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国第一个被秦灭,为何却说赵国灭亡,才是五国真正崩溃的开始?

韩国第一个被秦灭,为何却说赵国灭亡,才是五国真正崩溃的开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538 更新时间:2024/2/21 14:15:40

以公元前230年消灭韩国为始,以公元前221年灭齐为终,中间相隔十载,可历史学者孙皓晖先生在他的著作《大秦帝国》中却说“战国时代完全被终结的趋势,真正开始是从赵国灭亡之时”。

[var1]

究竟赵国是公元前222年还是公元前228年被灭,对于史学家们来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不过,无论是这两个时间点中的哪一个,均不是六个诸侯国当中灭亡时间最早或是最晚的一个。

可见,这种说法的来源与时间点关联不大,孙皓晖先生也说,赵国灭亡,带来的是一种“趋势”,即秦国大胜之势。

赵国凭何与秦争天下?

如同齐国可与秦国同称为“帝”,魏国在最初国力强盛之时,能够轻松扼制住秦国咽喉一般,赵国在历史上也曾有可“吞秦之志”的实力。

赵国的实力主要体现在军事方面,其对军事的重视程度,可称其奉行的是“军国主义”。前有廉颇、赵奢,后有庞媛、李牧,甚至齐国的田单及燕将乐毅也一度到赵国为赵所用,军事力量一骑绝尘,为其他诸侯国所不能及。

[var1]

“战国时期”以“战”开头,拼的就是军事。

二百五十年时间里,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战争有二百三十多次,秦国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斩首的六国士兵就有一百六十万。

这个时期,军事最为强劲之国,自是秦国之大敌,灭其国,称“统一大业”势如破竹并不为过。

不过,战国时期各国皆好战喜功,军事上的“霸主地位”又是如何被诸国所认可的呢?这其中的里程碑事件便是“赵攻灭中山国”。

[var1]

赵武灵王曾率军从西面进入胡人之地,广泛收割战果,云中、九原等战略要地悉数被赵国收入囊中,此时中山国也在赵军的攻势之下奄奄一息,一直到赵惠文王三年时,中山国灭亡。

赵国到代地的路途便由此打通。面对这场战争的胜利,赵国得到了诸侯国的一致好评,甚至在征战过程中,赵国还得到了燕、齐等国的帮助。

“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赵独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天下莫能害。”

[var1]

造就这场胜利的“胡服骑射”改革,也在当时成为了赵国至高无上的光环,却也是因为这场改革,使得赵国即便在军事上傲领诸国,最终依旧只能沦为配角地位。

赵国的“瘸腿发展”

如同秦国一样,赵国在最初发展阶段也并非其中的强者。

公元前403年,赵国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从此并在偏僻贫瘠的土地上开疆扩土。

赵襄子时期,他提出“南进战略”;赵敬侯时期迁都邯郸,发展中原。可这些成果与诸国相比不算什么,在与当时强大的魏国交战时,赵国还是屡屡战败,其中“邯郸之难”便印证了这一点。

[var1]

直到赵武灵王将“南进”改为“北进”“欲继襄王之业,胡、翟之乡”,实施“胡服骑射”为中心的改革后,赵国局面才真正被打开。

在众诸侯国的赞赏声中,赵国对于军事发展的力度达到“全民化”程度,使得一度百姓少耕作、多为兵,赵国不仅军事实力强,且极为好战。

赵国人居于边界之地,与北部少数民族交往甚密,赵人早已养成了尚武的风习,整个国家热衷于扩张,甚至存在着很多不必要的对外作战。

仅《史记·赵世家第十三》记载,胡服骑射前,赵国在前7代君主任中主动出击他国约20次。胡服骑射改革后,最后5代君主在任期间,赵国竟主动出击他国约30次。

[var1]

要知道,当时的赵国虽然军事力量强大,各诸侯国却要面临合力共同抵抗秦的局面,这样频繁进行对外作战,外交上的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旦赵国无法维持军事上的一家独大,其余各国“看热闹”的可能性极大。比如在“长平之战”时,赵国向齐借粮,齐国不借,从那以后两国关系走向破裂。

“长平之战”也是赵国过分暴露野心后的结果,原本赵国与秦国除了三晋联盟战争以外,两国在军事上处于和平状态,最起码在赵武灵王时期,秦国与赵国并不愿意发生正面冲突,仅仅在齐国被削弱后,两国之间的矛盾才真正开始激化。

[var1]

秦昭王时期,秦国开始对于与赵国在军事上一较高下产生兴趣,尤其是面对军事重地“上党地区”这块肥肉。

被华北、中原、汾河河谷包围着的这片土地长期以来由赵、韩、魏三家共同享有,秦获得上党,则这三家离家破就不远了。

这场战争直接影响到了之后“长平之战”的战局,此时的魏国已被打出陕西,韩国也奄奄一息,能够真正与秦军在正面对抗的只有赵国。

在这场持续三年的大战当中,秦赵两国均倾举国之力,赵国共葬送45万将士生命,秦国最后更是让15岁以上壮丁全部参战。

最终赵国还是不敌秦国,赵国自身根基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自此军事强国的地位不复存在,秦国虽然也受到了重创,奈何底子厚,休养生息即可。

