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魏未曾支援长平之战,可为何在邯郸之战中展现出极高的积极性?

韩魏未曾支援长平之战,可为何在邯郸之战中展现出极高的积极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969 更新时间:2024/1/17 10:37:38

———司马迁

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是秦昭襄中后期对赵国发动的重大军事行动,而秦国也正是通过这两场战争的推行而彻底的击垮了赵国,虽然后来的邯郸之战中秦国并没有取得成功,长平之战中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只能以惨胜来形容。

但是哪怕如此,这两场战争却并没有伤到秦国的发展核心,后来吕不韦入秦推行新政,秦国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再度辉煌了起来,而赵国在失败之后却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在此之后一蹶不振。

[var1]

其实,如若不是魏国、韩国等国家在邯郸之战中的支援,或许秦国不会蒙受失败,赵国也不会有后来苟延残喘的时间,那么,长平之战的战况其实比邯郸之战是要更加惨烈的,可为什么韩国和魏国等国家没有支援长平之战却对邯郸之战表现出了如此之高的积极性呢?

如果不是在长平之战中的巨大失败,想必赵国与秦国之间也不会发生后续的邯郸之战,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他们在长平之战中的袖手旁观呢?

一、出兵不义

首先我们来看长平之战发生的原因,其实长平之战的爆发是有一定程度的偶然性的,其是因为赵国私自接受了韩国战败之后要献给秦国的上党十七城,引起了秦昭襄王的不满。

要知道一个国家通过战争所占领的领土本身属于这个国家的战利品,也就是说,韩国要献给秦国的城池已经是秦国的固有领土了,而赵国私自将韩国献给秦国的土地据为己有实际上侵犯了秦国的权益,多少有些玉蚌相争而渔翁得利的意味。

所以自然会引起秦国和赵国之间的冲突,这就让赵国站在了不义的地位上,而对于秦国来讲,发兵赵国是师出有名的,这样的战争很少有国家愿意插手,因为它牵扯到的邦交斡旋关系很复杂。

[var1]

如果对赵国提供支持,那么自己国家之后在战争方面的利益收取就会显得很尴尬,因此,对于无理一方的赵国,甚少有国家愿意出兵支援,而秦国又是站在师出有名的地位上,这其实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任何的第三方插手都会引起自身国家发展的变革,这是任何一个君主都不愿意看到的。

但是邯郸之战不一样,邯郸之战是秦国贸然发动的战争,无凭无据,师出无名,自然会引起第三方的争执。而且,最主要的是,长平之战牵扯的利害关系并不大,没有到其他国家必须要发兵支援才能稳住格局的地步。

二、牵扯不大

长平之战虽然规模比较宏大,但是这场战争只是一场地方性的争斗,是秦国和赵国两个国家因为利害关系而发生的冲突,并不涉及到时代格局的变迁。

其实我们仔细回想一下,长平之战之所以拥有很高的历史地位,或者说对于时代以及历史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原因并不在于战争发展的过程或者是目的,而是在于武安君白起的长平杀降,是在赵国四十万降卒被坑杀之后,战争的性质才发生了陡然的变化,对时代的格局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杀降事件是极具偶然性,或者说是无法预测的,在这件事发生之前,长平之战所牵扯到的利害关系并不复杂,只是因为赵国抢夺了秦国的战利品而引发的一场矛盾,秦国因为愤怒进行了讨伐,不涉及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长平之战没有必要寻找第三方的参战。

[var1]

与此同时,战争爆发有很大的曲折性,在武安君到来之前,秦赵两国是处在长期的对峙中,两军的摩擦并不是很多,这样的对抗形式其他国家也很难插手,而武安君到来之后才是真正的血战。

可那是赵国的将领已经变成了赵括,赵括的自大和错误的自我认知也让赵国的团聚者错误地估计了赵国军队的真实实力,直到军队兵败统治者可能还没有反应过来,而在那样一个信息和交通都不发达的年代,如此爆发性的战争很难求援。

可是邯郸之战则不相同,首先,邯郸之战是秦国对赵国都城发动的战争,一个国家的都城如果被消灭,那么这个国家也就几乎被灭亡了,而赵国本身作为山东六国的抗秦主力,它的地位可想而知,其他国家怎么会任由秦国将其灭亡呢?

