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朝法律严格吗?秦律有哪些刑罚?

秦朝法律严格吗?秦律有哪些刑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458 更新时间:2024/2/1 8:10:36

秦法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轻罪重罚,而且刑罚极其残酷。其种类大致如下。

(1)死刑,秦朝死刑分为戮刑、磔刑、弃市、腰斩、枭首、具五刑、族刑等多种,执行方式极为残酷。

(2)肉刑,包括黥、劓、斩左趾、宫、笞等。

(3)徒刑,是限制罪犯人身自由并强制服劳役的刑罚。秦朝的徒刑有城旦舂、鬼薪白粲、隶臣妾、司寇、候。

(4)耻辱刑,秦朝的耻辱刑有髡刑、耐刑或完刑,耻辱刑常作为附加刑使用。

(5)身份刑,包括收刑和废刑。收刑是将一般平民籍没为官奴婢,废刑是剥夺为官吏资格的刑罚。

秦代的这些刑罚,多半野蛮而残酷,而且由于法律过度严苛,百姓触犯法律的情况就较为多见。据记载,秦代的囚徒大约有百万之众,占当时全国人口的比率是相当高的。但我们并不能对此苛责太多,毕竟秦代还处于封建社会初期,中国的封建法制化路程才刚刚起步,必然会有其固有的缺陷。

秦朝的法律事务是由一系列的机构来处理的,皇帝是全国的最高决策者,在司法方面亦不例外。皇帝不仅主持修订各类法律法规,而且还常常发布诏书,修改和补充法律条文。

一般情况下,各类案件都由各级司法机关处理,但对于一些涉及室或政治纠纷的大案要案,皇帝要亲自审理。例如,嬴政嫪毐案和吕不韦案,就是亲自审理的。

在皇帝之下,三公同样负有司法责任。丞相有弹劾百官的权力,御史大夫有考查、监督和弹劾之权,国尉在军事领域也有一定的司法权力。但秦朝正宗的最高司法机构是廷尉,其最高长官也被称为廷尉,位列九卿。

廷尉职责重大,要处理全国范围内的法律事务,上对皇帝负责,下统各级地方司法机关。廷尉之下,是各个郡的郡守,当时的郡守兼有司法职务,是地方司法的最高领导者。郡守上承皇帝或廷尉,下县令,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是秦代司法的最核心环节,大多案件到郡一级就能处理完毕。在郡中,有大量的官员如郡丞、功曹等,帮助郡守处理本地的各类司法事务。

郡守以下是县令,县级的司法设置类似于郡,也起着桥梁作用,县令也有一批属官帮助自己处理司法事务。县级以下的乡、亭等,也都有一定的司法职责,如刘邦任亭长时就曾押运过犯人。可见,秦朝的司法体系是相当完善的,是一套从皇帝、廷尉经郡县长官直达地方的垂直管理系统,有着较高的办事效率。

秦朝的法律详尽,对具体案件的审理,必须要经过一定的司法程序。例如,秦律规定,诉讼可以由当事人发起,这种方式称为“劾”。但一般情况下诉讼都是由基层小吏代理,将情况上报县官,这种方式被称为公诉。此外,官府还规定了案件的受理范围。例如,秦法规定,被贼人所伤、被他人盗窃等案件属于“公室告”,而那些儿子偷家里财产、父母伤儿女和所属奴婢等案件属于“非公室告”。官府只受理那些公室告,非公室告不予受理。

为了确保案件的审理能反映实情,秦律规定,获取犯人的口供时,最好不要对犯人动刑,而要智取,这样获得的口供真实性才高。同时,秦人也非常重视对案发现场的勘查与研究,执法官常常亲临现场,记录案件的详情及现场状况。从现存秦简中看,当时的记录还是很详细的,包括受害人的服饰、外貌特征、受伤部位,作案人的残留物品以及周围人的旁证,等等。

如果被告对判决不服,可由本人或其他人提出复审。此时,法院必须对案件进行重新审理和判决。一般情况下,秦国实现三审终审制,即只有两次复审机会,此后不得再次申诉。

秦律以严苛的连坐制度而闻名,但秦国的连坐不适用于百姓,一般官员也会受到百姓的监督,成为连坐的对象。低级官员也要相互监督。这样,秦律就起到了鼓励和强迫他人检举揭发的作用,那些隐瞒不报的人会受到和犯罪者一样的处罚。大多情况下,秦人严格遵守法令来判案,“事皆决于法”。嬴政一生中从未下过大赦天下的命令,因此秦朝的囚徒数量惊人,所以才有“天下苦秦久矣”之说。

在秦代的司法系统中,从廷尉到亭长,各级各部门都有不同的职责,分工较为明确。基层的亭长、啬夫等,有处理一般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的权力,有抓捕犯人和向上级移交的权力,但没有审判权,只能调节和进行最基本的处罚。从县级开始,各级司法部门开始有了审判权,县令有审判权,从一般的刑罚到死刑,县令都可以判决。

但死刑案件必须上报郡里,郡里批复后再上报廷尉,经廷尉的同意后才可执行死刑。县里的重大案件和各个死刑案件,一般都由县令直接负责办理,以力求公平公正。郡守和县令的司法权力相仿,在判处死刑后也要上报,廷尉批复后方可执行。郡中如有重大案件,如杀人越货等,郡守要对从追捕到最后判决全程进行处理,并上报廷尉。

