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百姓受灾买不起米,范仲淹要求继续涨价,灾民却说:不愧是好官

百姓受灾买不起米,范仲淹要求继续涨价,灾民却说:不愧是好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232 更新时间:2024/3/2 22:11:04

提起北宋名臣范仲淹,大部分人的印象不是他到底做了啥事,在历史上有啥地位,而是那篇大家从小学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直背到中学时代整篇的《岳阳楼记》。

宋朝有个号称"开山祖师"的诗人叫梅臣,跟范仲淹同朝为官。范仲淹是个好官大家都知道啊,一心为民两袖清风,可惜不懂变通,说得越直越遭厌弃。梅尧臣可惜范仲淹铁骨铮铮,就给他写了两首诗。

一首《啄木》暗喻啄木鸟是好的,但蛀虫全啄死了,树也空了,嘴下留情;一首《灵乌赋》希望范仲淹能学会说话花团锦簇一些,别总报忧不报喜。范仲淹心领了梅尧臣的好意,但如果变通了的范仲淹还是范仲淹吗?

当然不是,于是他还了一首《灵乌赋》,其中就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一句,告诉大家自己不怕死,只怕死前未能替百姓发声。灵乌和解?乌鸦也,声声泣血,报忧而不报喜,范仲淹的耿直作风、犀利言辞,对一些蛀虫而言,不正是"乌鸦"吗?

范仲淹祖上同样为名臣,先祖是唐朝高宗时期著名的宰相范履冰,素以忠谏敢言著称。晚唐战乱,范仲淹跟随家里去到吴越地区躲避中原战火,后来吴越降宋,他也跟着一起成了宋朝的子民。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都改朝换代了,原先唐朝时期的荣耀全都灰飞烟灭,范仲淹想要出人头地只能通过科举。考就考呗,真金不怕火炼,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进士,这年他才26岁,乃是最适合大展宏图的年纪。

可问题来了,范仲淹当官的时候皇帝是谁?宋真宗赵恒。赵恒这个名字估计很多人听着只是耳熟,没办法跟具体的人对上号,那如果提起"澶渊之盟"呢?对,就是赵恒折腾出来的幺蛾子。

范仲淹那么耿直,理想就是驱逐外族守护百姓,"澶渊之盟"后大宋一直对边关妥协,范仲淹能忍吗?不能忍。再加上赵恒去世后掌权的并非赵氏皇室,而是章献皇后刘娥,宋仁宗赵祯就是个摆设。

刘娥是宋朝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性,手腕能力向来能跟吕雉武则天她们媲美,但她不想夺权,因此素有"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的赞誉。但是在当时的范仲淹看来,甭管刘娥想不想夺权,可她一直掌着权,像话吗?

弹劾统治者,又因耿直树敌良多,范仲淹可谓是升了贬贬了升,因为在地方成绩亮眼所以升回来,又因为说话耿直继续遭到贬斥,也是没谁了。

公元1050年,已经61岁高龄的范仲淹正在江浙一带为官。江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但同时也经常容易因为洪水泛滥受灾,这一年正好是灾年:"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

在我们印象中一般的好官在面对灾情时该怎么做?开仓放粮,安置流民,降低粮价,带头缩衣减食,但范仲淹偏要反其道而行。

江南地区佛法盛行,范仲淹趁着灾荒竟然还大肆修建佛教寺庙,并且号召大户人家兴修土木,还搞劳什子划船比赛,最不能忍的是,本来江浙的粮食价格就已经因为灾荒不断上涨,范仲淹不仅不遏制,反而还嫌粮价太低了,将120文一斗的粮食抬到了150文一斗!

是范仲淹年老了忘记初心了吗?都不是。范仲淹的行为百官听后大肆对其弹劾,百姓听了却直呼:"不愧是好官!"为何这么说?弹劾范仲淹的都只看到了表象,而看不到其这些措施背后真正的目的。

兴修土木也好,搞各种比赛也罢,目的是为了让百姓们有热闹可凑,流民们有事可做,这样一来百姓不会成天提心吊胆,那些受灾的灾民也能找到事情做不至于饿肚子,维持了社会稳定。

至于抬粮价这点还涉及到了经济学的概念。杭州城的粮价一高,大家都会从各地收粮拉来杭州卖,等到杭州粮食趋于饱和后范仲淹再开仓放粮。百姓都去领救济粮了,高价粮食谁去买?这个时候如果再把粮食拉到别的地方去那么路上的损失更高,想要凭借粮食坐地起价的奸商只能被迫降价。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固然呕心沥血,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却更直抒胸臆。能够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坚守本心为国为民,或许这就是"文正公"之名千古流传的原因吧。

参考资料:《范文正荒政》、《梦溪笔谈》

更多文章

  • 朱元璋为何要杀掉无权无势的李善长?用意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杀李善长的真相,百家讲坛朱元璋李善长,朱元璋李善长高情商对话

    第一据《明史·李善长传》记载: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后坐惟庸党死。这里面李善长被认为是胡惟庸的同伙而被受到处死的命运。但其实胡惟庸案已经案发十来年了,这个时候想起来定李善长的罪,未免有点说不过去了。不过李善长的

