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奸臣严嵩是个怎样的人?开窗古木萧萧籁,隐几寒花寂寂香

奸臣严嵩是个怎样的人?开窗古木萧萧籁,隐几寒花寂寂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492 更新时间:2023/12/30 3:30:46

无端世路绕羊肠,偶以疏慷得自藏。种竹旋添驯鹤径,买山聊起读书堂。开窗古木萧萧籁,隐几寒花寂寂香。莫笑野人生计少,濯缨随处有沧浪。这首诗虽说并不出名,有谁能想到这是明朝奸臣严嵩所作。又有谁能想到那俗人还有此雅兴。

明太祖以制义取士的结果,使中国的官僚政治更加烂熟了,一大批没有真才实学,却能凭浮文浑话以阿谀君主,逢迎上司的士大夫有了一条捷径。官场的威风,又导诱了权欲的膨胀,财富的嗜好,从而他们的品德气质也蜕变堕落。

严嵩本没有治国平天下的才能,但钤山(在其故乡江西分宜)读书十年,“为诗古文辞,颇着清誉”(《明史》本传),遂“挟沾沾之小技”,以此起家发迹,获得明世宗朱厚?的赏识。他手里的敲门砖就是青词。

青词就是陆游诗中“绿章夜奏通明殿”的绿章,也是道教徒打醮祷告的疏文,因用青藤纸书写,故名青词。这种文字,要做得典丽工致,就须另有一功。顾鼎臣等即以善作青词而受厚遇。恰好明世宗是一位虔诚的道教皇帝,他相信念念有词的几句咒语,一纸青词,就能使国泰民安,自己也长生不老。倭寇侵江南,命张经为总督往讨,未能取胜,严嵩的义子赵文华于是慷慨陈词,列举用兵七事,因为倭寇从海上来,所以第一事便是祭祀海神。别人笑为妄诞,世宗却点头赞同,又来问严嵩,严嵩也说“宜遣大臣往祭海,即令视察贼情”,并推荐赵文华充当这差使,文华便乘此大肆威福,向沿海人民掠夺了一批财宝(见傅维鳞《明书》)。主昏臣佞,在官僚主义统治下,笑话与正经之间,往往很难区分。

夏言与严嵩都是江西同乡,也是严嵩前辈,故起先事言甚谨。及言入内阁援严嵩自代,却又以门客视之,严嵩就怀恨在心,又串通方士陶仲文想排挤夏言。夏言为人性骄气盛,世宗屡遣小太监到他那里,夏言态度傲慢而怒视之;可是一到严嵩那里,就亲自延请上坐,还把钱放进袖中。小太监的口胃是可想而知的,于是常在世宗跟前誉嵩而短言。又因夏言所进的青词,往往不中世宗意,严嵩于太监处得知后,便益发在青词上大下功夫,故而“言去,醮祀青词,非嵩无当帝意者”。

世宗因笃信道教,自己常戴香叶冠,又另做了五顶赐给夏言、严嵩等,这自然应该引为极大的恩荣,不料夏言却不接受,严嵩呢,不但戴上,还笼以轻纱,好让世宗看得见。于是在世宗心目中对两人更有两种看法。不久,发生了议复河套一案,就使严嵩暗起杀心。这一建议本出自三边总督曾铣,又为夏言竭力促成,世宗起先原也同意,还颇加优奖。不料后来忽然翻脸了,并严词斥责,严嵩觉得机会来了。这时咸宁侯仇鸾因镇甘肃时,以阻挠军功为曾铣弹劾拿问。仇鸾本是亲严嵩的,严嵩就代仇鸾草奏,诬陷夏言曾受曾铣之金,互为奸利。夏言上疏申冤,其中说:“在内诸臣受其牢笼,知有嵩不知有陛下。在外诸臣受其箝制,亦知有嵩不知有陛下。臣生死系嵩掌握,惟归命圣慈,曲赐保全。”但世宗却听信严嵩的谗言,加上香叶冠旧案,终于将夏言、曾铣都杀了。廷臣喻茂坚,屠侨上疏请赦夏言一死,又受到一顿斥责,还剥夺了他们的官俸。

