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时期魏国是如何衰落的?

战国时期魏国是如何衰落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287 更新时间:2024/1/20 13:46:44

魏国在战国初期,也就是魏文侯的时候,任用李悝进行变法革新,使魏国迅速发展成当时的强国,称霸于中原。但是魏国并没有将变法成果保持住,魏武侯继位后听信谗言,打击革新派,从那以后,改革派就很难在魏国立足了。

商鞅当时准备在魏国施展自己的才能,他得到了当时的魏国丞相公叔痤的赏识。公叔痤生病时魏惠王前来探望,公叔痤急忙把商鞅推荐给魏惠王说:“我的门客商鞅,虽然年纪很轻,却是个难得的人才,希望大王能任用他。”

魏惠王听后沉默不语,公叔痤见他不想用商鞅,就说:“大王既然不准备用他,那就杀了他,不能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魏惠王随口应了几声就走了。

公叔痤立即把商鞅找来,对他说:“我是先君后臣,所以我要先替魏王打算,然后再替你着想,你赶紧走吧!”

商鞅不以为然地说:“魏王既然不听你的话任用我,自然也不会听你的话杀我的。”

魏惠王离开公叔痤的家以后,对身边的人说:“公叔痤病得够厉害的了,一会儿让我重用商鞅,一会儿却又叫我杀掉他,这实在是太荒谬了!”

商鞅觉得魏国不是进行改革、施展他才华的地方,而且当时秦孝公正广招天下贤士,于是商鞅就跑到秦国,并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秦国通过一系列的变法图强的改革运动,逐步强大起来。

魏惠王就这样与一个旷世奇才失之交臂了。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也必将失去天下。人才流失严重是导致魏国衰落的原因之一。

秦孝公时的商鞅、秦昭襄王的丞相范雎都是因为在魏国不得志,无法施展才华,而来到秦国的。就连魏国的王室宗亲信陵君无忌在魏国也无法得到重用。

信陵君无忌,是魏安釐(xī)王的异母弟弟,著名的战国四大公子之一。他礼贤下士,对任何人都很尊重,因此拥有门下宾客3千人,在各诸侯国间威名远扬。当时很多国家都因为信陵君贤德,十多年都不敢轻易发兵攻打魏国。但是,魏安釐王却害怕公子贤能会对他的王位产生威胁,所以不敢重用他。

公元前257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的形势非常危急。赵国丞相平原君的妻子是信陵君无忌的姐姐,平原君赵胜多次向魏安釐王和无忌求救,魏安釐王派将军晋鄙领兵10万前去救赵。秦昭王得到消息后,派使者威胁魏安釐王,魏安釐王很害怕,就派人通知晋鄙停止进军,留在邺城扎营,名义上是去救赵国,实际上却是在观望形势的发展。

平原君不断派使者前去魏国催促,并责备无忌不顾赵国和姐姐的危亡。无忌十分忧虑,多次请求魏安釐王出兵,但魏安釐王惧怕强大的秦国,始终不肯听从无忌的意见。无忌见魏王不肯出兵救赵,于是凑了战车一百多辆,打算带着门客前去赵国。

无忌带着车队路过城门时遇见侯嬴,侯嬴向无忌秘密献策,让无忌去找魏安釐王的宠妃如姬帮忙,从魏安釐王的卧室内偷出兵符。无忌听从了侯嬴的计策,前去请求如姬帮忙。因为无忌曾经替如姬报过杀父之仇,所以如姬立刻答应帮助无忌盗出兵符。无忌拿到兵符后准备上路,侯嬴又让无忌把屠夫朱亥带上。

无忌到了邺城,拿出兵符假传魏安釐王的命令要代替晋鄙担任将领。晋鄙检验了兵符,但还是表示怀疑,不肯交出兵权。无忌不得已,只好让朱亥动手,用铁锥杀死晋鄙,强行夺取了兵权。

无忌统领晋鄙的军队后,精选士兵8万开赴前线。与此同时,楚国也派出春申君黄歇率领10万大军救援赵国。赵国在楚、魏两国的援助下,一举击败秦国,解除了邯郸之围。

无忌知道自己盗取魏安釐王的兵符,假传君令击杀晋鄙,魏安釐王一定会非常恼怒,所以无忌让将领们带着魏军返回了魏国,而无忌和他的门客则留在了赵国。赵孝成王感激无忌窃符救赵的义举,把汤沐邑封赏给无忌。魏安釐王后来也原谅了无忌,仍然让无忌享有信陵的封地,而无忌一直留在赵国,10年没有回去。

秦国的反间计在除掉信陵君无忌这件事上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信陵君无忌当时回到魏国统率军队,秦国派人带着重金来到魏国,收买信陵君的仇家,让这些人诽谤信陵君。这些人对魏安釐王说:“公子流亡在外十多年,现在回来做魏国将军,诸侯只知道公子的大名,却不知道还有个魏王。现在各国都想帮公子自立为王。”

