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阿美士德访问清朝,因拒绝下跪被驱逐,拿破仑为何说中国做得对?

阿美士德访问清朝,因拒绝下跪被驱逐,拿破仑为何说中国做得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775 更新时间:2023/12/17 2:21:59

英国要千方百计打开中国市场呢?当时,英国正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飞越。生产力发展了,就需要更加庞大的市场来消化这些产品。中国是当时人口最多的国家,总人口占据全球的三分之一。英国人认为只要中英之间进行自由贸易,那英国的经济就会进一步飞涨。而当时清朝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在广州开展有限的贸易,严重阻碍了双方的贸易。

到了19世纪初,美国、法国成为了英国的竞争对手,尤其是美国,已经成为了西方仅次于英国的对华贸易对象。另外,大量的私商也参与到了对华贸易中,这让东印度公司的地位备受冲突。于是,东印度公司请求英国方面再次派遣使团访华,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政府对此事也非重要,他们精挑细选,最终让阿美士德担任使团的长官。

阿美士德(1773—1857年),是英国的贵族,国的侍从和外交官,曾担任那不勒斯公使。而副使是斯当东,在马戛尔尼访华的时候,斯当东还比较小,但他会说中,得到了乾隆的喜爱,此后在东印度公司任职,1800年开始派驻广州,1816年成为了英国大班,总管英国对华贸易。斯当东在广州期间不断研究汉语,在1810年翻译了《大清律》,成为了一名汉学家。

阿美士德

另一位副使是亨利·埃利斯,曾在东印度公司工作6年,后来担任驻伊朗、土耳其的外交官。使团中重要的人物还有马礼逊和德庇时,他们精通汉语。马礼逊是一位传教士,他最早将新教传入中国,长期在广州商馆任职。可见,此次出访中国的人员基本都是东印度公司的职员,他们的汉语水平都比较高。

1816年7月28日,阿美士德使团到达了天津,他们要求进入北京觐见嘉庆皇帝。然而,他们又遇到马戛尔尼使团遇到的问题——礼节之争。20年前,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中国官员要求他们按照中国的传统对乾隆帝行“三拜九跪”之礼,最终双方都妥协,使团行了单膝下跪之礼。

斯当东对乾隆单膝下跪

当年乾隆接见英国使团还是非常高兴的,因为他认为这是英国不远万里来贺寿,因此在礼节上并未苛刻要求。然而嘉庆帝则不同了,因为有上次的经验,嘉庆帝一开始就对阿美士德使团保持警惕,他一方面命令官员对他们进行招待,一方面又严格监视、防范。他直接指示直隶总督,如何英国人要求开放通商口岸,那就直接拒绝,如果英国人态度恭顺就可以觐见,不然就将之驱逐。

英国使团内部也在礼节方面产生了争议。英国外交大臣在之前告诉阿美士德,“只要能达成出使的目的,尽可以顺从中国的要求”,但是东印度公司董事会认为行三拜九跪会降低国家的威望,因此拒绝对中国让步。阿美士德犹豫不决,征询两位副史的意见,埃利斯认为可以跪拜,而斯当东则反对。由于斯当东更加了解中国的情况,阿美士德选择接受斯当东的建议。

8月13日,钦差大臣苏楞额在天津接待阿美士德使团,要求阿美士德等人对皇帝行三跪九拜之礼,而翻译官马礼逊则直接说英国的礼节是行单膝下跪之礼。双方争执不下,最终双方都进行了一定妥协,使团对皇帝牌位行了三免冠、九拜揖、九俯首之礼,表示了对中国皇帝的极大尊重。

英国殖民地分布

到达北京后,嘉庆帝对英国使团提出了强硬的要求,要他们必须行三跪九拜之礼。钦差大臣苏楞额为了逼英国使团就范,就以拘禁斯当东、逐回使臣等手段进行威胁,嘉庆帝又派遣理藩院和礼部的官员对使团进行规劝。但是阿美士德都坚持己见,拒绝下跪。

