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晋国向百姓公布法律文书,孔子得知后捶胸顿足,大呼晋国要亡

晋国向百姓公布法律文书,孔子得知后捶胸顿足,大呼晋国要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226 更新时间:2024/1/23 2:29:51

孔子为什么会这样惊诧呢?拿他的话来说就是:“贵贱不愆,所谓度也……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为什么老百姓看到法律条就不再尊敬那些贵族了呢?

[var1]

晋国大臣叔早已对此做了解释。当时,郑国执政子产也铸了一座大鼎,将国家法律条文铸在上边,并把鼎放在城中繁华之处向世人公布。叔向看到后惊诧莫名,给子产写了一封信,信上说:“若先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激幸以成之,弗可为矣。”老百姓通法律了,就会引用法律去对抗贵族老爷们了!

春秋时期,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对平民用刑,权力可以说是大到了极点。即使有人制定了一些法律,也会被藏于秘府,为贵族所垄断,不让百姓知道。只有保持这种神秘性和恐怖性,才便于贵族随意处置百姓。然而,刑鼎一铸,这种垄断便被打破了,老百姓可以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贵族阶级的权力自然就被削弱了。

事实上,正如孔子和叔向所怀疑的那样,刑鼎的问世并不是某位卿大夫无意间的一时冲动,而是在奴隶社会日益衰落,新兴封建地主阶级不断攫取政权的大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刑鼎之中确实蕴含着削弱奴隶主贵族权力的意图。拿晋国来说,刑鼎的出现就有几个大的政治背景。

[var1]

首先是代表旧势力的晋君的式微。从晋平公开始,晋国君权就开始逐步滑落,大权逐渐转移到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各家卿大夫手中,其中最有实力的就是韩、赵、魏、范、中行及智氏等六卿。范宣子是范氏族长,赵鞅是赵氏族长,荀寅是中行氏族长,都是六卿中的代表人物。范宣子制定刑书,赵鞅和荀寅再把它铸到鼎上,首先针对的就是晋君。有了成文的法律,卿大夫们就可以与晋君抗衡。

其次是晋国六卿之间的竞争与平衡。六卿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合作的一面,也有竞争的一面,在晋国政坛上轮流坐庄,相互制衡。在还没有哪家具备压倒性的优势,可以一举打破平衡、消灭其他对手的情况下,为了维护相对稳定的局面,获得和平发展的空间,六卿之间需要通过协商建立一套共同承认的、能够用来调解彼此矛盾的游戏规则,而这正是刑鼎可以起到的作用。

最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六卿之下的士人、国人等群体的政治地位和作用也在不断提升,六卿铸刑鼎的举动,也是在向这些群体让渡一部分权力,以达到笼络人心的目的。

[var1]

正如孔子所料,随着晋君权力不断向卿大夫转移,在刑鼎铸就的79年之后,即公元前434年,六卿中剩下的韩、赵、魏三家几乎瓜分了晋国的全部土地,晋君从此开始名存实亡,并于58年后彻底从历史中消失。不仅晋国如此,以三家分晋为标志,中国也由春秋迈进了战国,由奴隶社会走向了封建社会。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张剑锋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

更多文章

  • 春秋“四大刺客”,那个时代最看重忠义,这样反而让人尊敬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春秋5大刺客排名,春秋五大刺客的故事,春秋最强刺客是哪个

    第一:专诸鱼腹藏剑,刺杀吴王僚,帮助公子光登基1:专诸出身,对母亲孝顺,得到伍子胥赏识[var1]专诸是吴国棠邑人,也就是在现在的南京六合区。他本人非常英武,是屠夫出身,对母亲非常孝顺。有一次,和别人打架,诸多人劝都不听。他的妻子一叫他,便撒手还去。伍子胥路过这边,询问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深感敬佩

  • 三国时期曹操的魏国,它的地盘,文臣谋士、武将以及它的兴亡史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曹操文臣,曹操魏国地图,三国曹操的历史简介

    [var1]魏国的兴亡:随着曹操对北方的统一和屯田制、租调制的施行,北方社会趋于稳定,生产力逐渐恢复。政府修整道路,兴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漕运。恢复的冶铁业中,水排得到推广,丝织业也兴盛起来。商品交换渐有起色,魏明帝时重新颁用钱币 。洛阳、邺城、睢阳都日趋繁华。曹操进驻冀州后颁行租调制。建安二十一年

  • “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竟为身边的美女们“打群架”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春秋首霸齐桓公,春秋霸主之齐桓公事迹介绍和评价,齐桓公怎么称霸春秋的

