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最强的和稀泥高手,皇帝芝麻官都靠他协调,为什么最后却身败名裂?

明朝最强的和稀泥高手,皇帝芝麻官都靠他协调,为什么最后却身败名裂?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048 更新时间:2024/1/10 4:55:34

我们中国人素来说道和气生财与人方便,古时候政界上更是如此。1个高官的做事工作能力未必是最关键的,因此其沟通交流同僚、妥当上下左右的本领才决策他的官运究竟能走多远。这决不是几句讥讽,真实能搞好这种的,也不可多得这种取得成功。

着名首辅张居正去世以后,万历和继任首辅张四维对其进行了血腥的政治清算。而这位张阁老运气也不好,没干多久他老爹就去找张居正了。张四维只能去守孝,结果守完父亲的孝他自己也一命呜呼,而内阁中其他阁员也都死得差不多了,首辅的位置就给了申时行。

申时行正是一个顶尖的老好人、和稀泥高手。他本是一个弃儿,被好心人收留后取名为徐时行,直到养弥留之际才知道自己身世的他在老人的劝说下改回自己本来的姓氏,即为申时行。

这位身世坎坷的青年在考场和官场倒是极其来得,具体表现就是高中状元,而且在十几年功夫就从一个状元郎历任翰林编修、翰林院掌院、礼部侍郎。而在其任上,他也表现出极其优秀的才干,为当时执政的张居正所赏识,提拔进内阁。

在张居正秉政期间,国家大政基本他一人说了算,而阁臣不过是装点门面的傀儡。但是申时行不但有能力有想法,在某些事件上还可以保持超然的地位,这一点很让张居正欣赏。而在张居正去世以后,张四维全面否定张居正执政期间的所有举措时,又是申时行主动站出来为张居正鸣不平,还在张四维迫害张居正家属时力保,让朝野内外对其一片赞誉。

张四维

申时行担任首辅以后,一方面检讨了张居正执政期间的过失,比如擅权,又比如阻塞言路等;另一方面,又将张在执政期间所制定的德政全部保存下来,并且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作出了修改。比如张居正力推的考成法,在施行一段时间后被证明是很难推广的:各地官员为了达到考成的标准,勒索起百姓比以前还要变本加厉,因此兴起的各色加派、交不上税而引发的各类民事案件甚至是大狱变得越来越多。申时行在考察各地之后,决定将其废除并改用其他方法来对官员进行考评。

申时行不仅仅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事,更有着相当的执政功底,办起事情来大多都能做到上下皆准。为了解决北京人民的吃饭问题,他鼓励京畿附近开垦水田;为了让皇宫用度减少以免伤民,他奏请皇帝批准减少江南织造数目。在他执政期间,还提拔了一大批优秀的将领,为日后的万历三大征储备了许多优秀的军事人才。如平哱拜的叶梦熊、抗倭援朝的邓子龙、入朝参战还平播州的刘綎等人都是在申时行任上得以展现才华的。

但是申时行的名气远没有张居正大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他的执政能力虽然不凡,但到底比不了张居正。更关键的是,由于当时已经和平了很多年,举国上下都失去了进取之心,张居正锐意进取的改革措施得不到人们的支持。而申时行吸取他的教训以后,所做的只是调和上下,两边和稀泥,在其任上并没有提出太多创新性的举措。

作为明神宗的老师,申时行没有像张居正那样做到一个严师该做的,反倒是神宗皇帝不想干什么,他就顺着他的意思:皇帝不想上朝,他没出声;皇帝不想听讲课(经筵),他就不讲。皇帝喜欢听别人骂张居正,他就开放言路。这些做法都顺着皇帝的意思,结果就把万历惯得越来越调。尤其是他打开了张居正曾禁闭的言官之路,这也就为他日后的下台埋下了祸根。

万历虽然喜欢别人上书骂张居正,但他更讨厌言官借古讽今、捎带手嘲讽自己一波,可偏偏这就是言官们最喜欢干的事情。万历对这类人都不手软,罢官的罢官贬谪的贬谪,而其中申时行往往都会保护那些言官。可那些明明是申时行保下来的言官不但不念及他的恩德,反而觉得是他坑的自己,长此以往下去,申时行在言官们的心目中的形象一跌再跌;再拿他和张居正再一比较,就更让人觉得申时行不过尔尔了。

骂万历的着名奏折《酒色财气疏》

历代皇帝对于储君之位这个问题都不大能解决得好,朱翊钧更是如此。出于对皇长子朱常洛出身的厌恶和对皇三子母亲郑贵妃的宠爱,他一直不太想立皇长子为储君。而外朝的大臣们则一再坚持非立朱常洛不可,这就让君臣之间的关系非常尴尬。申时行作为首辅,只能奔走于上下之间调和关系。而官集团中却又偏偏体谅不了他的苦衷,在皇帝已经承诺“只要你们一年不拿这事烦我,明年我就立储”的情况下,还要逼着皇帝早日立储,这一下就让皇帝抓住把柄,宣布立储期间再推一年。此时申时行在家守孝,为了平复皇帝的心情他给皇帝上了密折,表示:“册立之事,您已经下定决心立皇长子了。那些小官不懂您的心思,您不用因为他们生气,乾纲独断就好。”

由于保密工作不到位,申时行的密折还没送到万历手里面就被人发现,朝野哗然。这位首辅大人敢骂别人是小官,那你自己是大臣?这样,本来是为了调和上下关系的一封奏折被视作申时行蔑视同僚的证据,弹劾他的奏折从全国各地飞向北京。

