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代北京御林军研究

清代北京御林军研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482 更新时间:2023/12/24 4:18:36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朝,也是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清朝最高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利益,集八旗兵力之半约十余万人厚集京师(今北京),号称“禁旅八旗”,以保卫皇室和都城的安全。“禁旅八旗”之中的镶黄、正黄、正白旗称为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统辖,为皇帝亲军,是清朝禁卫军的核心力量;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称为下五旗,由诸王、贝勒、贝子分领。“禁旅八旗”按任务又分为郎卫和兵卫。郎卫以满、蒙贵族子弟为主组成,由侍卫处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统领,负责皇帝的翊卫扈从和营卫禁廷、更番侍值等任务。兵卫先后设骁骑营、护军营、前锋营、步军营、火器营、健锐营、圆明园八旗内务府三旗护军营、内务府三旗包衣营、善扑营、虎枪营、神机营等,由都统或统领率之,分别负责守卫京师、皇城、禁苑和随从皇帝出巡、狩猎等。清朝末年,随着清王朝的日趋腐败,“禁旅八旗”也走向衰落,在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两次入侵北京之战中,十几万京营禁军形同虚设,致使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两次蹂躏北京。因“禁旅八旗”终归无用,清廷被迫改用新军担负宫廷警卫。初调袁世凯统领的武卫右军入值宿卫,后武卫右军改编为陆军第六镇,与陆军第一镇轮流宿卫。甲午战争后,清廷改革军制,按新式陆军营制编练宫廷警卫部队,叫做禁卫军,由摄政王统领,但训练还没有结束,清王朝已告灭亡。这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惟一一支命名为“禁卫军”的禁卫军,同时,它的短命也宣告了封建帝王“御林军”历史的终结。

一、清代北京城池防御体系的衰退

1.北京城池不再坚不可摧

在历史上,明代崇祯皇帝也算得上一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但他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即使费尽心思也无力回天了。当然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就像冷兵器时代的渐渐结束,城池防御体系必然要走向衰退一样。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率领农民军从陕西长驱直捣北京。自古被称之为天险之关的居庸关,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一直是北京北部一道难以攻破的屏障,但农民军出其不意地突破了居庸关,这对驻守在北京城内的明朝禁卫军来说,是一个极坏的消息,也是心理防线的摧残。因为那里是他们防御体系的第一道重要关口,那里被攻破,北京城将告急。第二天,农民军攻城的战斗就打响了,明朝的御林军一触即溃,毫无防守之力。架设在城墙上的辎重巨炮也被农民军缴获了。

三月十八日,农民军猛攻广宁门、阜成门、西直门、德胜门。晚上,广宁门首先被攻克。农民军占领北京城外城后,随即向内城发动更加猛烈的进攻。这时,还呆在紫禁城内的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他知道即使是再坚固的城池也无法保护他和他的江山了。于是,吊死在煤山(即景山)。崇祯帝吊死的第二天,李自成就率领大队农民军进入北京城,并在外朝武英殿建立政权,处理政事。

中国紫禁城的城墙巍峨雄壮,世界称奇。可是,高大的城墙丝毫没有抵挡住李自成一路高歌、所向披靡的“闯”字大旗。然而,李自成的皇帝宝座尚未坐稳,东北多尔衮的八旗兵又踏过山海关,攻占了北京城。看样子,随着火炮的使用,北京城并非坚不可摧了。

2.摄政王多尔衮迁都北京

崇祯十七年(1644年)九月,年幼的顺治帝福宁从盛京(今沈阳)抵达北京。十月,顺治帝宣布定都北京。当然,真正决定定都北京的并不是顺治帝,当时顺治帝只是一个6岁的小孩,他什么都不懂,只不过是个摆设而已,主政的是摄政王多尔衮。自清军占领北京后,多尔衮就开始与诸王贝勒大臣议定,他们一致认为清应该建都燕京。与前几个定都北京的朝代相比,清代定都时军事战略上的考虑就相对较小。

北京城头王旗的轮番变幻反复地证实着一个真理,城池防御体系对于一座城市,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一道抵御外敌入侵的坚固屏障,但是,与城池防御共同存在的还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的因素,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也绝非仅凭城墙的高低即可判定其胜负。

