桓公

    关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其中,就《史记索隐》和《荀子》的版本,应该获得了相对较高的认同度。《史记索隐》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荀子·王霸》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这两个版

  • 什么是“九品中正制”?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九品中正制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九品中正制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选官措施,但是对于这个具体的措施是什么样的,很少有人知道,而且这个最开始还是由三国时期魏国的陈群提出来的。这个制度一直用到了隋朝,那么这个九品中正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九品中正制,严格来说是九品官人法,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