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词典》失收的明代新词语例释

《大词典》失收的明代新词语例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395 更新时间:2024/1/18 13:33:18

与其他同类辞书相比,《大词典》具有收词丰富的特点。但由于汉语的词语浩如烟海,有一些词语《大词典》失于收录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在阅读明代文献的过程中,笔者检得一些首见于明代文献而《大词典》没有收录的词语。笔者对这些词语予以讨论,以供编者增补词条时参考。

白骗:蒙骗,诱人上当。

(1)尤五心中冷笑,谓吾与尔何干,既扬我刁,又愿按院除我,此人若不白骗他一场,枉得此刁名也。(《杜骗新书·强抢骗》)

“白骗”,亦见于清代作品:

(2)今日李师师因看上袁家女儿,假传旨意,弄了这一般大捣子来,赁两个两个穷花子太监,穿上两件蟒衣,使几匹缎子,白骗了良家女儿来入了乐籍。(《续金瓶梅》10)

(3)那时翟员外不肯干休,使孙寡嘴、张斜眼子两个帮闲来和李师师家说话,道:“收了他一千五百两财礼,外有金珠绣缎,插戴钗束,羊红表里,上下使过三千多金。指银瓶为名,白骗了我做个没老婆的乌龟,抬不起头来。如不退还原物,要在开封府尹处告状,揭他私通金朝,暗打朝报,窝隐奸细的款,有四十余条,各处印刻遍贴。”(《续金瓶梅》36)

(4)这件事原是毛兄的不是,你以为没有中人、借券,打不起官司、告不起状,就可以白骗他的。(《儒林外史》52)

现代作品里,也有“白骗”一词。例如:

(5)我看呐,白骗了张主任十块钱!(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

例(1)-(5)句中“白骗”,笔者认为是一个同义复词。我们在方言里可找到“白”有“骗”义的证据。例如,在北京官话里,“白”有“骗取”义。如“白了他一百两银子去。”·在湖南方言里,“白”,作名词用有“谎话”义,如“说白”,“扯白”。作动词用,有“骗”义。如“白人”,指“骗人。”·

吕才桢等《现代汉语难词词典》“白”条释义为“说瞎话;骗人。”例如:

(6)“骏娃子,你白!”(古华《爬满青藤的木屋》)

现代汉语方言里,“白”的“骗”义是怎么来的呢?由于文献不足征,笔者目前只能作出以下推测:

其一,在“白骗”的组合中,因为“相因生义”,“白”受“骗”的浸润而产生出“骗”义。

其二,“白”的“骗”义来自“告诉”义与“没有根据”义的融合,“白”即“说白话”的简称。

“白”有“告诉”义,《玉篇》:“白,告语也。”《广雅·释诂》:“白,语也。”《广韵》:“白,告也。”又如:

(7)“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在清代文献里,“白话”一词,可以指“没有根据的话”。例如:

(8)“紫鹃道:‘你妹妹回苏州家去。宝玉笑道:‘你又说白话。苏州虽是原籍,因没了姑父姑母,无人照管,才就了来的。明年回去找谁?可见是扯谎。”(《红楼梦》57)

(9)王春宇道:“甘罗十二为宰相,有智也不在年高。这做大官的,还如此说白话。无怪乎今日生意难做,动不动都是些白话。”(《歧路灯》8)

例(8)中“说白话”与“扯谎”前后照应。“白话”指“没有根据的话,假话。”例(9)中“白话”,从语境上分析,也指没根据的话,骗人的话。

如果故意对别人说没有根据的话,其实质就是骗人;如果无意间对别人说了没根据的话,其结果往往是使人受骗。可见,“没有根据的话”与“骗”是有着紧密联系的。

被犯:犯人,诉状中称侵犯了他人正当权益的一方。

(1)“原告:胡燮。被犯:金新,金萱,金宽,程积才。”(《档案》1册P159)

(2)原告:程元,徽州府系歙县人。被犯:金声,徽州府歙县人;韩师愈,台州府天台县人。干证:赵孝,台州府天台县人。(《初刻》10)

(3)“原告:周绍。被犯:丁奇,刘赛,周玄。干证:赵成。”(《石点头》10)

(4)“呈状倒有,只怕被犯的势头大,老爷的衙门小,弄他银子不来。”(李渔《比目鱼》第17出)

(5)彦杲提拿两被犯已到,众百姓都来候审,咸宁即取两词与吕军师看。(吕熊《女仙外史》26)

(6)便唤当日缉捕使臣,押下文书,捉拿犯人鲁达。(《水浒传》3)

(7)军官道:“沧州大尹行移文书,画影图形,捉拿犯人林冲。特差某等在此守把。但有过往客商,一一盘问,才放出关。”(《水浒传》11)

例(1)-(3)中,“被犯”与“原告”并出,似乎可以作“被告”理解。但从词义上分析,《说文》:“犯,侵也。”“犯”在“被犯”一词里,指“侵犯了别人的人”。笔者认为,在明代、清代文献里“被犯”一词倾向强调“犯了罪的人”这样一种身份,而与“原告”对立的关系还没有突显。我们比较例(5)中“被犯”与例(6)、(7)中“犯人”两词,意义很是接近。

明代文献里也见“被告”一词。例如:

