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代宗朱祁钰励精图治 知人善任 使得大明江山社稷转危为安 为何会在一夜之间被推翻?

明代宗朱祁钰励精图治 知人善任 使得大明江山社稷转危为安 为何会在一夜之间被推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577 更新时间:2024/3/19 22:55:07

明代宗朱祁钰本是一名快乐自在的郕王,压根儿就没有做过当皇帝的美梦,却阴错阳差成为了大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后来,当他把皇帝这份工作干得顺顺当当的时候,哥哥朱祁镇又将他从皇帝宝座上赶走。朱祁钰为何一夜间就被推翻了?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北方瓦剌部首首领以进贡马匹的马价为由挑起了战争。当时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大太监王镇的进言下率十万大军亲自挂帅出征,但国不可一日无君,临行前,朱祁镇就委托他唯一的亲弟弟朱祁钰驻守京师。安排好一切后,朱祁镇便怀揣着必胜的心出征了。然而时运不济,这位命途多舛的皇帝在当年的八月十五之日作战时几近全军覆没,连自己也被敌军俘虏。

消息很快便传到了京师,当时明英宗母孙太后在得到这个消息后,先是颁布诏令,由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暂总百官、理其事”,说白了朱祁钰在这时就顶上了皇帝的职权,只是以监国之名义罢了;其次孙太后旨立朱祁镇的庶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此举就是为了能给朱祁镇保住皇帝之位,但皇太后这一做法是在仓促之中做出的,没有考虑到以后的连带问题,首先当时的朱祁钰只有23岁,风华正茂,很难说在以后他不会生育嫡子,而一旦有嫡子,那势必会产生争储问题。

另一方呢,明朝皇权集中,朱祁钰没有实打实的皇帝之名,朝中大臣对其发布的政令鲜有服从,所以就间接造成了大明朝内忧外患的不利局势,所以,以兵部尚书于谦等人为首的朝中大臣联名上书孙太后,请求孙太后立朱祁钰为皇帝,以正朝纲,在前后夹击的形势下,不管孙太后愿不愿意,只得立朱祁钰为帝,即景泰帝,这样一来,朱祁钰和皇太子朱见深就成了叔侄的关系了。

要知道,没有哪个皇帝是不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的,即使皇位来的阴差阳错,但一旦坐上了皇帝之位,手握皇权,是不会轻易拱手让人的,朱祁钰也不例外。三年的时间,原本与皇位无缘的朱祁钰便在朝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关系网,盘根错节的势力让当时的皇太子毫无招架之力,结果可想而知,朱祁钰在景泰三年,终于废太子朱见深而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谁能料到,幸福来的太突然,还没将皇太子的宝座坐热,新太子朱见济便因病去世了,造化弄人!

1450年,“明朝第一辩手”杨善出使瓦剌,并未经景泰帝的旨意便成功的“赎”出了朱祁镇,但作为这个王朝曾经的最高统治者,回到自己的故乡后,命运却与在瓦剌的时光大同小异,只不过是换了一处囚禁罢了。何出此言呢?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景泰帝大权在握的制止。

朱祁镇回京后一看,皇位成了弟弟朱祁钰的,自己的儿子朱见深被废了太子之位,朝中大臣也纷纷倒戈到朱祁钰一边,无奈之下自己也只得接受朱祁钰的安排,成了有名无实的“太上皇”,软禁在南宫,即使在朱祁镇的生日,按照礼法朝中大臣应该前去南宫朝贺,但景泰帝对此也不允许。即使朱祁钰做了这么多维护自己皇权的事情,却仍有不少人认为朱祁镇才是真正的“天下之父”,虽然出征被虏,但朱祁镇流淌着的正统血液,仍然于无形之中影响着整个景泰年间。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但太子之位还悬而未决,南宫的朱祁镇虎视眈眈,并且有朱祁镇亲母孙太后的鼎力相助,朝中的宦官朝臣们开始蠢蠢欲动。首先是宫内太监曹吉祥,作为景泰帝身边服侍的人,曹吉祥早已了解到景泰帝身体出现问题,便与当时的京军的总兵官之一张軏联合起来,于正月十二日时,偷偷向身处南宫的朱祁镇传递了他们想复立朱祁镇的想法。