秦国还故意派使者去祝贺公子无忌自立为魏王,魏安釐王信以为真,立即削夺了信陵君无忌的兵权。从此之后,信陵君终日与门客们饮酒作乐,不再过问任何政务,几年之后就病死了。

魏国的地理位置处于中原的枢纽,虽然可以四面出击,但同时也必然会四面受敌。一旦周边的敌国强大起来,魏国首当其冲就要受到威胁。因此,当时秦国、齐国的强盛也限制了魏国的发展。

魏惠王时期,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惨败也是导致魏国由强盛转为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兵攻打赵国,包围了邯郸。

当时魏军的主帅庞涓和齐国的军师孙膑本来是同学,庞涓一直嫉妒孙膑的才华,所以庞涓在魏国当了将军之后,就设计把孙膑骗到魏国,并且以莫须有的罪名弄断了孙膑的两条腿,还在他的脸上刺了字。这时齐国的使者出访魏国,看到了孙膑,就将孙膑悄悄地救出来送到齐国。齐国的大将田忌将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听了孙膑讲的兵法,十分佩服,立即任命他为军师。

公元前352年,齐威王派田忌援救赵国。

田忌准备带兵直接到邯郸前线去,孙膑劝他说:“带兵打仗就像治水,如果敌人势头强大,就要避开锋芒,采取疏导的方法进行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要抓住时机消灭它,就像筑堤围坝,不让水流走。要解救别人的纠纷,你不能直接参与进去;要劝阻别人打架,你也不能直接帮着打。只能避实就虚,因势利导,双方的矛盾才能化解。现在魏国围困赵国的都城邯郸,魏国的精兵全都在魏国之外的地方作战,国内都是老弱病残,我们应该率军直奔魏国都城大梁,包围大梁,这样魏军一定会放弃攻打赵国而回来自救。我们一举两得,既能为赵国解围,又能打败魏国军队。”

田忌按照孙膑的计策去做,魏军果然急忙回来解救大梁。齐军在桂陵以逸待劳,大败魏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事件。

公元前342年的时候,庞涓率军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商议救韩的策略,孙膑说:“韩、魏两国刚刚开战,如果这时我们去救韩国,就等于是让我们去替韩国挨打,齐军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况且,魏国攻打韩国志在必得,韩国有亡国的危险,一定会找我们帮助。我们只需表示坚决支援韩国,但却等到韩、魏两国军队打得筋疲力尽时再发救兵,这样,不但能得到更大的好处,而且也可以提高齐国的威望。”

齐威王听了孙膑的话,立即暗中答应出兵救韩国。

韩国在得到齐国出兵相救的允诺后,与魏军大战五次,结果全部打了败仗。

齐国见时机已到,立即出兵,这次齐军仍然直奔魏国都城大梁。魏国立即调集大批人马,派太子申为统帅,去抵御齐军。

正在领兵围攻韩国的庞涓急忙放弃对韩国的进攻,准备回大梁与齐军决战。

孙膑听说了,就跟田忌分析说:“魏国的军队向来轻视我们,说我们胆小。我们正要利用这一点,因势利导。”

于是,孙膑让齐军在进入魏国之后先筑了10万个做饭的灶坑,第二天向前行进之后筑了5万个,第三天行军之后只筑了2万个。这就是“增兵减灶”的计策,目的是为了迷惑魏军,使魏军放松对齐军的戒备。

庞涓看到这种情况,果然中计了,他非常高兴地说:“我早就知道齐军害怕我们,进入魏国刚三天,士兵就逃跑了一大半。”

接着,庞涓决定先留下主力部队在后面,自己却带着一些轻骑兵昼夜兼程地追赶齐军的队伍。孙膑估计魏军会在夜晚时到达马陵地区。因为马陵的道路十分狭窄,路旁地势险要,可以设下埋伏,孙膑就让人砍倒一棵大树,在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下”,然后命令一队弓箭手埋伏在道路两旁,只等看到黑暗中有火光时就一齐射箭。

庞涓带人走到这里时已经是晚上了,他看到树上有一行白色的字,就举起火把走上前去看,当庞涓看清树上的那一行字时,大吃一惊,知道自己中了孙膑的计谋。他急忙命令魏军后退,但是已经晚了。埋伏在山林里的齐军,万箭齐发,猝不及防的魏军死伤无数,几乎全军覆没。庞涓身负重伤,自知穷途末路,于是拔剑自杀了。齐军乘胜进攻,大败魏军,太子申也成了齐国的俘虏。