我们且翻开《钤山堂集》看一看,在十九卷中,便有一篇《赠大宗伯夏公序》,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公(指夏言)始起官给事中,正色立朝,知无不言,辨忠邪,抑侥幸,纠弊慝,军国大政,献替为多,岿然谏官之望,然未有以表异也。”凡是能够说得出的好话,他都说了。我们能够想象么,被严嵩恭维为“为霖为砺”的“奇材环行”的大宗伯夏公,就是严嵩处心积虑必欲置之死地的冤家对头。

夏、曾被杀后,他们的妻子也都遭流放。曾铣清廉有胆略,死后家无余资,隆庆时曾获昭雪。现在演绎其事的越剧《盘夫》,已成为优秀的传统剧目。人们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同情忠良之后,实际也为含冤而死的爱国将领作了最广泛有力的平反。

仇鸾却出狱了,并与严嵩约为父子,后官至大将军,很得世宗重用,可是严嵩还把他当儿子看待。这一来,仇鸾恼怒了,两人就此结怨。严嵩便化亲为敌,上疏击仇鸾,还联络锦衣卫陆炳一同暗算仇鸾,适因鸾病死,陆炳仍不放过,仍在世宗前揭发他阴私,世宗便加以“追戮”。

对于严嵩之流,就连人家不想再给他当干儿子的自由也没有,也要成为报复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他这时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故而当时一些士大夫就有“宁负陛下,不敢忤权臣”的说法。

但严嵩总算还能够卖弄风雅,撰写有词,严世蕃却是一个十足的恶少色棍,姬妾多至二十七人。他自以为天下人才,就是他与陆炳、杨博三人。陆炳死后,他益发自负了。在严嵩的罪恶里面,都有他一份,京师遂有“大丞相、小丞相”之称,又密结赵文华、鄢懋卿、胡宗宪、罗龙文等,形成了一个无恶不作的超级豪门,连家奴严年,士大夫也竞称他为什么“萼山先生”,《明史》也说他“最黠恶”。京剧《打严嵩》中那个严侠,大概就是影射他了。严嵩出场时说的“大事禀报老夫,小事任尔发付”,也见得那个奴隶总管的气势了。世宗因严嵩之柔媚而宠幸,严嵩自也因严年之驯顺而信重。君臣之间是这样,主奴之间也是这样。

严嵩有个孙子叫严效忠,年才十六岁,就冒充军功而授锦衣卫镇抚。不久,效忠病废,就由其弟严鹄应袭。可是效忠其实是严门厮役,严鹄也是世蕃养子。仇鸾因为不肯再做干儿子而成为仇人,严效忠和严鹄却因能叫几声“爸爸”而为阔少爷。

岁月如流,严嵩已到“耄而智昏”的晚年了,世宗下达的御札又“辞旨深奥”,弄得严嵩瞠目不解,就由世蕃曲为揣摩,代为奏答,起先也很当世宗之意。可是这时世蕃正纵情于声色赌博,对世宗所问不甚在意,其后所答就不像过去的合拍,渐渐引起世宗的厌恶。这时方士蓝道行以扶箕得幸,世宗奉若神明。一天,世宗问道行辅臣贤否,道行一向恨严嵩,便诈作箕仙以对,具言嵩父子弄权状。世宗便问:“果尔,上玄何不殛之?”他就答道:“留待皇帝正法。”世宗默然。时为嘉靖四十年。

次年,世蕃已系诏狱,御史邹应龙又上疏劾严嵩父子,世宗还想包庇,便说:“严嵩已退(时已放还),伊子已伏罪(戍雷州卫),敢有再言同邹应龙者俱斩。”因为世宗还是追念严嵩“赞玄”之功,故而心里忽忽不乐。严嵩探悉后,便密赂世宗左右,揭发蓝道行许多不法事,道行后就死于狱中。

不久,世蕃又从南雄(实际未到雷州)潜回,横行如故。直到嘉靖四十四年,又由林润具疏,并经徐阶作改,以外通日本,内怀怨望罪劾奏,才打动世宗的心,终于将严世蕃、罗龙文斩于京师。都人闻之大快,大家相约持酒至行刑处观看。严嵩则削籍,后寄食于故旧之家而死,年近九十。

标签: 奸臣是个的人

更多文章

  • 明朝最强的和稀泥高手,皇帝芝麻官都靠他协调,为什么最后却身败名裂?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和稀泥,明朝,身败名裂

    我们中国人素来说道和气生财与人方便,古时候政界上更是如此。1个高官的做事工作能力未必是最关键的,因此其沟通交流同僚、妥当上下左右的本领才决策他的官运究竟能走多远。这决不是几句讥讽,真实能搞好这种的,也不可多得这种取得成功。着名首辅张居正去世以后,万历和继任首辅张四维对其进行了血腥的政治清算。而这位张