秦朝建立的这种三级审理制度和允许上诉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和量刑的合理性。这种做法被后来的历代王朝所模仿,奠定了我国司法审理制度的基础。

《秦律》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法典,它使秦朝初步建立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司法制度,并得以依靠法律维护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帝国的完整和统一,其积极作用是应该被肯定的。尽管秦代的法律有其残酷和野蛮的一面,维护的是地主阶级的意志,保护的是不平等的封建等级制度,但不可否认的是,《秦律》帮助初生的秦王朝稳定了社会秩序,保障了国家各项事务的正常运作。也正是在稳定这一大前提下,秦王朝才有机会进行无数的制度创新,留下了长城、直道、灵渠等泽被后世的工程,也为后世留下了一整套可供借鉴模仿的优秀制度,保障了东方文明此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地位。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国有哪些风俗?行同伦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一切都讲求“一”的秦帝国境内,始皇还推行了试图使人们的风俗习惯达到统一的“行同伦”政策。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杂居,保留了许多较落后的风俗习惯,因此六国长期将秦国视为不知礼仪的野蛮国家。商鞅变法时,就开始对秦人的落后习俗进行改革。“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但是,风俗是人们长久养成的风俗习

  • 李牧是谁 赵国为什么最后要杀掉李牧?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赵王听了唐玖汇报的情况以后,对郭开说:“廉颇老了,指望不上了。那我们只能把李牧将军从北方边境调回来,以抵御秦军。”“大王,看来也只有如此了。”郭开回答。李牧被调回来时,秦军在大将王翦、将军杨端和的率领下已经攻进赵国。李牧的作战经验非常丰富,他仔细分析了军情后对部下说:“我们面前的秦军很强大,士气也很

  • 秦始皇在经济贸易上实施了哪些政策?有哪些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国的货币出现较早,到了战国时代,各国已经普遍开始使用金属货币。但是,由于长期的分裂割据,各国的货币都是独具特色的,这些货币的大小、样式、重量都不相同,单位也不一样,极大地制约了当时商业的发展和各国间的经济交流。当时的货币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韩、赵、魏三晋地区流通的布币,二是齐国和燕、赵部分地区用

  • 秦始皇大一统的思想渊源:大一统融合了哪些学派学说?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无论后人如何评价这个王朝,无论后人如何评价始皇帝,都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第一次实践了大统一思想。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始皇都建立起了一套旨在实现大一统的制度,为后来历代王朝的大一统事业提供了观念上和制度上的范本。大一统思想是由始

  •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内容是什么?度量衡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量制上,各国差异较大。当时粮食是按容积计算的,而不是按重量。因此,在度量衡三制中,量制是最为重要的制度。当时,秦、赵、东周和西周等国都有斛、斗、升三个基本的量制单位。文化和经济都较为发达的齐国,在量制上却与他国不同。在齐国,升以上是豆、区、釜、钟四个等级,而且前三个等级是采用的四进制,从釜到钟又变

  • 秦始皇大一统包含了哪些内容?有什么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大一统理论是融合各家学说,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而诞生的一套理论系统。其内容十分丰富,它以宇宙一统为哲学基础,以政治一统为核心内容,以天下一家为社会理想。具体来看,大一统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天道一统。天道一统是大一统理论的哲学基础。这一哲学基础可以说是由道家奠定的。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 秦统一六国:秦楚之战秦国为何战败 李信为何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国灭掉魏国之后,秦王嬴政又把战略重点从中原转移到了南方荆楚地区,并且把下一个攻击的目标锁定为楚国。楚国在战国早期的时候也有过变法活动,当时吴起从魏国来到楚国,受到楚悼王的重用。一年后,吴起担任楚国令尹,开始主持变法。他认为当时楚国兵力弱、国家贫困的原因是“大臣、封君太多”,于是他大力裁减无能的大臣

  • 秦统一六国:王翦击败楚国后为何辞官还乡?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王嬴政接到李信兵败自杀的消息后,他实在不敢相信,一贯所向无敌的秦军竟然也会失败得这么惨重,沉思了很久,喃喃自语道:“骄兵必败呀!是本王助长了他的骄气,才会有今天的失败。”一直静静地坐在旁边的王后,这时起身安慰他说:“大王,胜败乃兵家常事。况且,兵败之后,李信将军已经自杀谢罪了,大王也不要过于悲伤了

  • 秦国与匈奴之间是什么关系?匈奴的生长环境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新生的秦帝国面临着一南一北两大威胁,首要的就是北方的匈奴。匈奴是中国北方一支非常古老的民族,他们游牧于大漠南北。据《山海经》记载:“犬戎(匈奴)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也记载说,匈奴人的祖先是夏王朝的遗民,“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夏朝灭亡后,夏桀被流放,三年后死去,他的儿子淳维

  • 隋炀帝杨广为什么要栽赃谋害胞弟杨秀?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杨广成为太子后,自觉得还是不太稳妥。原因是,隋文帝与独孤皇后共有五个儿子,杨勇为长子已被废除,次子是他自己,三子是秦王杨俊已经死去,四子叫杨秀,被封为蜀王,这是一个威胁。而老五是汉王杨谅,隋文帝对这位汉王十分宠爱,杨广对此深感不安。杨广深知他这两胞弟与自己不会是一条心,就与杨素共谋先除掉蜀王杨秀,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