所以在战争的地位上,长平之战是比不上邯郸之战的,邯郸之战可以称之为是提前的灭国之战,对时代格局永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因为常平杀降事件的发生,各大诸侯本身对于秦国所发动的战争就有很大的警惕性。

所以,邯郸之战爆发之后,为了避免长平之战的悲剧再度发生,要为了保障赵国的生存,毕竟唇亡齿寒,因此,各国才会发兵支援。

[var1]

当然,除此之外,战争的获利程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如果长平之战是一场能够图谋重大利益的战争,想必就算是地位不高也会受到他国的影响,所以战争的获利情况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三、图谋甚少

长平之战作为秦国和赵国两个军事强国的战斗,其爆发的冲突是毁灭性的,尤其是对于韩国、魏国这样已经进入了发展低谷的国家来讲,他们就算是发兵支援,在这场战争中所能够图谋的利益也是很少的。

而且在它们无法预知长平杀降事件爆发的时候,这场战争在他们的认知中是不能够影响赵国的生死存亡的,那么一场既对时代格局没有影响,又没有利益可以图谋的战争,为什么要发兵支援呢?而且秦国的军事实力如此强势,如果真的发兵支援赵国就可以打赢吗?

如若战争无法取得胜利,那么后续自己的国家与秦国的邦交关系是否会进入僵直阶段呢?如此对自身国家的发展真的有好处吗?

而其实,邯郸之战中,韩国和魏国能够图谋的实际利益也是很少的,但是无奈邯郸之战是影响赵国生死存亡的战斗,如果赵国灭亡,那么魏国和韩国也就失去了天然的屏障,山东六国也就会失去抗秦的主力,这是一种利弊的权衡,当此之时,发兵支援的好处是大于坏处的,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var1]

再加上秦国在长平之战中损失的实力不少,发兵支援的成功率也比长平之战要高很多,因此,韩国和魏国也是死马当活马医的,只能够殊死一搏,赌一个胜利的结局。

小结:

所以我们综合上述的叙述可以看到,长平之战在一开始的时候之所以关注度不高,是因为作为地方性的战争不涉及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自然对时代的格局影响也就不大。

毕竟战国时代就是一个由战争所组成的年代,各个国家都是在各种各样的战争中摸爬滚打的,并不是所有的战争都能够引起每个国家的注意,再加上秦国的实力又强盛,各国能够图谋的利益很少,自然也就不会兵行险招。

而邯郸之战的时候涉及到了赵国的国家生存问题,涉及到了山东六国整体实力的问题,即便再不想发兵也不得不发,毕竟如果赵国灭亡,其它的国家也都不会好过。

事实上,如果没有长平事件的发生,想必长平之战也只是一场普普通通的战斗,不会引起后来人过多的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魏武卒到底有多厉害,为何魏国后期就不能再次重建一支魏武卒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魏国武卒为什么厉害,历史上的魏武卒,魏国武卒视频

    这支强军,诞生于前422年,也就是“变法”之时。彼时,魏国初立,与韩、赵三家分晋,魏分得河东郡、半个河西郡、上洛之地和东郡等地。咋看下,魏与韩、赵两国分晋时,在领土上似乎并未吃亏,毕竟原晋国最富庶的河东郡,及战略位置最重要的上洛之地,都在魏国的手中。但是,若我们从地图上看魏所处的位置,我们就会发现魏

  • 难为神医扁鹊了: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会有两个“齐桓公”?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扁鹊医治过齐桓公吗,扁鹊为什么不救齐桓公,齐桓公跟扁鹊有关系吗

    [var1]西周灭商之后,周武王将开国第一功臣姜太公封在齐地,是为姜姓齐国。春秋时期,姜太公的后代子孙、姜姓齐国的第十六代国君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第一霸主。[var1]齐国虽然在齐桓公去世后失去霸主之位,但依然还是春秋一等大国。然而与很多诸侯一样,齐国在春秋后期也出现

  • 闽南地区:居民至今留战国习俗,方言被美国带入太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闽南方言常用语300句,闽南方言及其研究概说,闽南方言文化概述

    他完成了自己的目标,结束了战国时期分乱的局面,不过,有一个地方他却没有攻打下来,可此地在如今所代表的中国独特方言,也被美国旅行者号带上了太空。[var1]秦王未征服的领土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虽然只有短短一句话,不过秦始皇一统六合的强大气魄已被彻底展现。不过,在历史上还有一处地方并没有被秦王统一,