迫于压力的申时行只好宣布退休,皇帝再三请求也不出山。二十多年后,他在家中以八十高龄仙逝。那些自以为自己成功了的言官并没有吃什么好果子,“争国本”一案此后又持续了十年,换了好几任首辅才得以落实。

申时行的能力虽然相对张居正还有所不足,却也是相当厉害的。但他在执政期间无所创新,一味和稀泥的做法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让上下都对他有所误解。在各类问题已经积攒了两百余年的万历年间,必须要有一剂猛药才能革除弊端,申时行做不到,这也是他最后退休的原因。

标签: 和稀泥明朝身败名裂

更多文章

  • 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实际的日子过的还不如他自在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太监,朝野,自在

    在近几年的古装大戏中,经常会出现一个重要的“角色”太监。他们在戏中的作用非常大,不过给人的印象往往都是阴险狡诈、坑害忠良、无恶不作的“坏人”。虽然这是电视剧过度渲染的结果,但历史上也确实出现了不少恶名昭彰的大太监,其中有一人就不得不提,那就是将大明朝推

  • 明代秘史:李善长整饬三军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代,李善长,秘史

    李善长,字百室。元延祐元年(1314年)出生在凤阳府定远县(今安徽定远县)曲阳坊。自小有大志,也有心计,在乡里比较受人尊敬,曾被推为祭酒(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人)。他虽没有得过功名,但知书识礼,是地方上颇有名气的人。至正十四年(1354年),当朱元璋南下进军滁州(今安徽滁县)经过定远县时,李善长告别

  • 冯胜自动隐退,但朱元璋为什么也没有放过他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冯胜,朱元璋

    但冯胜毕竟肚子里有“墨水”,功成名就后便在家养着,看看他喜欢的兵书,几次冤狱与“屠杀”似乎都与他毫无关联,这也是中国人津津乐道的明哲保身的“好方法”。可洪武晚期杀红了眼的朱元璋什么都不管了,《明史》说他要杀冯胜,什么理由也没给,

  • 《大词典》失收的明代新词语例释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大词典,新词语,明代

    与其他同类辞书相比,《大词典》具有收词丰富的特点。但由于汉语的词语浩如烟海,有一些词语《大词典》失于收录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在阅读明代文献的过程中,笔者检得一些首见于明代文献而《大词典》没有收录的词语。笔者对这些词语予以讨论,以供编者增补词条时参考。白骗:蒙骗,诱人上当。(1)尤五心中冷笑,谓吾与尔

  • 明清时期军事制度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制度,时期,明清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大力强化封建专制朝廷集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对军权的控制,这是明代军事指挥系统的一个非常显着的特点。清代达到了朝廷集权制度的顶峰,军队管理体系也日渐完备。清代在军队的训练制度、后勤供应、武官考核、军纪执行、军功奖赏及优抚政策方面,形成了完善的军政制度。明初仿照宋元的枢密院制度

  • 袁凯是个诗人也是个功臣,是怎么一语跳出生死关?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功臣,是个,是怎么

    袁凯是个诗人,因为歌咏白燕,其中有“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一联,赢得人们的赞颂,因此,外号“袁白燕”。他才华很好,心底善良。可是,他任职的时候,很不幸的是,皇帝是杀人魔王朱元璋。朱元璋杀人简直杀红了眼,尤其对功臣,稍有一点不如意,就开刀问斩,血染法场。这些功臣,一般都是大老粗出身,也不知道

  • 邵荣发动的三山门未遂政变——1362.7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山门,邵荣

    月庭和尚一死,剩下的就是“懂大局”、合口味的“老师”了,他们的一言一语常常引起那位特殊学生朱元璋的重视,尤其刘基的预言在至正二十二年新年过后没多久都一一应验,这就使得朱元璋对于天文观象和堪舆算卦越发痴迷,动辄让人上青田去向刘基请教,而刘基尽心尽力,有问

  • 张献忠起义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张献忠,简介

    张献忠(1606~1646)字秉吾,号敬轩,延安卫柳树涧(今陕西定边东)人。家贫,曾在延安府(今属陕西)充捕快手,继投边营。崇祯三年(1630),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是年十月,农民军首领王嘉胤据府谷,破河曲。献忠率米脂十八寨农民应之,自号八大王,人称“黄虎”。翌年,献

  • 为何明朝人会败给清朝人,一亿人被30万余人击败,崇祯:已竭尽全力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崇祯,明朝,竭尽全力

    从公年1618年,努尔哈赤公布讨明檄文誓师伐明,到公年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帝迁都北京市,前后左右只有27年时间,清代便圆满替代明代,当政了全部我国。虽然明代中后期农民起义连续不断,内耗比较严重,但清军在与明军的作战中却基本上攻无不克,实际上依据历史文献记述,那时候清代的人口数量加起来只有30万,

  • 第十一章 莫笑书生空议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一章,书生,议论

    在后世的历史评论家眼里,明朝军事制度,还有一个被人诟病极多的问题文官带兵。这个问题,通常出现在明朝中后期。而这也和明朝的军事制度有关。明朝出兵打仗,施行的是“专征”制度,特别是在卫所制度稳固的中前期,都是由各卫所出兵,组成军队,然后再由德高望重的大将挂帅出征。这样做的弊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