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朝法律内容有哪些?《秦律》是谁制定的?

秦朝法律内容有哪些?《秦律》是谁制定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313 更新时间:2023/12/28 12:17:06

秦王朝建立后,嬴政面对的是一个各地区文化、习俗、律法各不相同的帝国。他的当务之急就是制定出一套办法,维护国家秩序,保持社会安定。此时,李斯对始皇说:“如今天下刚刚平定,六国的人心还尚未归附,各国的律法还各不相同,为了使帝国秩序整齐划一,应该重新厘定法律、修订法典,使法度一统,从而使万民有可遵循的统一标准,这样天下就好治理了。”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让李斯主持修订新的秦律。秦国原来的法律是商鞅时期制定的《六律》,它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都是来自于魏国李悝制定的《法经》。《法经》是战国初期颁布的一套法律,商鞅变法对其进行了取舍和改进,使其适应了秦国的需要。秦完成统一后,这套法律已经满足不了新时期的需求。因此,在李斯的主持下,秦国众多大臣以《六律》为基础,结合六国法律中的某些条款,最终制定出一套完整、繁杂、严苛的《秦律》,并在全国推行。

《秦律》的正式文本早已遗失,所以人们无法得知秦律的原本面貌。长期以来,人们本着汉承秦制的想法,结合零星的记载,用汉律来推断秦律的内容。但汉代普遍认为秦是“暴秦”,因此,汉人对秦的记载难免言过其实,不能准确反映秦律的原貌。

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得以再现世间。这批秦简记录了大量秦代的法律文书,使人们对秦律的认识达到了全新的高度。从睡虎地秦简记录的内容来看,秦代法律的主要形式有律、令、法律问答、式、廷行事等多种。其包含的门类也相当齐全,它以刑法为核心,有民法、行政法、诉讼法、经济法、军法等十多个法律门类。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官吏任免、军事、经济、司法、社会治安、徭役戍边等秦朝国家生活的各个层面,并且每项法律都有具体而详尽的实施办法,使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皆有法式”。这样一部详尽、完备的法律,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对以后历代法律的制定都有巨大的影响,也为中国封建社会法律制度的完备奠定了基础。

新生的秦王朝是地主阶级建立的,这套法律自然是为维护新兴的封建生产关系、保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而制定的,但它顺应了时代要求,因此具有进步意义。

秦律主要内容是保护封建经济基础,保护官僚地主特权,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但是,秦律和任何法律一样,都有基本的作用,即维护社会秩序。例如,秦律有这样的规定:“五人盗,赃一钱以上,斩左趾,又黥为城旦。”“盗采人桑叶,赃不及一钱,赀徭三旬。”这些规定都反映出秦律维护社会秩序、维护基本的社会道德和社会正义的作用。

秦律还有一些条文,是为维护专制统治而存在的。例如,秦始皇颁布的焚书令,就是为维护文化专制而颁布的。此外,秦律是统治阶级颁布的,自然要维护自身的利益,因此,秦律中对于逃避赋税、徭役等国家义务的人,都规定了相当严厉的处罚措施。

除了维护统治这一鲜明的特点外,秦律还有两大特点:一是维护等级制度,二是轻罪重罚。

先秦诸子百家中,法家是新兴地主阶级最坚定的代言人,也是反对奴隶制的文化先锋。在早期,为反对奴隶制的等级制度,法家曾喊出了“不分贵贱亲疏,一断于法”的著名口号。这一口号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夺权,加速了奴隶制度的覆灭,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进入战国时代后,新兴地主阶级夺权成功,封建制取代了旧的奴隶制。此时的法家成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宠儿,他们不再反对等级制度,而是转而维护封建的等级制度。以历史的眼光看,他们当时反对奴隶等级制度的目的,就是建立起新的封建等级制度,这是顺应时代要求的。

秦律有许多条文都是为维护等级制度而设立的。例如,二十级的军功爵制度不仅规定了授爵的条件,还规定了各爵位的地位尊卑,不同的爵位会有不同的田宅、奴仆和相应的服饰。

秦律还明确规定,王室贵族及有爵位者受特权保护,有罪可以以爵位相抵,这实际上就是明确了法律面前人人不平等的原则。“男子赐爵,一级以上,有罪以减”,而且,有爵位的官员一般不编入“什伍”,也可以免除连坐,一般百姓则无法享受如此待遇。秦律甚至规定,不同等级的人,即使犯罪后要服劳役,待遇也是不同的。高级官员的子弟犯罪后如果需要服劳役,只需在官府做一般的杂役即可,还可以找人代服劳役。公士及庶人在服某些刑期间,可以不穿囚服,不戴刑具,但下级官吏和贫苦百姓必须穿囚服、戴刑具。

