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自从诞生灵智以来,从未放弃过对宇宙的向往与探索,然而,如今我们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凭借新兴材料制造宇宙飞船航行太空,可古人却与太空无缘,他们只能看着满天星辰,幻想天空之外的世界。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时期出现过这样一本奇书,作者在书中对于他幻想中的世界,包括仙、佛、鬼、怪、人物、植物、动物等等都有所记载,其中还包括对于月球的描写,且作者对于月球的了解,竟然与现实十分吻合,而且从时间上来看,竟然比加利率还早八百多年,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西阳杂俎》
这本奇书,便是唐朝著名文学家,志怪小说家段成式所作的《西阳杂俎》。
《西阳杂俎》一书前篇全卷二十卷,续卷十卷共六篇,其作品涵盖科技、医药、生物、超自然现象、妖魔鬼怪、礼仪文化等等,用包罗万象来形容毫不为过。不仅如此,作者还在叙述志怪故事的过程中,在文章内保存了唐朝大量珍贵历史文化资料,以供后人研究。
作者段成式对于此书成书可谓呕心沥血,他游览名家大川,走遍中国大小区县,拜访无数名人大家,最终将所见所闻整理编撰成这本《西阳杂俎》。由此可见,此书与清代名著《聊斋志异》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内容也有相似之处。
对于这本书,后代名人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鲁迅曾这样说过:“这本书与唐代的传奇小说并驾齐驱”。
可是,即便《西阳杂俎》再有价值,它终究是古言,且其中的内容早已脱离现代,为何这本书如今再次出现在世人眼前?这是因为,其中关于月球的描写,非常超前,竟然能够领先加利率八百多年,实在是令人震惊。
神秘外星人
在《西阳杂俎》中,讲述了这样一则小故事。唐文宗大和年间,有一名叫做郑仁本的官员,闲来无事和朋友到山林中玩耍,由于山高水远,一群人竟然在其中迷了路。为找到下山之路,俩人只能四处搜寻,结果却偶然在一处空地之上,发现一座凉亭,凉亭当中有一身着厚重白衣人士,此时似乎正在呼呼大睡。
众人见状十分纳闷,荒野森林为何有一凉亭?凉亭中人为何如此穿着?这身白衣看起来就像棉服一般厚重,在这炎热的夏季,难道他不会感到热吗?不过由于天色已晚,众人寻路心切,便把疑问放在心中,走上前将那白衣人士叫醒问路。
或许是太困,那白衣人士被叫醒之后只是看了众人一眼,竟又再次呼呼睡去。众人虽知打扰人睡觉不礼貌,可如果找不到下山之路,夜晚的山林鸟兽遍地,众人恐有性命危险,于是只能再次叫醒白衣人士。这白衣人虽不耐烦,但也知道众人事出有因,于是便和郑仁本等人交谈起来。
在交谈中,郑仁本得知了白衣人士的来历。原来,在白衣人士的自我介绍中,他乃修建月球的工人,月球之上像他这样的人,总共还有八万两千,他因为太过劳累,而到地球上暂作休息,一不小心,便昏睡过去,直到被众人吵醒。
此外那白衣人士还提到,之所以地球人,看到月球凹凸不平,是因为太阳光,照射到月球坑洼处,产生了不同的反射效果。众人听后无不感到惊奇,虽然很想多做了解,但天色已晚,只能匆匆告辞,按照白衣人指示的道路下山。等到下山之后,众人回过头,再望向那凉亭之处,目光所见,只有一片森林,哪里还有凉亭。
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其中包含内容,却非常深刻。首先白衣人穿着不凡,从他描述来看,他在月球做工,那么身着厚重白衣,不正对应着,现代宇航员身穿的宇航服吗?而唐朝显然并未出现宇航服,那么此人,想必是外星人才对。
其次,作者借白衣人之口,描述月球坑坑洼洼,且月球之所以坑坑洼洼被人看到,是因为太阳光照射到坑洼之处,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反射。这篇文章厉害之处就在于此。
要知道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放大倍数为三十二倍的望远镜,乃公元一六零九年,物理学家伽利略所制作,并首次用于观测月球,在那之后人们才对月球坑洼有所了解。
由此可见,《西阳杂俎》中对于月球的秘密,比伽利略还早了八百多年。如果说这篇故事乃作者编造,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得知月球坑洼,且月球本身不发光,只会反射太阳光呢?而且,如果文章乃作者编造,难不成这一系列符合现实的描述都是巧合吗?如果不是,那是否意味着,在唐朝时期,真有外星人到访过地球呢?
真相疑云
对于此书中描写的故事,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是合情合理的,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的人认为,或许故事中的主角郑仁本确实见到过外星人,在人类可观测宇宙之外,仍然有数千万甚至上亿以上的类太阳系存在,由此,诞生除人类之外的生命并非没有可能。
也有人认为,这或许只是一种巧合,毕竟古代著作数不胜数,很多人都曾写过幻想中的未来,根据概率学原理,只要基数够大,总有人能够在文章中,碰运气描述出未来的模样,所以这些人认为,段成式对外星人的描写,不过是一种巧合罢了。
此外,还有人认为,《西阳杂俎》或许就如同《推背图》一样,一开始被人传的十分神秘,最后发现乃后人所做。
结语
综上所述,《西阳杂俎》对于月球的描写,确实比伽利略要早八百多年了,然而其是否属于巧合,又是否真实不作假,就无从得知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