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文明,就要探寻上古文明之道。
《诗经》,是我们不得不重读的一部经典,华夏文明之根。
——作者的话
上回说到:周文王准备讨伐崇国,下了一道指令:
“令毋杀人,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打仗打得如此仁爱,让崇国人懵逼了。
他们严阵以待,准备和周国开战,来保护自己的财产。听说文王有这样的军令,都觉得文王圣明仁爱,跟随这样的君主,肯定幸福的了。
崇国人再也没有抵抗之心,竟然打开国门自动投降了。
周文王轻轻松松就灭掉崇国。
仁爱圣明的君主,到哪儿都受欢迎。
四两拨千斤,一场恶战,打得这么软绵绵的。
对于周国来说,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大事。
周国,原来在岐山脚下,古公亶父建造的故都,成为故地了。
周国将国都迁徙到丰邑。
这是周国又一次重大迁都。
从原来的稷山之下,迁徙到犬戎杂居之地,然后公刘带领迁徙到豳地,古公亶父带领再度迁徙到岐山。
现在文王带领,迁徙到了“丰邑”。
《诗经》是这样说的: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
这是周国南迁的“核心”一步。
“丰邑”,这里是周国的重要都城。
周文王高瞻远瞩,他的目光盯着沣水的另一面。
他命令姬发,在沣水的东岸,营建镐京。
《诗经》有:“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
此时的周国,势力越来越强大,周文王的声誉,也越来越高。前来归附的诸侯国也越来越多。
镐京,就成了他们心目里的神都。
镐京的位置,就在终南山之下。《诗经·殷其雷》中“振振君子,归哉归哉”的、如雷贯耳之声,就是描写诸侯国,争先恐后,飞奔镐京,投奔周文王的情形。
当然,这首诗还是被那些大儒们当作“爱情诗”。
此时周国的势力范围,开始向南延伸,已经延伸到河南汝水、南国汉水一带了。《诗经》里也有这样的“教化诗”,后面再讲。
天下的诸侯,归附周文王的,已经有非常多了,超过了商王朝。
用孔子的话说:“三分天下有其二。”
周文王在这样广袤的地方,推行他的“仁爱”、“有礼”的教化,教导民众。
他进行教化的地方,人人彬彬有礼,相互谦让,长幼有序,头发斑白的人走到路上,年轻人都会替他拿行李,让出道路来。
文王施行教化的地方,在周代,称为“周之故地”。
在《诗经》里,被分为两部分:《周南》和《召南》。
《周南》和《召南》,简称“二南”。
这是《诗经》里最核心、最重要的两部分,
讲的就是周文王的“教化”,也即“圣王之道”。
这部分内容,是周代礼乐文明的反映,属于“教化诗”。
中华民族的灵魂、血脉、观念、伦理,全部来自这两部分。
一个中国人,即使他从来没有读过《诗经》,当他读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也会感觉深深的熟悉,清楚,认可。
因为这两部分内容表达的思想,已经深入到灵魂深处。
周文王此时已经年迈,伟大圣明的文曲星,已经完成人间的使命,将要回归天庭了。
他的陵墓,也将永远留在丰邑这里。
后面的兴国大业,他要交给儿子姬发了。
要完成五百年来未曾有过的、变革天命的鼎革大业,该有多么艰难。
一个部落从弱到强,步履艰难,一步步走到今天,是多少代的付出。牺牲了父亲季历的性命,自己也险些被害……
终于等到了机会成熟。
文王姬昌已经年迈,他扳着指头算了算,忽然脸色大变,惊骇悲叹,说道:
“难道上天不保佑我周国吗?怎么会这样?”
周文王算出了什么?他为何感到如此惊骇、忧惧?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
文子国学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重修伦理,再建道德。 内含:文子国学活动讯息 昆曲文化和“昆曲十六讲”课程 诗经文化 乐府文化 唐风宋韵 盛世元音 道德经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20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收录于合集 #周文王
5
个
上一篇
傻子系列(13):山雨欲来风满楼,帝国的太阳摇摇欲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