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标一共有五子,朱允炆只是庶长子,朱元璋为何传位朱允炆

朱标一共有五子,朱允炆只是庶长子,朱元璋为何传位朱允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689 更新时间:2024/2/22 7:23:38

历史上,建文帝只在位四年,却留下了很多谜团,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明史第一谜案——建文帝下落之谜。鲜为人知的是,建文帝身上还有一个谜案,即朱标育有五子,朱允炆只是庶长子,一向讲究礼法的朱元璋为何会传位庶子朱允炆?

根据史书记载,太子朱标一共有三个皇妃:常氏、吕氏、元朝参政阿失宁之女。

1371年,洪武四年,常氏嫁给十六岁的皇太子朱标,成为大明的第一位太子妃。常氏出生名门,是常遇春长女,舅舅是悍将蓝玉,育有二子分别为朱雄英与朱允熥。

次妃阿失宁之女,根据《俞本纪事录》记载,大约1370年时,前朝参政阿失宁朝拜朱元璋,将其女儿献给东宫为次妃,朱元璋命女官去兰州迎亲。但阿失宁对明朝并不恭敬,因此此妃结局可能并不好,正史上没有记载此妃,也无此妃育有子女的记载。

第三妃吕氏,不知何时入东宫,她是太常寺卿吕本之女。吕本是宋末名将吕文焕之后,为元朝显贵一族,1367年归降朱元璋。吕后育有三子,分别为朱允炆、朱允熞、朱允熙。

朱标五个儿子年龄排序是:朱雄英(1374年出生)、朱允炆(1377年)、朱允熥(1378年)、朱允熞(1385年)、朱允熙(1391年)。

至1392年时,嫡长子朱雄英早已去世,彻底告别皇位,第四子、第五子年龄过小且又庶出,也无缘皇位,真正适龄皇太孙的是朱允炆与朱允熥。

而上文说了,朱允炆是吕氏之子,朱允熥是常氏之子,后者才是真正的嫡出,朱允炆只是庶长子,所谓“居嫡长者必正储位”,朱雄英去世之后,朱允熥成了正儿八经的嫡长子,朱元璋应该立他为皇太孙才对,为何反立朱允炆?

朱元璋为何这么做,没有人知道原因,但如今猜测多与蓝玉有关。

明朝初年,淮西勋贵互相联姻,关系盘根错节。作为淮西勋贵军中重要代表,蓝玉为人跋扈,甚至不听朱元璋劝告,还直接向朱元璋要官,让朱元璋担心传位朱允熥之后,蓝玉等勋贵势力会进一步膨胀,导致外戚失控,引发外戚干政灾难。相反,朱允炆只是前朝降臣吕本之孙,不会引发外戚干政灾难。

但笔者认为这一可能性不大,朱元璋是一代雄主,性格坚毅手段惊人,既然能为朱允炆铺平道路,为何不能为朱允熥铺平帝路?即便传位朱允熥,朱元璋依然可以除掉蓝玉等勋贵来解除朱允熥的外戚之忧,因此朱元璋不可能被淮西军功勋贵威胁而不敢传位朱允熥。

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朱雄英去世之后,朱允炆已经成为朱元璋眼里的嫡长子。选择朱允炆,只是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礼法原则。

谈到这一点,就不得不说一个悲剧。1378年,朱允熥出生,但第二天生母太子妃常氏去世,四岁的朱雄英和刚出生的朱允熥,就成了没娘的孩子。朱元璋对太子妃常氏非常尊重,为之辍朝三日,并追谥“敬懿”皇太子妃。

国不可一日无主,东宫也不可一日没有女主人。常氏去世之后,东宫的新女主人来源,要么是朱标再娶,要么在吕氏与阿失宁女儿中选一个。最终,吕氏被扶正了,成了东宫女主人。

吕氏成了皇太子继妃,朱雄英是嫡长子,朱允炆就升级为嫡二子,朱允熥降级为嫡三子。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由于朱雄英早逝,朱允炆成了事实上的嫡长子,朱允熥是嫡二子,注重礼法的朱元璋自然选择朱允炆为皇太孙。

在这一过程中,最悲催的孩子是朱允熥,按照礼法制度,朱雄英去世之后,他是标准的嫡长子,皇太孙位置本是他的,但谁让他妈死得早呢。

更悲催的是,元嫡朱允熥原本地位比吕氏和朱允炆都要高,却在常氏去世之后,迅速开始降低,甚至成了吕氏眼中钉,而且随着朱元璋清洗了蓝玉等亲戚,朱允熥的地位一降再降,处境之艰难估计难以想象。

朱允炆继位之后,封朱允熥为吴王,封地杭州,当时正在削藩的朱允炆怎么可能让朱允熥就藩,朱允熥就一直待在南京。朱棣靖难成功之后,身份非同一般的朱允熥又成了朱棣眼中钉,很快被降级为广泽王,移居漳州,没多久召还回京,废为庶人,圈禁在凤阳,1417年去世,享年39岁,结束了悲催的一生。

参考资料:《明史》

更多文章

  • 朱元璋眼里的元末军神:王保保只是奇男子,此人才是真军神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一次,朱元璋大会诸将,问道:“天下奇男子谁也?”诸将都说:“常遇春将不过万人,横行无敌,真奇男子。”明太祖笑曰:“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在朱元璋眼里,王保保比常遇春还要值得敬佩。据说,朱元璋有三件憾事,一是没得到传国玺,二是王保保没被活捉,三是元太子(爱猷识理达腊)

