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以海是明朝藩王,坚持抗清十八年,为何被郑成功沉于海中

朱以海是明朝藩王,坚持抗清十八年,为何被郑成功沉于海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355 更新时间:2024/2/6 7:17:54

《清史稿》记载,“久之,居金门,郑成功礼待颇恭。既而懈,以海(朱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

从这段记载中不难看到,郑成功与朱以海有了矛盾,然后郑成功将朱以海活生生的沉入海底,这是典型的谋杀。郑成功是抗清英雄,朱以海是抗清藩王,两人本该联手抗清,为何郑成功将一个明朝藩王沉于海中?其中有何隐情,还是郑成功无法无天?

历史上,朱以海是一个身世极为凄惨的藩王,先是从清军刀下死里逃生,后是两次错失皇帝宝座。

1642年,清军入关劫掠,攻陷了鲁王封地兖州,鲁王朱以派为了避免遭遇羞辱,就与四弟朱以衍、五弟朱以江一起自缢而死,朱以海躲藏在死人堆中逃过一劫。由于鲁王一系继承人或早逝或自杀,只剩下朱以海一人,于是1644年2月崇祯帝就封朱以海为鲁王。

但没过多久,天下局势风云变幻,先是李自成攻陷北京,并开始向山东用兵,朱以海一路难逃至浙江台州,被南明弘光帝委以防守台州的重任,第二年5月清军南下攻陷南京,弘光帝被俘,南明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随即兵部尚书张煌言、刑部员外郎钱肃乐等南明大臣拥立朱以海出任监国,领导天下抗清。

为何朱以海没有立即称帝,主要是因为弘光帝还在世,当时称帝在道义上有瑕疵。但让朱以海没有想到的是,弘光帝被俘之后的6月,在郑芝龙等支持下,唐王朱聿键(史称隆武帝)已经在福州称帝。因此,朱以海只能取消称帝计划,第一次与皇位擦肩而过。

朱聿键称帝之后,派人安抚朱以海,并命令他退位归藩,对此朱以海表示同意,但大学士张国维、熊汝霖等却强力反对,甚至还杀死了使者陆清源,导致唐鲁矛盾激化,史称“唐鲁之争”。朱以海同意,手下大臣却不同意的原因是没了“从龙之功”,首先考虑的是自己未来利益,这也是南明无法凝成一股绳抗清 的重要原因之一。

持续一年之久的唐鲁之争,消耗的是南明实力,让清军捡了一个便宜。1646年,清军南下攻陷台州,朱以海避祸舟山,二个月之后,由于郑芝龙投降,清军轻松攻陷福建,朱聿键在汀州被俘虏,不久便被杀害,唐鲁之争落下帷幕,但两败俱伤,唯有清军得利。

在张煌言、张名振等辅佐之下,朱以海以舟山为基地继续抗清,但因为东南省份相继沦陷,朱以海已经没有了称帝的基础。1646年12月,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史称“永历帝”,朱以海向朱由榔称臣,并自请去除监国一职。为了鼓励朱以海继续抗清,朱由榔允许朱以海继续使用监国称号。

1651年,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清军最终还是攻陷舟山基地,朱以海南下逃到厦门。这时,厦门是东南沿海唯一抗清基地,是由隆武帝朱聿键的爱将郑成功建立。隆武帝在位期间,赐予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因此才有“郑成功”或“朱成功”其名,实际郑成功原名叫郑森。

对于朱以海,郑成功肯定没有太多好感,因为当时“唐鲁之争”的源头,就是鲁王一系杀死了隆武帝使者陆清源,从而挑起了南明长达一年之久的内战。不过,郑成功还是以礼相待朱以海,将他安置在金门一带。

朱以海在金门时,首先取消监国称号,仅以鲁王自称,降低郑成功对他的猜疑,其次让张煌言、张名振全力配合郑成功抗清行动。1659年郑成功北伐,南明最大规模的一次军事反攻行动中,张煌言等鲁王部下就参与其中,一直打到南京城下,让顺治帝差点决定逃回东北躲避风头,可惜郑成功中了两江总督郎廷佐的诈降之计,最终遗憾失败。