马陵之战使魏国元气大伤,从此日渐衰败。

就在马陵之战结束后的第三年,商鞅劝秦孝公出兵伐魏,并把魏国公子卬设计骗到秦军中捉了起来,魏军惨败。魏惠王十分害怕,派使者向秦国献地求和。

魏惠王此时才悔恨地说:“真后悔当初没有听公叔痤的话!”但是,后悔也已经来不及了。

魏国在这一连串的沉重打击之下,结束了曾经称霸中原的辉煌,成了战国七雄中兵力较弱的末流国家。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朝法律内容有哪些?《秦律》是谁制定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王朝建立后,嬴政面对的是一个各地区文化、习俗、律法各不相同的帝国。他的当务之急就是制定出一套办法,维护国家秩序,保持社会安定。此时,李斯对始皇说:“如今天下刚刚平定,六国的人心还尚未归附,各国的律法还各不相同,为了使帝国秩序整齐划一,应该重新厘定法律、修订法典,使法度一统,从而使万民有可遵循的统一

  • 秦始皇在交通方面实施了什么政策?车同轨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车同轨”即是统一车轮间距。当时的车有不同的类型,“车同轨”主要针对那些大范围使用的车。但实际上,“车同轨”可能并未施行。战国时代,各国的主要车辆有三种,一是战车,二是朝车,三是农车。在战国时代,骑兵的使用量并不大,战车虽然不是主要作战工具,但在历次战争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角色。一国国力大小,当时也常用

  • 长平之战赵国为什么不坚持使用廉颇?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军灭掉韩国以后,秦王嬴政马上开始考虑下一个进攻目标,那就是赵国。秦王嬴政对赵国一直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他始终无法忘记童年时在赵国的那些黑暗屈辱的日子。如果只从形势上考虑,灭韩之后,攻打魏国会容易得多,可秦王嬴政此刻只想立即灭掉赵国,以报仇雪恨。但是,消灭赵国可不像灭掉韩国那么容易。战国初期韩、赵、

  • 秦统一六国:秦灭魏国为什么臭名昭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王嬴政计划灭掉魏国的时候,魏国的领土已经由原来河东地区和河内地区的土地千里,缩小到只有大梁及其附近一些城市的弹丸之地了。现在,为了推进统一大业,消灭魏国已经是势在必行了。秦王嬴政看着王翦说:“王翦将军,此次仍由你带兵前往伐魏,你意下如何?”王翦上前躬身施礼道:“大王,老臣长年征战,浑身伤病,如今已

  • 秦朝法律严格吗?秦律有哪些刑罚?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法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轻罪重罚,而且刑罚极其残酷。其种类大致如下。(1)死刑,秦朝死刑分为戮刑、磔刑、弃市、腰斩、枭首、具五刑、族刑等多种,执行方式极为残酷。(2)肉刑,包括黥、劓、斩左趾、宫、笞等。(3)徒刑,是限制罪犯人身自由并强制服劳役的刑罚。秦朝的徒刑有城旦舂、鬼薪白粲、隶臣妾、司寇、候。(4

  • 秦国有哪些风俗?行同伦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一切都讲求“一”的秦帝国境内,始皇还推行了试图使人们的风俗习惯达到统一的“行同伦”政策。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杂居,保留了许多较落后的风俗习惯,因此六国长期将秦国视为不知礼仪的野蛮国家。商鞅变法时,就开始对秦人的落后习俗进行改革。“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但是,风俗是人们长久养成的风俗习

  • 李牧是谁 赵国为什么最后要杀掉李牧?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赵王听了唐玖汇报的情况以后,对郭开说:“廉颇老了,指望不上了。那我们只能把李牧将军从北方边境调回来,以抵御秦军。”“大王,看来也只有如此了。”郭开回答。李牧被调回来时,秦军在大将王翦、将军杨端和的率领下已经攻进赵国。李牧的作战经验非常丰富,他仔细分析了军情后对部下说:“我们面前的秦军很强大,士气也很

  • 秦始皇在经济贸易上实施了哪些政策?有哪些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国的货币出现较早,到了战国时代,各国已经普遍开始使用金属货币。但是,由于长期的分裂割据,各国的货币都是独具特色的,这些货币的大小、样式、重量都不相同,单位也不一样,极大地制约了当时商业的发展和各国间的经济交流。当时的货币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韩、赵、魏三晋地区流通的布币,二是齐国和燕、赵部分地区用

  • 秦始皇大一统的思想渊源:大一统融合了哪些学派学说?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无论后人如何评价这个王朝,无论后人如何评价始皇帝,都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第一次实践了大统一思想。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始皇都建立起了一套旨在实现大一统的制度,为后来历代王朝的大一统事业提供了观念上和制度上的范本。大一统思想是由始

  •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内容是什么?度量衡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量制上,各国差异较大。当时粮食是按容积计算的,而不是按重量。因此,在度量衡三制中,量制是最为重要的制度。当时,秦、赵、东周和西周等国都有斛、斗、升三个基本的量制单位。文化和经济都较为发达的齐国,在量制上却与他国不同。在齐国,升以上是豆、区、釜、钟四个等级,而且前三个等级是采用的四进制,从釜到钟又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