[var1]

某种意义上说,这时赵国已经淡出了争霸舞台,秦国统一的势力也已无法阻挡。

“长平之战”战争的失败,不仅仅在于赵王听信间谍谗言,临时换上只懂纸上谈兵的赵括,还有最为本质、最为重要的一点:两个国家实力的不均等。这就使得赵国必然无法战胜秦国,上党之战不可,长平之战更加不能。

多年的征战带来的是短暂的胜利,攻城略地的快感却无法带来真正的国力提升。

仔细回想,国力强盛意味着军队强盛、人口众多、田业兴旺、军民同心、法制健全、国库充盈。赵国只看到了“军队”的重要性,从而忽略了其他因素。

[var1]

作为一个土地条件比不上他国的国家,军事发展固然重要,却同样也是一种变相的消耗。

上党之战时,赵豹劝说赵王放弃上党地区时,理由便是牛耕推广不利,赵无力与秦为敌,“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列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由此可见,赵国当时除了军事力量以外,在其他方面是远远不如秦国,又怎么能战胜秦国?

农业发展不利,赵国形成了重商抑农的传统,导致粮草不够时,只能凭借“借”。

[var1]

加之常年对外作战导致的国库亏空,赵国本身实则犹如外表华丽,内在虚无的空壳一般不堪一击。

赵国灭亡,“抗秦”无力

赵国实质上更像是山东六国在联合抗秦时派出的一支“高精尖军队”,需要内勤支持,需要团队作战。

可在合纵抗秦战争中,几个国家的团结性却堪忧。“合纵抗秦”本应更具成效,最终却因各合纵国过于重视自己国的利益,最后宣告失败。

“修鱼之战”中,原定五国伐秦,实际上参与的仅有受威胁的赵、魏、韩,最终韩将申差、赵公子赵渴被俘,第一次合纵抗秦宣告失败。

[var1]

“秦自称为西帝”后,各国第二次发起合纵抗秦,却因齐国发动,从而没送战争,最终抗秦之事也不了了之。

一连六次合纵抗秦,赵国参与了五次,成为了其中的主力军,起到了一定的抗秦作用,比如在第二次的抗秦战争中,虽然最终结果失败,却让秦国主动放弃封号和部分侵占的领地。

当赵国这支“高精尖部队”夭折之后,其余五国只能陷入“无头苍蝇”的局面。

在赵国灭亡后,其他国家不仅军事上无力抵抗秦国,秦国却因为摆脱了赵国这个横亘在中原地区的屏障,更加接近北方的燕国和东部的齐国,所谓“唇亡齿寒”就是这个道理。

[var1]

尤其是齐国,本来秦齐两国关系交好,不宜有大动作表现出来,距离遥远更是增大了秦扩张的难度。而赵国的灭亡,方便了秦国对齐国的监视和进攻。

在赵国战败以后,其他合纵国不敢与秦国正面交锋,纷纷避之不及,秦国只需要加强这种“恐怖感”,即可达到不战而胜的结果。

魏国当时出于对秦国的恐惧,选择了固守城池,最终这个曾经问鼎诸侯巅峰的国家,却因秦国的“心理战”完全丧失了抵抗的斗志,只能化为历史的尘埃,与此类似的,齐国也选择了举国投降。

这样的结果除了各国的“不给力”以外,自然也有秦国在国力发展当中的正确举措。

不同于赵国,秦国采用全面发展的策略,在经济、军事、政治上均有改革政策的颁布,也并不恋战,能够不费兵卒之时,更愿用计谋达到想要的目的,这样的高明才是秦国能够一步步走向巅峰的原因。

更多文章

  • 齐国由强盛到衰落,历经800多年,为何没逃过灭国的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齐国最鼎盛时期有多强,齐国的灭亡是哪一年,齐国是怎么从强大变成衰败的

    齐国由此诞生,而后历经八百多年的发展,最终为秦所亡。[var1]秦在接连灭掉五国之后,才将齐收入囊中。秦国为攻克齐国,花费很大心思。纵观齐国历史,方知其为何难以攻破。春秋时期,分封制导致周天子权力分散,地位影响日趋衰弱。诸侯王势力大增,国家逐渐走向分裂,群雄争霸。齐国占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自建立以

  • 魏国建立几十年,皇族大权旁落,罪魁祸首正是这个冒牌明君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魏国历史上有几个明君,魏国简介及历史,魏国历代国君及关系

    高平陵政变,是曹氏皇族的全面失败,可以说这次失败之后,魏国已经进入了魏失其鹿天下逐之的局面。无论谁胜谁负曹氏都很难夺回大权了。而对曹爽来说,更是灭门之祸。在魏明帝死前的宫廷政变之后,曹爽一系可以说是曹氏皇族的唯一栋梁支柱,人臣之极,手握顾命大权,权倾朝野,兄弟并握兵权,然而不出十年就一败涂地,其中原

