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初开国诸王身经百战 权势赫赫 左右朝政 为何他们的后代却一代不如一代?

清初开国诸王身经百战 权势赫赫 左右朝政 为何他们的后代却一代不如一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492 更新时间:2024/3/19 10:56:09

后金是原明朝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的政权,清朝的前身。后金政权兴起的过程中,一大批爱新觉罗氏宗室王公成了开国功臣,即所谓的“开国诸王”。这些王爷、贝勒们个个身经百战,叱咤风云,都是问鼎中原诸战中的主帅。

关外的后金、清初时期,开国诸王们拥有很大的权势,他们各领一旗或数旗,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握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开国诸王,也称“军功勋旧诸王”,是指清初统军征战、建国创业的宗室王爷,一般情况下特指八大铁帽子王。不过,入关后,他们逐渐没落,离权力中心越来越远。

这八大铁帽子王,有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此外,还有其他宗室王爷,如饶余郡王阿巴泰、谦郡王瓦达克、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阿济格等。

顺治年间,开国诸王掌握了兵权,攻打大顺、大西农民军,消灭南明政权,镇压各地抗清武装,主要是由他们挂帅出征的。顺治元年四月,摄政王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率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以及豪格、罗洛浑、尼堪、博洛、满达海等宗室贵族,统领八旗士兵,于山海关战败李自成,奠定了入主中原的基础。

进入北京后,多尔衮即派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军追击李自成,并下江南,灭了福王、唐王、鲁王等南明政权。他又派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为平南大将军,镇守江南,下湖广,取广西。肃亲王豪格往定山东、河南,后又进攻张献忠部,取四川、陕西。

此后,多尔衮陆续派多铎为扬威大将军,郑亲王济尔哈朗为定远大将军,端亲王博洛为征南大将军,礼亲王满达海为征西大将军,分率八旗军队,四处出征,镇压了农民军、南明政权及全国各地的抗清武装,统治了全国。开国诸王拥有裁处国政之权,睿亲王多尔衮于崇德八年九月当上了摄政王,顺治元年十月晋叔父摄政王,二年五月又晋皇叔摄政王,五年再尊为皇父摄政王,握有主宰清国军政大事的最高权力。

郑亲王济尔哈朗在崇德八年九月与睿亲王多尔衮一同辅政,顺治元年封“信义辅政叔王”,九年晋叔和硕郑亲王。豫亲王多铎于顺治四年晋封辅政叔德豫亲王,协助多尔衮处理国政,“各部院事务”,其中一部分是由多铎代理的。

在一段时期里,开国诸王曾具体处理六部事务。顺治七年二月,多尔衮下谕:“各部事务,有不须奏者,付和硕巽亲王、端亲王、敬亲王办理”,满达海、博洛、尼堪三王,从此被称为“理事王”或“理事三王”,分理六部事务。顺治八年三月,多尔衮以“天下所以治安者,关乎各部院”,委用诸王管理部务,满达海管理吏部、硕塞管理兵部、博洛管理户部,尼堪管礼部,勒克德浑管刑部,瓦克达管工部,贝勒喀尔楚浑管理藩院,贝子务达管都察院。

开国诸王和入关以前一样,享有“议政”之权。顺治年间,清政府的军、政、财、刑大事,是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的。礼亲王代善及其之满达海,英亲王阿济格,肃亲王豪格及其子富绶,承泽亲王硕塞、敬亲王尼堪、端亲王博洛、信亲王多尼等,都是参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议政王”。军国大事皆由议政王召集参与议政的贝勒、贝子、公以及议政大臣商议决定,报摄政王、顺治帝审批,一般是依议而行。

开国诸王之中还有五个王是一旗之主。礼亲王、睿亲王、豫亲王、郑亲王、衍禧郡王罗洛浑都是旗主,分主正红、正白、镶白、镶蓝、镶红五旗。肃亲王豪格、英亲王阿济格、安郡王岳乐等亲王、郡王、贝勒,也有不少佐领,是编录这些佐领之下的旗人之“主子”。旗主之权是巩固王权的重要基础。

清初开国诸王权势赫赫,左右朝政,为何他们的后代逐渐失势了?

一,诸王之间互相倾轧

八旗旗主,在关外时期就互不相让,明争暗斗,入主中原后,形势变了,权力之争更加尖锐,既有昔日恩仇,又结下了新的怨恨,斗争更为激烈。这集中表现在睿、豫、英三王和郑、肃二王拥立新帝的斗争问题上。

崇德八年八月,清太宗皇太极去世后,肃亲王豪格欲图继位为帝,郑亲王济尔哈朗及皇太极的正黄、镶黄二旗的图赖、图尔格、伊尔登、索尼、鳌拜等大臣拥护肃王。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及郡王阿礼达、贝子硕托,却拥戴多尔衮,多尔衮亦有称帝之念。争论非常激烈,最后是多尔衮提出折中方案,立年方六岁的福临为帝,由睿、郑二王辅政。