  • 韩国、魏国和赵国为什么都不攻打义渠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韩国魏国与赵国,赵国和魏国差在哪儿,魏国攻打赵国的原因

    先来看看春秋末战国初的地图,秦国处于西部偏南,韩赵魏地处于中原核心腹地,更是周天子之所在的重要地区。夹杂在韩赵魏和秦国之间,有很多戎狄部落建成的国家,其中就包括有义渠、林胡、楼烦、乌氏、月氏、朐衍等等。这几个部落也是长期与春秋诸侯及战国列强为战的部落国。其中,月氏偏居于西部,比秦国还要更为偏西的地区

  • 齐桓公与管仲之间的代沟:教你如何与这个世界达成和解?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齐桓公和管仲间的关系,齐桓公与管仲怎么相处,如何评价齐桓公和管仲

    管仲之所以能够得到齐桓公的重用,实际上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个是齐桓公需要管仲在齐国推行变法,一个是齐桓公需要管仲在国内帮助自己制衡那些旧臣们。但不同年代出生的人,身上总会有不同时代留下的烙印,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反响,这即是所谓的代沟现象。俗话说,三年一代沟,即便出生的时间相差三年

  • 韩国第一个被秦灭,为何却说赵国灭亡,才是五国真正崩溃的开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秦与赵国之战,韩国和赵国关系好吗,赵国何时被秦国灭掉

    以公元前230年消灭韩国为始,以公元前221年灭齐为终,中间相隔十载,可历史学者孙皓晖先生在他的著作《大秦帝国》中却说“战国时代完全被终结的趋势,真正开始是从赵国灭亡之时”。[var1]究竟赵国是公元前222年还是公元前228年被灭,对于史学家们来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过,无论是这两个时间点中的

  • 齐国由强盛到衰落,历经800多年,为何没逃过灭国的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齐国最鼎盛时期有多强,齐国的灭亡是哪一年,齐国是怎么从强大变成衰败的

    齐国由此诞生,而后历经八百多年的发展,最终为秦所亡。[var1]秦在接连灭掉五国之后,才将齐收入囊中。秦国为攻克齐国,花费很大心思。纵观齐国历史,方知其为何难以攻破。春秋时期,分封制导致周天子权力分散,地位影响日趋衰弱。诸侯王势力大增,国家逐渐走向分裂,群雄争霸。齐国占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自建立以

  • 魏国建立几十年,皇族大权旁落,罪魁祸首正是这个冒牌明君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魏国历史上有几个明君,魏国简介及历史,魏国历代国君及关系

    高平陵政变,是曹氏皇族的全面失败,可以说这次失败之后,魏国已经进入了魏失其鹿天下逐之的局面。无论谁胜谁负曹氏都很难夺回大权了。而对曹爽来说,更是灭门之祸。在魏明帝死前的宫廷政变之后,曹爽一系可以说是曹氏皇族的唯一栋梁支柱,人臣之极,手握顾命大权,权倾朝野,兄弟并握兵权,然而不出十年就一败涂地,其中原

  • 面对荆轲秦王为何不以剑挡?嬴政:像《大秦赋》那样佩剑我先砍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荆轲和嬴政是兄弟吗,嬴政是怎么处置荆轲的,嬴政大战荆轲

    编者按:近期,热播电视剧《大秦赋》宣告完结。那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刺杀——荆轲刺秦王,也再次被搬上了荧屏。于是大家又看到了那经典的一幕:荆轲在拿匕首刺秦王嬴政的时候被躲开,秦王想拔剑反击却拔不出来。那么,有个堪称老生常谈的话题又要被说一下了。秦王为啥拔不出剑来?[var1]秦王嬴政为啥拔不出剑来?主要

  • 魁父、黄父,“父”多为都城后缀?试论春秋都邑为何多以“父”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var1]乱世出人才,战乱的环境变相给中国文化生长的机会,甚至春秋孕育文化的环境自由度达到了后人难以匹敌的高度。遍地花开的文化呈现欣喜景象,但也受到中国未统一的限制影响了语言系统的特征,这些特征一直到如今都在保持作用。一、春秋时期:文化肆意成长的年代春秋战国时期的衔接阶段对于当时的文人而言是精神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