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历史上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坚守住了道德底线,赢得了后世的爱戴,比如说著名的包拯包青天,他就是清廉公正的代表,还有这位大唐第一清官,穷的连皇帝都看不下去了。
这个人叫做陆贽,是唐朝中期的著名宰相,同时他在文学上也颇有造诣,他出生于苏州嘉兴一带,他的族谱或许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陆逊,陆氏从东汉时期就是江南的大家族,但是到他出生的时候家门已经衰落了。
他的父亲只担任过县令就英年早逝了,没有来得及在仕途上有更好的发展,陆贽从小被母亲抚养长大,母亲对他的教育十分严格,不仅要求他要刻苦的读书,还要求他恪守道德,甚至到了有点严苛的地步,他在大历八年考中了进士。
建中四年,泾原军叛乱,唐德宗外出避难,在皇帝危难时刻,陆贽始终不离不弃,誓死相随,因此深得信任,后来德宗皇帝的诏书基本上都是陆贽起草的,再复杂的政事,陆贽都可以处理的妥妥当当的,所以皇帝对他也越来越依赖,在逃难的过程中,陆贽曾经走丢过一次,唐德宗知道了以后,着急的号啕大哭,甚至还悬赏了百金来寻找他。
逃难结束回到了京城以后,陆贽就成为了皇帝身边的红人,很多人来巴结他,但他一点都不动摇,从来不收取别人送他的贵重礼物,后来他的母亲去世了,他回到了老家守丧,前去拜访他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但他每次都礼貌的拒绝了,只收了患难之交剑南西川节度使的礼物。
唐德宗有一次也拜访过陆贽,发现他家里边实在是太过于清贫了,像极了贫民窟,和唐朝宰相的身份有点不相符,于是就让太监给陆贽带话:“你不收取贵重的礼物可以,但是一点儿礼物都不收取,怎么和同僚们相处呢?像是靴子,鞭子之类的小物件,你就收了吧,也无伤大雅。”但就算是这个样子,陆贽也坚决不收取其他人送他的礼物。
俗话说,“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放在陆贽身上是非常适用的,因为他实在是太过于清廉了,所以被裴延龄等人构陷,唐德宗也忘记了陆贽当年对他有多忠心,将其贬谪为忠州别驾,陆贽在那个职位上待了十多年,一直都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政治才能再也没有发挥出来过,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历史悲剧。
当然了,陆贽有这样的政治遭遇,除了小人的构陷以外,还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分不开的关系,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他提出的政治主张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效,这也就使得他的重要性降低了很多。
二来,当时的唐朝已经不像贞观开元年间那般强盛了,已经走入了衰落状态,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到唐德宗时期也没有恢复,朝廷的政治及经济危机积重难返。
第三,唐德宗到底是一个没有什么才能的君主,他自己也知道陆贽有的建议是正确的,是很有用的,但就是“虽嘉之而不能用”,只停留在了言语表扬的层面,没有真正的落实。
不过时代会证明,谁才是有才能的忠臣,谁才是只会说闲话的小人,陆贽虽然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人生的最后几年有点凄凉,但他的才能和品德,却深得后世的称赞,权德舆认为他可以和汉代的贾谊相提并论。
他的政治理念很有现实意义,苏轼认为,他有“王佐之才”,堪称“帝师”,陆氏的后裔,至今还在嘉兴、湖州一带繁衍生存,他的美名,流传了千年,他的祠堂至今仍然香火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