还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秦律中有大量赎刑的规定。例如,任何人都可以出钱财“赎死”、“赎黥”,但显然,一般的贫苦百姓是没有赎刑的经济能力的,因此,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贵族特权。官僚、贵族等上层人物犯罪后,大多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处罚,一般百姓就只能生活在“各尽其刑”的恐慌之中。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始皇在交通方面实施了什么政策?车同轨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车同轨”即是统一车轮间距。当时的车有不同的类型,“车同轨”主要针对那些大范围使用的车。但实际上,“车同轨”可能并未施行。战国时代,各国的主要车辆有三种,一是战车,二是朝车,三是农车。在战国时代,骑兵的使用量并不大,战车虽然不是主要作战工具,但在历次战争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角色。一国国力大小,当时也常用

  • 长平之战赵国为什么不坚持使用廉颇?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军灭掉韩国以后,秦王嬴政马上开始考虑下一个进攻目标,那就是赵国。秦王嬴政对赵国一直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他始终无法忘记童年时在赵国的那些黑暗屈辱的日子。如果只从形势上考虑,灭韩之后,攻打魏国会容易得多,可秦王嬴政此刻只想立即灭掉赵国,以报仇雪恨。但是,消灭赵国可不像灭掉韩国那么容易。战国初期韩、赵、

  • 秦统一六国:秦灭魏国为什么臭名昭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王嬴政计划灭掉魏国的时候,魏国的领土已经由原来河东地区和河内地区的土地千里,缩小到只有大梁及其附近一些城市的弹丸之地了。现在,为了推进统一大业,消灭魏国已经是势在必行了。秦王嬴政看着王翦说:“王翦将军,此次仍由你带兵前往伐魏,你意下如何?”王翦上前躬身施礼道:“大王,老臣长年征战,浑身伤病,如今已

  • 秦朝法律严格吗?秦律有哪些刑罚?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法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轻罪重罚,而且刑罚极其残酷。其种类大致如下。(1)死刑,秦朝死刑分为戮刑、磔刑、弃市、腰斩、枭首、具五刑、族刑等多种,执行方式极为残酷。(2)肉刑,包括黥、劓、斩左趾、宫、笞等。(3)徒刑,是限制罪犯人身自由并强制服劳役的刑罚。秦朝的徒刑有城旦舂、鬼薪白粲、隶臣妾、司寇、候。(4

  • 秦国有哪些风俗?行同伦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一切都讲求“一”的秦帝国境内,始皇还推行了试图使人们的风俗习惯达到统一的“行同伦”政策。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杂居,保留了许多较落后的风俗习惯,因此六国长期将秦国视为不知礼仪的野蛮国家。商鞅变法时,就开始对秦人的落后习俗进行改革。“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但是,风俗是人们长久养成的风俗习

  • 李牧是谁 赵国为什么最后要杀掉李牧?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赵王听了唐玖汇报的情况以后,对郭开说:“廉颇老了,指望不上了。那我们只能把李牧将军从北方边境调回来,以抵御秦军。”“大王,看来也只有如此了。”郭开回答。李牧被调回来时,秦军在大将王翦、将军杨端和的率领下已经攻进赵国。李牧的作战经验非常丰富,他仔细分析了军情后对部下说:“我们面前的秦军很强大,士气也很

  • 秦始皇在经济贸易上实施了哪些政策?有哪些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国的货币出现较早,到了战国时代,各国已经普遍开始使用金属货币。但是,由于长期的分裂割据,各国的货币都是独具特色的,这些货币的大小、样式、重量都不相同,单位也不一样,极大地制约了当时商业的发展和各国间的经济交流。当时的货币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韩、赵、魏三晋地区流通的布币,二是齐国和燕、赵部分地区用

  • 秦始皇大一统的思想渊源:大一统融合了哪些学派学说?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无论后人如何评价这个王朝,无论后人如何评价始皇帝,都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第一次实践了大统一思想。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始皇都建立起了一套旨在实现大一统的制度,为后来历代王朝的大一统事业提供了观念上和制度上的范本。大一统思想是由始

  •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内容是什么?度量衡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量制上,各国差异较大。当时粮食是按容积计算的,而不是按重量。因此,在度量衡三制中,量制是最为重要的制度。当时,秦、赵、东周和西周等国都有斛、斗、升三个基本的量制单位。文化和经济都较为发达的齐国,在量制上却与他国不同。在齐国,升以上是豆、区、釜、钟四个等级,而且前三个等级是采用的四进制,从釜到钟又变

  • 秦始皇大一统包含了哪些内容?有什么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大一统理论是融合各家学说,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而诞生的一套理论系统。其内容十分丰富,它以宇宙一统为哲学基础,以政治一统为核心内容,以天下一家为社会理想。具体来看,大一统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天道一统。天道一统是大一统理论的哲学基础。这一哲学基础可以说是由道家奠定的。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