8月24日,理藩院尚书和世泰见事情出现了僵持,就心生一计。他谎称阿美士德等已经同意屈服,并在练习之中。嘉庆帝听后显得异常高兴,他认为只要使团下跪就可以,熟不熟练无所谓。于是,他立即决定在8月29日在圆明园接见英国使臣。和世泰就在8月28日的一天将英国使团带到北京,使其疲惫不堪。第二天一早,阿美士德就被带去朝觐皇帝。

这时候,阿美士德突然发现这是一个阴谋。的确也是,和世泰的计划就是让他们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将他们突然强行按到地上下跪。阿美士德非常生气,认为英国的使臣不应该被如此对待,于是他“以极度疲劳、礼服没有准备、特别是以没有携带国书等为理由,拒绝前往”。嘉庆帝非常生气,将他们驱逐,并让他们按照马戛尔尼使团的路线返回。

到第二天,嘉庆帝得知了真相,又派遣追上使团,给英国国王带去了一封国书。此书的内容就三个:一,英王输诚化,笃于恭顺,皇帝深为愉悦;二,使臣无礼,是以遣回;三、中英两国相隔遥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以后不必再遣使来。

阿美士德访华的失败在欧洲引起了热议,已经被流放拿破仑说道“中国之皇帝,有索人叩头之权利……入国问禁,理所当然,但均应自尊其国俗。”认为应该尊重他国的文化习俗,入乡随俗。拿破仑的看法的确非常公正。

礼节之争是一个面子问题,而失去通商机会才是大问题。由于清朝继续沉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没有认识到世界的巨大变化,因而也未能改变自己的定位。清朝一直认为英国使团是来朝贡的,没有将之作为一个大国来看待。对外贸易对于清朝来说不过是柔远外夷的一个措施罢了,是可有可无的。正是因为这些认识上的局限性,使得中国一再错过和世界交往、追赶世界潮流的机会。

阿美士德虽然访华失败,但是他们收集了大量有关中国的情报,“深入渤海沿岸测绘这一禁区的水道,取得山东到辽东一线的沿海航道详图。回国途中,又测量镇江、瓜洲、金山一线的长江水道,为以后两次鸦片战争英国进攻镇江、南京和兵临白河口,完成了航道情报的准备工作”。他们一路上见到了中国的虚弱,当这些信息传到英国后,更加增长了英国对华战争的野心。

更多文章

  • 乾隆在殿试上出一上联,无人对出,一考生扭头就走,却被封为状元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141岁乾隆皇帝的上联,乾隆殿试上联全集,乾隆为寿星出上联

    科举考试的层次可以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最后一次考试,出题的人可能是皇帝本人,乾隆有一次就出了一个上联,在全场考生都在冥思苦想下联的时候,一个考生扭头就走,结果他高中状元。乾隆25岁继承皇位,他当了61年皇帝,在这61年间,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之所以主动选择退位,其实不是自己失去了对权力的掌控,

  • 揭秘:大清重臣鳌拜是如何自找死路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大清历史上真实的鳌拜,大清鳌拜是怎样死的,鳌拜对清朝有什么贡献

    但是,四位大臣彼此之间却大有矛盾。索尼、遏必隆、鳌拜属两黄旗,苏克萨哈属正白旗。三黄旗大臣与苏克萨哈格格不一。在三人中,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能力平庸,而鳌拜虽在四大臣中名列最后,但是三朝老臣,战功显赫,且由于索尼、遏必隆的支持,反而权势第一。他因权势而变得骄横霸道,对年幼的康熙帝也不放在眼中,朝臣都

  • 民国最土豪婚礼,盐商千金出嫁,所带嫁妆让婆家全部家具焕然一新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民国最牛婚礼现场,民国婚礼举办地方,民国时期大户人家婚礼

    不过,这种生了孩子怕养不起、没人养的顾虑,对民国时期的大家族而言,是完全不成问题的,明国时期著名的大家闺秀:合肥四姐妹,她们就是出生在一个声名显赫、财大气粗的家庭里。嫁妆摆满了一条街,夫家有上万亩田地合肥四姐妹的才气和家庭的熏陶有着很大关系,她们的曾祖父张树声是安徽合肥人。张树声非常有才学,是李鸿章

