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兵不厌诈。孙子也曾经在他的《孙子兵法》一书中表明,“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认为兵不血刃才是上策。大动干戈取得战事胜利并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法。
01
能做到不动一兵一卒就把对方打败的人不多。历史上也确有其人,管仲就做到了这一点。他曾经有一条毒计,兵不血刃就灭掉了一个国家,如今,这一计谋却成了美国的“杀手锏”。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提出过很多重要的强国手段。他认为“政不旅旧”,致力于改革创新,也提出过“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辟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大谏之官”。
[var1]
▲管仲画像
主张设置谏官,以监督国君的行为得失。他同样善于权谋,曾经打过一场非常漂亮的“经济仗”,兵不血刃就瓦解了对方的防御。当时齐国和楚国互为敌国,从实力上看齐国稍显逊色,楚国更胜一筹。楚国民风彪悍,那里的人们非常喜欢习武,兵马实力也更为强壮一些。当时齐国的国公是齐桓公,他希望能够拿下楚国,但又怕打不过。
[var1]
▲齐桓公塑像
这时候管仲献上一计,他提出了一条“公贵买其鹿”的计谋,齐桓公立刻采纳了下来。管仲认为楚国兵马强悍,不可硬碰硬与之正面交锋,如果一定要开战,势必会两败俱伤,让其他国家趁机钻了空子。不如采用迂回战术瓦解楚国的防御,从经济实力看,楚国比齐国弱,于是他提出打一场“贸易战”。齐桓公按照管仲的建议派人去楚国采购,他还派出了一名使者专门去面见楚王。
02
当时齐国的使者携带大量金钱表明了自己的来意,这名使者说自己的国公非常喜欢鹿,而且觉得楚国的野鹿最漂亮,所以希望能够花高价来买楚国的野鹿。楚王得此来意之后哈哈大笑,觉得自己这里的野鹿也没有什么用,就同意卖给他们。楚国人得知此事,发现齐国收购野鹿的价格特别高,一时间大家喜出望外,楚国人全都去山野里逮野鹿。
[var1]
▲影视剧中的战国军队
地里的庄稼因为无人耕种也荒废了,就连楚国的士兵也不再好好训练,而是上山打猎。与此同时,齐国派人悄悄从楚国购买了大量的粮食。楚国虽然一开始有很多的储粮,但时间长了也经不起人们的不断消耗。慢慢的,虽然楚国的钱越来越多,但他们的粮食却不够吃了。眼见楚国面临粮食危机,齐国终于按捺不住,开始大举向楚国进攻。
[var1]
▲智利总统阿连德
楚国仓促应战,想要绕过齐国从别处进粮食,但他们发现进粮的渠道早已被齐国切断了。楚王这时候才看懂齐国的阴谋。虽叫苦不迭,无奈无力与其抗争,只好臣服于齐国之下。管仲这一招从内部瓦解楚国的计谋实在令人钦佩。放到现在,美国也用过这一招,他们玩起贸易战来,也十分游刃有余。1970年,智利总统阿连德上位以后开始大力整改经济,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国有化政策。
03
这种政策的颁布虽然对国内友好,但他们却触犯了美国人的利益。当时智利内部团结一心共同发展,人们对总统阿连德十分拥护。如果美国贸然用兵,那么不仅耗费许多人力物力,而且也不见得能捞到多少好处,于是美国就开始从经济“下手”。智利的铜矿业发达,铜矿的出口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美国人故意抬高铜矿价格。眼见行情越来越好,智利的国人开始大量开采铜矿,大量美元源源不断流入智利。
[var1]
▲智利的铜矿
当时人们口袋里的腰包确实鼓了,生活也越来越好。行情带动下,铜矿开采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的精力全部用去开采铜矿,原来的农事生产和其他基础制造业逐渐荒废。1972年美国紧急出手,迅速把铜矿价格打了下来。这个骚操作给了智利政府当头一棒,物价在短时间内飙升,通货膨胀直接导致大量工人失业,民众纷纷到政府门前抗议,对阿连德的不满情绪日渐高涨。美国趁机扶植了他们的党羽皮诺切特,把阿连德拉下了台,再一次控制了智利。
结语
世界上有两种战争,一种是有硝烟的战争,一种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很多没有硝烟的战争往往是一点一滴渗透的。在发展初期人们看不出来危害,有朝一日爆发之时,很有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我们千万要保持警惕,不要被眼前的蝇头小利迷惑,动摇了得来不易的发展根基。美国也曾对我国发动过贸易战,但被我国化解,就是因为我们未被蝇头小利迷惑,否则,就真的中了美国的圈套了。
参考文献:
《孙子兵法》
《国语•齐语》
《吕氏春秋•勿躬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