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眼里的元末军神:王保保只是奇男子,此人才是真军神

朱元璋眼里的元末军神:王保保只是奇男子,此人才是真军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715 更新时间:2024/1/25 7:02:44

一次,朱元璋大会诸将,问道:“天下奇男子谁也?”诸将都说:“常遇春将不过万人,横行无敌,真奇男子。”明太祖笑曰:“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在朱元璋眼里,王保保比常遇春还要值得敬佩。据说,朱元璋有三件憾事,一是没得到传国玺,二是王保保没被活捉,三是元太子(爱猷识理达腊)无消息。

其实,王保保只算有节操的猛将,投不投降朱元璋,都挡不住历史洪流,但元朝此人不死,却很有可能改写历史。根据史书记载,此人去世之后,朱元璋感慨“天下无人矣!”接着拒绝接受元朝的招安。

1351年,元朝爆发红巾军起义,但在1358年之前,红巾军中最牛的人既非郭子兴,更非朱元璋,而是一个叫刘福通的起义元老。

韩山童是红巾军创始人,刘福通是韩山童最早追随者之一,由于起义之初,韩山童意外被擒,于是刘福通撑起了红巾军。

起义一年之内,刘福通占据数十城池,拉起二十万大军,第二年又大败元军主将赫斯虎赤,斩元大将巩卜班,击败帖木儿30万精锐之师,屡战屡胜,威震元廷。1355年,刘福通找到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将他立为皇帝,号称小明王,建都亳州,国号宋,改元“龙凤”,让红巾军有了统一组织与旗帜。韩宋政权存在十二年,是天下红巾军的名义组织。

更为重要的是,自1356年始,刘福通三路北伐,红巾军攻城略地所向披靡,此后东自山东,西至甘肃,北达辽阳,南方江淮、荆楚、巴蜀,所在兵起,势相联结,红巾军势力达到巅峰,元朝岌岌可危、危在旦夕。

总之,朱元璋奉行的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刘福通奉行的是一鼓作气,直接推翻元朝,猛的一塌糊涂。

如果没有意外发生,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将会推翻元朝,接受韩林儿的禅让,自己成为一代开国皇帝,后面的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明玉珍等人根本不会有称帝的机会。然而,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元朝出了一位军事奇才,百战百胜,击败刘福通三路北伐大军之二,一举打掉百余万红巾军,让朱元璋一度考虑接受元朝招安。

这位军事天才叫察罕帖木儿,汉姓李氏,字廷瑞,祖籍北庭,成吉思汗四杰之一木华黎的后裔、梁王阿鲁温之子,生于1328年,与朱元璋同年。元朝夺得天下之后,很多蒙古人定居中原,察罕帖木儿祖上来到颖州沈丘(今安徽临泉),于是后代一直居住于此。察罕帖木儿自幼攻读儒书,曾应进士举(未中举),名闻乡里,属于一个半汉化的蒙古人。

红巾军起义之后,李廷瑞(察罕帖木儿)投笔从戎,组织地方武装,多次击败红巾军,尤其是1355年,淮西红巾军30万来攻打中牟营,却被李廷瑞以少胜多,追杀了十余里,无数的红巾军惨遭杀戮,由于李廷瑞的存在,北方红巾军一度处于低潮。

1356年,刘福通开始北伐大业,准备一举推翻元朝,前期进展顺利,但最终都被李廷瑞击败。

第一,西路李武、崔德北伐,计划从河南北部经由山西进逼大都。起初,西路军势如破竹,攻破潼关,进入河南,扼制崤、函二关,但在李廷瑞出现之后,西路军连战连败,多次遭到追杀。1357年,刘福通派遣四川一支红巾军北上增援西路军,起初势如破竹,但李廷瑞在陕西凤翔(今属宝鸡市)里应外合大败红巾军,红巾军大溃,自相践蹂,被杀者数以万计,伏尸百余里。西路红巾军从此一蹶不振,分成两路退到四川与宁夏。

第二,东路毛贵北伐,计划从山东进逼大都。由于山东与大都距离太近,东路军北伐让元廷惶恐不安,有的主张北逃,有的主张迁都,最终急征四方兵入卫,命李廷瑞屯兵涿州(今属河北)。不过,东路红巾军被元将刘哈剌不花击败,退回了山东。

第三,中路关铎、破头潘北伐,从中路走山西直逼大都。李廷瑞看穿中路军作战意图,在太行山南山的关隘设伏,并亲自率领重兵屯驻在闻喜、绛阳,果然由此经过的红巾军,遭到了元军的伏击,损失惨重,最终红巾军在山西无法活动,离开山西北上,转攻河北,进军上都(今内蒙正蓝石别苏木)。值得一提的是,1359年中路军攻入高丽,但最终兵败高丽。

