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同姓不能结婚是真的吗

古代同姓不能结婚是真的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336 更新时间:2024/2/17 14:07:13

关于古代结婚这个事情,一般情况下都是由父母来做主的,毕竟在古代封建思想还是很强的,不过也会有一些人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不过在古代结婚还是有一些规矩的,就比如说,这个同姓的男女之间是不能结婚的,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有这种说法,现如今早就没有了。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晋国公子重耳到达国,宋襄公把马八十匹送给他。到达郑国,郑公也不加礼遇。叔詹劝谏说:“臣听说上天所赞助的人,别人就赶不上了。晋公子具有三条,上天或者将要立他为国君吧,您最好还是以礼相待。父母同姓,子孙不能昌盛。晋公子是姬姓女子生的,所以能活到今天……”这里说的是,父母同姓,子孙不能昌盛。

《左传·昭公元年》里则有“内官不及同姓,其生不殖。美先尽矣,则相生疾”的说法。

晋平公有病,郑简公派子产到晋国去聘问,并问候病情。叔询问子产,子产说:“……国君的姬妾不能有同姓的,不然子孙不能昌盛。美貌者集中到一个人那儿,那样就要产生疾病,君子所以厌恶这一点。因此《志》说:‘买妾不知道她的姓,就用占卜来决定。违背这两点,古人是非注意避免的。男女婚姻要辨别姓氏,这是礼仪的大事。如今国君的宫内有四名姬姓女子,大约他的病就是源于此吧……去掉这四名姬姓女子还可挽回,不然一定会加重病情。”叔向说:“说得真好啊!我闻所未闻。这些话都说得很对。”这里说的是,姬妾不能有同姓的,不然子孙不能昌盛。

《国语·晋语》中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什么意思呢?是说:同姓不能结婚,这是厌恶不能繁殖。

《国语·晋语》中,司空季子提出同姓同德异姓异德的说法。司空季子说:异姓就会导致异德,异德就会产生异类。异类即使有亲近的血缘,也可以男女结婚,生育后代。同姓就会同德,同德就会同心,同心就会同志。同志之间即使血缘关系遥远,男女也不能结婚,这是畏惧亵渎的缘故。亵渎就会生怨,怨乱就会生灾,生灾就会灭姓。因此娶妻避免娶同姓,这是畏惧灾乱啊。所以不同德的两姓可以合为婚姻,同德的两姓则以德义相亲。德义可以产生利益,利益,可以加厚族姓关系。姓与利相互延续,两者相成而不离散,这样才能稳固族姓,保有自己的一方土地。

禁止同姓结婚呢?史学家吕思勉排除了血族结婚,有害遗传、有害于健康等说法,认为:以实际言,此项禁例,所以能维持久远的,大概还是由于《礼记·郊特牲》所说的“所以附远厚别”。因为文化渐进,人和人之间,妒忌之心,渐次发达,争风吃醋的事渐多,同族之中,必有因争色而致斗乱的,于是逐渐加繁其禁例,最后,遂至一切禁断。而在古代,和亲的交际,限于血缘上有关系的人。异姓间的婚姻,虽然始于掠夺,其后则渐变为卖买,再变为聘娶,彼此之间,无复敌意,而且可以互相联络了。

即便是古代,也没有完全做到同姓不婚的,更何况是现今,现在完全可不必顾忌此类说法的。吕思勉说:“现在的所谓姓氏,从各方面而论,都已毫无用处,不过是社会组织上的老废物罢了。”(《中国通史》)

标签: 古代

更多文章

  • 五代后周北宋职官:殿前都点检历史介绍 殿前都点检权力大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殿前都点检

    殿前都点检,五代时周世宗所置,主管殿前亲军,禁军统帅之一。建制沿革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太祖郭威以外甥李重进为殿前都指挥使[1]、女婿张永德为殿前都虞候[2],殿前司设立或自此始。显德元年(954年),世宗柴荣将李重进调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3],而以张永德为殿前都指挥使[4],韩令坤为殿前都

  • 中国古代“枢密院”官职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枢密院

    枢密院,中国历史上,唐代、五代、宋代、辽代、元代等朝代的官署名称,长官称枢密使。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功能,但大抵主管军事。中唐即设之,本为沟通中外出纳帝命的皇帝秘书机构,多以宦者充任,德宗以后以枢密院所属内使为神策军护军中尉与地方监军等军事职务后,开始逐渐转化为军事管理机构。五代后梁有心革唐代宦寺弄权

  • 宋朝“濮议之争”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濮议之争

    说到濮议事件,相信很多人肯定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吧?这个濮议事件其实是宋英宗时代发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但是这个事件还是反映了很多的问题。那么这个“濮议”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濮议之争事件是怎么回事由于宋仁宗赵祯的三个儿子先后夭折,膝下无子,于是濮王赵

  • 西周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西周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从古到今,历史上一直都是存在等级差异的,毕竟这种等级能够清楚的划分人与人之间的区别。那么在西周,五等爵制度是不是真的呢?这个五等爵制度为什么会这么称呼呢?其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西周五等爵制度是真的吗当然是真的!分别是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度。

  • 朱元璋称帝建国后为何实行分封制?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分封制

    洪武三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开设科举,制定王府官制,制定五等勋爵,设立钦天监等。其中还有一项举措特别重要,因为它影响了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那就是分封诸皇子为藩王。其实分封制自古有之,但历朝历代以来,古代分封一再出现问题,比较出名的就是汉朝的“七国之乱”、西晋

  • “节度使”称号的历史由来 节度使权力多大?节度使怎么消亡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节度使

    节度使,中国古代军事将领,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系地方军政长官,简称节度、节使、节帅。唐代驻守于各道的武将称为都督,都督带使持节的称为节度使。一般情况下也时常称持节的各镇守军官,如观察使、招讨使和安抚使等为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北周及隋改称总管。唐代称都督。唐初沿北周及隋

  • 唐朝“藩镇割据”历史事件介绍 藩镇割据的危害性及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藩镇割据的局面一直持续百余年直至唐朝灭亡,但存在争议,因为藩镇不在中央政府控制之下的时期严格来讲只能算安史之乱、黄巢之乱前后各30年,合计约60年,而非持续百余年直至唐朝灭亡。其发生的直接原因为安史之乱。

  • 五代十国前蜀历史介绍 AD907-AD925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前蜀

    前蜀(907年-925年),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由王建建立的政权,十国之一。前蜀疆域辽阔,东控荆襄,南通南诏,西达维州(今四川理县),北过秦州(今甘肃天水),占领了今天四川、湖北、陕西以及甘肃大部,重庆、贵州以及云南部分地区,方圆数千里。前蜀是唐朝的“蜀王”、西川节度使王建在成

  • 五代十国后蜀历史介绍 AD934-AD965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后蜀

    后蜀(934年-965年,又称孟蜀)是中国历史上的十国之一,其疆域较前蜀而言要小,其中后蜀的疆域东线和北线最为显著。东由襄阳退至重庆一带,北也由甘陕退到广元。后因中原变乱得到一些中原节度使的归附,鼎盛时期达到前蜀的疆域。同光三年(925年)后唐灭前蜀,孟知祥(874年-934年)被任为西川节度使,次

  • 明朝的巡抚制度与唐朝节度使制度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巡抚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处,承袭元代制度,在朝廷设中书省统领六部,主管全国政务,职权甚重。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掌管各地的军、政事务。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反之罪杀了时任中书省左丞相的胡惟庸后,乘机废掉了中书省,将中书省之权分到六部。随后,在各地又建立了承宣布政使司(掌政务)、按察使司(掌刑狱)、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