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个鲜为人知的湖北女子,却点燃了明朝灭亡的导火索

一个鲜为人知的湖北女子,却点燃了明朝灭亡的导火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270 更新时间:2024/1/25 6:23:03

与一只蝴蝶相似,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却也能大大改写中国历史,最广为人知的有两个:一是荆轲刺秦王时的夏无且,帮助秦始皇挡住荆轲一招,让秦始皇顺利抽出宝剑,否则秦始皇可能命丧荆轲之手;二是钓鱼城中的无名小卒,一炮重伤蒙哥大汗,导致后者身死,否则又哪有忽必烈崛起?

鲜为人知的是,在明朝末年,一个微不足道的湖北女人,因为进京抓小三,结果却点燃了明朝灭亡的导火索,导致李自成起义,小人物又一次改写了中国历史。李自成与这个女人到底什么关系呢?

首先来看看一个历史名人,此君叫毛羽健。

毛羽健,号芝田,湖北公安人,天二年的进士,明朝官吏,后入京任云南道监察御史,主要工作是“挑刺喷人”,擅长嘴上飙车。大家都知道,明朝末期官员道德败坏,其中本该道德榜样的言官监察御史之类,实际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

从东林党编写的《明史·毛羽健传》来看,毛羽健是一个高尚正直的官员,否则也不会单独为他列传。在御史任上,因上书弹劾阉党杨维垣、阮大铖不成,被罢官免职。崇祯即位,收拾了为祸明朝天下的魏忠贤,毛羽健重新调回北京,恢复了御史的官职。

除掉阉党之后,满朝几乎都是东林党人,浙党温体仁认为东林党结党营私欺骗君主,崇祯皇帝为此取消会合大臣推举内阁的做法,毛羽健非常愤慨,指责皇帝“陛下不识在朝诸臣与奸党诸臣之孰正孰邪......一夫高张,辄疑举朝皆党,则株连蔓引,不且一网尽哉”。实际上,明末结党营私非常严重,几乎到了为反对而反对的地步。

崇祯皇帝单独召见周延儒,两人谈了很久,毛羽健犹如公鸡中战斗机再度开喷,认为皇帝单独召见周延儒不对,与周延儒的谈话应该公开,因为汉朝的臣子说过“所说的是公事,就公开说;所说的是私事,君主不接受私人的请求”(中国政治传统的确是公开为主,清朝实行的是秘密政治)。后来,毛羽健还曾上疏称赞袁崇焕。

总之,毛羽健是一个超级战斗机,犹如天天吃了榨菜,喷出来的是炸弹,整天瞧崇祯不顺眼。然而,这样一架战斗机,却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惧内”——怕老婆,与鼎鼎大名的戚继光一样。

有学者评价称,毛羽健是明末版的凤凰男,因为他少时家贫,娶了一个富家女温氏,而钱是男人腰杆子,没钱的男人自然站不直,所以毛羽健落下了“惧内”的病根,哪怕后来无数官员包括皇帝,都在他吐沫的淫威之下瑟瑟发抖,哪怕他几乎“喷遍天下无敌手”,在老婆面前毛羽健依然不改往日怂样。

所谓升官发财死老婆,是男人终极追求之一,但温氏身体健康吃嘛嘛香,且又善妒,想独享毛羽健的爱。因此,毛羽健只能剑走偏锋,实现第二层次的追求,即家里红旗不倒、外面至少飘一面彩旗。为了金屋藏娇的安全,毛羽健将温氏遣送回老家,这样才能与小情人双宿双飞潇洒快活。

然而,所谓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毛羽健养小老婆的事情被泄露了,温氏知道自己被绿了之后勃然大怒,立即打车飞奔来到京城,突然袭击之下,毛羽健毫无准备被抓个现行。温氏先揪着小三一通厮打,然后又给跪在地上瑟瑟发抖的毛羽健几个耳光。

面对妻子的如此羞辱,毛羽健无可奈何,只能化羞辱为吐沫:温氏为何如此迅速来到京城?原来,温氏之所以犹如神兵天降,根源在于乘坐了大明驿站的快车。

于是,怒从心头起的毛羽健,立即上奏裁撤驿站,联合好友兼远亲刘懋(刑科给事中)一起上疏崇祯皇帝, 上书说“驿递一事,最为民害”,而且站点过于密集,耗费钱粮,徒增国家开支。按照他的计算,裁撤驿站,一年可节省60万两,脑门子上清楚的写着“穷鬼”这两个大字的崇祯,很快就同意裁撤驿站。

驿站被撤,导致几十万人下岗,其中就有一个陕西米脂县的小伙子李自成。失业之下,无事可做的李自成,随后流入明末起义军中,最终推翻了明朝。

在内部农民起义军和外部后金集团双重打击之下,明朝才轰然倒塌,如果单独只有一支力量,明朝几乎不可能倒下。因此,毛羽健的女人温氏,就犹如一只小蝴蝶,扇动的小翅膀,却改写了明朝命运。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明朝驿站改革,张居正时代早已有之,当时张居正看到驿站耗费弊端,想要将之裁撤,但遭到强烈反对,理由是:西北地区山高民穷,却又民风彪悍,朝廷应该保存一些驿站,给当地百姓一些就业机会,让他们有工作可做,这样就不会闹事甚至起义。万万没想到,这竟然一语中的,50年后果真灵验,付出的是一个王朝灭亡的代价。

更多文章

  • 江苏发现一本家谱,记载内容令人不解:朱允炆至少又活了30年?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允炆家谱,明史记载朱允炆葬在哪里了,真实历史上朱允炆活了多少年