  • 面对荆轲秦王为何不以剑挡?嬴政:像《大秦赋》那样佩剑我先砍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荆轲和嬴政是兄弟吗,嬴政是怎么处置荆轲的,嬴政大战荆轲

    编者按:近期,热播电视剧《大秦赋》宣告完结。那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刺杀——荆轲刺秦王,也再次被搬上了荧屏。于是大家又看到了那经典的一幕:荆轲在拿匕首刺秦王嬴政的时候被躲开,秦王想拔剑反击却拔不出来。那么,有个堪称老生常谈的话题又要被说一下了。秦王为啥拔不出剑来?[var1]秦王嬴政为啥拔不出剑来?主要

  • 魁父、黄父,“父”多为都城后缀?试论春秋都邑为何多以“父”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var1]乱世出人才,战乱的环境变相给中国文化生长的机会,甚至春秋孕育文化的环境自由度达到了后人难以匹敌的高度。遍地花开的文化呈现欣喜景象,但也受到中国未统一的限制影响了语言系统的特征,这些特征一直到如今都在保持作用。一、春秋时期:文化肆意成长的年代春秋战国时期的衔接阶段对于当时的文人而言是精神可

  • 韩国学者为证明孔子是韩国人,亮出3大“铁证”,我方仅回应了2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韩国人对孔子的评价,韩国称孔子是韩国的是真的吗,韩国和孔子有什么关系

    韩国在整个国际社会当中,有这么一个外号,叫做“偷国”,这是因为韩国自身没有什么历史,因此会剽窃他国历史充实己身,而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就是中国。时至今日,韩国民众还一直坚称汉服、泡菜乃至筷子之类的我国文化遗产,都是韩国发明的,让无数国人听了之后都无不愤怒。而更无耻的是,在韩国不仅仅只有民众如此认为,韩

  • 鸭绿江发现蔺相如戈,揭秦国灭赵缺失真相,专家:重大历史课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在韩国覆灭后第二年,秦军在王翦统率下向赵国发起猛攻,最终邯郸城破,赵王迁被俘。但赵公子嘉却率其宗数百人逃亡代地,被立为代王。[var1]所以,赵国虽然是秦灭韩后第二个进攻目标,但直到公元前222年燕国灭亡,秦将王贲“还攻代,虏代王嘉”,赵国的残余军事力量才算彻底覆灭。因此,司马迁明确将“秦既虏迁,赵

  • 最终一统三国的司马懿,在三国前期谋略值能排多少,在魏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司马懿十大谋略,司马懿是怎么样统一三国的,司马懿谋略到底多厉害

    [var1] 司马懿是非常特殊的人,至少在曹魏阵营中他比较特殊。爱读三国的朋友能够发现,在鼎立的三国时代,魏蜀吴三方的风格迥异:曹魏出将才,经常涌现出那些即能冲锋陷阵,又能领兵攻守的人物,比如张辽、曹仁、张郃、夏侯渊这些人;东吴出帅才,阵前厮杀的不多,但运筹帷幄的不少,像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些人

  • 最终“灭六国”彻底实现华夏统一,是汉武帝完成的,而不是秦始皇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秦始皇灭六国的过程,秦始皇灭六国真实案例,秦始皇统治六国是哪几个国家

    很明显,所谓的“六国”根本没有被消灭。“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的复辟和分裂力量,生命力极为顽强,实际成为了华夏统一进程的对抗者和颠覆者。也就是说,只有从根源上消灭六国的复辟力量,才能谈得上华夏的真正统一。这不仅包括版图形式,也包括古代国民的国族认同。[var1] 秦始皇的统一,一度遭到破坏 从战国后

  • 魏国谋士献一条毒计,兵不血刃灭了蜀吴,如今却成美国“杀手锏”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魏蜀吴谋士大比拼,魏国的谋士有多厉害,魏国的重要谋士

    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当今宜先文后武。”贾诩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一位鬼才,人称“毒士”,以算无遗策著称,听贾诩话的人,无往不利;不听贾诩话的人,往往要吃大亏。贾诩谋略与诸葛亮不同,诸葛亮背着沉重的责任,做事免不了瞻前顾后;但贾诩始终冷眼旁观,以最清醒的姿态为主公献计。[va

  • 韩非为什么得不到秦王嬴政的重用?是谁害死了他 是不是李斯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韩非之死是李斯所害吗,韩非是什么时候进入秦国的,历史上的韩非和嬴政是什么关系

    [var1]郑国渠疲秦的计划,韩王派了一位水利专家郑国去秦国,然后劝说秦王嬴政兴修水利,让秦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修渠,然后就无力东出了。秦王嬴政很快就发现了这个阴谋,就把郑国给抓起来了,秦王大怒要杀死郑国。郑国却不慌不忙的对秦王嬴政说:“大王,兴修水利虽然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水利工程修好后,会