接着第二日,正月十三,祭祀之日,但景泰帝的身体已经无法进行祭祀了,所以就将此事委托给了石亨,石亨是明白人,他知道在这样的形势下站好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作为武将,石亨对礼法典故都不熟谙,所以他准备找个文官咨询一下,就是这时,曹吉祥派了一个叫万祺的小官找到石亨,告诉他:“皇帝在宫,悉事他求。”石亨自然明白其中的深意,自此之后,石亨便和曹吉祥、张軏联合起来了,共同谋划一个复立太上皇以功谋赏的行动。

但这三人,两个武将,一个太监,缺个文官做军师。所以石亨他们选中了许彬,许彬与石亨平时私交不错,但当许彬听完了石亨他们的计划后,说道:“我老了,对这些有心无力了。但是我这里有位不错的人选,名为徐有贞,此人善谋划有奇才,相信他会助你们一臂之力。”正因为许彬力荐的徐有贞,才最终落实了南宫政变的成功。

正月十四日夜里,当徐有贞表示赞同复辟计划之后,随即便点明了几点:1、不可再与陈循商议,陈循曾说石亨是“无功封侯”,与复辟一行人并不是一条船上的战友;2、复辟行动越少人知道越好,三五人秘密行事就好,一方面防止泄密,一方面事成之后便于揽权;3、此番行动需等到朱祁镇的肯定之后才可行动。一番话点醒了众人。

是日,在曹吉祥和石亨的策应下,徐有贞带领着一行亲兵顺利进入长安门,朱祁镇也来到文华殿,命徐有贞以翰林大学士之位进入内阁,并编写了第一道谕旨,并于午门宣读,谕旨大致说的就是:我朱祁镇在南宫已有七年了,养的身体健康,怡然自得,当朝皇帝现在身体不适,朝中诸事都无力处理,导致江山社稷十分危险,没办法安抚民心,如今朝中各大臣多次要求我坐皇帝之位,推脱不得,天意所致,民心所向,所以今天在这就跟大家伙说一声,今天就是即位的最佳时间。

此昭一出,朱祁镇手下的人就将朱祁钰手下的于谦等人拿下,而后其他朝臣便纷纷换上朝服,拥立新君,至此,时至午时,夺门成功。

朱棣靖难花了四年之久,而朱祁钰的倒台只在一夜之间。朱祁钰的能力和功绩比他哥哥强太多了,这样一位看似贤明的君主,轻易就被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推翻,这是为什么呢?

一、朱祁钰软禁朱祁镇长达七年,并百般虐待,断送兄弟情义

朱祁镇在回国这件事上,就遭遇多次刁难,当然这些都朱祁钰设置的,比如使者不给瓦剌加送礼物,比如只用两匹马的轿子迎接朱祁镇。“上皇还京师。帝迎于东安门,入居南宫。”为朱祁镇准备的住所不是皇宫,而是南宫的几座破房子。原本能回家朱祁镇就感觉很满足了,他只想安心地活下去,并没有对皇位的觊觎之心。树欲静而风不止,朱祁钰对哥哥十分不放心,不仅对其严加监视,还令他哥哥生活一度陷入困境,钱皇后需要做些手工活来维持家用,甚至连乘凉的树都全部砍掉。

整整七年的监禁生活让朱祁镇明白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只要他一天不死,朱祁钰就一天不会安心。于是两人的兄弟情义彻底断送,朱祁镇也铁下心来,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复辟集团找到朱祁镇,朱祁镇马上就同意了夺权行动。假如朱祁钰能善待他的哥哥,可能就不会发生夺门之变。

二、朱祁钰废掉了太子,不得人心

太子的废立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命运,但凡要废掉太子,从新再立太子都是极为困难的,如果得不到重臣的支持,那么几乎是做不到的。原本太子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因为朱祁镇被俘,这太子也变成了没爹的孩子,自然不受重视。为了换掉太子,朱祁钰还给内阁成员行贿,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史料记载“上意既定,恐文武大臣不从,乃分赐内阁诸学士金五十两,银倍之,陈循、王文等遂以太子为可易。”大臣们收了钱,自然就同意改立太子。

就这样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济成为新的太子,当然了大臣们也看在眼中,朱祁钰的这一系列做法全部为了皇位。他囚禁太上皇朱祁镇,还废掉太子,这些举动让朝廷上下人心浮动,政局自然不稳。这也是为何复辟集团能拉拢很多文武官员的原因之一。

