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代秘史:宦官专权

明代秘史:宦官专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829 更新时间:2024/1/4 1:25:21

西厂特务头子汪直滥施淫威,引起大臣的强烈不满。大学士商辂与万安、刘?、刘吉联名给宪宗皇帝上奏,疏中列举了汪直十一条罪状。

这个奏章,列举了西厂擅作威福、生杀予夺的大量事实,把汪直特别是韦瑛的狰狞面目揭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表达了朝中群臣的心愿。

不料,头脑发昏的宪宗皇帝,不辩忠奸,看完这个奏章后,怒气冲冲地说:“朝廷用汪直缉访奸弊,有何坏事!”当即召来司礼监太监怀恩覃吉、黄高,要他们一同到内阁,去找商辂等阁臣传达口谕,查明“疏出谁意?”究竟是谁带头上了这样的奏章?企图分化阁臣,予以压服。

怀恩等来到内阁,向阁臣们转述了皇上的谕旨。阁臣们听后,非常气愤。商辂义正辞严,再次向怀恩等数说了汪直的罪行:“朝臣无大小,有罪皆请旨逮问。直擅抄三品以上京官。大同、宣府,边城要害,守备俄顷不可缺,直一日械数人。南京,祖宗根本地,留守大臣,直擅收捕。诸近侍在帝左右,直辄易置。直不切,天下安得无危?”

针对宪宗所谓“是谁先主意”的追问,商辂回答说:“臣等同心一意,为国除害,无有先后”。阁臣万安、刘?、刘吉也慷慨陈词,具实以对。刘?声泪俱下,说道:“某等奉侍皇上于青官,迨今几二十年。……今忽汪直为害,使远近不安,何忍坐视?某等誓不与彼戴天!”

刘吉也按耐不住心中怒火,说道:“汪直之罪,纵使某等不言,不日必有言之者。”

怀恩秉怀耿直,虽为太监,但不愿与汪直同流合污,对汪直一伙制造冤狱之事,也很不满。来到内阁,听了阁臣们的诉说,当即表示:“我当具实回话。倘上召问,望诸公不要改口另行。”商辂环顾诸位,非常激动地说:“诸公皆为国如此,我就不再有什么忧虑了。”

怀恩等回来,如实地向宪宗皇帝汇报了阁臣们的意见和态度。宪宗看阁臣们意见一致,态度坚决,感到不大好办。

就在这时,兵部尚书项忠又联合部院大臣、联名上书,揭露汪直一伙的罪行,乞请罢除西厂。

两天来,宪宗看到朝中大臣,群情激愤,异口同声怒斥汪直,要求撤销西厂,无有任何回旋余地。如果,置此不顾,继续公开袒护汪直,必将激化矛盾。迫于群臣这种压力,宪宗皇帝宣布撤销西厂。但他对汪直仍然是信而不疑。他明的是让汪直回御马监,暗中继续让汪直从事侦缉工作。

汪直这个腐朽官场上训练出来的特务头子。经过这次较量,他以自己的失败被斥回到御马监,心中积聚了无比的仇恨。贪得无厌的权欲与对异己的仇恨,驱使他以疯狂的热情,加紧进行阴谋活动。他迎合宪宗的心理,伺机谗言。诬告商辂的奏章,是司礼监太监黄赐、陈祖生出的主意。说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给杨晔报仇。于是,传令斥逐黄赐、陈祖生,让他们到南京奏事。

项忠是朝中很有地位的大臣,曾经串连部院大臣上书弹劾汪直,要求撤销西厂。但他也清楚地看到,西厂虽罢,汪直依然受宠;对汪直的奸诈,也有所估计。为了免遭暗算,他决定乞请皇上允他离职回家养病。可是,他没有料到汪直动作是那样的迅速。

汪直回御马监后,与锦衣卫副千户绶结为心腹,指使东厂校尉,收集项忠的材料;又唆使给事中郭镗、御史冯瓘等奏章指控项忠的“不法”行为。宠信汪直的宪宗,不加分辨,就下令三法司与锦衣卫共同审理其事。在会审中,项忠对所指控诸事,一一予以反驳。参加会审的官员,有的也明知项忠受冤,可也不敢违抗汪直的意图,于是,匆匆了结此案,将项忠罢官削职为民。

在短短的几个月里,汪直用卑鄙的手段,不仅将带头反对他的商辂、项忠逐出朝廷,还撤销了尚书董方、薛远及侍郎滕昭、程万里、左都御史李宾等要员数十人。同时,任用自己的亲信担任这些要职。升王越为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陈钺为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冯瓘为大理寺丞,戴缙为尚宝司少卿,寻升为佥都御史,王亿为湖广按察副史。

第二年四月,将驸马都尉马诚逮捕下狱。五月,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马文升案。马文升为兵部右侍郎,奉命整饬辽东军务时,发现巡抚陈钺在那里胡作非为,遂上书陈述边功事务十五事,请求禁止。陈钺对马文升怀恨在心。成化十四年陈钺以杀害无辜冒功请赏,激起骚乱。宪宗派马文升处理其事,马成功地平息了骚扰,颇得朝中上下称赞。成化十五年五月,汪直受命巡视边防。带领大批随从,一日急行数百里。沿途御史、主事等官,都在路边迎拜马首。各边官员听说汪直巡边,无不极力讨好汪直。张设供应,样样俱全,长达百余里。汪直来到辽东时,心腹陈钺在郊外匍匐跪迎。入城后,立即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并对所有随行人员送上厚厚的礼物。马文升对陈钺这种做法很不满意,对汪直的到来,只是一般性接待,不向汪直谄媚。汪直认为是对自己不恭不敬,便与陈钺合谋,把陈钺在辽东扰敌边防激变的罪行,统统强加在马文升头上。并将马文升逮捕,关进锦衣卫狱,后罢官流放至重庆卫。株连所及,将给事中了俊、御史王浚等五十六人,杖于阙下。

