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不清不白的壬寅宫变

不清不白的壬寅宫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436 更新时间:2023/12/18 6:37:34

现在故宫中的乾清宫华丽巨大,能够容纳下成百上千人,可谁能想到,这只是明清两朝皇帝一个人的寝宫呢?

乾清宫后面设有暖阁,共有9间,每间又分上下两层,各有楼梯相通,每间又设床3张。因此乾清宫一共有27张为皇帝准备的床位,供皇帝自由选择。为了自身安全,皇帝每天随机挑选床位,从不外泄。但是皇帝都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总要宫女来伺候自己。因此,乾清宫的床位设计对宫女们来说是透明的。宫女很清楚皇帝每次睡在哪张床上。

如果宫女要刺杀皇帝,那会是什么结果呢?历史上唯一一次将皇帝送到离天堂最近的事件就是宫女主谋的。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凌晨,宫女柔弱的双手将绳索套在了朱厚熜的脖子上,那是一场影响了朱厚熜后半生和明朝之后政局的谋杀未遂事件。这场在“大礼仪之争”之后发生的“壬寅宫变”不明不白,加深了朱厚熜的偏执行为。

一切还得从朱厚熜迷信道教说起。兴家是有宠信道教的传统的。嘉靖二年西北大旱,秋天南边又发生水灾,朱厚熜很担心。太监崔趁机上奏称道教方士的打醮可以禳祸。朱厚熜于是召见了方士邵元节,并同意在宫中设坛,挑选20个年轻太监穿上道士服装,学习诵经等事。紫禁城的乾清宫、坤宁宫、西天厂、西番厂、汉经厂、五花宫、西暖阁、东次阁等地方在朱厚熜命令下陆续建起了道坛,俨然是一座大道院。道教仪式对消除天灾是否有效不得而知,但朱厚熜却从虚幻复杂的道教仪式中找到了精神慰藉,之后他几乎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修仙悟道上。

朱厚熜的宠信道教,不只局限于私人行为,而且扩展到整个国家。首先,他让明朝的天下染上了浓厚的道教色彩。为了宠道废佛,朱厚熜毁去金银佛像169座,佛教金银器物一千三百多斤,当街焚烧。道士在嘉靖年间地位崇高,开始涉足政治。道士邵元节、陶仲文、段朝用、龚可佩、胡大顺等先后被封为朝廷大员。朱厚熜滥行斋醮,不斋则醮,月无虚日。朝廷政事无论大小朱厚熜都向神仙请示,不灵验就请示再三;若灵验就大肆酬谢神仙的恩典。最后,朱厚熜逐渐发展到不再上朝,终日斋醮而已。

其次,明朝的人才选拔制度也被道教色彩所笼罩。朱厚熜看一个人,不是考察他的政绩,而是看他写“青词”(祷告神灵用的,写在一种青藤纸上的词)的能力。前期,夏言就因为青词写得好而当上了首辅。于是,钻研青词的写作就成了一些见风使舵官员的必修课。1542年,严嵩因为写了两篇精彩的文赋而受到嘉靖的赞赏,由礼部尚书拜为武英殿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参与军机,最后掌握了大权。尽管朱厚熜对严嵩贪赃枉法的劣迹清清楚楚,但就是不处理他。嘉靖后期,朱厚熜一心修炼拒绝上朝,朝政被严嵩把持。他与儿子严世蕃专权20年,人称“大丞相、小丞相”,成为误国害民的大奸臣。

1542年10月,就在紫禁城一片青烟缭绕的气氛中,后宫发生了宫女合谋刺杀朱厚熜未遂的“壬寅宫变”。

朱厚熜非常宠爱一位姓曹的妃子,于是封其为端妃,日夜在后宫与端妃饮酒狂欢。端妃身旁有一个叫杨金英的宫女,杨金英因为一点小事曾被世宗责骂,差点被推出去问斩。端妃求情,才救下杨金英的命。

10月20日晚,朱厚熜和端妃在寝宫饮酒。最后喝得酩酊大醉,倒在床上睡得一塌糊涂。端妃给朱厚熜掖好被子后便去了别的屋子,以便皇帝能够睡个好觉。

21日凌晨,在一旁窥视的杨金英等16个宫女将绳子套在朱厚熜的脖颈上,还有的宫女骑在他身上死死地压住,一心要杀死皇帝。谁知绳套事先被杨金英拴成了死结。不管宫女们怎么用力,朱厚熜都没有死去。

