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周的“德“与孔子的“仁“,中国传统文化为何有“泛血缘”之联?

西周的“德“与孔子的“仁“,中国传统文化为何有“泛血缘”之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441 更新时间:2024/1/25 6:29:37

武王伐纣灭掉商后,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并将"帝"改为了"王"。周王朝在王位继承上明确规定,王位必须传"长子"。实行的这一制度便是"宗法制"。宗法制在意识上表现对血缘文化和日拟血缘文化的创造,也就是说以周朝宗族血缘为核心并对异性贵族血缘的认同。

这种血缘文化集中体现于"德"这一宗法的价值观念。孔子的"仁"告诉人们要克制,并要有谦和礼让的态度。与西周的"德"非常相似。西周的"德"与孔子的"仁"之间有着传承关系以及共同的血缘文化特征。

(一)"德"与"仁"之间密切的关系

1、西周的"德"的发展德"其实在原始社会就有一观念,可以说原始社会是德的萌芽期。原始社会时期,出现了最早的社会管理者,便是巫觋。他们通过巫术,来占卜吉凶、祈求风雨。这些人非常聪明,在生活中可以往往解决人们所遇到的危机。而他们发动主动观念为人们解决问题的做法正是德的出现。德"在黄帝时期,观念已经形成,而到了商朝,德已经成熟。据《考古学与先秦宗教思想论纲》中所说,殷人对祖先非常崇拜,并且对祖先的神性进行分类,人们获得的功劳以及福祉都是通过神性的发小进行判断。对此我们可以,看出商人在思想上对"德"的重视。

周朝推翻商朝后,德观念充分体现出来,周与商的战争,可以看出人们开始认为天命糜常,民情可见的道理。虽然还存在天命鬼神,但周人可以事鬼神敬神远之。周人开始制作礼节民乐,开始对原始礼仪损益,充实了德的内容。人们的观念更加理伦化。

周人认为人要受到更大的重视,人类自身的德行具有超越性的力量,可以弥补神灵退位的精神空缺。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德"经过夏商的发展,到周已经发展成熟,"德"也成为了西周重要的治国观念。

2、西周宗法制的完备

宗法制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的家庭传统习惯,西周初期,周武王也继承了"君王神授"和"代天行罚"的思想。但随着思想逐渐进步,西周统治者发现了一个问题,那边是为什么夏商有些"君权神授"和"代天行罚"但最后仍然走向灭亡。

西周统治者开始反思,吸取前代教训,大胆创新,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民本思想。便认为可以"敬事天地,但不可以不敬德"。并且将德落实到了周朝统治当中,也将"德"贯彻到百姓当中。

西周统治者认识到敬天保民的重要,于是并没有制定严格的法律来约束百姓。为了保障秩序,维护统治,西周实行宗法制以此取代苛刻的法令。周武王以礼作乐,制作出了一套完备的宗法体系。宗法制通过血缘之间的关系,让各个贵族之间能够享受世代收禄。宗法制的观念深入人心,也流露于家庭中。家庭也会将家产或者家族管理交给家中的长子继承。

3、儒家"仁"对古代的影响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仁的境界在小的方面体现于个人理想人格,大的方面体现在治国理念。据《论语》提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由此可知,孔子认为,"仁"体现在对别人的宽恕。儒学的"仁"对古代唐宋诗歌也有一定的影响。

唐朝武则天时期,武则天不顾及军队,使边塞民不聊生,军士百姓生灵涂炭。诗人陈子昂写出一首《感遇诗》,表达了对边疆战士的深切同情。陈子昂对边疆的忧患,对战士的同情,体现了儒家仁学的忠义。因此我们可知,儒家的"仁"对古代诗词有着影响,对古代封建制度也有着影响。

(二)西周"德"与孔子"仁"联系的根本原因

1、儒家对"孝"的理解

孝是儒家核心思想观念之一,孔子提倡"仁学"认为孝可以体现出仁来,孝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的学生有若曾经说过,"孝顺父母,尊重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君子要抓住孝,抓住根本,"仁"便可以建立起来。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也可以产生出来。由此可知,儒家对孝的理解,认为孝便是顺,在保证父母的吃和穿的同时,要顺从父母的心意,用行为证明孝心,对父母要有恭敬、顺从的态度。

可现在很多人都错误的理解了儒家的孝,他们认为只要给予父母好的生活,让父母能够有房子住,有钱花,便是自己尽的最大的一份孝心。可他们并不知道父母真正想要的什么。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家家户户脱贫,几乎每家都有的穿,有的住,所以父母真正想要的其实是子女的陪伴。