  • 元朝统治疆域辽阔,武力也很强悍,为什么只存在98年就灭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元朝统治阶层始终扼绝融入中原,从而导致其无法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也就无法利用中原文明,弥补其草原文明的缺憾。(元朝的辽阔疆域)而且元朝统治者始终将中原人视为被征服者,而不是其子民。“四等人”制度易于造成族群割裂,使天下人成为一盘散沙,从而丧失了对元廷的“向心力”,埋下了导致其统治崩盘的重大

  • 明朝第一废后胡善祥,她为何被废?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的胡善祥怎么没殉葬,明朝废后胡善祥,胡善祥临死

    胡善祥出生于洪武年间的山东济宁府,她的父亲胡荣是锦衣卫百户。与电视剧中她靖难遗孤身份不同的是,胡善祥绝对是根正苗红且身份清白的女子。胡善祥很小就进了宫,所以对于礼法都很熟悉,而且为人持重。在她还没有成为太孙妃以前,她的贤明已经在宫里面广为流传了。后来,永乐皇帝朱棣看中了十五岁的胡善祥,把她赐给皇太孙

  • 朱元璋靠郭子兴发家,明朝建立之后,郭子兴的后人生活的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上朱元璋与郭子兴,朱元璋是靠郭子兴起家的吗,为什么郭子兴重用朱元璋

    朱元璋作为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他原本是没有机会问鼎天下的,而改变他人生的人便是郭子兴。元朝末年,很多地方都在闹灾荒,朱元璋的家人因为没有东西吃,相继离世。走投无路的朱元璋,在草草埋葬了家人后,便去寺庙里做了和尚,为的只是有口饭吃。一日,他收到了一封信,寄信人是他的儿时好友汤河。汤河告诉朱元璋,他在郭

  • 宋孝宗有三个儿子,到了宁宗没有儿子了,为何没从堂兄弟里找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宁宗元达个人资料,宁宗一父亲,宋孝宗的孙子宋宁宗

    (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宋孝宗)宋孝宗有四个儿子,全部都是成穆皇后郭氏所生。长子庄文太子赵愭乾道三年(1167年)去世,年仅二十四岁,赵愭有一子叫赵挺,乾道九年(1173年)去世,无后。次子魏惠宪王赵恺淳熙七年(1180年)去世,赵恺有两个儿子,长子赵摅早夭,次子赵抦自小便聪慧过人,被封为嘉国公,颇受宋

  • 商纣王因失民心而失了天下,元成宗处处想着老百姓,却为何衰败?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商纣王历史评价,商纣王失败的真正原因,为什么说商纣王是著名的暴君

    历史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了解历史,了解历代统治者对国家的管理,我们多多少少可以借鉴一点,毕竟我国人口众多,领导者不可能将这么多百姓当成小白鼠,实施一个个不同的政策来看其效果。贾樟柯说过,愚昧就是不知道在自己的经验范围之外,还有别的可能性。对于领导者来说,历史,就是别的可能性的重要参考来源。而元成宗将国

  • 杨慎:和学生嘉靖皇帝斗了一辈子,大明三大才子唯一善终者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嘉靖和杨慎,明朝大才子杨慎有多猛,明代三才子之首杨慎

    这是《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唱词,他的作者正是大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杨慎真是个千古罕见的旷世奇才,同样的年少神童,万人敬仰却不像徐渭那样科考不顺;同样是身居庙堂之上,学富五车却不像解缙那样惨死在大明朝寒冬的大雪中。他敢于直言劝谏,他遭过圣上的无视,他也遭过帝王无情的梃击,甚至于几度休克致死。

  • 万历皇帝做梦都想立长废幼,为何不能如愿?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万历皇帝怎么残疾了,万历皇帝传奇,万历皇帝在国本之争中耗尽了精力

    万历偏爱老三朱常洵,一并将三子立王,却为皇位斗争埋下了伏笔。要说起万历皇帝的继承人之争就不得不提东林党,当时在朝堂上公然与万历皇帝叫板的便是东林党。公元1593年,万历皇帝想要立宠妃的儿子朱常洵做太子,以顾宪成为首的东林党臣子强烈抗议,顾宪成等人为何敢公然和万历皇帝叫板,其实这是因为东林党在大明王朝

  • 朱允炆是皇太子朱标的次子,为什么朱元璋还要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为啥朱元璋传位朱允炆,朱允炆跟朱元璋是什么关系,朱标被朱元璋吓得跳河

    很多人觉得朱元璋立朱允炆是为了“父死子继,立嫡立长,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则,所以选了朱允炆为皇太孙,不选朱棣这个四子来当储君,不过朱元璋选朱允炆来当储君,按立嫡立长来说,有点勉强,也可以说是不合礼法。朱允炆是皇太子朱标的次子,要说嫡长子,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是最纯正的,是常氏所生,不过很可惜,朱雄英

  • 北宋灭亡后,南宋为何选择定都在杭州,而不是南京?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南宋为何不定都南京,北宋南宋定都什么地方,北宋定都哪里南宋定都哪里

    在南宋抗金将领们的殊死抵抗之下,金兵从临安撤退,不久之后,高宗也回到了临安,而此时定都于何处便成为了讨论的重点,而问题的核心则集中在临安和建康两地。朝中分成了两大派,一派支持定都建康(今南京),另一派则支持定都临安(今杭州),双方僵持不下。1138年,高宗最终决定驻跸临安,之后也再未更改,而高宗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