标签: 宦官明代秘史

更多文章

  • 不清不白的壬寅宫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不清,不白

    现在故宫中的乾清宫华丽巨大,能够容纳下成百上千人,可谁能想到,这只是明清两朝皇帝一个人的寝宫呢?乾清宫后面设有暖阁,共有9间,每间又分上下两层,各有楼梯相通,每间又设床3张。因此乾清宫一共有27张为皇帝准备的床位,供皇帝自由选择。为了自身安全,皇帝每天随机挑选床位,从不外泄。但是皇帝都习惯了衣来伸手

  • 第五章 明朝与大航海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大航海时代,明朝,第五章

    十四世纪,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人类大航海时代的新纪元,大明船舶工业之盛、军容之威,曾经威震远西,并且将海商航路一鼓作气推展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整个南海、大西洋,我大明商船与阿拉伯、印度商船络绎不绝,海上丝路蓬勃发展。郑和下西洋当大明推展雄壮的航海征途时,西欧各国还在混战不已,十字军与阿拉伯诸国不断以

  • 不自信的张士诚向元朝要官和改称吴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不自信,元朝,吴王

    张士诚这些年表面上看上去似乎还算风光,但其实内心很苦、也很累。至正十七年(1357)八月,在遭受朱元璋和方国珍的双重打击下,通过前江南行台御史中丞蛮子海牙向元朝书面请降,江浙左丞相达识帖睦迩承制令参知政事周伯琦等至平江即苏州招抚。当时张士诚提出的投降条件是要元朝封他个王,可至正十九年(1359)元朝

  • 八旗兵入关前最无奈的历史时期:熊廷弼主辽东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入关,历史时期,辽东

    当萨尔浒战败以后,万历就提拔熊廷弼为辽东经略,当他抵达辽阳检阅辽东都指挥使司的时候,迎接他的是数千名衣衫褴褛的叫花子兵,他们手中拿着些木棍充数。这些饥寒交迫的士兵在萨尔浒之战后士气低落到了极点。熊廷弼上台后短时间内已经把辽东镇士兵扩充到八万,并为各将领的亲军配属了精良的武器和盔甲以及充足的粮秣和被服

  • 崇祯帝死的冤枉吗?看他做的这三件事,明白了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件事,崇祯,看他

    提及明末时期的皇帝崇祯,民间有关他死亡的说法很多,不少人都认为他是被冤枉而死的。自从他当上皇帝后,一直都想要恢复大明盛事,然而却早已腐朽到骨子里了,尽管大刀阔斧的一门心思想要改革,但仍然没有挽救遭遇灭亡的命运。敌人进攻到了城下,崇祯帝为了保全脸面,选择在煤山歪脖子树上吊死。不过崇祯帝死的真的冤枉吗?

  • 南京玄武湖存世达250多年的明代户口簿突然被人烧了,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户口簿,玄武湖,被人

    整个明代黄册制度相当受重视,黄册存放地后湖更是被视作禁地,与世隔绝。大明帝国曾设立“巡湖职役”,专门守护和保卫黄册库。不仅如此,还对进出后湖人员及其在黄册库工作的人员进行严格的安全管理。一般人员是根本无法进入后湖的,除非取得特许。但即使被批准进湖的人也不是想进就进的,他必须在

  • 明清鼎革之后拒不入仕的明朝遗民们,究竟靠什么来维持生计?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明清,遗民

    明清鼎革之后,有一群文人名士无力反抗满清武装,拒绝入仕,对满清政府持消极态度,例如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他们是比较典型的明代遗民,那么这些不愿为满清唱赞歌,不愿为满清政府服务的文人们,究竟靠什么来维持生计呢?以下我们就以着名思想家顾炎武的生平经历来简单剖析一番。顾家在昆山当地是大家族,少年时期专心读书

  • 第八章 明朝官员有点愤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官员,明朝,第八章

    对比明朝皇帝的烦,明朝官员,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群体。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官员里,明朝官员可以说创造了两个之最:最苦逼的一群人,外加最嚣张的一群人。不过如果真穿越回明朝做官员,对于这两个“之最”,也是要依时代而论的,如果穿越到明朝前期,那你基本就是最苦逼的一群人。如果穿越到明朝

  • 明代300残兵在荒岛创建世外桃园,现今富得流油,却变成印度尼西亚疆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印度尼西亚,桃园,残兵

    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市,崇祯帝自缢,当政我国200多年的明王朝宣布覆没。之后随之南明永历皇帝被杀,中国台湾明代残留阵营郑氏被清军剿灭,明王朝的印痕好像所有被抹除。显然并非如此。在清军入关以后,广州地区有300多的明代渔夫及其抵御清军的明代残将,以福建省潮州人张杰绪为头领,她们不想要向清军撤兵,

  • 第四节 韬光养晦,蓄势待发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第四节,蓄势待发,韬光养晦

    朱棣深自韬晦,老谋深算。在僧道衍(姚广孝)等术士策划下,他在自己还未准备好时,“佯狂称疾”,时而狂奔于市,时而僵卧于地。并且,他还在府中扶杖而行,以蒙蔽朝廷。这时,建文帝朱允炆安排在朱棣身边,监视他行动的北平左布政使张昺和都指挥使谢贵正行色匆匆地奔波在路上。因为他们得到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