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陵投降匈奴 忍辱负重 却被汉武帝逼到终生不还朝 ​李陵的悲剧是谁造成的?

李陵投降匈奴 忍辱负重 却被汉武帝逼到终生不还朝 ​李陵的悲剧是谁造成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340 更新时间:2024/3/13 9:10:47

公元前99年,李陵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兵战于浚稽山,终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汉武帝对他的投降非常愤懑,竟然下令拘捕了李氏满门。后来,汉武帝又误听人言,以为李陵在训练匈奴士卒,便将李陵一家老小满门抄斩。李陵在山穷水尽之际,对汉朝不再抱以希望。

公元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汉武帝让李陵作为后勤部队,管运粮草。李陵想像他的先祖一样,冲锋在一线,便跟汉武帝说自己所带的5000荆楚勇士,都是会战敢战善战能战的奇材剑客,请求让自己带着他们深入北漠,远趋奴庭,打击敌人。汉武帝答应了李陵的请求,却没办法给李陵派遣骑兵和支援,只是让路博德在半路上接应李陵。然而路博德自认为资历老,不想给后生小子做后援,于是又找借口推脱了。

就这样,李陵带着5000荆楚壮士出发,在没有半点救应和支援的情况下,一口气向北行进一个多月,直接来到浚稽山,与匈奴单于的三万精锐部队相遇,两军在大山之间大战,李陵军盾戟在前,弓弩在后,千弩俱发,射杀匈奴数千人。单于大惊,又召唤来了八万多的骑兵一起攻击李陵的队伍。

李陵见匈奴兵多,便一边与匈奴大战,一边慢慢往南撤走,可是两条腿的终究跑不过四条腿的,李陵的五千军队且战且退,相持八天八夜,转战近千里,最后击杀上万匈奴骑兵,把十来万匈奴精骑打得打算放弃追击,却最终因为叛徒管敢的出卖,再遭包围。

在最后绝望的时刻,李陵曾经想单独暗杀单于,可是没有成功,后来又想着半夜击鼓突围,结果战鼓又没有敲响。于是李陵和副将韩延年带领十几个壮士突围,韩延年战死,李陵下马投降,打算找机会再为汉朝效力。可惜,他打算一直效忠报恩的汉家天子,却亲自扼杀了他的归路。

因为李陵没能够和韩延年一起战死,汉武帝大发雷霆,满朝文武都在诋毁他,只有司马迁站出来为李陵说话,结果受了宫刑。后来,汉武帝想到李陵当初孤立无援,有所后悔,派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腹地迎接李陵,结果公孙敖没有李陵孤军深入的胆量,只在边境溜达一圈,就回来报告说李陵在教匈奴带兵打仗,所以不回来。汉武帝没能彻查,一怒之下,把包括李陵老母在内的全家人都杀了,将李陵南归之路彻底断送。李陵的老家,陇西一带的人们,也都以李陵不能死节而累及家室为耻。

千百年来,李陵也因为在浚稽山战败后,没有选择殉死,以成名节,成为了备所争议的悲情人物。其时,李陵之悲,又岂能够让他自己一个人扛呢?

李陵之悲,首先悲在汉武之贪节。

作为大汉朝的天子,晚年的汉武帝是何其的霸道和苛刻。后世之人,每每读到汉武大帝时期,都感叹其时名将云集,群星璀璨;同时又惜于汉武时期的名将,多不得善终。一代名将卫青,做人最为低调谨慎,算是得了善终,可是他死之后,卫氏家族也跟着衰落,因为巫蛊之祸,“卫氏悉灭”。天之骄子霍去病,最得汉武帝宠幸,年纪轻轻便封狼居胥,封侯拜将。可惜英年早逝,年仅24岁就因病去世。

公孙贺,被族灭,无后;公孙敖,被族;荀彘,坐法死;赵破奴,坐巫蛊,族。其余如张次公、张骞、赵食其、路博德、郭昌等,或坐法失侯,或被废为庶人的,不计其数。对李广一家,汉武帝更是刻薄至极。飞将军李广,一生与匈奴大小战70多次,却命途多舛,一侯难封。原想着最后一战,可以再拼一下,结果汉武帝嫌其年老,不愿给其先锋;既允先锋之职,又暗令卫青不能给他机会,使得老将军最后迷失漠北,自杀身亡。

李广的弟弟李蔡,从军则军功显赫,从政则政绩卓著,结果也躲不过坐法而死的命运;李广唯一长命的儿子李敢,跟随霍去病立下赫赫战功,好不容易被赐爵关内侯,却因为怨恨卫青忽悠了他父亲,私下打伤了卫青,被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射杀,汉武帝为了掩盖霍去病的罪行,居然说李敢是被野鹿撞死的。武帝既然辜负了李陵的祖辈和父辈,本该对他们的后代子孙要有一丝怜悯的情分。可实际在对待李陵的时候,汉武帝却又未曾有半点包容。

