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赤壁之战中曹操真实兵力记载互相矛盾,火攻对曹军打击主要在战略

赤壁之战中曹操真实兵力记载互相矛盾,火攻对曹军打击主要在战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219 更新时间:2024/1/15 20:09:47

然而,以上情节,正史中毫无记载,《三国志》对赤壁之战的记载梳理下来也就那么简略的几条,根本无法让人了解到一个真实的“赤壁”到底是什么样的。

所以,关于“赤壁之战”的种种细节,至今还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而在这个大问题之下,主要就有那么几个至今还存在争论的主要问题。

曹军兵力规模

《三国演义》中言,曹军80万大军,战将千员,光是荆州投降的水军就有10万。然而,我们翻查史料会发现,这个数据水分太大。汉末大乱,官渡之战以后的北方,曹操能够控制的人口不到400万人。400万的人口基数,除去男女老幼以外,青壮年都不到200万,试问一句,80万都拿来组成大军打仗,谁在后方生产供应粮草,再者而言,80万的军队作战,粮草物资运输所需要的人力至少也是100万以上,180万都来打仗了,那么,意思是北方只剩下20万青壮和老弱妇孺了?这现实么。

那么曹军到底有多少兵力?

史料中关于曹军兵力的记载互相矛盾的地方很多,颇南考察,因此争论也很多。

曹操

《吴主传》注引《江表传》载曹操遗孙权书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古人行军作战,往往将所率兵力夸大,目的一则是迷惑敌人,让敌人搞不清楚自己出兵规模,二则在于显扬军威,震慑敌军。所以曹操这里说的“八十万”必定是个虚数。

周瑜传》注引《江表传》中载周瑜对曹军兵力的估计:“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后又说“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

周瑜作为东吴统帅,赤壁之战另一方的主帅,在作战之前,必然是需要对敌军兵力有一个相对准确的了解,虽然以上这番话是说给孙权听的,不免有宽慰孙权,坚定他抗操决心的意思,但周瑜给的数据,必然不会与曹军真实兵力相去甚远,笔者估计,曹军总兵力规模应该在15-20万之间。

至于孙吴联军的兵力,《三国演义》所给出的数据5万,基本与真实历史相差不远,所以在此不做讨论。

赤壁之战的火攻

《三国志》的《周瑜传》中:“周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连,可烧而走也。’”后面相对详细描述了火烧赤壁的情形,至于曹军损失,是这么说的:“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可以清晰地知道以下两点:

曹操

1、史书并未记载曹操用锁链连接战船,只说军船舰首尾相连,这个“首尾相连”其实用得很微妙,古代大部分时期的水战,舰船之间首尾“连接”在一起,其实很正常,因为在一波远程打击之后,双方舰船靠近,拼的就是舰船之间的“铁头功”,大船掀翻小船。舰船之间“相连”,能够结成阵型,更加有效“打击”敌舰,保证己方减少损失。

只不过,在赤壁之战中曹军的舰船“相连”,可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相连”,连接的更加紧密一些。另外,曹操将舰船相连,也不是庞统的“连环计”,这里跟庞统没有关系,或许是曹操自己想出来的。

2、黄盖提出火攻策略,下诈降书,决定赤壁之战胜败攸关的火攻之计历史上是黄盖最先提出来的,而非诸葛亮、周瑜。

同时,曹军之败,也不简单就是因为火攻。曹军营内已经发生了传染性疾病,使得军心不稳,但从曹操的军事才能来看,这场疾病的影响也不会太大,如果对曹军形成致命性打击,曹操怎么可能还头铁了继续打下去。

曹操的“赤壁之战”,确实心急了,官渡之战一同北方,以及轻易拿下荆州给他带来极大的自信,想要一战定乾坤,这些都导致了曹操骄傲轻敌,最终败退。

赤壁之战示意图

最后,“火攻”对曹军的打击并不致命,《三国志》中以“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来形容,而在《资治通鉴》中后面还加了一句“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

据此,“火攻”烧掉了曹军渡江作战的所有载具,以及能够出战的水军,使得这场战争再也无法进行下去,加上本身营中有“大疫”,曹军军心动摇,再无战斗下去的意志,自然路上也就兵败如山倒了。

曹操估计也是看到这一点,所以没有再做挣扎直接退军了。对于一场战争而言,最大的损失,并非来自双方之间的战阵,而往往是士气瓦解后退败过程中的溃散所导致的。敌军乘势而上,一路阻击溃军。