后来,刘福通大将周全攻打洛阳,又是李廷瑞击败周全,守住了洛阳。

刘福通的各路红巾军,不是被李廷瑞击败,就是被吓退,从而没能达成战略目标。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李廷瑞,刘福通早就北伐成功,一举推翻元朝了。

更让刘福通恨之入骨的是,1359年李廷瑞攻破汴梁,主韩林儿、刘福通仅与数百骑逃脱,元军俘获韩宋政权的“皇后”及起义军家属数万,宋政权官员五千余人。失去汴梁之后,刘福通实力尽失,从此依赖于其他人的保护,失去了逐鹿天下的资本。可以说,“刘福通苦李廷瑞久也”,刘福通是李廷瑞最大的苦主。

刘福通兵败之后,红巾军内部矛盾爆发,各部互相攻伐不已,其中对大都威胁最大的山东红巾军,在毛贵去世之后更是自相攻杀,于是李廷瑞很快就平定了山东,仅存益都(如今山东潍坊青州)一座孤城没能平定。

这时,与益都城内红巾军一样,还有一个人非常慌张,这就是朱元璋。朱元璋能够崛起,主要依赖刘福通、徐寿辉、张士诚、毛贵在东西北三个方向挡住了元军主力,但此时形势却骤然巨变。徐寿辉去世之后,陈友谅继承了一部分势力,而陈友谅与朱元璋敌对,东边张士诚也蠢蠢欲动,如果李廷瑞平定山东,元军主力再从山东南下,位于金陵的朱元璋就由三面屏障成了三面受敌。

无奈之下,朱元璋派出使者向李廷瑞示好,表示愿意归顺朝廷。李廷瑞奏明朝廷后,表示愿意接受,并请朝廷回派使者——元朝户部尚书张昶,带去了册封的命令,授朱元璋为平章(相当于省长)。

张昶从海路抵达浙东,准备从浙东前往金陵。不过,朱元璋非常精明,由于李廷瑞多次攻打益都未成,决定再观望一下,于是找借口暂时没有接诏。

朱元璋这一观望,让他名声没有受损,不用背负背主之名。

谁也没有想到,元廷形势大好之际,投降朝廷的红巾军将领田丰、王士诚,在益都城外把李廷瑞给暗杀了,再度投靠了起义军。而且,李廷瑞(察罕帖木儿)主力在山东,另一元将孛罗帖木儿看到山西空虚,竟出兵占了李廷瑞的地盘!

于是,李廷瑞养子王保保接手兵权之后,首先攻下益都斩杀了叛变刺杀养父的田丰、王士诚等人,其次王保保王保保回军与孛罗帖木儿交战,两人大打出手,根本无暇顾及南下平定朱元璋等人。

李廷瑞(察罕帖木儿)遇刺,享年34岁,朱元璋闻讯之后叹道:“天下无人矣!”接着拒绝接受元朝的招安。

参考资料:《明史》、《元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一个鲜为人知的湖北女子,却点燃了明朝灭亡的导火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灭亡导火索事件,明朝灭亡的三大案例,明朝黑历史事件

    与一只蝴蝶相似,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却也能大大改写中国历史,最广为人知的有两个:一是荆轲刺秦王时的夏无且,帮助秦始皇挡住荆轲一招,让秦始皇顺利抽出宝剑,否则秦始皇可能命丧荆轲之手;二是钓鱼城中的无名小卒,一炮重伤蒙哥大汗,导致后者身死,否则又哪有忽必烈崛起?鲜为人知的是,在明朝末年,一个微不足道的

  • 江苏发现一本家谱,记载内容令人不解:朱允炆至少又活了30年?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允炆家谱,明史记载朱允炆葬在哪里了,真实历史上朱允炆活了多少年

    通过在上海工作的孙子,戴壁城拿到了家谱复印件,阅读之后却大吃一惊。在《云阳戴氏家乘》第二卷的最后一篇文章中,戴壁城发现了一个惊天大秘密,朱允炆根本没有死,朱棣攻克南京之后,朱允炆至少又活了30年,而这一点,他的先祖亲眼见到了朱允炆。朱允炆的生死之谜,可谓明朝第一悬案,折腾了中国600余年,至今没有1

  • 朱以海是明朝藩王,坚持抗清十八年,为何被郑成功沉于海中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鲁王朱以海个人资料,郑成功抗清是否标志明朝正式灭亡,漳州龙文公安朱以海