既以李陵有其祖父李广的将才,却又不让他带兵出征,只安排了给汉武帝大舅哥李广利做后勤保障;后来既然准许李陵带兵深入匈奴腹地,又不给他骑兵和支援;既不给他骑兵与支援,又偏信路博德的自私之话而怀疑李陵作战的决心,在深秋九月,部队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的时候,强求李陵出征。不予其兵,不为其援,不给其备,却又要求其胜,这本身就是一件登天的难事,况且李陵当时是以五千步兵对战匈奴单于亲自带领的十万精锐。

所谓“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虽然情势艰难,可是李陵也没有让汉家军队丢脸。他们通过自己的顽强战斗,甚至一度打得匈奴没有脾气觉得以后再也没办法带队伍和汉朝干仗。最后,李陵兵败,汉武帝从未想到沙场征战的不易,没有想过将士们浴血奋战的艰难,也没有一丝悲悯怜惜之心,只希望李陵能够求死,用李陵的一条命,来保全他汉武帝的尊严,成全汉家朝廷的面子。

历史有时候真的很爱开玩笑。那位李陵心心念念想要效忠报恩的汉家天子,不仅让他们李家一战难求,一军难领,一侯难封,而且还将李陵的老母亲族尽皆屠戮,让李陵报恩无处,报国无门;而那位李陵一心想要捉拿的敌首匈奴大单于,却在李陵失去家之后,给了他一个新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他生儿育女,并且还封他为右校王,给他军队,让他统管外事。甚至在李陵击杀李绪,败兵商丘成,救济苏武等事情上,都给予最大的包容。

李陵之悲,其次悲在诸将之贪名。

作为一名后起之秀,李陵自小就表现出国士之风,有李广的名将风范,可是整个朝廷,竟然没有一个识才爱才赏才惜才之人。庸庸碌碌如贰师将军李广利自不用说,当初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而受腐刑,就是因为汉武帝觉得李陵一战成名,震撼匈奴,而李广利作为主将,却没什么功劳,司马迁是要替李陵争功来着。

老将如路博德,竟然因为自己当过伏波将军,羞做李陵的后备,推脱说秋季不适合开战,等到春天再和李陵各自带五千骑兵出击,弄得汉武帝以为李陵是后悔不想出兵而指使路博德上书,最后直接导致李陵没有救援而兵陷绝境。

还有公孙敖,作为和李广一起并肩作战的老战友,公孙敖对李广的后人也没有半点照顾,当初,汉武帝因为信任公孙敖,派他带领军队前去匈奴境内迎接李陵回来,公孙敖没能完成任务也就罢了,更可恶的是还污蔑李陵给匈奴练兵,导致汉武帝盛怒之下,灭族李陵,让李陵有家难回,有国难归。

其他的满朝文武,也没有一个懂得赏识李陵的人,大家都不过是鲁迅口中那些 “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唯唯诺诺,尸位素餐的一群人,迎合着汉武帝的心思行事。看到汉武帝对李陵不满,便纷纷跳出来指责李陵,没有一个愿意为他说话。唯一一个愿意为李陵说话的司马迁,也因为身微言轻而获罪。

李陵之悲,其实也悲在自己之贪功。

李陵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他始终也未曾忘记自己是一名汉朝的将领。当初,若非叛徒出卖,若非箭矢亡尽,若非战鼓难响,若非援军禁绝,李陵最后也许能够从容撤回,振军再战。可惜,现实没有如果。最后摆在李陵面前的,要么一死成仁,要么投降苟活。也许这时候,李陵心里有许多不甘,不想就这样让所有的抱负和理想都烟消云散吧?

毕竟浚稽山之战,只是李陵人生的第一战。作为一名有抱负和能力的新兴将领,李陵不想因为一场战斗,就把自己钉在耻辱柱上,就让世人否认他的能力,让李家蒙羞。虽然浚稽山之战败了,但是李陵的军事天赋已经显露无疑,就连最能打仗的帝王李世民都称赞他说:“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

或许他的投降和苟活,只是为了翻身证明自己。就像李陵自己说的:“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李陵的不死,是“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的想法。毕竟之前他的先祖李广也有过被俘虏的经历,赵破奴也曾经所部全军覆没,被匈奴生擒过;范蠡有会稽之耻,曹沬有三败之辱,可是他们在见辱的时候,并没有杀身成仁,而是苟活性命名,以求雪耻报国。

李陵应该是崇拜曹沫的,因为他在和苏武的书信中,多次提到了曹沫。曹沫做为鲁将,和齐国作战,接连三次败北,于是鲁庄公割地求和,在谈判的时候,曹沫怒发冲冠,逼着齐桓公把之前三次败北的割地全部都讨了回来,也证明了曹沫自己。李陵投降,也是要像曹沫一样证明自己。甚至在投降的时候,今后复仇的计划,也在他心里部属好了吧?

