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冯胜自动隐退,但朱元璋为什么也没有放过他

冯胜自动隐退,但朱元璋为什么也没有放过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840 更新时间:2023/12/21 16:15:21

但冯胜毕竟肚子里有“墨水”,功成名就后便在家养着,看看他喜欢的兵书,几次冤狱与“屠杀”似乎都与他毫无关联,这也是中国人津津乐道的明哲保身的“好方法”。可洪武晚期杀红了眼的朱元璋什么都不管了,《明史》说他要杀冯胜,什么理由也没给,就两个字“赐死”。但在《罪惟录·冯胜传》中讲到了这么一件事:冯胜晚年确实也不问政治了,就在自己家读书养性。但几十年的战争生活现在突然戛然而止了,心里老觉得痒痒的;于是他就在家不远的旷野里埋了一大堆的小口大肚子瓦瓮,然后跨上马背,快马加鞭,在那上面驰骋,其后面拖着战车,那战车轱辘压过埋着的瓦瓮,发出“咚咚”响声,好似战鼓一般。这事用今天话来说,至多算是高级游戏。可谁也没想到,冯胜就因此而丢命。洪武二十八年(1395)正月春节过后,冯胜有个亲戚与冯家吵起架来了,这个亲戚也真做得出,居然向皇帝朱元璋诬告,说冯胜仰望天象,颇有不乐之色,私埋兵器。洪武皇帝正愁着找不到借口杀冯胜呐,这下可好了,省事了,就以“私埋兵器罪”将冯胜赐死了。据说朱元璋赐酒给冯胜后,还此地无银三百两地说道:“朕不问!”冯胜喝完御酒,回家就死了。

至此,大明洪武年间所封的11个公爵只剩下1个信国公汤和。那时的朱元璋之所以没对汤和下手,不仅是因为他第一个交出兵权,而且这个时候的汤和已中风了,只会流口水,什么也不知道了。57个侯爵只剩下2个没被杀。“及洪武末年,诸公、侯且尽,存者惟(耿)炳文及武定侯郭英二人”。

由此可见,为了朱家的天下,朱元璋已经不惜一切代价要将任何可能潜在的“危险人物”送进地狱,越到后来越是直白,杀你就杀你,什么理由也没有,真是机关算尽,毒事做绝,功臣杀光。

在讲完朱元璋大杀功臣时我们一直没讲朱元璋最要好的哥儿们、亲家,大明开国军事第一人徐达是怎么死的?有人说徐达也是被朱元璋杀害的,那么事实真相到底如何?

大明第一大将军徐达到底是怎么死的?从朱元璋滥杀大将勋臣的时间顺序来看,徐达之死绝不是最后一个。我将他放在最后来讲,主要是由于徐达这个人在大明帝国开国前后的特殊地位和他与朱元璋之间的特殊关系:

第一,徐达是朱元璋政权中最早参加起义军的一个大将军。徐达本人是农民出身,史书说他家世代为农,大体可以想象徐达的遗传基因中起码具有这样的优点:朴实、肯干和本分。徐家似乎没有迁徙的历史记录,不像朱元璋的祖上到处漂,到处漂的农民就不一定本分了。朱元璋祖上在镇江交不起租子就来个人间蒸发,头脑也够活的;而到了朱元璋的少年时代,由于家庭的不幸和天灾,他到处流浪要饭,这确实是苦难,但也“培养”了他灵活的或者说是狡猾的心态。狡猾的人猜忌心很重,狡猾的人因为自己狡猾了,就很希望别人是老实的,所以朱元璋见到徐达的老实、本分,就一下子喜欢上他了,且在以后的几十年战争生涯中两人之间的友谊日益笃厚。