不过,“火烧赤壁”确实对曹军形成了致命打击,只是这种“打击”在于战略以及战斗意志,而非“歼灭”。

至于诸葛亮,他没有对这场战争做出多少贡献,联吴之后,他的历史使命就完成了。火烧赤壁是东吴单方面的军事行动,而刘备军则是乘机攻打了荆州的好几个郡。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白波军为黄巾军一部,其将领杨奉一度将汉献帝攥在手中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东汉到了三国,已经到了王朝末期,各方面都已经崩溃,民不聊生,人心思变。当时社会矛盾尖锐,外地咄咄逼人,中央政权互相倾轧,到处都是一片混乱。这种情况下,巨鹿人张角带着弟弟张宝、张梁在民间传教,建立了半秘密的宗教太平道。由于朝廷腐败混乱至极,太平道很快受到人民支持。于是黄巾起义在一夜间爆发,黄巾军有近百

  • 慈禧临终前立下3条遗嘱,条条都打自己脸上,让后人唾骂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一是要立醇亲王之子溥仪为皇帝,二是后世女人再不得干政,三是宦官不准参与朝政。 这份遗嘱虽然表面看起来冠冕堂皇,件件看似都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着想,但只要稍加分析,就可以了解三条遗嘱实在是太过无耻,让人看完唾骂不止。慈禧太后临终之前,曾经立下了一份遗嘱有三条,却被后人骂无耻。 (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 班超常年留驻西域安定边陲,使西域五十余国重新归附汉朝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曾经的西域,是西汉帝国奋进、崛起的最好见证。在持续百年的汉匈对抗史上,除了在正面战场的直接碰撞,双方围绕西域开展了旷日持久的外交与军事博弈。为了将匈奴势力赶出西域、“断其右臂”,一代代大汉王朝的外交家、军人赶赴这个远离华夏传统势力范围的陌生土地,挥洒自己的勇气与智慧,生生从匈奴手中夺取了这片广袤、富

  • 39岁意外摔死的多尔衮:大清开国功臣,死后名誉扫地,声名狼藉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大清不仅仅是中国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大一统政权,也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清朝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非常非常重要,假如没有他,大清不会那么快入主中原,不会那么顺利大一统,不会拥有近300年的历史。这个人,就是爱新觉罗多尔衮,大清的皇族,大清的开国功臣。多尔衮生于万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他是努尔哈

  • 楚汉战争初期刘邦示弱麻痹项羽,后采取各种方式掌握优势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趁项羽平定叛乱之际,宁愿示弱也要偷发育在刘邦和项羽先后西入关中,灭亡秦国之后,项羽大封天下十八路诸侯,然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就此决定了秦国灭亡后的天下大势。在项羽看来,各地诸侯各自归国,天下就此平定,自己的霸业已成。然而,事情的发展很快就打破了他的幻想。项羽的分封并没能换来天下太平,由于对其分封方式的

  • 曹操统一北方时其余各军阀内部各有状况故未能趁机袭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像刘备、刘表、孙权这些军阀为什么不在曹操北上期间乘机偷袭曹操呢?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几个人在这七年中,他们也很忙,他们也要消化处理自己内部问题。等到他们把自己的内部问题解决后,曹操也差不多消化掉河北了。先说刘备。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的前夕,刺杀曹操的衣带诏事件被人检举揭发。

  • 曹操瞧不起张松不仅因为张松的形象不佳,也是其骄傲的表现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对于“以貌取人”,不能简单粗暴地认为这就是贬义词。在特定时代特征下,这种态度其实没啥毛病。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隋以前),不存在考试和学历这些东东;人才的录用,大致有三种渠道:第一,才华太过耀眼,第一次见面就口若悬河、才气侧漏,彻底打动了当权者。比如战国四公子家里的那些门客;第二,当权者非常

  • 曹操实力虽强却不代表历史潮流,即使赤壁之战获胜也未必创造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的各路诸侯之间并没有什么道德高下之分,统一天下、创造治世,并非曹氏的“独家事业”确实,当时的曹操统一了北方,而且发展生产、恢复秩序,带给了人们久违的安居乐业。但他的那些对手们又何尝不是呢?比如袁绍,曾经统一了冀、青、幽、并等河北四州,在当地推行德政、颇得民心(后来当他死后,河北百姓无不悲痛不

  • 曹操在混乱状态下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其后期僭越是权力膨胀的必然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谓也”。即使在古代,篡位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挨骂。比如王莽篡汉时,大部分士人可是欢呼雀跃的。原因无他:西汉末年多年的混乱政坛,让朝野兴起了“人心厌汉”的情绪;只不过随后王莽改制失败、让社会越发混乱,人们才吃起了回头草,转而支持刘氏皇室后裔。再比如杨坚取

  • 阿巴亥三个儿子因阿巴亥被迫殉葬而失去政治靠山,皇太极最终胜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天启六年(1626年),在宁远之战中被袁崇焕打败的努尔哈赤含恨而终,终年68岁。由于努尔哈赤在生前并没有对继位人的人选做出安排,因而在努尔哈赤驾崩后,后金大汗之位出现了虚悬的局面,而汗位的竞争主要是在“四大贝勒”以及大妃阿巴亥的三个儿子之间展开的。当时的“四大贝勒”掌控绝对的话语权万历四十四年(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