可惜,李陵这样想,汉武帝却不这样想。他让所有一切,都匆匆收了场。英雄无路。这世界留给李陵的,就只剩下北风的萧萧,和牧马的悲鸣了。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清初开国诸王身经百战 权势赫赫 左右朝政 为何他们的后代却一代不如一代?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

    后金是原明朝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的政权,清朝的前身。后金政权兴起的过程中,一大批爱新觉罗氏宗室王公成了开国功臣,即所谓的“开国诸王”。这些王爷、贝勒们个个身经百战,叱咤风云,都是问鼎中原诸战中的主帅。关外的后金、清初时期,开国诸王们拥有很大的权势,他们各领一旗或数旗,在政治、军事、经

  • 明代宗朱祁钰励精图治 知人善任 使得大明江山社稷转危为安 为何会在一夜之间被推翻?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

    明代宗朱祁钰本是一名快乐自在的郕王,压根儿就没有做过当皇帝的美梦,却阴错阳差成为了大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后来,当他把皇帝这份工作干得顺顺当当的时候,哥哥朱祁镇又将他从皇帝宝座上赶走。朱祁钰为何一夜间就被推翻了?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北方瓦剌部首首领以进贡马匹的马价为由挑起了战争。当时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大太

  • 刘伯温是怎么死的,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刘伯温是怎么死的,刘伯温,朱元璋

    中国历史上有一种说法“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刘伯温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可以和诸葛亮的智慧相提并论的人。刘伯温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也是明朝非常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刘伯温是怎么死的,关于他的死,历史上众说纷纭。很多人说刘伯温也是朱元璋杀的。其实这件事可能真的委屈

  • 清朝多尔衮是怎么死的?和大玉儿孝庄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多尔衮是怎么死的,多尔衮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皇太极死后,年幼的福临无力执政,多尔衮就成了大清的摄政王,他作为清朝入关初期的实际统治者,为实现大清朝一统基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样一个拥有雄才大略的大将,在清军入关后,更是权势大涨,其位已可比顺治帝福临。但是这位权势滔天的摄政王多尔衮为什么仅仅活到38岁就死去了呢?多尔衮是怎

  • 战神霍去病怎么死的,霍去病死因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霍去病怎么死的,战神霍去病,霍去病死因,霍去病

    汉朝战神霍去病17岁远征漠北,挟轻骑八百就能直捣匈奴巢穴,勇冠三军,一战封侯。19岁挂帅出征三征河西,将匈奴逐出祁连山。21岁统帅三军,纵横漠北如入无人之地,封狼居胥,达成中国历史上古代军事最高成就!战神霍去病这样一位历史上的天才将领,却如同流星划过天空一般,在他23岁之时就突然死了,结束了自己传奇

  • 清朝第一王多尔衮的传奇经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

    日历翻回1644年,故事即从这一年的6月初一的早上开始的。33岁的多尔衮阔步走进武英殿。他像皇帝上朝一样,宾至如归地坐上了龙椅。多尔衮的表情威严而又略带谦逊。这是个刚柔相济的人,他至刚,也至柔。这位摄政王看了看殿下朝臣一眼,突然纵声大笑起来,笑声爽朗,充满雄性的力量,在大殿上下飞旋,声震屋瓦。现在让

  • 陈友谅若听此人的计策,朱元璋必败无疑,明朝历史或将改写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

    朱元璋打天下过程中,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陈友谅,双方在鄱阳湖之战时,朱元璋险胜而已,其实当时陈友谅的实力比朱元璋更大,只不过他没有把握好时机,仔细来说是他没有听从手下一将领的建议,这位将领叫张定边,跟陈友谅是结拜兄弟。张定边的名气虽然没有蓝玉、徐达、常遇春等人高,但他的军事能力绝不在这些人之下,只是他

  • 汉武帝在位54年,举国之重兵与匈奴大战42年为什么还是没能消灭匈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宣称"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将匈奴定为汉朝的"九世之仇",坚决北伐匈奴,这一年的马邑之围掀开了汉武帝对匈奴战争序幕。公元前89年,汉武帝暂停对匈战争,下罪己诏声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

  • 面对刘邦的猜忌之心,萧何是如何应对的?化险为夷的水平有多高!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萧何,刘邦

    与朱元璋相比,同是布衣天子的刘邦,对功臣的猜疑同样严重。以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张良为例,这三位在汉朝建立过程中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臣子,在汉朝建国后的境遇就十分值得玩味。韩信自不必说,"仓皇宫室叹良弓",这位绝世名将几乎成了成语"兔死狗烹"的代言人;运筹帷幄之中的张良呢,他拒绝刘邦封赏,四处云游的举动

  • 隋朝深陷高句丽无法自拔,为何唐朝执迷不悟,一定要拿下高句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

    不管是哪个朝代的皇帝,总是希望自己的版图能够扩大一些,再扩大一些,野心的不断壮大,战争就会不断,所以有野心的皇帝也会格外的重视军队的建设,毕竟有了军队才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版图才能不断扩大。唐朝也是这样一个朝代,李渊带领自己的儿子们推翻了隋朝建立唐朝,他们也和隋朝一样,有着共同的野心,对高句丽有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