三、政变发生前后,朱祁钰病重在床,权力空虚

每每遇到皇帝病重,夺权实力当然会蠢蠢欲动,景泰八年,在抑郁纠结下的朱祁钰再也支持不住,倒在了病榻之上,奄奄一息。皇帝病重,就给了小人可趁之机,正是因为石亨看到了朱祁钰将要不久于人世,是政变的最佳时刻,所以石亨才着手准备夺权计划。也许老天在惩罚朱祁钰不顾兄弟情义,也许是朱祁钰的运气太差,总归来说他是病倒了,看来身体健康才是所有上前建筑的根基啊。

四、朱见济的死,情况对朱祁钰不利

朱祁钰改立了太子,不过朱祁钰的霉运仍一直缠绕着他,景泰三年朱见济成为太子,景泰四年十一月就去世了。这无疑是对朱祁钰当头一棒,他就这么一个儿子,这下继承人成了最大的问题。太子死了,那肯定要再立一个了,堂堂大明帝国没有继承人那还了得,接着大臣们开始上疏要求复立朱见深。毕竟朱见深是根正苗红的太子,这是谁也不能替代的。“五年夏四月,御史锺同上疏请复储。”御史锺同只是个开头,虽然朱祁钰把锺同关进了监狱。

但上疏要求复储的大臣是一波接一波,朱祁钰很明白,朱见深可是朱祁镇的儿子。一旦朱见深掌权,那么自己必定没有好下场,所以他不论大臣们如何谏言,他就是不答应。此时的朝廷已经开始混乱,这不仅是复储的问题,朱祁钰的皇位已经不太稳固。

五、有孙太后等人支持

夺门之变有的时候看起来不像是政变,因为复辟集团争取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这些人中包括太常寺卿许彬,都督张輗、张軏,左都御史杨善等等,甚至连孙太后都支持。史料记载“令太监曹吉祥入白太后。辛巳夜,诸人复会有贞所。”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强力支持,政变才最终确定下来,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且朱祁镇从新当上皇位同样合理合法,以至于在一夜之间改天换地。

六、复辟集团利欲熏心,计划周密

石亨是北京保卫战的功臣,于谦对于名利地位并不看中,但石亨则不然,他是功臣中获利最多的那个一个。“论功,亨为多,进侯。”不仅封为侯爵,加封太子太师,佩镇朔大将军印,可以说位极人臣。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把石亨招致床边,令其代替皇帝行祭祀大礼,可以看出朱祁钰对石亨十分信任,然而朱祁钰看错了人,“八年,帝将郊,宿斋宫,疾作不能行礼,召亨代。”石亨看到朱祁钰病重,于是乎准备发动政变,事情由此而来。

石亨、徐有贞、曹吉祥为何不顾生命危险发动政变,扶立朱祁镇复辟?他们眼中朱祁镇不是皇帝,只是一座闪耀着光芒的金山,一旦复辟成功,他们的权位将更加高不可攀。在资本家眼中,如果有300%的利润,他们就有可能践踏世间的一切,在石亨等人眼中,这风险冒得很值,富贵险中求嘛。

石亨、曹吉祥、张軏等人大多没有搞权谋的头脑,所以他们找到了权谋老手徐有贞,所有的计划和方案都是徐有贞来制定的,他们首先告知太上皇朱祁镇,接着征求太后的同意,计划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虽说也有少数纰漏,但最终成功了,只在一夜之间。

徐有贞是奸臣无疑,不过我们也看出其身上的果敢细致和无所畏惧,这才是成就大事的人。

朱祁镇、朱祁钰兄弟两人就因为权力斗争成为死敌人,世事弄人,结果也无法改变。论功行赏的话,朱祁钰在各个方面都高于朱祁镇,他任用贤臣、解决危局、革弊兴利。而朱祁镇在复辟前后几乎无所作为,他宠信王振导致土木堡,复辟之后还杀掉于谦等有功之臣,“英宗”之名多少有些名不副实。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刘伯温是怎么死的,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刘伯温是怎么死的,刘伯温,朱元璋

    中国历史上有一种说法“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刘伯温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可以和诸葛亮的智慧相提并论的人。刘伯温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也是明朝非常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刘伯温是怎么死的,关于他的死,历史上众说纷纭。很多人说刘伯温也是朱元璋杀的。其实这件事可能真的委屈