1662年,吴三桂在云南缢杀了永历帝,消息传到郑成功这里,张煌言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劝说朱以海称帝,更好的整合领导抗清力量。但张煌言的建议却遭到郑成功、郑经的坚决反对,最终朱以海第二次与皇位擦肩而过。

郑成功、郑经坚决反对朱以海称帝的理由,其实不难猜测:一是朱以海与隆武帝有过矛盾,而郑成功又是隆武帝爱将,因此一旦朱以海称帝,郑成功害怕朱以海会报复他,二是郑成功北伐失败之后,于1661年打下台湾,至少郑经等已经没有了逐鹿中原想法,而是有了割据一方的念头,自然不愿意朱以海称帝坐在他们头上了。

事实上,1662年6月郑成功死后不久,郑经改东都(台湾)为“东宁”,并以其为自称,对内奉南明正朔永历帝(已死)正朔,与清朝互不统属,所谓“东宁建国,别立乾坤”。西方称为东宁王国,清朝史料称为东宁省。

朱以海希望称帝,郑成功、郑经等希望割据,双方矛盾难以调和,于是郑成功为了子孙利益一狠心,就将朱以海沉于海底?其实,《清史稿》记载的这段历史看似符合人性逻辑,但实际并非真实历史,朱以海并未被沉于海底。

1959年,金门岛上的一个农民,无意之中炸开一道山石后,发现了朱以海之墓,其中墓志铭上明确写了“皇明监国鲁王圹志”八个大字,石碑上内容推翻了《清史稿》记载:“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可见,朱以海是中痰而死,或者说生病而死,享年45岁。更为重要的是,所谓“壬寅十一月十三日”,这是1662年阴历11月13日,而郑成功死于1662年阳历6月23日,朱以海死在郑成功之后,因此郑成功绝对不可能将朱以海沉于海中。这一块墓志铭的出土,也终于洗刷了郑成功背负了300年的冤屈。

值得一提的是,纵观朱以海的一生,尽管有激起唐鲁之争、挑起南明内战的错误,但他一生坚持抗清18年,不失一个民族英雄的称号。

参考资料:《清史稿》、《朱以海墓志铭》

更多文章

  • 元朝与明朝之间,竟还有一个王朝,由宋徽宗九世孙所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元朝和明朝之间的王朝,元朝和明朝的版图比较,元朝与明朝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靖康之难中,宋徽宗与诸多儿子被俘至北方,留在南宋的后裔又经历宋元之战乱局,多已隐姓埋名,偏居一方,让人难觅踪迹。然而,元朝建立之后70多年时,宋徽宗的八世孙不愿苟且偷生,决议反抗残暴的元朝,最终由九世孙重建了一个“小宋朝”,还存在了十二年!马背上的民族能打天下,却真不会治天下。元朝建立之后,由于统治

  • 明朝王爷都是废物?这俩少有人知的王爷,却是西方公认的大科学家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最奇葩的王爷是谁,明朝厉害的王爷都有谁,明朝哪几位王爷最厉害

    姑且不论“百万级别”这样的认识是否准确,但说用“废物”来形容明朝全部藩王,这就是典型的以偏概全,因为明朝藩王中才子并不少见,其中有两个少有人知的王爷,就推动了世界科学的进步,是西方公认的大科学家,甚至还助推了西方近代崛起。朱橚(sù),明朝第一代周王,朱元璋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但与父兄气吞山河

  • 比朱元璋还特别的造反者:以和尚身份称帝,立尼姑为佛国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为何要杀尼姑,和尚上殿见朱元璋,尼姑与朱元璋的关系

    与萧衍与朱元璋相比,还有一位和尚更为特别。隋朝末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与开挖大运河,穷尽无数民力,天下出现土崩瓦解之势,河北一位叫高昙晟的和尚见机造反,但没有像朱元璋这样脱离僧人身份,而是以和尚身份称帝,建立佛国年号法轮,立尼姑为皇后。高昙晟的造反经历极为简单,大约可以用突然造反、荒唐定制、无脑被灭三