尽管暂时平息了争端,但问题并未彻底解决。定都北京后,多尔衮逐渐掌握了军政大权,遂于顺治五年三月,以豪格“徇隐”护军参领希尔根冒功之事,削爵幽禁,尽夺所属人员。又以郑亲王济尔哈朗不举发两黄旗大臣谋立肃王等事,降为郡王,罚银五千两。

顺治七年十二月,多尔衮病死,济尔哈朗乘机报复,约同满达海等,先将多尔衮之兄阿济格拘禁,加以“谋乱”之罪,削爵幽禁,黜宗室,尽夺其所属二十佐领,后又论以死罪,勒令自尽。八年二月,济尔哈朗会集诸王奏准,追论多尔衮“逆谋”大罪,削爵,黜宗室,籍没所属家产人口入官,将其正白旗拨隶顺治帝,并惩治其党羽。

顺治九年三月,济尔哈朗等又奏准,豫亲王多铎是多尔衮的同母之弟,追降郡王。这样一来,十年之中,大案迭起,互相残杀,开国诸王的势力大大削弱了。

二,王子王孙庸懦无能

入主中原后的开国诸王,身为高贵的王爷,权势赫赫,威风凛凛,金银满库,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生活在这种条件下的王子王孙,很少有志苦练骑射,勤读诗书,也很难不耽于安乐、贪恋富贵,哪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治国统军?大多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自然而然地成为因循保守、庸懦无能的笨拙之人。

这些继承王位的“新王爷”,在钩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万军厮杀的狂风巨浪冲击之下,大多是晕头转向,手足无措,贪生怕死,最后被定上“祸国殃民”大罪,革职削爵。在这平定三藩的过程中,暴露得特别明显。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发兵反清,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接着福建的耿精忠、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贵州巡抚曹申吉、襄阳总兵杨嘉等先后响应,不到数月,云南、贵州、福建、四川、湖北、广西六省皆反。随后,陕西提督王辅臣杀大学士、经略莫洛降附吴三桂,广东尚之信于康熙十四年反。“三藩之变”严重威胁了清朝的统治。

康熙帝委命诸王、贝勒为大将军,统兵征讨三藩: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贝勒察尼参赞军务,统兵至荆州。贝勒尚善为安远靖寇大将军,助勒尔锦攻岳州。安亲王岳乐为定远大将军,出江西,赴长沙。简亲王喇布为扬威大将军,镇江南,后移军江西。贝勒洞鄂为定西大将军,由陕西攻四川。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贝子傅喇为宁海将军,由浙江攻福建。信郡王鄂札为抚远大将军,大学士图海为副将军,攻察哈尔布而尼。

就双方实力而言,吴三桂最盛时只占了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东、广西、福建、陕西八个省份的主要部分,但没有连成一片,而清廷的辖区更为广阔,鱼米之乡和财赋重地的江浙也为清廷所有,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很充裕。就兵力而言,清廷先后调集满汉大军四十余万,集中全力,对付三藩。从各方面对比,清军都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是很有可能迅速取胜的。

但是,统兵诸王,习于安乐,胆怯如鼠,畏惧吴三桂之兵威。《啸亭杂录》的作者昭梿在追述三藩之乱清廷派遣出征的王、公、贝勒的腐朽情形时写道:“诸将帅多逗留不战,拥兵自卫”甚至贝勒尚善等“屯兵岳州城下,八年不战,诸将皆闭营垒,拥诸妇女逸乐而已”。如果不是吴三桂苟安保守,不敢渡江北上,并且于康熙十七年病死,那么战争还不知要延续多久,对清廷来说,结果是不堪设想的。

三藩之乱平定后,议政王大臣会议遵旨议定奏准,顺承郡王勒尔锦、简亲王喇布、贝勒洞鄂、贝勒察尼即贝勒尚善皆削爵,康亲王杰书罚俸一年。八个大将军中,只有安亲王岳乐和信郡王鄂札立功受赏。五个王、贝勒削爵,一个王罚俸,可见开国诸王的子孙,是何等的无能。

三,压抑王权,皇权日增

皇太极执政时期,就曾力求提高皇权,多次惩治、斥责宗室王公,削弱其他旗主的势力。顺治帝深深感到开国诸王势力过大危及君权,亲政以后,不断地设法抑制开国诸王的势力,擢用心腹臣僚。顺治九年三月,取消了王、贝勒管理部务的制度,惩治多尔衮党羽,削贝勒拜伊图、贝子巩阿岱等,重用亲信汉军官员,对大学士范文程、宁完我十分信赖,特命他们二人为议政大臣,参与机密,有所奏请,大都应允。

顺治帝为对付南明永历政权,委任弘文院大学士洪承畴为“太保兼太子太师、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地方,总督军务兼理粮饷”,授予他总管南方诸省军政事务的大权。顺治十八年确定的“辅政大臣”制,就是皇权空前提高、开国诸王势力下降的重要标志。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成为了康熙帝即位后的辅政大臣,将开国诸王排斥在外。