  • 清朝多尔衮是怎么死的?和大玉儿孝庄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多尔衮是怎么死的,多尔衮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皇太极死后,年幼的福临无力执政,多尔衮就成了大清的摄政王,他作为清朝入关初期的实际统治者,为实现大清朝一统基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样一个拥有雄才大略的大将,在清军入关后,更是权势大涨,其位已可比顺治帝福临。但是这位权势滔天的摄政王多尔衮为什么仅仅活到38岁就死去了呢?多尔衮是怎

  • 战神霍去病怎么死的,霍去病死因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霍去病怎么死的,战神霍去病,霍去病死因,霍去病

    汉朝战神霍去病17岁远征漠北,挟轻骑八百就能直捣匈奴巢穴,勇冠三军,一战封侯。19岁挂帅出征三征河西,将匈奴逐出祁连山。21岁统帅三军,纵横漠北如入无人之地,封狼居胥,达成中国历史上古代军事最高成就!战神霍去病这样一位历史上的天才将领,却如同流星划过天空一般,在他23岁之时就突然死了,结束了自己传奇

  • 清朝第一王多尔衮的传奇经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

    日历翻回1644年,故事即从这一年的6月初一的早上开始的。33岁的多尔衮阔步走进武英殿。他像皇帝上朝一样,宾至如归地坐上了龙椅。多尔衮的表情威严而又略带谦逊。这是个刚柔相济的人,他至刚,也至柔。这位摄政王看了看殿下朝臣一眼,突然纵声大笑起来,笑声爽朗,充满雄性的力量,在大殿上下飞旋,声震屋瓦。现在让

  • 陈友谅若听此人的计策,朱元璋必败无疑,明朝历史或将改写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

    朱元璋打天下过程中,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陈友谅,双方在鄱阳湖之战时,朱元璋险胜而已,其实当时陈友谅的实力比朱元璋更大,只不过他没有把握好时机,仔细来说是他没有听从手下一将领的建议,这位将领叫张定边,跟陈友谅是结拜兄弟。张定边的名气虽然没有蓝玉、徐达、常遇春等人高,但他的军事能力绝不在这些人之下,只是他

  • 汉武帝在位54年,举国之重兵与匈奴大战42年为什么还是没能消灭匈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宣称"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将匈奴定为汉朝的"九世之仇",坚决北伐匈奴,这一年的马邑之围掀开了汉武帝对匈奴战争序幕。公元前89年,汉武帝暂停对匈战争,下罪己诏声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

  • 面对刘邦的猜忌之心,萧何是如何应对的?化险为夷的水平有多高!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萧何,刘邦

    与朱元璋相比,同是布衣天子的刘邦,对功臣的猜疑同样严重。以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张良为例,这三位在汉朝建立过程中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臣子,在汉朝建国后的境遇就十分值得玩味。韩信自不必说,"仓皇宫室叹良弓",这位绝世名将几乎成了成语"兔死狗烹"的代言人;运筹帷幄之中的张良呢,他拒绝刘邦封赏,四处云游的举动

  • 隋朝深陷高句丽无法自拔,为何唐朝执迷不悟,一定要拿下高句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

    不管是哪个朝代的皇帝,总是希望自己的版图能够扩大一些,再扩大一些,野心的不断壮大,战争就会不断,所以有野心的皇帝也会格外的重视军队的建设,毕竟有了军队才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版图才能不断扩大。唐朝也是这样一个朝代,李渊带领自己的儿子们推翻了隋朝建立唐朝,他们也和隋朝一样,有着共同的野心,对高句丽有着一

  • 黄巢和李自成起义谁的历史评价高一点?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黄巢起义和李自成起义谁的历史评价高一点?这个问题涉及到三个内容,分别是农民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中国古代农民起义是一直存在的,基本上都是滥用民力,横征暴敛、天灾人祸之类的原因诞生了农民起义。总结一下,就是中国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只能选择农民起义。因此,在古代粮食是非常重要的,在那个时代1斤至少价

  • 三国魏延如果不被杀,会造反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

    魏延最早显露锋芒是在跟随刘备入川作战的过程中。不管在对决张鲁还是刘璋大军过程中,魏延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魏延也开始被刘备所看重。刘备在汉中称王后,把国都定在了成都。所以汉中重镇就需要一个优秀的统帅去镇守。而且由于汉中的重要性。刘备选择的武将不仅需要能力超强,还需要对他刘备具有足够的忠诚。魏延是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