  • 如果鸦片战争发生明朝:比清朝更好,还是会更糟?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鸦片战争如果清朝坚持的话能赢吗,如果鸦片战争清朝赢了会怎么样,明朝遇上鸦片战争

    不过,也有不少人认为,清朝只是时运不济,恰好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遇到了西方列强入侵,如果鸦片战争提前三百年,发生在明朝的话,结局不会比清朝好,甚至将会更加糟糕。事实上,以明朝历史事实说话,可以看到“如果鸦片战争发生在明朝”,结局必将远好于清朝,不信且看民族英雄汪鋐与佛朗机炮!哥伦布发现美洲

  • 皇帝请名师教子,名师:调皮能打吗?朱元璋说出4字,老师沉默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打小皇子板子,朱元璋对于孩子的教育,朱元璋对儿子说自己小时候的遭遇

    据说当时有个官员喜欢睡懒觉,天天的早起生活让他有些不适应,于是写了一首诗来自嘲: “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然后不久居然被朱元璋知道了,然后朱元璋对他说,“你这个诗写得很好啊,但是有个字写得不好,把“嫌”字改做“犹”字如何?”这下把那个大臣吓得赶紧跪地谢罪

  • 百姓受灾买不起米,范仲淹要求继续涨价,灾民却说:不愧是好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范仲淹抬高粮价救了百万灾民,范仲淹资料,范仲淹为什么让米涨价

    提起北宋名臣范仲淹,大部分人的印象不是他到底做了啥事,在历史上有啥地位,而是那篇大家从小学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直背到中学时代整篇的《岳阳楼记》。宋朝有个号称"开山祖师"的诗人叫梅尧臣,跟范仲淹同朝为官。范仲淹是个好官大家都知道啊,一心为民两袖清风,可惜不懂变通,说得越直越遭厌

  • 朱元璋为何要杀掉无权无势的李善长?用意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杀李善长的真相,百家讲坛朱元璋李善长,朱元璋李善长高情商对话

    第一据《明史·李善长传》记载: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后坐惟庸党死。这里面李善长被认为是胡惟庸的同伙而被受到处死的命运。但其实胡惟庸案已经案发十来年了,这个时候想起来定李善长的罪,未免有点说不过去了。不过李善长的

  • 元朝统治疆域辽阔,武力也很强悍,为什么只存在98年就灭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元朝统治阶层始终扼绝融入中原,从而导致其无法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也就无法利用中原文明,弥补其草原文明的缺憾。(元朝的辽阔疆域)而且元朝统治者始终将中原人视为被征服者,而不是其子民。“四等人”制度易于造成族群割裂,使天下人成为一盘散沙,从而丧失了对元廷的“向心力”,埋下了导致其统治崩盘的重大

  • 明朝第一废后胡善祥,她为何被废?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的胡善祥怎么没殉葬,明朝废后胡善祥,胡善祥临死

    胡善祥出生于洪武年间的山东济宁府,她的父亲胡荣是锦衣卫百户。与电视剧中她靖难遗孤身份不同的是,胡善祥绝对是根正苗红且身份清白的女子。胡善祥很小就进了宫,所以对于礼法都很熟悉,而且为人持重。在她还没有成为太孙妃以前,她的贤明已经在宫里面广为流传了。后来,永乐皇帝朱棣看中了十五岁的胡善祥,把她赐给皇太孙

  • 朱元璋靠郭子兴发家,明朝建立之后,郭子兴的后人生活的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上朱元璋与郭子兴,朱元璋是靠郭子兴起家的吗,为什么郭子兴重用朱元璋

    朱元璋作为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他原本是没有机会问鼎天下的,而改变他人生的人便是郭子兴。元朝末年,很多地方都在闹灾荒,朱元璋的家人因为没有东西吃,相继离世。走投无路的朱元璋,在草草埋葬了家人后,便去寺庙里做了和尚,为的只是有口饭吃。一日,他收到了一封信,寄信人是他的儿时好友汤河。汤河告诉朱元璋,他在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