〇南京莫愁湖边使君莫愁与胜棋楼

朱元璋中年丧妻,心里受到的打击相当大,于是经常去找徐达,在今天南京莫愁湖边上下棋娱乐。为此,他还下令在莫愁湖边盖了阁楼,专门用于两人品茗对弈。据说朱元璋的棋艺很臭,但他与徐达对弈时每回都能赢,有人就说这是徐达故意让着朱元璋的,人家是皇帝,你不能让他出来散散心的时候还受气啊。朱元璋似乎也听到这样的传言,心里挺受不了的。有一次,他又来到莫愁湖边,与徐达摆开“战局”,但这次朱皇帝有话在先:“今天下棋,你不妨将真本领拿出来给我看看,你要是真赢了我,我就将这个楼送给你了!”徐达本来话就不多,只是遵命而已。于是他俩从上午一直下到下午就是没分出什么胜负来。再往后,朱元璋连吃了徐达两个子,徐达却迟迟没有动,此时的朱皇帝很为得意,就阴阳怪气地问了:“大将军为何迟迟不动呀?”谁知徐达说:“皇上,请您细细观看全局!”朱元璋闻言就开始端详起棋盘局势了,嗨,这个徐达不得了,已将棋子巧妙地布成了“万岁”两字。此时的朱元璋从内心由衷地佩服老朋友的高超棋艺。高兴归高兴,皇帝说出的话是金口玉言,于是当即就兑现,将那莫愁湖旁下棋的楼赏给了徐达,后人就将此楼取名为“胜棋楼”。

当然也有人说,根本没那回事,明初莫愁湖还没有完全形成,仅是一泓湖水,皇帝总不至于到水沟边上去盖楼,再找个人下棋消磨时光吧!我们不去考证这胜棋楼到底是不是这么来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朱元璋中晚年心目中的徐达还是最为忠实的伙伴,否则,会经常找一个看了就来气的人对弈吗?

第二,朱、徐两家关系也非同一般。据有关史料记载,朱元璋曾经跟徐达约定过,咱俩是最早一起打天下的哥儿们,亲如兄弟,今后我们两家的儿女大了,就互相许配为婚。后来徐达的大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这就是明代第三位皇后文皇后;次女为代王妃;又次女为安王妃。可以这么说,徐达的女儿几乎全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据南京民间所传和文人笔记所载:徐达尚有一幼女后来为姐夫朱棣所逼迫,出家当了尼姑),这不是一般的皇亲国戚了,应该说是皇亲国戚的N次方了,这在大明王朝当中绝无仅有。

第三,徐达在大明开国前后的军事上可以说是功高第一人。

朱元璋当初那点本钱,怎么得来的?徐达最清楚,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可徐达这个人就是厚道,从不向朱元璋伸手要他的那个“股份”或“股权”,继续保持着他老徐家世代为农的朴实本质,实实在在地干:进攻集庆(今南京)、激战陈友谅、消灭张士诚、北伐中原、攻占元大都(今北京),等等,明朝开国前后每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几乎都离不开徐达,大明帝国版图大半以上都是由他率领和指挥的军队打出来的。正因为徐达如此战功卓绝,皇帝朱元璋对他也就格外喜爱,曾拜他为太傅、中书右丞相、征虏大将军,晋封为信国公,后改封为魏国公。而后徐达又多次受命,率军北征蒙元,为大明帝国的统一和巩固战斗到自己生命的最后。因此,可以这么说,大明帝国开国武将中没有一个人能超过徐达的,徐达是大明开国前后军事功勋第一人,是大明帝国的一根擎天柱。

第四,徐达谨慎为臣,正直做人,作风正派,尊上爱下。

在大明帝国的开国将领中,徐达虽然是功高第一,但他自始至终谨慎为臣,从不骄傲胡为。“每岁春出,冬暮召还,以为常。还辄上将印,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徐)达愈恭慎。”据说在皇帝朱元璋面前,徐达“恭谨如不能言”,从未有过半点的懈怠。但史书又说徐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凛”,这是讲,他在军队中很是威严,平时与部下将士同甘共苦,因为自小就喜欢读书,虽然没有机会成为科举状元,但他身上的书卷气还是挺浓的,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儒将。徐达爱护部下将士,将士们也很愿意听从他的命令,战斗中特别地卖命,因此徐大将军率领的军队常常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其“所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闾阎井晏然,民不苦兵”。最难能可贵的是,徐达在成功和胜利面前保持着朴实的本质,“归朝之日,单车就舍”,他没有像冯胜那样乘着胜利之际捞点小外快,收藏点个人爱好,更没有像蓝玉那样,胆大妄为,不仅要拿,而且要抢,甚至还要强占(元主妃)。所以朱元璋对徐达很是喜欢,高度评价他:“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〇南京吴王府与大功坊