  • 慈禧的美女翻译德龄,拒婚荣禄儿子,嫁外国领事,58岁被撞身亡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从小跟随父亲旅居欧洲,17岁回国被慈禧召进宫担任女官裕德龄虽出身清朝,却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和她出生的家庭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裕德龄的父亲裕庚是大清驻西洋特使,裕庚曾出使法国、日本,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从小就跟着父亲在欧洲生活。裕德龄的妹妹裕容龄,从小喜欢跳舞,在法国专门学习芭蕾舞,之后成了一代舞蹈

  • 清朝内务府的人都是太监吗?内务府的权力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清朝内务府总管一定是满人吗,清朝内务府相当于今天的什么机构,清朝为什么设置内务府

    确实,作为封建社会最高的统治阶层,皇族的生活显得有些神秘,人们也是非常希望能了解他们的生活,在皇城里面,有一个机构经常出现在人们面前,那就是内务府。看过清宫戏的人都知道,内务府是负责皇宫里面很多事务的机构,无论是皇帝,皇妃们的生活,还是底下皇子,王爷们的生活,他们都有权管理。而内务府里面的人,好像都

  • 三藩之乱原本是可以防患于未然的,然而康熙的强硬逼反了吴三桂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康熙平三藩的吴三桂,平西王吴三桂三藩之乱,康熙怎么让吴三桂撤藩的

    “三藩”指清初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藩王,他们均来自于辽东。明末,毛文龙在朝鲜皮岛建立了东江抗金基地。但是毛文龙秘密和皇太极联络,消极抗金,杀良冒功,最终被袁崇焕所杀。毛文龙被杀后,其部下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投靠登州孙元化。后来,三位将领对朝廷不满,发动了吴桥兵变,携带大量的船只、大炮投降了皇

  • 乾隆平定回民起义:历史功过不好说,但是斗争的确刺激了历史进步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乾隆时期平定西北功臣,乾隆17年伊犁有过叛乱吗,如何评价乾隆皇帝功过

    一,陕甘回族宗教矛盾从1755年到1781年的20多年时间里,西北地区发生了连续不断的自然灾害,使得这里的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穆斯林每年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向清真寺交纳宗教赋税,称为“天课”,又称“济贫税”。久而久之,这种赋税就成为了清真寺教长、阿匍的财富。教长、阿匍将这些财富据为

  • 尼泊尔入侵清朝,乾隆为何舍近求远从黑龙江发兵?事后发现真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为什么乾隆没有灭掉尼泊尔,清朝尼泊尔战争,乾隆与尼泊尔

    事情大概发生在乾隆执政的第53年,当时北方边境屡次爆发战争,特别是尼泊尔地区的诸多部落与小国都经常入侵大清边境,其中廓尔喀国家最嚣张,经常毫无顾忌都敢出兵挑衅大清,还到处说清朝外强中干,中看不中用,拿自己没什么办法,这等无礼的冒犯,却最终惹怒了年老的乾隆,于是下令出兵誓要教训尼泊尔诸国,尤其是首当其

  • 李世民当上皇帝以后,为什么没有杀秦琼这些手握兵权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上的秦琼和李世民,李世民为什么没杀秦琼,李世民当皇帝前后怎么没有秦琼

    不过,李世民与开唐名将们大多能善始善终。这是为何呢?开国统帅与开国皇帝的权力之争已经结束李世民当上皇帝,本身就意味着:开国功臣与开国皇帝的权力之争已经结束了。而且,这一局,是以功臣成功夺权结束的。李世民本人,就是大唐开国的第一功臣。只不过,李世民既是功臣,也是皇子,因此,功臣与天子权力之争,是以皇族

  • 谭其骧的地图欺骗了多少人,唐朝后期还能控制东北地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一,安东都护府的内迁的消失668年,高丽王国被唐朝所灭,唐朝的版图正式延伸到了辽东半岛。为了镇守这一东方土地,唐朝设置了安东都护府,其统率9个都督府,42个州,100多个县。唐朝在辽东半岛推行的羁縻制度,这和汉朝的郡县制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也使得唐朝的东北一直不稳定,所以高适在《燕歌行》中说“汉家烟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