  • 一个鲜为人知的湖北女子,却点燃了明朝灭亡的导火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灭亡导火索事件,明朝灭亡的三大案例,明朝黑历史事件

    与一只蝴蝶相似,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却也能大大改写中国历史,最广为人知的有两个:一是荆轲刺秦王时的夏无且,帮助秦始皇挡住荆轲一招,让秦始皇顺利抽出宝剑,否则秦始皇可能命丧荆轲之手;二是钓鱼城中的无名小卒,一炮重伤蒙哥大汗,导致后者身死,否则又哪有忽必烈崛起?鲜为人知的是,在明朝末年,一个微不足道的

  • 江苏发现一本家谱,记载内容令人不解:朱允炆至少又活了30年?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允炆家谱,明史记载朱允炆葬在哪里了,真实历史上朱允炆活了多少年

    通过在上海工作的孙子,戴壁城拿到了家谱复印件,阅读之后却大吃一惊。在《云阳戴氏家乘》第二卷的最后一篇文章中,戴壁城发现了一个惊天大秘密,朱允炆根本没有死,朱棣攻克南京之后,朱允炆至少又活了30年,而这一点,他的先祖亲眼见到了朱允炆。朱允炆的生死之谜,可谓明朝第一悬案,折腾了中国600余年,至今没有1

  • 朱以海是明朝藩王,坚持抗清十八年,为何被郑成功沉于海中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鲁王朱以海个人资料,郑成功抗清是否标志明朝正式灭亡,漳州龙文公安朱以海

    《清史稿》记载,“久之,居金门,郑成功礼待颇恭。既而懈,以海(朱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从这段记载中不难看到,郑成功与朱以海有了矛盾,然后郑成功将朱以海活生生的沉入海底,这是典型的谋杀。郑成功是抗清英雄,朱以海是抗清藩王,两人本该联手抗清,为何郑成功将一个明朝藩王沉于海中?其中有

  • 元朝与明朝之间,竟还有一个王朝,由宋徽宗九世孙所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元朝和明朝之间的王朝,元朝和明朝的版图比较,元朝与明朝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靖康之难中,宋徽宗与诸多儿子被俘至北方,留在南宋的后裔又经历宋元之战乱局,多已隐姓埋名,偏居一方,让人难觅踪迹。然而,元朝建立之后70多年时,宋徽宗的八世孙不愿苟且偷生,决议反抗残暴的元朝,最终由九世孙重建了一个“小宋朝”,还存在了十二年!马背上的民族能打天下,却真不会治天下。元朝建立之后,由于统治

  • 明朝王爷都是废物?这俩少有人知的王爷,却是西方公认的大科学家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最奇葩的王爷是谁,明朝厉害的王爷都有谁,明朝哪几位王爷最厉害

    姑且不论“百万级别”这样的认识是否准确,但说用“废物”来形容明朝全部藩王,这就是典型的以偏概全,因为明朝藩王中才子并不少见,其中有两个少有人知的王爷,就推动了世界科学的进步,是西方公认的大科学家,甚至还助推了西方近代崛起。朱橚(sù),明朝第一代周王,朱元璋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但与父兄气吞山河

  • 比朱元璋还特别的造反者:以和尚身份称帝,立尼姑为佛国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为何要杀尼姑,和尚上殿见朱元璋,尼姑与朱元璋的关系

    与萧衍与朱元璋相比,还有一位和尚更为特别。隋朝末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与开挖大运河,穷尽无数民力,天下出现土崩瓦解之势,河北一位叫高昙晟的和尚见机造反,但没有像朱元璋这样脱离僧人身份,而是以和尚身份称帝,建立佛国年号法轮,立尼姑为皇后。高昙晟的造反经历极为简单,大约可以用突然造反、荒唐定制、无脑被灭三

  • 如果鸦片战争发生明朝:比清朝更好,还是会更糟?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鸦片战争如果清朝坚持的话能赢吗,如果鸦片战争清朝赢了会怎么样,明朝遇上鸦片战争

    不过,也有不少人认为,清朝只是时运不济,恰好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遇到了西方列强入侵,如果鸦片战争提前三百年,发生在明朝的话,结局不会比清朝好,甚至将会更加糟糕。事实上,以明朝历史事实说话,可以看到“如果鸦片战争发生在明朝”,结局必将远好于清朝,不信且看民族英雄汪鋐与佛朗机炮!哥伦布发现美洲

  • 皇帝请名师教子,名师:调皮能打吗?朱元璋说出4字,老师沉默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打小皇子板子,朱元璋对于孩子的教育,朱元璋对儿子说自己小时候的遭遇

    据说当时有个官员喜欢睡懒觉,天天的早起生活让他有些不适应,于是写了一首诗来自嘲: “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然后不久居然被朱元璋知道了,然后朱元璋对他说,“你这个诗写得很好啊,但是有个字写得不好,把“嫌”字改做“犹”字如何?”这下把那个大臣吓得赶紧跪地谢罪

  • 百姓受灾买不起米,范仲淹要求继续涨价,灾民却说:不愧是好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范仲淹抬高粮价救了百万灾民,范仲淹资料,范仲淹为什么让米涨价

    提起北宋名臣范仲淹,大部分人的印象不是他到底做了啥事,在历史上有啥地位,而是那篇大家从小学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直背到中学时代整篇的《岳阳楼记》。宋朝有个号称"开山祖师"的诗人叫梅尧臣,跟范仲淹同朝为官。范仲淹是个好官大家都知道啊,一心为民两袖清风,可惜不懂变通,说得越直越遭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