(8)那婆婆道:“几曾见原告人自监着被告号令的道理。”(《水浒传》51)

(9)重湘揭开看时,一宗屈杀忠臣事,原告:韩信彭越英布;被告:刘邦、吕氏。一宗恩将仇报事,原告:丁公;被告:刘邦。一宗专权夺位事,原告:戚氏;被告:吕氏。一宗乘危逼命事,原告:项羽;被告:王翳、杨喜、夏广、吕马童、吕胜、杨武。(《喻世明言》31)

标签: 大词典新词语明代

更多文章

  • 明清时期军事制度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制度,时期,明清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大力强化封建专制朝廷集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对军权的控制,这是明代军事指挥系统的一个非常显着的特点。清代达到了朝廷集权制度的顶峰,军队管理体系也日渐完备。清代在军队的训练制度、后勤供应、武官考核、军纪执行、军功奖赏及优抚政策方面,形成了完善的军政制度。明初仿照宋元的枢密院制度

  • 袁凯是个诗人也是个功臣,是怎么一语跳出生死关?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功臣,是个,是怎么

    袁凯是个诗人,因为歌咏白燕,其中有“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一联,赢得人们的赞颂,因此,外号“袁白燕”。他才华很好,心底善良。可是,他任职的时候,很不幸的是,皇帝是杀人魔王朱元璋。朱元璋杀人简直杀红了眼,尤其对功臣,稍有一点不如意,就开刀问斩,血染法场。这些功臣,一般都是大老粗出身,也不知道

  • 邵荣发动的三山门未遂政变——1362.7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山门,邵荣

    月庭和尚一死,剩下的就是“懂大局”、合口味的“老师”了,他们的一言一语常常引起那位特殊学生朱元璋的重视,尤其刘基的预言在至正二十二年新年过后没多久都一一应验,这就使得朱元璋对于天文观象和堪舆算卦越发痴迷,动辄让人上青田去向刘基请教,而刘基尽心尽力,有问

  • 张献忠起义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张献忠,简介

    张献忠(1606~1646)字秉吾,号敬轩,延安卫柳树涧(今陕西定边东)人。家贫,曾在延安府(今属陕西)充捕快手,继投边营。崇祯三年(1630),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是年十月,农民军首领王嘉胤据府谷,破河曲。献忠率米脂十八寨农民应之,自号八大王,人称“黄虎”。翌年,献

  • 为何明朝人会败给清朝人,一亿人被30万余人击败,崇祯:已竭尽全力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崇祯,明朝,竭尽全力

    从公年1618年,努尔哈赤公布讨明檄文誓师伐明,到公年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帝迁都北京市,前后左右只有27年时间,清代便圆满替代明代,当政了全部我国。虽然明代中后期农民起义连续不断,内耗比较严重,但清军在与明军的作战中却基本上攻无不克,实际上依据历史文献记述,那时候清代的人口数量加起来只有30万,

  • 第十一章 莫笑书生空议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一章,书生,议论

    在后世的历史评论家眼里,明朝军事制度,还有一个被人诟病极多的问题文官带兵。这个问题,通常出现在明朝中后期。而这也和明朝的军事制度有关。明朝出兵打仗,施行的是“专征”制度,特别是在卫所制度稳固的中前期,都是由各卫所出兵,组成军队,然后再由德高望重的大将挂帅出征。这样做的弊病,自

  • 大明朝为什么一直用“通宝”而没有“元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元宝,明朝,通宝

    在货币制度方面,很奇怪的是,明朝推翻了元朝,应该继承元朝比较先进的纸币制度,但大明开国前后似乎对纸币并不“热情”。这是为何?我认为其原因是这样的:元朝末年农民大起义的直接导火线是“开河变钞”,“开河”就是修治黄河,前面讲过了;&

  • 明宣宗的嗜好:斗鸡跑马玩蟋蟀 看戏打猎房中术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嗜好,斗鸡,蟋蟀

    与太祖和成祖的高压政策不同,仁宣二帝采取了相对温和而务实的政策,使得饱经战乱之苦的人民得以休养生息。而仁宣时期所开创的政治新风气,让所有的大臣为之欢欣鼓舞。前后两个时代的鲜明对比,使仁、宣二帝成为大臣心目中的圣明君主。而后世大臣,面对一个比一个怠政的明朝皇帝,更加怀念那个君臣和睦的时代,仁、宣的形象

  • 明代手工业概述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手工业,明代

    明代手工业的生产形态,从大体上讲,还是官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两大块,但是由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明代的手工业有了一些变化。官手工业的经营上,工匠制度逐步瓦解,从轮作工匠到以银代役,标志着工匠已经摆脱了劳役制度的压迫,手工业者的独立性大大增加了,有了很大的工作自由。手工业组织形式则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有相

  • 王夫之简介:明末清初哲学及学术的最高峰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哲学,明末清初,最高峰

    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其祖原籍江苏高邮,因随燕王朱棣“靖难”南下,以功授衡州卫指挥金事,世袭武职,居湖南衡阳。王夫之晚年隐居在湖南的石船山麓,故后人称他为船山先生。他是明末清初的伟大哲学家,我国古代哲学的集大成者。王夫之幼年勤奋好学,智力过人,其父是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