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荀子为什么针对孟子?他们谁才是孔子真正的传人?

荀子为什么针对孟子?他们谁才是孔子真正的传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759 更新时间:2024/2/1 2:19:10

孟子荀子到底谁更接近儒家呢?其实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讨论。有人说是孟子,有人说是荀子,从本质上讲,孟子的思想更接近孔子

孔子强调“礼”的重要性,孟子在这一基础上继承了他的学说。“礼”不单纯是一种制度,而是有内在含义在里面的。它更强调的是用“礼”这种方式来唤醒人们心中的情感。

打个比方,父母死了以后,孩子就把他们的尸体扔到山林里,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尸体会发臭腐烂,会被虫子啄咬,孩子不忍心,于是想了个办法,要给他们下葬。这时候社会慢慢就形成了特定形式的丧礼。

这个礼仪不单单就是一种形式,它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人们心中的情感。

[var1]

假如你没有真情实感,你做再多的礼数也没什么用,因为看起来那都是假的。

这是礼的重要性。

另外,孔子眼中的礼和法是有很大区别的,一般情况下,对于教化民众,我们用礼就可以了。法尽量不用就不用,因为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惩罚手段,它是一种没办法的手段来唤醒你心中的良知。

这两点上,孟子的思想是最接近孔子的。并且,他还在孔子的基础上发展了一套政治哲学,来帮助君主治理国家。

可是,荀子和孟子就不太一样了,他的思想融合了道家、法家的精髓,他的礼更接近法,是一种治理的手段。

[var1]

2.

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区别呢?

这跟两个人生活的时代不同有很大关系。

孟子出生于公元前372年,和孔子相差有100多年。

那个时代正属春秋晚期,社会从稳定开始走向瓦解,人心从一统开始变得涣散。国与国之间越来越充满暗算和阴谋,大国有大国的打算,小国有小国的痛苦。

怎么才能在这乱世之中生存下去,是所有人的难题。因此每个国家的君主都需要能够说话,能够治理国家的谋士。

只要你能说会道,有本事,君主们说不定就会录用你。所以你可以看到和孟子同时期的谋士大多充满辩士之风,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希望自己能够脱颖而出,从而让君主能够任用自己。

[var1]

这个时候的辩士若是想要找到一份工作,他势必要考虑到哪个国家求职才最有利。其他国家能力都没有秦国强,早晚会被它吞并,还不如直接到秦国去。

所以,当所有人的目标都变得一致的时候,人多肉少,工作没那么容易到手了。大伙势必会变得更加谦卑去谋求一份职业。所以,像孟子时期那样慷慨激昂之风已经看不到了。

因此,荀子的风格明显更加委婉舒缓。

另外,当时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其实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论,他需要的不是人家给他制定规则,而是有人能够帮助他细化,并且进一步执行下去。

因此,荀子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是一个集大成者,他吸收了前人的思想,形成了一套以儒家为主,结合法家、道家的系统思想方法,他的理论包含了政治、经济、制度、兵权等各个方面。

我们现在谈到儒家,总说孔孟孔孟,其实儒家真正的集大成者是荀子,而他的思想才是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最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荀子的思想被称为“帝王术”,它的本质就是为君主所服务的。

[var1]

荀子还有两个弟子,一个是韩非子,一个是李斯。李斯后来做了秦始皇的丞相,对秦国的发展影响深远。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写到一句话,叫做“汉承秦弊”,就是说汉朝其实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只不过当时秦人的统治太过了,民不聊生,最后走向了极端。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逐渐摸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子,表面上独尊儒术,实际上以法治为主。

那么这一套思想根源最大的贡献者便是荀子。

3.

那么孟子的思想相比荀子到底重不重要呢?

