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国兵役制度是怎样的?秦王靠兵役改革走向强国

秦国兵役制度是怎样的?秦王靠兵役改革走向强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4195 更新时间:2024/2/16 11:38:58

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变的富强,而兵役制度让秦国的兵力也突飞猛进。当时秦靠着兵役制度改革,不仅让参军人数提升了胜多,而且战斗力和士气也上升了好几个台阶。其实历朝历代都没人想去当兵打仗,还不如在家种田,但只要给出的条件足够吸引人,还是能招到年轻士兵的。不过秦国的兵役虽然前期成效不错,但后期没有及时改变,亡国也跟兵役制有关。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下秦国的兵役制,一起来看看吧。

秦王政在统一六国之后,把秦国最早的郡县征兵制度进一步的推广到了全国。郡县征兵制度就是把兵役和徭役结合起来,耕战结合,根据战争或者国家的需要,按郡县征召居民农夫入伍参战。

在秦代,一般的男子是在17岁开始傅籍,就是适龄的男子在专门的地方进行名册登记,然后开始服徭役。这时候,这名男子既是兵,又是民,在从事生产工作的同时,又要随时准备应召入伍。什么时候入伍,入伍服役的期限、次数都是根据战争的情况改变的。

根据《史记》的记载,秦国征兵的对象不仅仅是对于民,在王翦攻赵的时候,就征召了俸禄在百石之下的官吏入伍。在长平之战的时候,“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说明征召入伍的年纪也不固定于17岁,有需要的话也可以提前到15岁。而且在秦国,如果战事紧急,几乎全民都要服从战事的安排,不分老幼,也不分男女。基本上处于一种全民皆兵的状态,这也是秦国长期实行耕战政策的一种表现形式。兵农结合,根据不同情况随时调拨,在最大的程度保持秦国的兵源充足。

服役的人都称之为“卒”,根据服役的时期、种类不同,卒的名称跟种类也不一样。一般从17岁开始,服役到60岁,有爵位的可以提前到56岁。每个人服役有三个种类,更卒、正卒、戍卒!

更卒,就是在男子成年后首先要服“更卒之役”,一年一次,一次一个月。更卒的工作内容十分的杂,有修筑城墙、维护道路、维修河渠、喂养马匹……等等等等,而且对工作质量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如果你修筑的城墙不足一年就损坏了,不光主管工程的官吏要治罪,谁修的城墙不合格就要重修,而且不记入服役的时间。更卒几乎没有什么军事训练,但是仍旧要听从国家的征召,什么时候战争需要,他们就要什么时候应征参战。更卒算是秦代的预备士兵,更卒制度算是秦代的预备役制度。

更卒之役服过一年之后,就会转为正卒。正卒的服役期限是一年,主要任务就是军事训练,和维持地方的治安。正卒的训练分为材官、轻车、骑士、楼船(步兵、车兵、骑兵和水兵)。正卒制度主要是为秦国培养正规的士兵,以满足秦国在战争中对士兵的需要。

正卒在经过一年的训练之后,达到一定标准后就可以转为戍卒之役,戍卒之役也是一年。戍卒之役是分为两种,一个是去边境保家卫国,在边境戍边、筑城、作战。第二种是在正卒中比较优秀的士兵,加入京师禁卫部队,在京师屯戍。主要是警卫皇宫、京师和保卫关中,他们一般只执勤和训练,不参加其他的徭役性劳作。戍卒,也就是国家的备军,主要任务就是保卫国家。

秦代这种兼生产、劳役、兵役于一身的制度,是非常符合当时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为主题的历史条件的。但是到了秦代后期,因为大规模的开边和修筑阿房宫,兵员十分不足。于是就巧立各种明目,强迫犯罪或者犯禁的人戍边充军。到了秦末,基本上已经没有了正常的更卒、正卒、戍卒制度,所有征调都是最高统治者的一句话,严重破坏了社会的生产力,造成民怨沸腾。这也是秦亡的一个主要原因。

标签: 秦国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匈奴被打败之后去了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匈奴