就在谋杀僵持无果,人心浮躁的时候,其中一个叫做张金莲的宫女最先退却了。她天真地认为绳索怎么都勒不死朱厚熜是因为他有神灵的佑护,张金莲慌忙跑出去报告了方皇后,方皇后听报,顾不得穿戴就带着一大帮宫女跑到寝宫来救驾。来到寝宫,端妃还在睡梦之中。杨金英等人听见外面涌入大批救兵,大为惊恐,四散而逃。慌乱中,方皇后还被一个宫女打了一拳。最后宫中大乱,来人越来越多,16个宫女悉数被捉。

方皇后解开昏迷的朱厚熜脖颈上的绳子,叫人灌水催醒。朱厚熜醒转过来的时候,糊里糊涂的端妃才慌张地跑来。方皇后事先就与端妃有仇,现在刚好借题发挥,落井下石,将绳子掷在端妃的脸上厉声指责端妃大逆不道,谋害皇帝。方皇后趁朱厚熜尚未清醒,又下令严刑拷问逮捕宫女。结果审讯得出了以端妃曹氏、宁嫔王氏、杨金英为首犯的弑君团体。事后,司礼监对宫女们多次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最终得出结论:“杨金英等同谋弑逆。张金莲、徐秋花等将灯扑灭,都参与其中,一并处罚。”司礼监题本中记录的杨金英的口供称:本月十九日的东梢间里有王、曹侍长在点灯时分商说,咱们快下手吧,否则就死在手里了(可能当时抄漏了一个‘他字,或有意避讳)。最后以曹氏、王氏主谋,杨金英主凶定案。

根据司礼监的审讯结果,朱厚熜下圣旨说:“这群逆婢,并曹氏、王氏合谋弑于卧所,凶恶悖乱,罪及当死,你们既已打问明白,不分首从,都依律凌迟处死。其族属,如参与其中,逐一查出,着锦衣卫拿送法司,依律处决,没收其财产,收入国库。陈芙蓉虽系逆婢,阻拦免究。钦此钦遵。”刑部等衙门执行后回奏:“臣等奉了圣旨,随即会同锦衣卫掌卫事、左都督陈寅等,捆绑案犯赴市曹,依律将其一一凌迟处死,尸枭首示众,并将黄花绳、黄绫抹布封收官库。然后继续捉拿各犯亲属,到时均依法处决。”

这场宫廷变故就这么过去了,方皇后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方皇后因为是勤王救驾的功臣,而受到封赏。方皇后父亲由平安伯晋封为平安侯。平安侯因为女儿的功劳而封侯,可谓是明朝空前的恩赏了,可见朱厚熜最初对方皇后救命之恩的肯定和感激。但是朱厚熜后来又念及与端妃的情分,认真思考起当晚的谋杀案来。他仔细诘问端妃周边的宫女,得知端妃事先对谋杀案并不知晓,显然是被冤杀的。朱厚熜要惩罚方皇后,但又认为方皇后毕竟对自己有救命之恩,最后不了了之。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后宫发生了大火,当时朱厚熜不在大内,太监们来报称大火已经烧到了皇后宫院时,朱厚熜不允许人们去救火。据说他还自言自语地说:“真是报应不爽,那东西喜欢害人,今天是在劫难逃了。”大火灭后,方皇后被严重烧伤,奄奄一息,很快就死了。朱厚熜是个很矛盾的人,事后又想起方皇后生前的种种好处来,亲自给她定谥号为孝烈,预定的葬地名称为永陵。