应该这样说,孟子的思想一直以来就不是中国文化的主流。

孟子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他强调的是人心的作用,他所提出的理论是“性善论”。

他认为人有四心,这四心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它们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一生下来本性应该是淳朴的,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发扬四端之心,那么这个人才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真正的圣人,才能够为国家建设发展、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可正如荀子在《性恶论》一文中反驳他所说的那样,孟子的思想是经不起推敲的。

到底是谁告诉你人性本来就是善的?他有理论依据吗?他做过实验吗?如果你要证明你的论点是要有推理演绎的。

显然,孟子的想法更像是出于他本人的猜测。

[var1]

相对而言,荀子的思想就更加理性客观。他并非是否定批判孟子的“性善论”,只是根据这个问题提出质疑,在他看来,人一生下来,是“性恶”的,这个“恶”我觉得更应该理解为“无知”。就是说,这个人生下来的时候他是没有分辨能力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不知道,他需要有人来引导,来帮助他完善人格的健全。

但是荀子认为人和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聪明才智之力,他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得到教化,从而成为一个圣人。

“涂之人,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 《荀子·性恶论》

所以,荀子更加现实,而孟子的思想更像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可是孟子有没有积极意义呢?

有。

在后来的宋明儒学中,出现了程朱和陆王之争。程颐、程灏和朱熹强调的是格物致知、是学,陆九渊和王阳明则主张“明心见性”。他们在思想根源上,程朱更接近荀子,而陆王更接近孟子。

一方是理性的,一方是感性的。

这就好像矛盾对立的两端,总是在不断地争斗对峙。当然,最后从中国的历史上来说,理性的一方压制了感性的一方。

可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内在觉醒的力量,自我生长的力量同样重要。

孟子他带着理想的光环,政治的抱负在引领着人们朝前走,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意义。

参考书籍:

《中国哲学简史》

《荀子:儒学主流的真正塑造者》

《孟子》

《荀子》

更多文章

  • 古时将士出征,生理问题咋解决的?勾践有个奇策,被后人承袭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木兰辞》中有这样一句话:“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战争大都旷日持久,需要士兵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历大大小小的战斗,最后有人战死沙场,有人得以归还故乡。但是在这些旷日持久的战争之中,古代士兵们怎么解决自己的生理问题呢?对此,越王勾践曾经想出了一个高招,并且被后人沿用千年!01自

  • 长平之战打的时间太长,赵国的后勤根本支持不住,只能速战速决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长平战后赵国女人,长平之战赵国有胜算吗,长平赵国

    要知道,这仗打的时间太长,赵国的后勤根本支持不住,只能速战速决。换帅反间计是一部分,更多是廉颇防守没问题但根本打不了进攻,赵括还能有一点希望,输了也是正常情况。真打起来不管是不是计都要上,因为不上肯定自己先崩溃。赵国国内需要一个替罪羊来稳定民心,赵括就被黑到了现在。赵括可能确实过于纸上谈兵,但绝不是

  • 为何说六国遗贵不可能尽除,而他们也不可能成为推翻秦的主力?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六国分秦为何没成功,六国遗族反秦怎么办,秦灭六国视频动画

    首先,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就不断削弱宗室的力量,扶持新生的军功贵族。而这也是秦能统一六国最大的原因,到秦二世即位后对宗室继续实行高压政策。项羽攻入咸阳后又再次清理了一遍。可以说,在秦灭亡后,宗室力量已经微不足道了。其次,项羽在攻入咸阳后大肆劫掠,而刘邦进入关中留下的却是约法三章。所以秦人对项羽的恨意是

  • 雍熙北伐再无大战,宋朝迎来百年盛世,战略收缩是幸事还是隐患?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如果雍熙北伐成功的话会怎么样,雍熙北伐死了多少人,雍熙北伐的失败造就了一段恩怨

    1.北宋气势。976年,赵光义接过兄长赵匡胤皇位,成为北宋第二任皇帝。暂且不说北宋初年这场皇位继承之谜。赵光义这个人,可以算得上一个马上皇帝,他与哥哥赵匡胤同是后周的将领,助哥哥黄袍加身成为北宋开国皇帝。赵光义继位当皇帝后,979年,便出兵灭了北汉,甚至还击败了辽国南院宰相耶律沙派来的援军,并夺取太