同是功臣,同为皇帝亲家,徐达比起傅友德还要好的是,傅友德会开口向皇帝要田要地,可徐达不仅不开口要,而且连人家皇帝主动要给他,他还不要。《明史》记载了这么件事:鉴于徐达为大明江山立下那么大的功勋,皇帝朱元璋总觉得再怎么行赏他也不为过,同时也为了试探试探徐达是否居功自傲甚至有什么非分之想。有一次他到南京城南徐达府(即今天夫子庙瞻园一带)去,看到徐府不够宽大,就跟徐达说:“徐大将军功劳那么大,可在京城里还没有一座像样的府第。这样吧,朕将原来的吴王府送给你算了。”朱元璋说的倒也是事实,自从他搬入明都新皇宫后,原先他称吴王时住的吴王府一直空置着。算了,也不给徐达盖新的了,节俭为本,就将吴王府赏赐给徐达。徐达闻听此言,赶紧跪下,说什么也不敢要这吴王府。洪武皇帝被徐达万般推辞搞得实在没办法,人家不敢要,硬给也不行,后来他就改主意了,要考验考验徐达对自己的恭谨和忠诚是否是始终如一?

有一天,朱元璋邀请徐达上已经好久不住的吴王府去喝酒。喝着喝着,徐达发现自己快要不行了,他想不喝,可皇帝还是一味地拼命劝酒。最终徐大将军不胜酒力,醉倒了,什么也不知道。等到醒来时,猛然间发现自己居然斜躺在吴王府的御床上,身上还盖着只有皇帝才能用的盖被,他顿时吓得一身冷汗,连滚带爬下了床。

惊魂甫定,徐达忽然发现有人在暗处嗛嗛发笑,仔细一看,是皇帝朱元璋!这下他更吓坏了,赶紧磕头谢罪:“臣罪该万死,罪该万死,醉酒失态……”见此,朱元璋满心欢喜,走了过去,将徐大将军慢慢扶起,又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我知道你对我一片忠心,我要将吴王府送给你,你执意不要。这样吧,就在这吴王府的边上,我给你建个大功坊,以示你徐达大将军的卓越功勋!”随即洪武帝下令,让有关部门在吴王府旁盖个像样的府第,并在牌坊上写上“大功”的字样。这就是南京中华路一带的“大功坊”由来,如今大功坊虽已不在了,但其名尚存。

上述故事既见于正史,倒也颇为吻合徐、朱两人的个性,今存录与读者朋友共赏。不过,我认为徐达不是真的什么也不要,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徐达被授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食禄五千石,他不是要了吗?甚至还看中人家同事、战友谢再兴的女儿,想必谢大姑娘长得太美了吧,否则,见多识广的徐大将军怎么会有想法呢?而朱元璋为了笼络徐达,也乐意将人家的姑娘硬配给可以喊伯伯的人做二奶或三奶或N奶。

不过从整体上来看,徐达是个谨慎、正直的人,作风正派,尊上爱下,在大明朝很有威望,就连不知天高地厚的胡惟庸也怕他三分。“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于(徐)达,达薄其人,不答,则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福寿发之,达亦不问;惟时时为帝(指朱元璋)言惟庸不任相。后果败,帝益重达。”

但就是这样一个忠心耿耿、颇具威望的功臣勋旧,在大明帝国行将功德圆满的洪武中晚期却突然地“走”了。那么徐达到底是怎么“走”的?

至今为止,大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被朱元璋害死的。这种说法以民间野史为主体。我前面讲过,并不是所有民间野史都不可信,也不是正史都可信,问题要看证据和证据链及其合理性。民间野史中说起徐达之死时是有血有肉,绘声绘色。事情经过大致是这样的:

标签: 冯胜朱元璋

更多文章

  • 《大词典》失收的明代新词语例释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大词典,新词语,明代

    与其他同类辞书相比,《大词典》具有收词丰富的特点。但由于汉语的词语浩如烟海,有一些词语《大词典》失于收录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在阅读明代文献的过程中,笔者检得一些首见于明代文献而《大词典》没有收录的词语。笔者对这些词语予以讨论,以供编者增补词条时参考。白骗:蒙骗,诱人上当。(1)尤五心中冷笑,谓吾与尔