因为“壬寅宫变”事涉宫闱隐秘,明朝政府对此极力掩盖。史籍资料很少记载,官府也三缄其口,结果造成民间各种说法不胫而走,最终变成为了明代宫廷的一桩疑案。

第一种说法,也是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认为“壬寅宫变”是由于嘉靖帝为修炼悟道虐待宫女导致的。朱厚熜不仅自己重道教,还大肆炼制丹药。当时有一个方士叫梁高辅,八十多岁了,须发皆白,指甲长五六寸,自称有养生的法术,朱厚熜对其信任有加。当时朱厚熜已经50多岁了,体力和精力都大不如前,可后宫的嫔妃越来越多,朱厚熜却没有能力逐一应付,许多嫔妃也颇有怨言。梁高辅就教给朱厚熜一种炼春药的方法,让朱厚熜挑选8岁至14岁的少女300多人,在宫里养起来,用七七四十九个童女的初潮精心合成药丸,称为“先天纯红丹”。朱厚熜服食后果然感觉强健了一些,于是封梁高辅为通妙散人。后宫还选了160多个10岁左右的少女充当醮坛役使。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到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间,明朝宫廷选进了1080名8岁至14岁的幼女,这些宫女饱受虐待。朱厚熜因为听方士们说用每天早上的露水炼丹效果好,可以长生,就驱使许多宫女凌晨出去采集露水。为保持宫女的洁净,他不允许宫女们进食,而只能吃桑、饮露水。为了采得足够的炼丹原料,朱厚熜还强迫宫女们服食催经下血的药物,宫女们轻则损伤身心,重则造成失血过多甚至血崩,许多人因此丧命。在恶劣的生活条件和危险的精神状态下,宫女们无不忧心忡忡,许多人萌发了反抗意识,设法杀死朱厚熜,与他同归于尽。这种说法合情合理,也最为人们所相信。

第二种说法是宁嫔王氏主谋发动了这场宫变。嘉靖十五年(1536年),宁嫔王氏为朱厚熜生了一个皇子。按惯例,王氏应该由嫔晋封为妃,可是不知为什么,她并没有得到晋封。在后宫争斗中,名分、地位几乎是所有嫔妃终身追求的。宁嫔王氏对这事心存不满,于是她就在朱厚熜醉卧宫中时,指使杨金英等不满皇帝的宫女将皇帝勒死作为报复,同时也可把责任推到正在得宠的曹氏身上。提出这种说法的人是从宫闱斗争的逻辑进行推测的,但于情于理都说不通。为了争宠,为了名分,王氏没有必要取朱厚熜的性命;而且朱厚熜死了以后,王氏也得不到什么好处。另外一个逻辑漏洞是,16位宫女都被王氏买通,态度一致、不顾性命地去谋害朱厚熜,这是不大可能的。

第三种说法是,这次宫变牵涉到一妃一嫔和众多的宫女,于是一些人就推测它可能是一场政治斗争。他们认为主谋是外部政治斗争的失败者,朱厚熜的政治反对者利用妃嫔除掉嘉靖帝的政治阴谋。但是这种说法没有直接或间接的证据支撑,相信的人最少。

“壬寅宫变”最大的政治后果就是朱厚熜在消极的政治道路上越走越远。朱厚熜在宫变中侥幸存活,自认为有鬼神佑身,更加相信道教了。他把国家政事全部交给严嵩处理,自己扮作道士模样,移居西内一心修道求长生去了。由此,朱厚熜也更加自闭,更加固执。“深闺燕闲,不过衔昭阳日影之怨”,“壬寅宫变”真相究竟如何,无人知晓,只是徒然添加了一桩宫闱之谜。

标签: 不清不白

更多文章

  • 第五章 明朝与大航海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大航海时代,明朝,第五章

    十四世纪,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人类大航海时代的新纪元,大明船舶工业之盛、军容之威,曾经威震远西,并且将海商航路一鼓作气推展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整个南海、大西洋,我大明商船与阿拉伯、印度商船络绎不绝,海上丝路蓬勃发展。郑和下西洋当大明推展雄壮的航海征途时,西欧各国还在混战不已,十字军与阿拉伯诸国不断以

  • 不自信的张士诚向元朝要官和改称吴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不自信,元朝,吴王

    张士诚这些年表面上看上去似乎还算风光,但其实内心很苦、也很累。至正十七年(1357)八月,在遭受朱元璋和方国珍的双重打击下,通过前江南行台御史中丞蛮子海牙向元朝书面请降,江浙左丞相达识帖睦迩承制令参知政事周伯琦等至平江即苏州招抚。当时张士诚提出的投降条件是要元朝封他个王,可至正十九年(1359)元朝