    通过在上海工作的孙子,戴壁城拿到了家谱复印件,阅读之后却大吃一惊。在《云阳戴氏家乘》第二卷的最后一篇文章中,戴壁城发现了一个惊天大秘密,朱允炆根本没有死,朱棣攻克南京之后,朱允炆至少又活了30年,而这一点,他的先祖亲眼见到了朱允炆。朱允炆的生死之谜,可谓明朝第一悬案,折腾了中国600余年,至今没有1

  • 朱以海是明朝藩王,坚持抗清十八年,为何被郑成功沉于海中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鲁王朱以海个人资料,郑成功抗清是否标志明朝正式灭亡,漳州龙文公安朱以海

    《清史稿》记载,“久之,居金门,郑成功礼待颇恭。既而懈,以海(朱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从这段记载中不难看到,郑成功与朱以海有了矛盾,然后郑成功将朱以海活生生的沉入海底,这是典型的谋杀。郑成功是抗清英雄,朱以海是抗清藩王,两人本该联手抗清,为何郑成功将一个明朝藩王沉于海中?其中有

  • 元朝与明朝之间,竟还有一个王朝,由宋徽宗九世孙所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元朝和明朝之间的王朝,元朝和明朝的版图比较,元朝与明朝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靖康之难中,宋徽宗与诸多儿子被俘至北方,留在南宋的后裔又经历宋元之战乱局,多已隐姓埋名,偏居一方,让人难觅踪迹。然而,元朝建立之后70多年时,宋徽宗的八世孙不愿苟且偷生,决议反抗残暴的元朝,最终由九世孙重建了一个“小宋朝”,还存在了十二年!马背上的民族能打天下,却真不会治天下。元朝建立之后,由于统治

  • 明朝王爷都是废物?这俩少有人知的王爷,却是西方公认的大科学家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最奇葩的王爷是谁,明朝厉害的王爷都有谁,明朝哪几位王爷最厉害

    姑且不论“百万级别”这样的认识是否准确,但说用“废物”来形容明朝全部藩王,这就是典型的以偏概全,因为明朝藩王中才子并不少见,其中有两个少有人知的王爷,就推动了世界科学的进步,是西方公认的大科学家,甚至还助推了西方近代崛起。朱橚(sù),明朝第一代周王,朱元璋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但与父兄气吞山河

  • 比朱元璋还特别的造反者:以和尚身份称帝,立尼姑为佛国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为何要杀尼姑,和尚上殿见朱元璋,尼姑与朱元璋的关系

    与萧衍与朱元璋相比,还有一位和尚更为特别。隋朝末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与开挖大运河,穷尽无数民力,天下出现土崩瓦解之势,河北一位叫高昙晟的和尚见机造反,但没有像朱元璋这样脱离僧人身份,而是以和尚身份称帝,建立佛国年号法轮,立尼姑为皇后。高昙晟的造反经历极为简单,大约可以用突然造反、荒唐定制、无脑被灭三

  • 如果鸦片战争发生明朝:比清朝更好,还是会更糟?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鸦片战争如果清朝坚持的话能赢吗,如果鸦片战争清朝赢了会怎么样,明朝遇上鸦片战争

    不过,也有不少人认为,清朝只是时运不济,恰好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遇到了西方列强入侵,如果鸦片战争提前三百年,发生在明朝的话,结局不会比清朝好,甚至将会更加糟糕。事实上,以明朝历史事实说话,可以看到“如果鸦片战争发生在明朝”,结局必将远好于清朝,不信且看民族英雄汪鋐与佛朗机炮!哥伦布发现美洲

  • 皇帝请名师教子,名师:调皮能打吗?朱元璋说出4字,老师沉默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打小皇子板子,朱元璋对于孩子的教育,朱元璋对儿子说自己小时候的遭遇

    据说当时有个官员喜欢睡懒觉,天天的早起生活让他有些不适应,于是写了一首诗来自嘲: “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然后不久居然被朱元璋知道了,然后朱元璋对他说,“你这个诗写得很好啊,但是有个字写得不好,把“嫌”字改做“犹”字如何?”这下把那个大臣吓得赶紧跪地谢罪

  • 百姓受灾买不起米,范仲淹要求继续涨价,灾民却说:不愧是好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范仲淹抬高粮价救了百万灾民,范仲淹资料,范仲淹为什么让米涨价

    提起北宋名臣范仲淹,大部分人的印象不是他到底做了啥事,在历史上有啥地位,而是那篇大家从小学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直背到中学时代整篇的《岳阳楼记》。宋朝有个号称"开山祖师"的诗人叫梅尧臣,跟范仲淹同朝为官。范仲淹是个好官大家都知道啊,一心为民两袖清风,可惜不懂变通,说得越直越遭厌

  • 朱元璋为何要杀掉无权无势的李善长?用意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杀李善长的真相,百家讲坛朱元璋李善长,朱元璋李善长高情商对话

    第一据《明史·李善长传》记载: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后坐惟庸党死。这里面李善长被认为是胡惟庸的同伙而被受到处死的命运。但其实胡惟庸案已经案发十来年了,这个时候想起来定李善长的罪,未免有点说不过去了。不过李善长的

  • 元朝统治疆域辽阔,武力也很强悍,为什么只存在98年就灭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元朝统治阶层始终扼绝融入中原,从而导致其无法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也就无法利用中原文明,弥补其草原文明的缺憾。(元朝的辽阔疆域)而且元朝统治者始终将中原人视为被征服者,而不是其子民。“四等人”制度易于造成族群割裂,使天下人成为一盘散沙,从而丧失了对元廷的“向心力”,埋下了导致其统治崩盘的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