  • 明清时期军事制度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制度,时期,明清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大力强化封建专制朝廷集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对军权的控制,这是明代军事指挥系统的一个非常显着的特点。清代达到了朝廷集权制度的顶峰,军队管理体系也日渐完备。清代在军队的训练制度、后勤供应、武官考核、军纪执行、军功奖赏及优抚政策方面,形成了完善的军政制度。明初仿照宋元的枢密院制度

  • 袁凯是个诗人也是个功臣,是怎么一语跳出生死关?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功臣,是个,是怎么

    袁凯是个诗人,因为歌咏白燕,其中有“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一联,赢得人们的赞颂,因此,外号“袁白燕”。他才华很好,心底善良。可是,他任职的时候,很不幸的是,皇帝是杀人魔王朱元璋。朱元璋杀人简直杀红了眼,尤其对功臣,稍有一点不如意,就开刀问斩,血染法场。这些功臣,一般都是大老粗出身,也不知道

  • 邵荣发动的三山门未遂政变——1362.7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山门,邵荣

    月庭和尚一死,剩下的就是“懂大局”、合口味的“老师”了,他们的一言一语常常引起那位特殊学生朱元璋的重视,尤其刘基的预言在至正二十二年新年过后没多久都一一应验,这就使得朱元璋对于天文观象和堪舆算卦越发痴迷,动辄让人上青田去向刘基请教,而刘基尽心尽力,有问

  • 张献忠起义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张献忠,简介

    张献忠(1606~1646)字秉吾,号敬轩,延安卫柳树涧(今陕西定边东)人。家贫,曾在延安府(今属陕西)充捕快手,继投边营。崇祯三年(1630),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是年十月,农民军首领王嘉胤据府谷,破河曲。献忠率米脂十八寨农民应之,自号八大王,人称“黄虎”。翌年,献

  • 为何明朝人会败给清朝人,一亿人被30万余人击败,崇祯:已竭尽全力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崇祯,明朝,竭尽全力

    从公年1618年,努尔哈赤公布讨明檄文誓师伐明,到公年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帝迁都北京市,前后左右只有27年时间,清代便圆满替代明代,当政了全部我国。虽然明代中后期农民起义连续不断,内耗比较严重,但清军在与明军的作战中却基本上攻无不克,实际上依据历史文献记述,那时候清代的人口数量加起来只有30万,

  • 第十一章 莫笑书生空议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一章,书生,议论

    在后世的历史评论家眼里,明朝军事制度,还有一个被人诟病极多的问题文官带兵。这个问题,通常出现在明朝中后期。而这也和明朝的军事制度有关。明朝出兵打仗,施行的是“专征”制度,特别是在卫所制度稳固的中前期,都是由各卫所出兵,组成军队,然后再由德高望重的大将挂帅出征。这样做的弊病,自

  • 大明朝为什么一直用“通宝”而没有“元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元宝,明朝,通宝

    在货币制度方面,很奇怪的是,明朝推翻了元朝,应该继承元朝比较先进的纸币制度,但大明开国前后似乎对纸币并不“热情”。这是为何?我认为其原因是这样的:元朝末年农民大起义的直接导火线是“开河变钞”,“开河”就是修治黄河,前面讲过了;&

  • 明宣宗的嗜好:斗鸡跑马玩蟋蟀 看戏打猎房中术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嗜好,斗鸡,蟋蟀

    与太祖和成祖的高压政策不同,仁宣二帝采取了相对温和而务实的政策,使得饱经战乱之苦的人民得以休养生息。而仁宣时期所开创的政治新风气,让所有的大臣为之欢欣鼓舞。前后两个时代的鲜明对比,使仁、宣二帝成为大臣心目中的圣明君主。而后世大臣,面对一个比一个怠政的明朝皇帝,更加怀念那个君臣和睦的时代,仁、宣的形象

  • 明代手工业概述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手工业,明代

    明代手工业的生产形态,从大体上讲,还是官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两大块,但是由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明代的手工业有了一些变化。官手工业的经营上,工匠制度逐步瓦解,从轮作工匠到以银代役,标志着工匠已经摆脱了劳役制度的压迫,手工业者的独立性大大增加了,有了很大的工作自由。手工业组织形式则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