给了父母一个豪宅,可父母真正想要的确实一个家。因此,我们要尽孝时,我们在给予父母物质生活时,我们要多陪伴父母,带父母去旅游,给父母拍照,常回家看看,让父母安心、快乐。

2、"德"与"孝"如何统一

古代人对祖先祭祀时,造成了孝产生的浓郁氛围。之后,随着社会发展,孝这一观念进入了阶级社会。夏人有无孝案至今不知,但是殷人生活中却体现出孝,在商代青铜器的《孝卣》中,便把孝当做人的名字。从商朝中我们可以看出。

在商朝时期,人们对神特别尊重,同时人们认为自己的祖先能够保佑子孙后代,祖先便是天上的神,所以殷人认为祭祀祖先的孝与尊崇天上的神是结合统一的。因此可知,孝主要由德来承担。我们可以看出孝与德是同步的,统一的。

(三)德与仁之间如何统一血缘文化

1、泛血缘文化是什么?

周人灭掉商后,周朝初立,对原有的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施行宗法大分封,建立了宗盟政体,开创了泛血缘文化,构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天子为主的宗法等级秩序。中国古代常说四海之内,皆是兄弟,这便体现出泛血缘。周朝施行分封制,将土地分封给各个诸侯,而各个诸侯都是周朝皇室或者与天子最亲近的人。泛血缘文化通过宗盟政体的建立也随之出现。

2、古代关于仁的思想

春秋时期,人们常常把尊亲重长,对人恭敬,关爱民众,忠于国家,称为仁。《国语》中,写出爱亲就是仁,仁体现在父子关系上,便是对父母孝顺就是仁。爱君就是仁,仁体现在君臣关系上,便是臣对君王忠臣便是仁。

利国就是仁,仁若体现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便是保护弱小的国家,帮助邻国便是仁。由此可知,春秋时期,仁所包含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上。

孔子提出来"仁"的意义,并且把"仁"与"德"相互联系,建立了儒家学说,孔子把仁体现于道德当中,并且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最高的道德标准。据说颜渊曾经向孔子问关于仁,怎样做仁,孔子说要克制自己,一切要遵守礼节,按照常理做事情,这便是仁。

当然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问题。所以对于孔子来说,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回答关于仁的意义。所以仲弓也问过同样的问题,孔子对仲弓说,"出门办事就如同像接待贵宾一样认真,使唤百姓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那样严肃。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古代人认为仁体现在很大的一个范围,包括国家、家庭、生活、以及礼节。

3、仁与德的统一

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注重仁和德的结合,据《论语》中指出,做一个仁爱的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能对自己仁爱,自己对人宽容,别人才对你宽容。这便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仁"构成了"德"的重要因素。

高柴曾经给一个犯人定了削足之刑,脸上曾露出同情与无奈,之后他遇危险被这位犯人所救,犯人所说曾经自己犯罪被定罪是天理,但大人曾经眼中所露出的悲伤,从不敢忘记。从这我们可以知道回报德爱从仁爱中所出。仁与德结合统一。

结论:德"和"仁"是一个人所应有的品质。自古代,我们的前辈便要求要有德行,更要怀有一颗仁爱之心。孔老夫子教育我们要有仁爱,实际上是也在告诉我们要有品德,要做一个德行高尚的人。卢梭曾说过,"装饰对于德行也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

因此,生活在当今的我们应该对他人恭敬、与人为善、对人温和有礼貌,不恶意伤人。宽以带以待人,我们要时常帮助别人,传播爱心,将"仁爱"体现于社会,弘扬社会正能量。

更多文章

  • 父亲丈夫只能活一个该如何选择?春秋一女子回答四个字,流传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如何当好丈夫和父亲,做父亲与丈夫责任和担当经典语录,父亲儿子丈夫的角色和责任

    [var1]相信很多男人,都被妻子或女朋友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我和你妈同时掉水里,你先救谁?这个问题被称为送命题,让广大男同胞头疼不已,毕竟一个回答不好,轻则跪搓衣板,重则成单身狗。[var1]不过,也有一部分男人比较机智,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不会正面回答,而是反问一句,我和你爸同时喝多了,你先扶

  • 夫差将勾践放虎归山做错了?其实并没有,这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夫差和勾践的关系,夫差勾践的一生轨迹图,如何评价夫差和勾践的为人

    很多人说到这个故事,只有一个字:蠢。吴王夫差真是蠢,这不明摆着放虎归山吗?其实,饶恕勾践、不灭越国这两桩事,夫差还真没做错。[var1]要知道那可是春秋晚期,灭掉一个小国也就罢了,像陈、蔡、卫、许这样的二三流国家,哪一个不是被大国揉来揉去灭了好多回,却一次又一次地“败组复活”?吴国不是刚占了一把楚国