当然,这并不是说清初开国诸王的子孙就完全失势了,这些“铁帽子”王的后代,仍世袭亲王、郡王爵位,遇逢军国大事,一般是要参与商议的,有些王公还担任官职,领兵出征。直到咸丰年间,济尔哈朗的八世孙郑亲王端华,任御前大臣,其弟肃顺任领侍卫内大臣、协办大学士,兄弟两人深受咸丰帝的宠信,专权横行。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明代宗朱祁钰励精图治 知人善任 使得大明江山社稷转危为安 为何会在一夜之间被推翻?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

    明代宗朱祁钰本是一名快乐自在的郕王,压根儿就没有做过当皇帝的美梦,却阴错阳差成为了大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后来,当他把皇帝这份工作干得顺顺当当的时候,哥哥朱祁镇又将他从皇帝宝座上赶走。朱祁钰为何一夜间就被推翻了?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北方瓦剌部首首领以进贡马匹的马价为由挑起了战争。当时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大太

  • 刘伯温是怎么死的,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刘伯温是怎么死的,刘伯温,朱元璋

    中国历史上有一种说法“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刘伯温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可以和诸葛亮的智慧相提并论的人。刘伯温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也是明朝非常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刘伯温是怎么死的,关于他的死,历史上众说纷纭。很多人说刘伯温也是朱元璋杀的。其实这件事可能真的委屈

  • 清朝多尔衮是怎么死的?和大玉儿孝庄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多尔衮是怎么死的,多尔衮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皇太极死后,年幼的福临无力执政,多尔衮就成了大清的摄政王,他作为清朝入关初期的实际统治者,为实现大清朝一统基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样一个拥有雄才大略的大将,在清军入关后,更是权势大涨,其位已可比顺治帝福临。但是这位权势滔天的摄政王多尔衮为什么仅仅活到38岁就死去了呢?多尔衮是怎

  • 战神霍去病怎么死的,霍去病死因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霍去病怎么死的,战神霍去病,霍去病死因,霍去病

    汉朝战神霍去病17岁远征漠北,挟轻骑八百就能直捣匈奴巢穴,勇冠三军,一战封侯。19岁挂帅出征三征河西,将匈奴逐出祁连山。21岁统帅三军,纵横漠北如入无人之地,封狼居胥,达成中国历史上古代军事最高成就!战神霍去病这样一位历史上的天才将领,却如同流星划过天空一般,在他23岁之时就突然死了,结束了自己传奇

  • 清朝第一王多尔衮的传奇经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

    日历翻回1644年,故事即从这一年的6月初一的早上开始的。33岁的多尔衮阔步走进武英殿。他像皇帝上朝一样,宾至如归地坐上了龙椅。多尔衮的表情威严而又略带谦逊。这是个刚柔相济的人,他至刚,也至柔。这位摄政王看了看殿下朝臣一眼,突然纵声大笑起来,笑声爽朗,充满雄性的力量,在大殿上下飞旋,声震屋瓦。现在让

  • 陈友谅若听此人的计策,朱元璋必败无疑,明朝历史或将改写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

    朱元璋打天下过程中,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陈友谅,双方在鄱阳湖之战时,朱元璋险胜而已,其实当时陈友谅的实力比朱元璋更大,只不过他没有把握好时机,仔细来说是他没有听从手下一将领的建议,这位将领叫张定边,跟陈友谅是结拜兄弟。张定边的名气虽然没有蓝玉、徐达、常遇春等人高,但他的军事能力绝不在这些人之下,只是他

  • 汉武帝在位54年,举国之重兵与匈奴大战42年为什么还是没能消灭匈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宣称"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将匈奴定为汉朝的"九世之仇",坚决北伐匈奴,这一年的马邑之围掀开了汉武帝对匈奴战争序幕。公元前89年,汉武帝暂停对匈战争,下罪己诏声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

  • 面对刘邦的猜忌之心,萧何是如何应对的?化险为夷的水平有多高!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萧何,刘邦

    与朱元璋相比,同是布衣天子的刘邦,对功臣的猜疑同样严重。以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张良为例,这三位在汉朝建立过程中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臣子,在汉朝建国后的境遇就十分值得玩味。韩信自不必说,"仓皇宫室叹良弓",这位绝世名将几乎成了成语"兔死狗烹"的代言人;运筹帷幄之中的张良呢,他拒绝刘邦封赏,四处云游的举动

  • 隋朝深陷高句丽无法自拔,为何唐朝执迷不悟,一定要拿下高句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

    不管是哪个朝代的皇帝,总是希望自己的版图能够扩大一些,再扩大一些,野心的不断壮大,战争就会不断,所以有野心的皇帝也会格外的重视军队的建设,毕竟有了军队才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版图才能不断扩大。唐朝也是这样一个朝代,李渊带领自己的儿子们推翻了隋朝建立唐朝,他们也和隋朝一样,有着共同的野心,对高句丽有着一

  • 黄巢和李自成起义谁的历史评价高一点?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黄巢起义和李自成起义谁的历史评价高一点?这个问题涉及到三个内容,分别是农民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中国古代农民起义是一直存在的,基本上都是滥用民力,横征暴敛、天灾人祸之类的原因诞生了农民起义。总结一下,就是中国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只能选择农民起义。因此,在古代粮食是非常重要的,在那个时代1斤至少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