    《清史稿》记载,“久之,居金门,郑成功礼待颇恭。既而懈,以海(朱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从这段记载中不难看到,郑成功与朱以海有了矛盾,然后郑成功将朱以海活生生的沉入海底,这是典型的谋杀。郑成功是抗清英雄,朱以海是抗清藩王,两人本该联手抗清,为何郑成功将一个明朝藩王沉于海中?其中有

  • 元朝与明朝之间,竟还有一个王朝,由宋徽宗九世孙所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元朝和明朝之间的王朝,元朝和明朝的版图比较,元朝与明朝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靖康之难中,宋徽宗与诸多儿子被俘至北方,留在南宋的后裔又经历宋元之战乱局,多已隐姓埋名,偏居一方,让人难觅踪迹。然而,元朝建立之后70多年时,宋徽宗的八世孙不愿苟且偷生,决议反抗残暴的元朝,最终由九世孙重建了一个“小宋朝”,还存在了十二年!马背上的民族能打天下,却真不会治天下。元朝建立之后,由于统治

  • 明朝王爷都是废物?这俩少有人知的王爷,却是西方公认的大科学家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最奇葩的王爷是谁,明朝厉害的王爷都有谁,明朝哪几位王爷最厉害

    姑且不论“百万级别”这样的认识是否准确,但说用“废物”来形容明朝全部藩王,这就是典型的以偏概全,因为明朝藩王中才子并不少见,其中有两个少有人知的王爷,就推动了世界科学的进步,是西方公认的大科学家,甚至还助推了西方近代崛起。朱橚(sù),明朝第一代周王,朱元璋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但与父兄气吞山河

  • 比朱元璋还特别的造反者:以和尚身份称帝,立尼姑为佛国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为何要杀尼姑,和尚上殿见朱元璋,尼姑与朱元璋的关系

    与萧衍与朱元璋相比,还有一位和尚更为特别。隋朝末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与开挖大运河,穷尽无数民力,天下出现土崩瓦解之势,河北一位叫高昙晟的和尚见机造反,但没有像朱元璋这样脱离僧人身份,而是以和尚身份称帝,建立佛国年号法轮,立尼姑为皇后。高昙晟的造反经历极为简单,大约可以用突然造反、荒唐定制、无脑被灭三

  • 如果鸦片战争发生明朝:比清朝更好,还是会更糟?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鸦片战争如果清朝坚持的话能赢吗,如果鸦片战争清朝赢了会怎么样,明朝遇上鸦片战争

    不过,也有不少人认为,清朝只是时运不济,恰好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遇到了西方列强入侵,如果鸦片战争提前三百年,发生在明朝的话,结局不会比清朝好,甚至将会更加糟糕。事实上,以明朝历史事实说话,可以看到“如果鸦片战争发生在明朝”,结局必将远好于清朝,不信且看民族英雄汪鋐与佛朗机炮!哥伦布发现美洲

  • 皇帝请名师教子,名师:调皮能打吗?朱元璋说出4字,老师沉默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打小皇子板子,朱元璋对于孩子的教育,朱元璋对儿子说自己小时候的遭遇

    据说当时有个官员喜欢睡懒觉,天天的早起生活让他有些不适应,于是写了一首诗来自嘲: “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然后不久居然被朱元璋知道了,然后朱元璋对他说,“你这个诗写得很好啊,但是有个字写得不好,把“嫌”字改做“犹”字如何?”这下把那个大臣吓得赶紧跪地谢罪

  • 百姓受灾买不起米,范仲淹要求继续涨价,灾民却说:不愧是好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范仲淹抬高粮价救了百万灾民,范仲淹资料,范仲淹为什么让米涨价

    提起北宋名臣范仲淹,大部分人的印象不是他到底做了啥事,在历史上有啥地位,而是那篇大家从小学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直背到中学时代整篇的《岳阳楼记》。宋朝有个号称"开山祖师"的诗人叫梅尧臣,跟范仲淹同朝为官。范仲淹是个好官大家都知道啊,一心为民两袖清风,可惜不懂变通,说得越直越遭厌

  • 朱元璋为何要杀掉无权无势的李善长?用意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杀李善长的真相,百家讲坛朱元璋李善长,朱元璋李善长高情商对话

    第一据《明史·李善长传》记载: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后坐惟庸党死。这里面李善长被认为是胡惟庸的同伙而被受到处死的命运。但其实胡惟庸案已经案发十来年了,这个时候想起来定李善长的罪,未免有点说不过去了。不过李善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