  • 晋国向百姓公布法律文书,孔子得知后捶胸顿足,大呼晋国要亡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孔子在晋国的经历,晋国史和晋国通史,孔子和晋国关系

    孔子为什么会这样惊诧呢?拿他的话来说就是:“贵贱不愆,所谓度也……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为什么老百姓看到法律条文就不再尊敬那些贵族了呢?[var1]晋国大臣叔向早已对此做了解释。当时,郑国执政子产也铸了一座大鼎,将国家法律条文铸在上边,并把鼎放在

  • 春秋“四大刺客”,那个时代最看重忠义,这样反而让人尊敬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春秋5大刺客排名,春秋五大刺客的故事,春秋最强刺客是哪个

    第一:专诸鱼腹藏剑,刺杀吴王僚,帮助公子光登基1:专诸出身,对母亲孝顺,得到伍子胥赏识[var1]专诸是吴国棠邑人,也就是在现在的南京六合区。他本人非常英武,是屠夫出身,对母亲非常孝顺。有一次,和别人打架,诸多人劝都不听。他的妻子一叫他,便撒手还去。伍子胥路过这边,询问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深感敬佩

  • 三国时期曹操的魏国,它的地盘,文臣谋士、武将以及它的兴亡史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曹操文臣,曹操魏国地图,三国曹操的历史简介

    [var1]魏国的兴亡:随着曹操对北方的统一和屯田制、租调制的施行,北方社会趋于稳定,生产力逐渐恢复。政府修整道路,兴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漕运。恢复的冶铁业中,水排得到推广,丝织业也兴盛起来。商品交换渐有起色,魏明帝时重新颁用钱币 。洛阳、邺城、睢阳都日趋繁华。曹操进驻冀州后颁行租调制。建安二十一年

  • “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竟为身边的美女们“打群架”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春秋首霸齐桓公,春秋霸主之齐桓公事迹介绍和评价,齐桓公怎么称霸春秋的

    [var1]不管怎么说,排在霸主首位的角色,还是赫赫有名的齐桓公。他俯视四海、善于用兵,不但把齐国推到了极为显赫的老大地位,还为平息诸侯国之间的觊觎纷争,出面担当“和事佬儿”。有趣的是,这位齐桓公不但在政治军事方面极为卓越,还一往情深,时常为漂亮姑娘们挑起战事。据说,在军事上独霸天下的齐桓公,每次开

  • 春秋小故事:郑国商贩,以十二头牛智退秦军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郑国历史简介,春秋战国励志小故事,春秋谋略小故事

    《晋文公复国图》局部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姬重耳打败了楚国,召集诸侯会盟。曾经依附于楚国的陈国、蔡国、郑国也都派人赶到晋国,商议联盟事宜。郑国和晋国签订盟约之后,因为畏惧楚国,私下里又和楚国签订了盟约,典型的脚踏两只船。不久,晋文公听说了这件事,十分气愤,打算再次召集诸侯,讨伐郑国。晋国大臣认为晋国有

  • 秦国的军功爵制度并非简单的杀一人升一级,而且还会想法降爵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国军功爵有几级,秦国军功爵制的影响,秦国军功制标志着什么

    事情显然没有这么简单。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俩字:农、战,用今天的概念来讲,那就是经济和军事。为了让所有秦国人都困在这两件事上,商鞅设置了如下规则:所有的秦人,无论男女,出生之后就要登记在册,死后才注销,理论上来说没有漏网之鱼;具备劳动能力的老百姓、无论男女,如果游荡、偷懒不干活,试图以躺平的方式混日子

  • 秦始皇和孔子不公平的待遇,这是知识分子的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孔子比秦始皇早多少,秦始皇和孔子是一个时代的人吗,秦始皇评价孔子

    秦始皇和孔子都是中华文明历史上非常耀眼的符号,但是相比于孔夫子而言,秦始皇的风评并没有那么好,孔夫子的地位真的是那么无可撼动吗?我不这样认为,在我看来,始皇更胜一筹。如果没有始皇,孔子的言论是不是就是一堆空话?[var1]在1964年伟人曾经说过一句话: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认为应该讲

  • 母亲一碗水端不平,“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出处——春秋初期郑国内乱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不义必自毙历史典故,不义必自毙,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来源

    [var1] 称呼"郑伯",是讥刺郑庄公没有教育好弟弟;直接称呼"段",是批评共叔段没有做到弟弟的本分;用"克"这个字,说明当时的内乱犹如两个君主的战争。而导致郑庄公和共叔段相争,郑国险些举国中分的人,正是郑庄公和共叔段的母亲武姜。这是一个母亲偏爱小儿子导致的家庭纠纷。 武姜对共叔段的偏爱 [v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