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宋孝宗)
长子庄文太子赵愭乾道三年(1167年)去世,年仅二十四岁,赵愭有一子叫赵挺,乾道九年(1173年)去世,无后。
次子魏惠宪王赵恺淳熙七年(1180年)去世,赵恺有两个儿子,长子赵摅早夭,次子赵抦自小便聪慧过人,被封为嘉国公,颇受宋宁宗喜爱,可惜开禧二年(1206年)就薨逝,年仅三十六岁,赵抦有一子叫赵垓,三岁便夭折。魏惠宪王赵恺一脉就此绝嗣。
四子邵悼肃王赵恪是孝宗最小的儿子,生卒年不详,在高宗朝便夭折。孝宗直到乾道二年(1166年)才为这个早夭的儿子赐名恪,追赠邵王。
(一生体弱多病的宋光宗,南宋唯一一位患有精神类疾病的皇帝)
继位的宋光宗赵惇自小身体虚弱,晚年饱受精神疾病折磨,也因此他的子嗣比孝宗还少,只有一个儿子。
嘉王赵扩是宋光宗与慈懿皇后李氏唯一的儿子,立为太子本是顺理成章之事,但孝宗却以嘉王天性懦弱为由反对立其为嗣,想反魏王赵恺次子嘉国公赵抦生性聪慧,深得孝宗的喜爱。当初身为皇三子的光宗取代了二哥赵恺成为太子,而后顺利内禅继位,孝宗本就对次子感到亏欠,因此才反对嘉王赵扩而属意立嘉国公赵抦为太子。立嗣之争也成为之后孝宗与光宗父子之间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
光宗晚年病情加重,变的疯疯癫癫,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朝政,群臣们再也无法容忍这个疯子皇帝。绍熙五年(1194)七月,大臣赵汝愚、韩侂胄等人在太皇太后吴氏(宋高宗之后)的支持下拥立嘉王赵扩登基,是为宋宁宗。被蒙在鼓里的光宗拒绝承认内禅,拒不接受宁宗和百官的朝见,拒不迁往为他准备的太上皇寝宫泰安宫。
经过这么一折腾,光宗的病情更加严重了,支撑了六年后,终于在庆元六年(1200年)驾崩了,享年五十四岁。
(宋宁宗最惨,九个儿子全部早夭,绝嗣)
继位的宋宁宗身体同样不好,他一共有9个儿子,但全部幼年早夭,因为生育能力极差,早早便在宫中收养宗室子弟赵询、赵竑、赵昀为养子。
我们回头再看看孝宗一脉的子嗣情况,可以说是糟糕到透顶,庄文太子赵愭传二世绝嗣,魏王赵恺传三世绝嗣,邵王赵恪早夭无子。
魏王赵恺次子嘉国公赵抦颇受宋宁宗喜爱,他死后,唯一的儿子赵垓三岁便夭折。宁宗下诏,将宗室赵希瞿的儿子赵竑过继给嘉国公赵抦作为他的后代。赵竑是宋太祖赵匡胤四子秦王赵德芳的九世孙,而宋孝宗正是出自赵德芳一系。
嘉定十三年(1220年),宁宗养子景献太子赵询(宋太祖赵匡胤十世孙,燕王赵德昭九世孙)去世。宁宗立赵竑为皇太子,赵竑早慧,聪明异常,对擅权的宰相史弥远极为反感。史弥远怕赵竑不好控制,便联合杨皇后矫诏改立沂王赵贵诚为新帝,废太子赵竑为济王,赵贵诚更名为赵昀,是为宋理宗,理宗乃宋太祖赵匡胤第二子燕王赵德昭九世孙。
至此,宋宁宗去世之后的立嗣之争尘埃落定,原本离皇位一步之遥的皇太子赵竑在史弥远和杨皇后的阴谋下意外出局,最后更被史弥远害死。
(南宋皇帝世系图,自高宗后,南宋皇帝全部出自宋太祖一系)
造成这种情况,原因很简单,自孝宗起,三代子嗣不旺,可以说是不代不如一代。宁宗在位时,兄弟子侄辈中,只剩下堂兄嘉国公赵抦和侄儿赵垓,但赵抦三十六岁便去世,赵垓三岁早夭,再加上宁宗所生九个儿子全部早夭,孝宗一脉彻底绝嗣。
宋孝宗本身就出自宋太祖一脉,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太祖第四子秦王赵德芳八世孙。因此,宋宁宗在选择皇位继承人的时候,自然要从太祖一脉择嗣,他早年养育在宫中的三个宗室子弟全部出自太祖一脉,其中,景献太子赵询乃燕王赵德昭九世孙,废太子赵竑乃秦王赵德芳八世孙,新君理宗皇帝赵昀乃燕王赵德昭九世孙。
史弥远虽然在历史上风评不大好,但在立嗣大事上算是比较公道,孝宗一脉绝嗣,那就从宗室子弟中找,但绝对不能本末倒置,要找也是找太祖一系,不管是燕王赵德昭后代还是秦王赵德芳后代,都算是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