  • 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实际的日子过的还不如他自在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太监,朝野,自在

    在近几年的古装大戏中,经常会出现一个重要的“角色”太监。他们在戏中的作用非常大,不过给人的印象往往都是阴险狡诈、坑害忠良、无恶不作的“坏人”。虽然这是电视剧过度渲染的结果,但历史上也确实出现了不少恶名昭彰的大太监,其中有一人就不得不提,那就是将大明朝推

  • 明代秘史:李善长整饬三军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代,李善长,秘史

    李善长,字百室。元延祐元年(1314年)出生在凤阳府定远县(今安徽定远县)曲阳坊。自小有大志,也有心计,在乡里比较受人尊敬,曾被推为祭酒(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人)。他虽没有得过功名,但知书识礼,是地方上颇有名气的人。至正十四年(1354年),当朱元璋南下进军滁州(今安徽滁县)经过定远县时,李善长告别

  • 冯胜自动隐退,但朱元璋为什么也没有放过他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冯胜,朱元璋

    但冯胜毕竟肚子里有“墨水”,功成名就后便在家养着,看看他喜欢的兵书,几次冤狱与“屠杀”似乎都与他毫无关联,这也是中国人津津乐道的明哲保身的“好方法”。可洪武晚期杀红了眼的朱元璋什么都不管了,《明史》说他要杀冯胜,什么理由也没给,

  • 《大词典》失收的明代新词语例释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大词典,新词语,明代

    与其他同类辞书相比,《大词典》具有收词丰富的特点。但由于汉语的词语浩如烟海,有一些词语《大词典》失于收录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在阅读明代文献的过程中,笔者检得一些首见于明代文献而《大词典》没有收录的词语。笔者对这些词语予以讨论,以供编者增补词条时参考。白骗:蒙骗,诱人上当。(1)尤五心中冷笑,谓吾与尔

  • 明清时期军事制度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制度,时期,明清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大力强化封建专制朝廷集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对军权的控制,这是明代军事指挥系统的一个非常显着的特点。清代达到了朝廷集权制度的顶峰,军队管理体系也日渐完备。清代在军队的训练制度、后勤供应、武官考核、军纪执行、军功奖赏及优抚政策方面,形成了完善的军政制度。明初仿照宋元的枢密院制度

  • 袁凯是个诗人也是个功臣,是怎么一语跳出生死关?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功臣,是个,是怎么

    袁凯是个诗人,因为歌咏白燕,其中有“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一联,赢得人们的赞颂,因此,外号“袁白燕”。他才华很好,心底善良。可是,他任职的时候,很不幸的是,皇帝是杀人魔王朱元璋。朱元璋杀人简直杀红了眼,尤其对功臣,稍有一点不如意,就开刀问斩,血染法场。这些功臣,一般都是大老粗出身,也不知道

  • 邵荣发动的三山门未遂政变——1362.7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山门,邵荣

    月庭和尚一死,剩下的就是“懂大局”、合口味的“老师”了,他们的一言一语常常引起那位特殊学生朱元璋的重视,尤其刘基的预言在至正二十二年新年过后没多久都一一应验,这就使得朱元璋对于天文观象和堪舆算卦越发痴迷,动辄让人上青田去向刘基请教,而刘基尽心尽力,有问

  • 张献忠起义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张献忠,简介

    张献忠(1606~1646)字秉吾,号敬轩,延安卫柳树涧(今陕西定边东)人。家贫,曾在延安府(今属陕西)充捕快手,继投边营。崇祯三年(1630),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是年十月,农民军首领王嘉胤据府谷,破河曲。献忠率米脂十八寨农民应之,自号八大王,人称“黄虎”。翌年,献

  • 为何明朝人会败给清朝人,一亿人被30万余人击败,崇祯:已竭尽全力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崇祯,明朝,竭尽全力

    从公年1618年,努尔哈赤公布讨明檄文誓师伐明,到公年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帝迁都北京市,前后左右只有27年时间,清代便圆满替代明代,当政了全部我国。虽然明代中后期农民起义连续不断,内耗比较严重,但清军在与明军的作战中却基本上攻无不克,实际上依据历史文献记述,那时候清代的人口数量加起来只有3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