  • 朱元璋给刘伯温的圣旨,开篇一句话锥心刺骨,刘伯温看后不久死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得知刘伯温死讯,刘伯温传奇里刘伯温谁演的,刘伯温死后给朱元璋的话

    朱元璋能够打下江山,与他手下那帮谋臣勇将密不可分。正是在这些人竭忠尽智的努力之下,朱元璋才得以坐上皇帝宝座。不过客观而言,明朝开国功臣中,大都是才有余、德不足之辈。明朝开国之后,这些功臣宿将倚仗自己的战功和地位,有的为非作歹干犯法纪,有的拉帮结派排除异己,朱元璋后来大动干戈屠戮功臣,与此也有一定关系

  • 明朝有一奇人,每天吃两种食物,活到了120岁,名字听着有些熟悉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南征百越之后认为自己的江山已经彻底稳固,就开始琢磨长生不老的事,他到咸阳宫中特意开辟了一座宫殿让江湖方士术士在宫中制作药丸;登基之初英明能干的汉武帝到了晚年之后也逐渐变得昏庸,甚至开始修炼仙术来实永生的愿望。 因为对于永生的渴望,人们也编纂出了很多相关的长寿传说。例如尧舜禹时期的名人彭祖就

  • 朱元璋对贪官的刑罚如此严厉,为何贪官的问题还是源源不断?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对贪官的狠话,朱元璋用严苛的刑罚治贪,朱元璋最残忍刑罚

    所以他建国后,采取了“治乱世用重典”的原则。在全国掀起了“反贪官”运动,对待贪官更是零容忍,而且制定了族诛、断手、刖足、阉割为奴、挑筋去膝盖等一系列法外刑。在他统治期间,一共发起6次大规模肃贪,杀掉贪官污吏15万人。可是,即使如此,贪官现象依然屡禁不止,这也是朱元璋晚年非常郁闷的一件事。朱元璋对贪官

  • 忽必烈立孙子为帝,他的儿子对他没有恨意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忽必烈为什么传位给孙子,忽必烈几个孙子,忽必烈算千古一帝吗

    我们不得不说,有恨意也不会怎么样,毕竟有恨意距离造反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像历史上很多有儿子的皇帝,却反而要立自己的弟弟为接班人,这样的案例也不少,毕竟最著名的就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的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年了,可北宋的第二位皇帝却是他的弟弟。即使这两个儿子有恨意,那又如何呢?他们也没有任何能力可以改变

  • “还都之争”七十年:朱棣强行拍板后牵涉大明四代皇帝的国本乱象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国本之争完整版,国本之争什么意思,国本之争是真是假

    众所周知,明朝是典型的两都制国家,顺天府(今北京)与应天府(今南京)各有一套中央架构及相应官吏。虽然从政治地位上来说,皇家与内阁所在的顺天府明显远胜于应天府,但这并不代表在明成祖朱棣宣布迁都后,顺天府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大明首都。事实上,南京应天府在明初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具有无可撼动的重要地位,就算已有

  • 明朝清官在清朝来了后选择做和尚, 张献忠余部来了他选择做道士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朝的清官有哪些人,明朝最好的清官是谁,明朝重臣降清后誓死效力

    明朝官员 崇祯年间,郑之珖考中举人,后来被授予广东高州府推官。广东地区当时十分富饶,高州又靠海,距离京城很远,所以郑之珖管辖的地区多数官员都贪污腐败,唯独他自己勤政清廉,洁身自好,不收取贿赂,尤其是对那些想通过钱财消除牢狱之灾的人更为苛刻,因此受到百姓的爱戴。由于其政绩突出,郑之珖升为通州知府。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