    匈奴,在古代一直以来都属于一种游牧状态,最活跃的时期应该是秦汉时期,尤其是汉武帝出兵攻灭匈奴,给汉武帝的功绩添上了重重的一笔。不过,匈奴被汉武帝打败之后,他们又去了什么地方呢?匈奴属于游牧民族,即便是到了他们经常活跃的地方,也不见得就能够找到他们,那么在被打败之后,他们能去哪里呢?公元前3世纪兴起于

  • 南宋为何定都杭州?南宋为什么不选择南京?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南宋

    在现代的城市当中,有一些是古代很多朝代定都的地方,我们称其为古都。而研究朝代定都地点,我们会发现,一些地方偏向南方的朝代,定都地点很多都会选择在南京,然而南宋时期,选择的并非是大部分朝代选择的南京,而是杭州,这是怎么一回事?杭州与南京相比有什么优势,以至于南宋朝廷会选择在杭州呢?历史上南宋是唯一一个

  • 中山国简介_中山国的历史_中山国怎么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山国

    公元前494年,中山与齐、鲁、卫一起伐晋,获得晋国的棘蒲(在今河北赵县境内),将之列入中山国地图。前491年,晋大夫荀寅因晋内争逃奔鲜虞中山,荀寅原是中山的死敌,但此刻中山为了削弱晋国,将荀寅接收到新占据的晋国属地柏人(今河北隆尧县西)。为报复中山国,公元前489年春,晋大夫赵鞅“帅师伐

  • 清朝八旗制度是什么意思_八旗制度是怎么来的_清朝八旗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清朝最重要的制度。在八旗制度建立的初期,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后金能够崛起,清朝能够推翻明朝,八旗制度功不可没。这种组织,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原来牛录制的基础产生的。牛录制也是一种生活和军事合一的组织。满族人原来出去打仗或者打猎,按照一定组织进行。每人出一支箭,十人为一

  • 明朝中期短暂盛世:明孝宗“弘治中兴”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孝宗,弘治中兴

    明宪宗朱见深的一生传奇色彩浓厚,而他的儿子朱祐樘的经历,也可以写成一部生动曲折的小说。因为宪宗宠幸万贵妃,而万贵妃心胸狭窄,容不下其他妃子为宪宗生下一儿半女,宪宗一直无后。宪宗对万贵妃感情特殊,既爱她又怕她,但古人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宪宗作为堂堂一国之君,为子嗣之事忧心忡忡。成化五年(1469年

  • 商朝九世之乱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商朝,九世之乱

    商朝的国都最早设在亳,但之后的三百年里,商朝却在不停地迁都。迁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商王朝早期还是一个游牧国家,放牧“逐水草而居”是很正常的;他们的农业也还处于游耕农业阶段,在一个地方耕种数次,地力耗尽之后就要寻找新的肥沃的土地;而且自商代第十一位君王中丁开始,北方的鬼方、土方

  • 清朝文字狱的影响 文字狱杀害了多少读书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字狱

    在封建社会,每一个朝代都有因文字而获罪的人,这是历代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统治者从文人的作品中断章取义地摘取字句,罗织成罪,所造成的冤狱被称为“文字狱”。由文字狱而引发的冤狱,轻的下狱、流放,严重的会因此引来杀身之祸,甚至所有家人和亲戚都受到牵连,遭满门抄斩,株连九族

  • 义和团运动的起因 义和团运动的结局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义和团运动

    自从鸦片战争之后,大多数传教士也就留在了大城市,但仍有少数具有献身精神的勇敢传教士历尽千难万险深入中国内地,传播基督教义。只可惜他们的付出与回报是不成正比的,他们的努力几乎没有结果。百姓与传教士关系越来越紧张,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思想冲突。基督教义中的“无父无君”和&ldquo

  • 洋务运动的目的和主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洋务运动主要指导思想就是“师夷制夷”、

  • 夏商的官职制度是怎么样的 夏朝商朝官职制度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夏朝,商朝

    夏、商的君主称“后”和“王”,而在王的周围,权力最大的要算是“史”,即甲骨文中所出现的“卿史”和“大史”,古书中有时也称作“巫”。他们是神权的体现者,负责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