  • 八旗兵入关前最无奈的历史时期:熊廷弼主辽东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入关,历史时期,辽东

    当萨尔浒战败以后,万历就提拔熊廷弼为辽东经略,当他抵达辽阳检阅辽东都指挥使司的时候,迎接他的是数千名衣衫褴褛的叫花子兵,他们手中拿着些木棍充数。这些饥寒交迫的士兵在萨尔浒之战后士气低落到了极点。熊廷弼上台后短时间内已经把辽东镇士兵扩充到八万,并为各将领的亲军配属了精良的武器和盔甲以及充足的粮秣和被服

  • 崇祯帝死的冤枉吗?看他做的这三件事,明白了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件事,崇祯,看他

    提及明末时期的皇帝崇祯,民间有关他死亡的说法很多,不少人都认为他是被冤枉而死的。自从他当上皇帝后,一直都想要恢复大明盛事,然而却早已腐朽到骨子里了,尽管大刀阔斧的一门心思想要改革,但仍然没有挽救遭遇灭亡的命运。敌人进攻到了城下,崇祯帝为了保全脸面,选择在煤山歪脖子树上吊死。不过崇祯帝死的真的冤枉吗?

  • 南京玄武湖存世达250多年的明代户口簿突然被人烧了,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户口簿,玄武湖,被人

    整个明代黄册制度相当受重视,黄册存放地后湖更是被视作禁地,与世隔绝。大明帝国曾设立“巡湖职役”,专门守护和保卫黄册库。不仅如此,还对进出后湖人员及其在黄册库工作的人员进行严格的安全管理。一般人员是根本无法进入后湖的,除非取得特许。但即使被批准进湖的人也不是想进就进的,他必须在

  • 明清鼎革之后拒不入仕的明朝遗民们,究竟靠什么来维持生计?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明清,遗民

    明清鼎革之后,有一群文人名士无力反抗满清武装,拒绝入仕,对满清政府持消极态度,例如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他们是比较典型的明代遗民,那么这些不愿为满清唱赞歌,不愿为满清政府服务的文人们,究竟靠什么来维持生计呢?以下我们就以着名思想家顾炎武的生平经历来简单剖析一番。顾家在昆山当地是大家族,少年时期专心读书

  • 第八章 明朝官员有点愤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官员,明朝,第八章

    对比明朝皇帝的烦,明朝官员,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群体。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官员里,明朝官员可以说创造了两个之最:最苦逼的一群人,外加最嚣张的一群人。不过如果真穿越回明朝做官员,对于这两个“之最”,也是要依时代而论的,如果穿越到明朝前期,那你基本就是最苦逼的一群人。如果穿越到明朝

  • 明代300残兵在荒岛创建世外桃园,现今富得流油,却变成印度尼西亚疆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印度尼西亚,桃园,残兵

    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市,崇祯帝自缢,当政我国200多年的明王朝宣布覆没。之后随之南明永历皇帝被杀,中国台湾明代残留阵营郑氏被清军剿灭,明王朝的印痕好像所有被抹除。显然并非如此。在清军入关以后,广州地区有300多的明代渔夫及其抵御清军的明代残将,以福建省潮州人张杰绪为头领,她们不想要向清军撤兵,

  • 第四节 韬光养晦,蓄势待发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第四节,蓄势待发,韬光养晦

    朱棣深自韬晦,老谋深算。在僧道衍(姚广孝)等术士策划下,他在自己还未准备好时,“佯狂称疾”,时而狂奔于市,时而僵卧于地。并且,他还在府中扶杖而行,以蒙蔽朝廷。这时,建文帝朱允炆安排在朱棣身边,监视他行动的北平左布政使张昺和都指挥使谢贵正行色匆匆地奔波在路上。因为他们得到了一个

  • 徐渭的传说故事:举觞赋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传说,故事

    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居士,山阴伶浙江绍兴)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工书法,长于行草,善绘画,特长花鸟,有《徐文长全集》、《徐文长使稿》、《南词叙录》、《四声猿》等。绍兴才子徐文长的邻居张山青十分迷信,老婆病危时偏要迎娶儿媳过门来冲喜。谁知儿媳的花轿刚进门,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