历朝历代在建立朝代之初,都有将城池大修的习惯,而清朝定都北京后,基本上沿用了明朝的北京城,城池和宫殿的规模仍旧用明朝的,只是将战乱毁坏的部分加以修葺,门殿名称略有改换。如正阳门内大明门改名为大清门,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华门。皇城正门承天门更名天安门。外廷三大殿皇极殿、中极殿和建极殿,以及皇极门分别易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及太和门。内廷三大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谓没有变化,但它们的功能有所改动,交泰殿为尊藏御用宝玺之处,原为明皇后起居的坤宁宫西暖阁改为祭神的地方,东暖阁辟为皇帝大婚的洞房。玄武门改称为神武门。大清门内千步廊东侧的六部等中央官署的设置与明制相同,西侧的衙署建置则作了调整。

清朝的统治者完全沿用了明朝的北京城,没有做什么变动,就连紫禁城在内,也只是对建筑物作了一些重修和局部的、小范围的改建、增建工作。这说明了什么?其一,明代建设的皇城已经相当完善,并且保存相当完好;其二,说明了在封建社会里,御林军以城池作为防御体系的时代渐渐衰落。

有一件事足以说明工事防御体系在清朝的渐渐淡化。有一年,古北口的总兵上了一个奏折,说他管的那一段长城有好几处都倾塌了,要求进行修筑。然而,康熙却不以为然,他这样批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康熙帝认为,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长期修建长城是得不偿失的一种行为,应该提倡以修仁德服敌,以众志成城。康熙帝对长城修筑的淡漠,也说明了以城池和长城作为御林军防御手段的时代即将成为历史。

虽然清统治者没有对北京城内城、外城进行大规模的修建,但此时的北京城池对于驻守在北京城的清代中央禁卫军来说,依然是一道天然的屏障,禁卫军的驻防几乎都是以城池作为依托的。

3.北京城御林军防御设施及部署

清代北京内城的防守,分为皇城和大城。

皇城,由满洲八旗分旗划界驻守。每旗设步军校2人,负责各汛守卫。每汛设步军12名,每座栅栏设步军3名。另外还设有1名军校,率步军120名,负责管理街道洒水、河道等。

镶黄旗负责紫禁城北,东自北箭亭起,西至地安门甬路。北边从火药局城墙起,南到三眼井。共分汛10处,栅栏18座。景山后,设管理街道步军校

正白旗负责紫禁城东北,东自内府库东口东墙起,西至景山东墙为止北边从三眼井起,南至银闸、风神庙。共分汛11处,栅栏10座。景山东门设立管理街道步军校。

镶白旗负责紫禁城东,东自骑河楼东墙起,西至北池子止。北自宣仁庙起,南至北池子南口,并望思桥北。分汛10处,栅栏13座。北池子街道,设管理街道步军校。

正蓝旗负责紫禁城东南,东自东安门东城墙起,西至南池子街止。北自北池子街并望恩桥,南至菖蒲河城墙止。分汛11处,栅栏9座。南池子口,设管理街道步军校。

正黄旗负责紫禁城北,东自地安门甬路,西至西什库止。北自侍卫教场城墙起,南至宏仁寺。分汛12处,栅栏16座。地安门内,设管理街道步军校。

正红旗负责紫禁城西北,东自景山西门起,西至西安门城墙止。北自宏仁寺,南至西安门甬。分汛12处,栅栏17座。景山西门,设管理街道步军校。

镶红旗负责紫禁城西,东自大高殿门,西至西安门城墙止。北自西安门甬路,南至大石槽城墙止。分汛12处,栅栏24座。光明殿后,设管理街道步军校

镶蓝旗,负责紫禁城西南,东自西华门起,西至西苑门止。北自慎刑司起,南至南府城墙止。分汛12处,栅栏9座。西华门外,设管理街道步军校。

大城内各处汛守,分旗划界防卫。其他界与八旗的居址是一致的。但在同一旗内,满洲、蒙古、汉军的汛守地界,与其居址又不完全相同。例如,位于大城东北部的镶黄旗,满州的北部,本蒙古居址,但满洲的汛守却一直向北延伸至安定门城根。也就是说,满洲的汛守地界,不但包括其自己的住地,还包括蒙古的住地。蒙古的汛守地界则向东移,包括一部分满洲和一部分汉军的住地。

内城的九门,另有禁卫军驻守。每门设城门领、城门吏和门千总各2人,均为满洲籍。又设门甲30名,门军40名。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又规定,除正阳门城门领、骁骑等,都由八旗补充。其他内城八门城门领、城门吏、千总都各按本翼调门看守,旨在避免瞻徇。具体方法是,镶黄旗与正蓝旗帜对调。镶黄旗地界的安定门由正蓝旗看守,正蓝旗地界的崇文门由镶黄旗看守。按同样的方法,正白旗与镶白旗对调,正黄旗与镶蓝旗对调,正红旗与镶红旗对调,看守城门。