    [var1]不管怎么说,排在霸主首位的角色,还是赫赫有名的齐桓公。他俯视四海、善于用兵,不但把齐国推到了极为显赫的老大地位,还为平息诸侯国之间的觊觎纷争,出面担当“和事佬儿”。有趣的是,这位齐桓公不但在政治军事方面极为卓越,还一往情深,时常为漂亮姑娘们挑起战事。据说,在军事上独霸天下的齐桓公,每次开

  • 春秋小故事:郑国商贩,以十二头牛智退秦军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郑国历史简介,春秋战国励志小故事,春秋谋略小故事

    《晋文公复国图》局部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姬重耳打败了楚国,召集诸侯会盟。曾经依附于楚国的陈国、蔡国、郑国也都派人赶到晋国,商议联盟事宜。郑国和晋国签订盟约之后,因为畏惧楚国,私下里又和楚国签订了盟约,典型的脚踏两只船。不久,晋文公听说了这件事,十分气愤,打算再次召集诸侯,讨伐郑国。晋国大臣认为晋国有

  • 秦国的军功爵制度并非简单的杀一人升一级,而且还会想法降爵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国军功爵有几级,秦国军功爵制的影响,秦国军功制标志着什么

    事情显然没有这么简单。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俩字:农、战,用今天的概念来讲,那就是经济和军事。为了让所有秦国人都困在这两件事上,商鞅设置了如下规则:所有的秦人,无论男女,出生之后就要登记在册,死后才注销,理论上来说没有漏网之鱼;具备劳动能力的老百姓、无论男女,如果游荡、偷懒不干活,试图以躺平的方式混日子

  • 秦始皇和孔子不公平的待遇,这是知识分子的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孔子比秦始皇早多少,秦始皇和孔子是一个时代的人吗,秦始皇评价孔子

    秦始皇和孔子都是中华文明历史上非常耀眼的符号,但是相比于孔夫子而言,秦始皇的风评并没有那么好,孔夫子的地位真的是那么无可撼动吗?我不这样认为,在我看来,始皇更胜一筹。如果没有始皇,孔子的言论是不是就是一堆空话?[var1]在1964年伟人曾经说过一句话: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认为应该讲

  • 母亲一碗水端不平,“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出处——春秋初期郑国内乱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不义必自毙历史典故,不义必自毙,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来源

    [var1] 称呼"郑伯",是讥刺郑庄公没有教育好弟弟;直接称呼"段",是批评共叔段没有做到弟弟的本分;用"克"这个字,说明当时的内乱犹如两个君主的战争。而导致郑庄公和共叔段相争,郑国险些举国中分的人,正是郑庄公和共叔段的母亲武姜。这是一个母亲偏爱小儿子导致的家庭纠纷。 武姜对共叔段的偏爱 [var

  • 此人乃东周名将,不下于孙武、吴起,中原大战获胜,却籍籍无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孙武与吴起谁厉害,孙武吴起古今武功第一人,吴起孙武

    [var1] 晋文公的大臣先轸说,扶困救难,立威称霸,就在此一举了。晋文公深表同意,于是决定救援宋国。 狐偃说,曹国和卫国都是楚国的附属国,我们只要讨伐曹卫,引诱楚国来救,就可以不战而解宋国之围。 狐偃的这条计策非常高明。因为楚国距离宋国近,而晋国离得远,如果直接救援宋国,在形势上对于晋国是不利的。

  • 荆轲是战国有名的剑客,必死之心刺杀秦王,一对一交战却挨8剑?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荆轲历史人物简介,战国时期著名刺客荆轲,荆轲的人物事迹

    电影荆轲刺秦王荆轲形象引言:在世人的印象中,荆轲是一位为了国家大义可以置生死于度外的忠义之士。世人都觉得荆轲的一生是可歌可泣的一生,可是若我们仔细的考察一番却会发现,他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可悲可叹的一生呢?荆轲确实是有忠肝义胆,可是他终究成为了一位太子智商"不在线"的牺牲品。燕国面对的局势十分紧迫[va

  • 秦始皇到底是不是吕不韦的儿子?一代王者各时期的事功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始皇姓吕吗,秦始皇和吕不韦有啥关系,从客观上讲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

    对秦人而言,秦始皇确实是结束了一个旧世代,却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的伟大人物;但是对汉人而言,他却是代表着一段暴虐统治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是代表着启动了中国统一大门的开始。确实,他既是时代的终结者,也是时代的开创者;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眼中、口中和心中,秦始皇有着各种不同的形象,对于他的评价也是各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