标签: 北京御林军清代

更多文章

  • 太后看见后妃被青龙缠绕,预示有孕而后就有了千古一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后妃,太后,青龙

    古代历史上不少帝王出生总是被描述成随异象降生,这部分显然就比较虚了,千古一帝的康熙也是没有躲过这一套路,原来也是被太后看出其母妃青龙缠绕,然后孕育出这千古一帝。历史上,帝王的出生,都被史学家过分渲染,例如,司马迁说刘邦出生的时候,他母亲被一条蛟龙压住,所以生了刘邦。《唐书》记载,李渊出生的时候有&l

  • 战功赫赫的大阿哥胤禔 最终还是毁在了自己手里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战功,手里,毁在

    看过《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的都知道,这个大阿哥胤禔,本来是战功赫赫,跟随康熙征战葛尔丹,深受康熙重用,可是还是逃不过被圈禁,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首先在个人,身为老大(前边的皇子都夭折),而且仗着自己老大的身份,蛮横无度,一开始还不想争太子,后来总想着害自己的弟弟胤礽。胤禔出生的时候,康熙才刚刚十八周

  • 与岳飞、于谦同为“西湖三杰”的张煌言:他书生入将,决不降清,以死殉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书生,同为,西湖

    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九月初七,杭州城弼教坊的刑场,清军戒备森严,百姓缟素呜咽。五人身着大明服饰,下轿步入刑场。一人在另外四人的簇拥下,凌然站立于刑场中间,只见他放眼望去,西湖吴山,风景如画却变了颜色,他叹息一声后高声诵出:“我今适五九,复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随后引颈就戮,跟随他

  • 清代浙东经史学派的主要成员及其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史学,浙东,清代

    根据我们的研究,本节对清代浙东经史学派的主要成员及其学术成就进行简要介绍。1.经学为主兼治史学者:黄宗炎、万斯大、阎若璩黄宗炎(16161686),字晦木,一字立溪,学者称鹧鸪先生,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兄宗羲,弟宗会,皆有才学,儒林称之为“东浙三黄”,其学术门径近于乃兄,而经

  • 陈玉成大战太湖的那场战役,最终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太湖,战役,那场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陈玉成的故事。1859年,陈玉成、杨辅清封锁长江,阻止韦俊投靠李秀成,挑起和州兵变,双方武装冲突。韦俊走投无路,只好选择向湖北巡抚胡林翼投降,这是太平天国第一位投降的高级将领,影响相当恶劣。接着,李昭寿、薛之

  • 李鸿章为什么要将自己22岁的女儿许配给一个41岁的罪官?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女儿,李鸿章,要将

    前人的事迹,留给我们后人的东西。值得我们深思、探讨。历史的奥秘,使得种种事迹有些扑朔迷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李鸿章为什么要将自己22岁的女儿许配给一个41岁的罪官?张爱玲的曾祖父张印塘(1797-1854),字雨樵,是“丰润张氏”几辈子里第一个做官的人,咸丰年间曾任安徽按察

  • 谭嗣同留下一本笔记,说出康有为和谭嗣同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一本,康有为,谭嗣同

    谭嗣同,“戊戌六君子”之一。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拒绝了康有为让他避难日本的建议,毅然留在中国,慷慨赴死,留下了一段壮烈的传说。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这种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即使过了百年,读之仍让人壮心

  • 清太宗皇太极妃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太宗,太极,皇后

    博尔济吉特氏,是清宫后妃中有极其特殊地位的一个姓氏。话说当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他的雄心壮志引起了蒙古诸部的防范。在这样的情形下,努尔哈赤首先耀之以威:在战事中俘虏了蒙古王公;然后又示之以好:拿重礼将人送了回去。从此开始了与蒙古部分王公世代通婚的历史。这是历朝历代最成功的政治联姻,不但在当时分化了

  • 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龙:其破案究竟是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厉害,有多,清朝

    于成龙字北溟,清朝顺治年间的一位着名官员,生卒年为1617年9月——1684年5月,清朝时期山西永宁州人(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于成龙简介在《中国明清的官》一书中有所记载。而且于成龙简介能收录到《四库全书》中,这实在是很难得的。于成龙一生做过许多官职,比如布政使、巡抚、总督、大学士等职位。于成龙虽

  • 古文的最后辉煌:“新民体”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古文,新民,辉煌

    梁启超虽然,清帝国经历了前期和晚清不同的变局,但清代的诗歌和散文的成就虽不及前代,却也人才辈出,不乏精品力作。“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